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大气(概括)

合集下载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女口: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

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地球的外衣

地球的外衣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知识要点姓名学号班级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主要集中在的高度内。

2.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3.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之间。

在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4.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白色的“外衣”?5.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6.根据、和画出大气垂直分布图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层,即、、、和。

7.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这是因为。

8.在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

9.到距处,已接近真空。

10. 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起层底距。

11.飞机位于层;热气球位于层;雷达位于层;12. 是大气的底层。

13.对流层的厚度: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到赤道则增大到。

规律为14.对流层的成分:。

15.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16.形成对流的条件:画出对流示意图:17. 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18.大气中随着高度上升气温逐渐下降的是和;19.大气中随着高度上升气温逐渐下降的是、和。

20.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层,这是因为。

22.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 内近地面的、、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

2. 、、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3.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1)阴转多云(2)冬暖夏凉(3)晴空万里(4)秋高气爽(5)和风细雨(6)终年高温(7)冬雨夏干(8)雷电交加4.天气是有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和。

5. 称为气温。

它告诉我们当地空气的程度。

6. 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是。

7.测量气温的工具是。

8.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用字母表示为。

9.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定时测量气温外,还需使用和,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10.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的里。

11.你知道为什么天气预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1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13.世界最高气温为,出现在。

【初中地理】地球的“外衣”

【初中地理】地球的“外衣”

【初中地理】地球的“外衣”地球上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大气,没有大气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

大气又是人类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地球的外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通常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厚度约1000千米。

紧贴地面的大气层叫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这里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9%,许多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里。

对流层的大气质量、大气运动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气污染,主要就是指对流层的大气质量上升,轻易威胁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大气就是一种多种气体和水蒸气共同组成的混合物,由恒定气体、气门气体和不定气体共同组成。

恒定气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体积分数几乎就是维持不变的。

气门气体的含量往往随其各地季节、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状况而变化的。

不定气体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后者就是人类维护大气和预防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在常温条件下是无色、无臭、无味的。

各种气体在整个大气中的组成列表如下:空气成分恒定气体气门气体氢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尘埃和其它气体水蒸气含量(%)78210.90.030.03~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存活和生活都极为重要。

人须要汲取新鲜的空气去保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体温三万次左右,排出的空气量为12-16立方米,相等于每天食物量的10倍,饮水量的5倍。

在地球上,没空气,就不可能将存有生命有机体,人类就显然不可能将展开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在地球上,人可以十几天吃食物,但如果没空气,人就可以立刻死。

因此,维护地球上的大气,就是维护人类存活的物质基础。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是指环绕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它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地球上的大气的知识点总结: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氮气占据大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1%包括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向上延伸约16公里,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象现象。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高度达到50公里。

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至80公里。

热层是最外层,曾发生过国际空间站的所在地。

3.大气的压强和密度:大气的压强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低。

密度也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因为高海拔区域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大。

4.大气的功能:大气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调节温度、保护地球表面、维持水循环、吸收紫外线和提供氧气。

5.大气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的温度也会降低。

这是因为大气主要通过辐射和对流来吸收和释放热量,而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中的气压和密度降低,无法足够地吸收和保持热量。

6.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一种模式。

它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环流带:极地环流带、副热带环流带和赤道环流带。

这些环流带不断地向东移动,因为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科氏力,将气体偏离了原本的运动轨迹。

7.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起到了维持地球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水蒸气从海洋、湖泊和植被中蒸发,形成了云和降水。

降水可以是雨、雪、冰雹等形式,而这些降水又会回到地表或地下水循环中。

8.大气中的污染物: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会进入大气中,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大气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如酸雨、臭氧空洞、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9.大气的物理特性:大气具有透明、可压缩、可混合、可对流和发光等特性。

它可以传播和折射光线,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八年级(上)科学 地球的外衣—大气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 地球的外衣—大气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重要知识点: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变化;B、没有;C、易受侵袭;D、很大。

E、过强的照射3.大气的分层:根据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具有以下特点: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其运动规律:气温高的地方气体呈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运动。

B、各种复杂的(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上升而下降。

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

5.平流层:A,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B、气流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

C.内有,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重要知识点:1、天气和气候的差别:天气是指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的综合状况。

其基本组成要素为。

气候是指的大气平均状况。

晴空万里:冬雨夏干:2、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测量气温的工具:;为了使测量准确,我们常常将它放在观察。

距离地面高度米的高度。

B、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重要知识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⑴A. 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⑵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A.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B.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C.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2 大气压强的大小:⑴标准大气压P= ,即。

⑵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体流速越快,压强。

八上科学知识点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八上科学知识点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5、对流运动形成的原因:由于液体或气体温度升高,密度变小而上升,而周围温度低的地方的液体或气体密度较大而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6、臭氧层位于中间层,因此紫外线主要是在中间层被吸收。
【第2学时】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
1、定义: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4)大气可以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5)大气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温度
1、在0—12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在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3、在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一直上升;
5、综合所述: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在—84℃至2500℃
C、物质质量的大小m;
D、物质的温度差Δt:初温、末温的大小;
【结论】
1、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更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归纳总结】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例: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为什么迎风坡的降水比背风坡要多?】
原因:暖湿气流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山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山坡抬升,抬升过程中,气温逐渐下降,抬升的水汽就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形成了降水;
而背风坡,一方面经过迎风坡的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已经大大的减少,另一方面,空气在逐渐下降的过程,温度逐渐上升,水汽更不能凝结成降水;
【应用】

八上地理第二章归纳总结

八上地理第二章归纳总结

八上地理第二章归纳总结地球上的大气和陆地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和陆地。

本章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以及对陆地的形成和地貌演变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变化。

一、大气的组成和特点大气是地球的外部包围层,由气体、固体和液体组成。

主要气体有氮气、氧气和水蒸气等。

大气的主要特点有压强、密度、温度和湿度。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二、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大气运动包括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常见的大气运动有垂直上升运动、水平风和环流等。

这些运动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平均天气条件的变化。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地形、世纪变化和全球气候系统等。

三、陆地的形成和地貌演变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大片固体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陆地的形成和地貌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主要形成和地貌演变的因素有内力和外力。

内力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等,外力包括风力、水力、重力和冰雪作用等。

四、地球上的气候带和植被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带和植被,主要受纬度、海洋和地形的影响。

常见的气候带有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等。

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温、降水和季风等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五、地球的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地球的大气和陆地。

例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能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植被和水资源等。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综上所述,八上地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大气和陆地。

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和特点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大气的运动和气候变化。

而对陆地的形成和地貌演变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环境变化。

最后,地球的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地球 会怎样?
1、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 2、听不到声音,世界一片寂静。 3、易受陨石的侵袭。 4、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 5、抽水机不能抽水。 6、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是没有风。 7、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 存。 8、所有生物都将灭绝。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的温度、密度和物 质组成、化学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 分为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散逸层。
对流层离地球最近,天气 变化就发生在这一层。
臭氧层吸收太阳放射的大量紫外线, 保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不受伤害。
问题: 猜想一下,如果没有大气 层,地球会 怎样?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我们生活在一颗蔚蓝的星球上,那 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当他们回到地球时,放眼望去, 晴朗的蓝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
问题: 为什么在月球上看天空与地球上看天 空会不同呢?
答案: 我们的地球有大气层的包围,而月球没有。 地球的表面被一层很厚 的大气层包围着,我们 看到的蓝天就是大气层 的反射。 大气层是由氮气、氧气、 水蒸气等气体组成Βιβλιοθήκη , 厚度大约在1000公里以 上。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飞人”成功着陆
保护大气层就等于保护我们自飞入地球大
气层时,与中间层的空气摩擦产生了光和 热,最后被燃尽,这就是流星。
大气层第四层----热层
• 热层最高温度可达到2000摄氏度。
• 极光: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
与热层里的原子、分子相碰撞形成的。
大气层第五层---逃逸层
• 最外层 • 空气极为稀薄,与太空密度相同。 • 微粒可以闯入太空。
大气层的构成
各层名称 各层的特点
高度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只有对流层有云,所以 0--10千 雨、雪都在这一层产生。 米
有臭氧层来挡住紫外线。 10—50千

有流星。
50-80千米
热层 逃逸层
有美丽的极光。
是大气层的最外层,又 叫外大气层。
80-500千 米
500千米 以上
2012.10.15 鲍姆加特纳跳出太空舱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高度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地球大气层有几层地球的外衣地球的大气层ppt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大气层高度大气层消失
天宫是什么?
陆地的朋友---大气层
• 火山
• 火山喷发
产生气体
• 坠落的石头与地球相撞 产生气体 大气层
• 各种气体聚集在一起,大气层变得越来越 厚
大气层有什么用呢?
大气层第二层----平流层
• 平流层非常安静。飞机就是在这个平流层中飞行的。
• 平流层里面有地球的保护膜---臭氧层。臭氧层吸收来
自太阳的紫外线并散发热量。
• 氟利昂破坏了臭氧层。
• 如果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就会肆虐地侵入地球,植物就
会枯死,动物会患皮肤病或眼疾。
大气层第三层-----中间层

浙教版八级科学上册教案第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浙教版八级科学上册教案第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M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M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M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M、55-85千M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M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M)平流层(17-50千M)中间层(50-80千M)暖层(80-500千M)外层(500千M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M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M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M,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M。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八上2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八上2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一、大气层(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km 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km的高度) 。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注:大气的作用:①保护地球,如免受流星的袭击。

②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是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

③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④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特点①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48℃~2500℃之间。

②在85km 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③在0~12km、55~85km 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④在12~55km 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三)大气的分层(四)对流层1、对流层是怎样形成的: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2、对流层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3、对流层的特点:①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②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4、在不同的纬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不一样,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km;而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高度低,一般只有8~9km;中纬度地区则适中。

注:①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变成一颗死星;没有天气变化,没有生命的存在,也没有了各种声音,陨石可以轻而易举地轰击地球,温差变得很大,也没有光的散射,天空变成了一片黑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提纲

科学第二章提纲地球的外衣—大气1. 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范围之内,起保护作用,也带来各种天气。

大气温度的变化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可把大气层分为5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

大气由干洁的空气和水气杂质组。

对流层(0—12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热量来自地面),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状况复杂。

平流层(12—5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中间层(55—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暖层(85—50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外层(50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2. 大气层的作用可以保护地球,避免流星袭击。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臭氧层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过度紫外线伤害。

水蒸气,尘埃能成云致雨。

3.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一般出现春夏秋冬等季节和年的都不是天气)它反映了一个地方一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是经常变化的。

天气的主要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比如:烈日炎炎,雷雨交加是天气,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不是。

4.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气温用具:气温计和百叶箱方法:放入白色的百叶箱里(距离地面1。

5米,为人类正常活动的高度,放在草坪地面上,避免太阳直射产生温度误差),内有普通温度计(包括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一般门朝北开,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5.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摄氏度。

气温与生物关系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百叶箱要涂成白色的?因为首先百叶箱可以避免太阳,雨水等影响气温的准确测定,白色的百叶箱可以反射各种颜色光,可以有效反射太阳光,避免箱内温度过高,影响测定的结果。

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复习提纲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考点汇总一、【大气层】1、大气的重要性a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b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氧气、二氧化碳);c臭氧层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d水蒸气能成云致雨(固体杂质) 等。

2、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球分成五层:其中与人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3、对流层特点: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强烈的对流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b.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c.两极厚度约8千米,赤道约17-18千米。

d.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二、【天气和气温】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其中气温是最基本的要素。

2、气温是空气的温度,表示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仪器是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3、百叶箱a.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b.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使所测温度接近真实温度c.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1.5--2米左右,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大气的压强】(地理部分)1、气压的大小跟空气的密度有直接关系。

离地面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也越小。

四、【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地理部分)1、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其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运动,天气晴朗、干燥。

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其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运动,天气阴雨、多云。

晴天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低温对应高压,高温对应低压)。

五、【风】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两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米左右的高度内.与比地球半径相比,显得比较薄.然而对地球来说却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大气层: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分为1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递减率为0.6℃/100米2平流层: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因为平流层的大气中含有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3中间层:55千米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这一层大气几乎没有臭氧,这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穿过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时气温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可上对流层.4暖层:在85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暖层的气温很高,据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达到1000℃以上.5外层.500千米到5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一层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1000千米以上高度大气密度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对流层特点: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的形成: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第二节天气和气温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晴,阴等属于天气现象气温: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气象观察中,除使用普通温度计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大气压:大气的压强叫大气压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1大气压有重力-----产生压强的根本原因2大气会流动-----因此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由于大气压的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标准大气压:大气压接近于1.01×10 帕(760毫米汞柱).大气还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测量(空盒气压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hpa为单位,一行以汞柱为单位,一毫米汞柱为1.33百帕)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有关.气体(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即使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就在同一地点,大气压也并非固定不变.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高压区的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大气对人体的影响:例如晴天的天气,一般心情比较舒畅,而在阴雨天,却往往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这就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现代工具能使人登临高山,远涉重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会使人的机体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能使这些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内外侧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压力锅,吸尘器等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成的)第五节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风是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察和预报常使用有八种风向.东.东南.南等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单位是米/秒,千米/时.风速常用风级表示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湿度:空气中水的多少叫湿度(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温度计:观察湿度的仪器称为温度计测量湿度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雨的可能性就越大降水过程: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云和雾.当空气的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后飘浮在空气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降雨量:一般用毫米来计量.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以下少云:指天空总云量在3/10到5/10之间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之间阴:指天空总云量在8/10以上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 12小时内降水小于5~15毫米大雨: 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15℃~23℃表示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天气图上的曲线叫等压线?它是气压相等的地方连线.根据等压线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而造成的)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则比较凉爽.是因为大量的海水在吸热.海洋上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比热(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用符号J/(kg·℃)表示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温度):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山顶的气温一般明显低于山麓.向阳坡高于背阳坡温度.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降雨):垂直变化体现在地势高低不同,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上雨多山下雨少.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形成比较多的地形雨.季风: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 太平洋气温低.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形成季风.中国东部的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第九节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称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称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充沛.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天气又常常会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短.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气温差大,光照强,光照时间也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量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差和年差大,但日照充沛.适宜种瓜果.寒潮,台风和洪水: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台风带来有很多危害,但也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缓和高温天气洪水: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很大关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有利于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险.相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呈现变暖趋势.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