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专项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专项难题测试题(4)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专项难题测试题(4)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复习专项难题测试题(4)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的都城是。

在如图中填出秦朝疆域四至点。

(2)根据材料一《秦朝疆域图》可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与西周时期有什么不同?材料二(3)请结合所学,完善空白处所填内容。

依据材料二,说出秦朝所创立的政治制度。

材料三(4)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答案】(1)咸阳东:东海;南:南海;西:陇西;北:长城一带。

(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3)丞相、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对地方进行管辖;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4)依据材料三七种文字变为一种文字;六种货币变为一种货币。

可知反映的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问题,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朝的圆形防控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5.阅读下列材料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答:东晋,王羲之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答:书圣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答:齐桓公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答:管仲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答:尊王攘夷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3分)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 谈出一点感受,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材料二: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1)材料一是谁说的名言,他写了一部什么书,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开创了什么体例,对我国后代史学的发展有巨大 的影响。6分
(1)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4.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 “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商鞅列传》 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 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 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 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 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2 分) (1)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
(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资料,剖析,题,一,阅读,以下,一阅读以下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929 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挖掘出一个完好的远先人类头盖骨化石。

今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好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余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批的石器和石片等。

别的,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焚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批的朴树籽”请回答:( 1)资猜中的远先人类名称是什么?( 2 分)北京人( 2)该远先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分)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从资猜中能够看出该人类已在使用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 分)火,作用:熟食(烧烤食品),缩短消化过程,增强者的体质;驱兽(驱逐野兽),增强者类自卫和打猎能力;照明,进而扩大生活领域;御寒取暖。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4)你能从资猜中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3分)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收集和打猎生活。

二1、阅读下边资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资料反应的是什么期间的生产状况?神农为何“教民农作”?这段资料反应的是原始农耕期间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公众多,禽兽不足”。

( 2)列举出这个期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栽种的农作物。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粟。

2、资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建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 1)上述资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孙中山( 2)资猜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优秀贡献?后代尊称他为何?轩辕指黄帝,制造房子、车船、兵器、衣裳;让部下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材料解析专项训练)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材料解析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期末材料解析专项训练(一)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据中国历史朝代歌(1)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和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所缺的朝代名。

(5分)(2)截止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哪些?(3分)(3)南北朝之前,都城在洛阳的政权有哪些?(4分)(4)“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请回答:(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分)(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

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

“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丝国大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材料二昭君和亲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1].[2].[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人生还。

太原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专题

太原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专题

太原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专题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实行什么制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制度在西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三下图所示(3)材料三图中A是代表哪一职务?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四……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

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汉书》(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哪一措施?(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丞相;郡县制;(4)推恩令(5)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相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年老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夏传子,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一、齐桓公改革
材料:桓公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

1、材料中齐桓公任用谁为相进行改革?
管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①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出现了民族的交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

二、商鞅变法
材料一:商鞅做了秦国十年的宰相,秦国的宗室贵族外戚都对商鞅有很多的不满埋怨。

(因为商鞅变法伤害了贵族们的利益)……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确立封建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根据材料一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三、孝文帝改革
材料: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倔,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

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二部分朝代之初的宽松政策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三: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刘秀是个例外,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起兵,倒海翻江。

轰轰烈裂,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中的“上”指的是谁?
西汉初年,社会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汉高祖
2、材料二反映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共同思想?
以农为本
3、材料三中“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这个新的“王朝”是什么?
东汉
4、结合所学知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都出现在王朝之初,请你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出现
都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原因:①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都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统治者都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第三部分丝绸之路
材料:
1、上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是长安,经过地B是河西走廊,两个关口C是玉门关,D是阳关。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丝绸之路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提出自己的建议。

开发丝绸之路沿线旅游项目,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活动。

5、为了开辟这一商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是谁?想一想,我们今天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
神?
勇于探险;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品质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

第四部分古代思想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民间除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所有百家著作,一律烧毁。

……第二年,咸阳的方士、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始皇得知后,以诽谤罪活埋了460人。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2、材料二是谁向哪位皇帝提出的什么建议?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3、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思想采取截然不同态度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
今天,对待儒家思想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原因:加强思想控制
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孔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何影响?
政治思想:“仁”;“以德治国”。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羮鱼,或火耕而水褥……无集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

……渔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①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的交融
②中原汉族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分析比较材料二、三,说明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江南地区由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
4、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统治局面相对安定;②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③人口南迁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统治者实施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①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