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事实 上,环 京 津 贫 困 带 的 存 在 并 不 能 简 单 地 归 咎于京津对河北的 “虹 吸 效 应”,同 时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富庶也不能简单地 归 因 于 上 海 对 周 边 地 区 的 “辐 射 效应”。一方面,河 北 的 自 然 资 源 匮 乏、农 业 基 础 薄 弱、居民市场意 识 淡 薄 ,这 些 不 足 以 催 生 发 达 的 工 业 体 系 ;而 长 三 角 地 区 凭 借 纵 横 交 错 的 水 系 ,自 古 便 是 著 名 的 鱼 米 之 乡 ,良 好 的 农 业 基 础 助 推 了 工 业 的 腾 飞 。 另 一 方 面 ,上 海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交 通 枢 纽 和 金 融 中 心 ,集 聚 了 大 量 的 人 才 、资 金 和 技 术 ,周 边 地 区 夯 实 的 经 济 基 础 也 促 进 了 上 海 经 济 向 外 辐 射 ;北 京 作 为 首 都 ,是 政 治 、经 济 、信 息 和 金 融 中 心 ,无 形 中 吸 纳 了 大 量 资 源 ,但 除 了 历 史 和 行 政 等 原 因 ,河 北 薄 弱 的 经 济 基 础 限 制 了 北 京 向 外 辐 射 和 扩 张 。 然 而 ,城 市 人 口 、工 业 和 交 通 运 输 等 的 不 断 聚 集 催 生 了 诸 如 交 通 拥 挤 、环 境 恶 化 和 住 房 困 难 等 一 系 列 “大 城 市 病 ”,进 而 迫 使 京 津 等 大 城市的资源不得不从过去的集聚转变为向外适度 扩散。
改 革 开 放 30 多 年 来 ,中 国 经 济 和 金 融 高 速 增 长的奇迹为研究经济和金融的收敛问题提供了崭 新 的 素 材 ,不 少 学 者 从 金 融 发 展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增 长的敛散性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 面 展 开 理 论 和 实 证 研 究 。 [11-13] 相 关 研 究 很 好 地 诠 释 了 中 国 金 融 和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现 象 。 但 是 ,受 限 于 数 据 、模 型 和 方 法 等 ,国 内 大 部 分 研 究 均 以 省 域 为 分 析 单 元 ,忽 [14-15] 略 了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的 结 构 性 差 异 和 空 间 相 关 性 ,少 数 将 空 间 特 征 纳 入 考 量 的 研 究 也 仅 是 采 用 空 间 截 面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16-17] 而该处理方法忽略了不可观测的个体动态差异和 异 质 性 行 为 。 此 外 ,前 期 研 究 大 多 集 中 于 金 融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的 敛 散 性 及 其 动 因 和 影 响 因 素 等 ,少 数研 究 重 点 分 析 了 金 融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 ,但 [18-19] 涉 及 金 融 聚 集 对 经 济 收 敛 影 响 的 相 关 研 究 则 相 当 罕 见 ,更 谈 不 上 深 入 ,针 对 京 津 冀 区 域 内金融聚集与经济收敛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前 期研究的局限性迫使我们在新的背景下寻找新的 理论解释。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2009年第8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 Manage ment Research 2009No 18收稿日期:2008-11-29,修回日期:2009-03-12基金项目: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都市圈产业集聚整合与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8-0409-03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比较分析刘有韬,史占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摘要: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部门,它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还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目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并开始呈现集群效应。

本文希望通过其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中图分类号:F06115文献标识码:A 1 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现状概述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作,形成以北京现代、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北汽福田等主导整车企业为主的产业群。

天津汽车产业最早拥有闻名全国的夏利轿车,2002年6月,天汽在和一汽进行联合重组后,形成了目前天汽、一汽和丰田共同合作的局面。

河北省则形成了以保定、定州为整车制造基地、邯郸专用车制造基地以及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等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

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拥有汽车企业单位数822家,资产总计13441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20亿,缴纳税金50多亿,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0多万人。

长三角都市圈中的上海,拥有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有中外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在嘉定安亭、浦东金桥有两大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嘉定安亭汽车生产基地周围,一大批从国外引入先进技术的汽车配套企业纷纷迁入,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济地区划分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济地区划分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济地区划分:产业链与政策双重考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济地区划分主要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以及充电设施的建设等。

1.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这些
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时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些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一批技术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充电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这些地区新
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为充电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此外,中国政府还确定了一些城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导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这些地区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吸引和承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和研发。

同时,这些地区拥有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经济地区划分主要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作者:李建民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1期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个“增长极”之一所在区域,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其中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京津冀都市固体系结构和空间关系研究,人口城镇化、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研究等。

本文的研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结构做出分析,并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揭示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全部区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全部区域。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但是,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6.57个百分点。

换言之,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的时候,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尚未过半,甚至低于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5%)。

这种巨大的区域内落差在我国其他地区是鲜见的。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作者:刘秉镰王钺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3期摘要:對比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展情况发现,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情况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有一定的差距,京津冀未来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构筑发展新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建立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六年有余,目前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认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差距短板,这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提速发展与战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一)经济增长水平比较2014-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GDP占比均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且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京津冀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占比均居三地末尾,且GDP增速还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京津冀地区GDP占比在5年内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长三角地区提升了0.77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提升了0.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持续疲软,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亟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如表1所示)。

(二)常住人口水平比较人口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表2所示)。

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的2倍。

五年来,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占比变动幅度很小,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0.1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增加了0.6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的差异。

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介绍

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介绍

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介绍
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

以下是它们的介绍:
1. 北京-天津-河北汽车产业集群:集群内拥有北京汽车、北汽集团、一汽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以及秦皇岛港、天津港等进出口港口,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 长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集群内有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企业,以及上海港、宁波港等港口,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区域。

3.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集群内有广汽集团、比亚迪、华晨宝马等企业,以及深圳港、广州港等港口,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又一重要区域。

4. 中部汽车产业集群: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地,集群内有东风汽车、长城汽车等企业,以及长江航运、武汉港等港口。

5. 西南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集群内有长安汽车、一汽通用等企业,以及成都港、重庆港等港口。

6. 西北汽车产业集群:包括陕西、宁夏、甘肃等地,集群内有宝骏汽车、比亚迪等企业,以及银川港、西安港等港口。

以上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地带,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 -。

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的比较分析
和浙江省 “ 两省一市 ”全境 ( 增加江苏徐 州、连云港 、淮安 、
盐 城 、 宿 迁 、 浙 江 温 州 、 金 华 、 衢 州 、 丽 水 )。 2 0 1 0 年3 月
( 1)从G DP 看 ,2 0 1 3 年 ,长 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 济圈
GD P 总量分 别达到 1 1 . 8 万亿 元和6 . 2 万 亿 元 ,两 大 区 域 经 济 增
1 1 . 7 % :京 津冀 经 济 圈 土地 面 积 占 比为2 . 3 % ,人 口占 比为
8% 。
域 ,致力于在 世界经济 的节 点中发挥重 要影响力 。今 年2 月, 中央 提出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京津双城联动发展 ”,亦将 京津冀一体 化概念 上升 为国家战略。
全 国4 . 5 %的土地面 积和近 五分之~ 的人 口比重。其 中 ,长三
角经 济 圈土 地 面积 占全 国 的比重 为2 2 % , 人 口 占 比 为
东 、华北 的区域 中心 ,对区域经 济社 会发展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
响 。长 三 角经 济 圈作 为 中 国最 大 的城 市 群 和最 具 活 力 的 经 济 区
长 三角 调研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0 1 4 年1 1 期
D OI :1 0 . 3 9 6 9 4 . i s s n . 1 6 7 4 — 8 9 0 5 . 2 0 1 4 . 1 1 0 0 2
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的比较分析
屠孟樵 (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 2 0 0 0 0 3)
长三 角经济 圈初 期 由上海 、江苏 、浙江三 地 1 6 个城 市组
成 , 包 括 上 海 、 南 京 、 苏 州 、 无 锡 、 常 州 、 镇 江 、 扬 州 、 泰 州 、 南 通 、杭 州 、 宁波 、嘉 兴 、湖 州 、绍 兴 、舟 山和 台 州 。在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第一篇: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区域规划作业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

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一、总体水平(一)、经济水平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

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

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

从协同到一体化——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若干认识

从协同到一体化——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若干认识

18建筑实践2019-03"城市群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专栏Forum Special Column on"Urban Agglomer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从协同到_体化―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若干认识From Coordination to Integration:Some Understanding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怡ngtze River Delta李晓江LI Xiaojiang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1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认识1.1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问题导向型的国家战略,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推进。

京津冀三地是国家“优化型、调整型、减量型"区域发展战略的示范试验地。

三地差距大、面积大,需着力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为了达到治理首都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的协同目标,共有5项工作重点:1)壮士断腕,大规模去产能;2)坚定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3)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公共服务均等化;5)环京津贫困带的扶贫振兴。

在这样的战略基础上,可以清晰地将京津冀空间格局划分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通过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区、张家口(崇礼),形成北京和河北的两翼;通过"4+N"分散疏解,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通过京津双城记,雄安创新城市打造,优化区域性增长极;通过三地负面清单严格管控,建立合理的功能,引导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发展。

做好区域结构的调整方案和战略工作,重点之一就在于空间结构调整。

1.2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认识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进口博览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幵放空间布局。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

[2 M.l i. E cs V l i yi Fnni re: 2 ] Fa n “ xe o ti iac l kt v s al n t a Ma
A Re se s n o te a ssme t f h Emp r a E i e c ”, i c l vd n e i
E o o er a 1 8 ( 9 :5 cn m t c ,9 1 4 ) 5 5~5 4 i 7. 『 7] R. hl r 2 S ie.“D tc r e MOC t c o l o Sok Pi V o Mu h t c o
摘要 :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无论从行政区划上 ,还是从地理分布上,都有着很 多相似性 。对京津冀
都 市 圈和 长三 角 区域 的增 长路 径 进行 实证分 析 ,并 指 出 目前 两 大 区域正 处 于新 一轮 加 快发 展 的新 起 点 上 ,北京 、上 海 两 大 区域 龙 头如 何依 托 各 自在 创新 方 面的 独特优 势 ,进 一 步释 放 经 济潜 能 ,是 区域发
t n t r mo h e in e eo me ta d e e h i e o o c p tn i s i p o tte r go a d v lp n n x r t er c n mi oe t . o o l t l a
Ke od :Y nt ea J g ni invt n r o ; ee p n yw rs ags D l ; i j j n oa o ;e n dvl met e t ni ; i i g o
展 面临 的重 大挑 战。
关键词 :长三角;京津冀;创新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 号 :F2 17 文献 标识 码 :A
T eC mp r t eSu yo eGrwt o t f a g eDe aa dJn j j R g n h o aai td n t o hR ueo n  ̄ 9 6 5 .

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注 : 数 据 来 自北 币 、 天津 、 上 海三 个地 区和 河北省 、 江 苏省、 浙 江
省、 广 东省 的 2 0 1 3年 统 计 年 鉴 计 算 得 出
山表 1 可 以看 出, 相对 于珠 三角 地 区 , 京 津 冀 和 长 三 角 的 高等学校数 量较 多 , 这 为 两 个 地 区的 长远 发 展 创造 了 良 好 的人才储备 , 具有 更为广 阔 的发 展前 景 。同时 ,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高 等 院校 数 量 不 及 长 三 角 地 区 多 , 但 是 其 研 究 生 住 校 人数要 多于长 三角 地 区 , 可 见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高 端 人 才 更 为
注: 根据北 京、 天津、 上 海三 个 地 区 和 河 北 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广 东省 的 2 0 0 7 -2 0 1 3年 统计 年 鉴 计 算 并 绘 制 得 出 。
江苏 省 、 浙 江省 , 珠三角 为广东省 。
表 1 2 0 1 2年 三 个 地 区 高 校 数 量 及 研 究 生 在 读 人 数
集聚 。闪此 , 就知识储 备层 面来 讲 ,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发 展 潜 力 最为 巨大 , 高 技 术 水 平 人 才 必 会 带 来 更 多 的 知 识 更 新 和 技 术 创 新 。北 京 的 中 关 村 科 技 园 区 已 经 成 为 了“ 中国硅 谷” 的 象征 , 北京 C B D 已经 成 为 了 名 剐 其 实 的 国际 化 商 务 中 心 , 大 量 的 际 5 0 0强 企 业 入 驻 , 金融、 保险、 房 地 产 企 业 在 激 烈 的竞 争环境 巾不断成长 。 比较而言 , 长三 三角 地 区 的 知 识 储 备 水 平 与 京 津 冀 地 区 不卡 H 上下 , 但 珠三 角地区 的发展 潜力 劣势 则 较为 突 出 , 该 地 区 高 技 术 水 平 人 才 的相 对 短 缺 必 将 成 为 发 展 的 短 板 。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

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一、总体水平(一)、经济水平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

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

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

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研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比较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研究——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比较

分析
区域 的 协 同 发展 对 于 国家 经济 的 增 长来 讲 十 分 重要 ,京 津 冀 地 区 聚集 了大量 的人 口、 产 业 、信息 、科 技 、 资本 等 优 质 要 素 ,合 理 的 运 用 与调 整 对 于 提 高 区域 竞 争 力 具有 重 要 意 义 。珠 三 角 、长 三 角 经济 区率
0 . 6
4 8 5 7 2 . 3 5
4 6 0 l 2 4 2 8 6 7 . 2 3 3 9 4 0 6 . 9 4 3 8 l 9 3 . 7 9
3 3 0 2 _ 9 . 1 4
7 9 o 7 . 2
7 4 9 O 。 3 9 6 9 7 8 . 4 5 6 4 1 5 . 1 哇 6 2 l 7 . 6 5
2 6 9 5 9 . 8 l
5 O l 1 . O 6
4 3 8 8 . 8 5
4 4 1 . 3 3
1 O 2 2 . 9 3
衡 水
邢 台 河 北省
l l 3 9
1 6 6 8 . 1 2 9 . 耋 2 1 . 2
6 . 4
3 . 9 6 . 5
足 。( 表1 一 表3 ) 从 GDP总 量 及 增 速 上 来
( 数据 来源 :2 0 1 4年 北 京 、天津 及河 北 省主 要城 市 国 民经济 和社 会发 展 统计 公报 )
表 2 长 三 角 主要 城 市 国 民经济 指 标 比较 ( 2 0 1 4年 ) 地 区
上海
等 重点 领 域率 先取 得 突破 。这 意 味着 ,经 过一 年多 的准 备 ,京 津冀 协 同发展 的顶 层设 计基 本 完成 ,推 动 实施 这一 战略 的总 体 方针 已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一 体化问题, 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 体化相关问题。庄士成和朱洪兴基于制度架构角 度认为, 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¹ ; 周国红和楼锡锦通过 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基本态势与特征 º ; 也有学者研究了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对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认为经 济一体化明显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 的 / 空间转移 0, 从而有利于发挥制造业的规模报 酬递增优势和提高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 » ; 林耿、 许学强从既有的协作基础和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 还需对这些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判断矩阵所导出的权重 数是否合理。将求得的 i个判断矩阵的 Km ax代入 到 CI= ( Km ax - n) / ( n- 1) 中, 得出一致性检验指 标 CI的数值, 再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 R I 数值表查出 R I的值, 最后用 CR = C I/R I得出相 对一致性指标 CR 的数值。当 CR[ 0. 1 时, 判断 矩阵合理, 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 进行调整, 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4. 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指标体系设计中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别很 大, 尤其是定性指标,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区域商 业文化等, 这类指标即使数量化了, 其中心值和离 散程度也无法和定量数据相比。为此, 我们借用 标准差值法将各变量标准化并最终得出可比较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量值。 标准差值法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简称 IMD )用来估算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化衡量单 位的方法。l{ 为统一各衡量单位, IMD 使用的标准 差值依 下列 公式 计算 得来: 标准 差值 = ( Vij A j ) /Sj, 其中, V ij是某一地区 i在第 j个指标下的 观测值, A j 是这个指标的平均值, Sj 是标准差。 Sj

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5年第4期文/ 李娜刘靖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日益加深,我国更加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分别于2008 年和2014 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 年5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指出:“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

上海龙头地位当仁不让,要主动去推动合作。

”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历程、发展动力和区域合作机制等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也为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特征1.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特征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进入了制度合作阶段,以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为动力,区域合作内容不断拓宽,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

从区域合作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区域合作起步较早,经历了布局合作、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阶段。

长三角区域合作始于1982 年国务院成立的“上海经济区”,历经了32 年的合作历程。

1989-2000 年期间,长三角区域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素配置资源原则,建立了初步的区域协调机制。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设立了数十项的区域一体化专题,包含了科技、国企改革、港口、通关、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合作专题。

新世纪后,长三角地方政府以共赢为目的,使生产要素的合作与区域协调体制及制度合作对接,通过长三角的政府制度合作,建立完善、高效的合作框架,自觉推动了区域一体化。

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高层领导签订了一系列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协议,提出了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随之,长三角区域合作主体也由以企业为主体向政府为主导,推动社会协同的合作转变。

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管理,对市场要素流动产生了政策性壁垒。

要促使长三角区域的要素资源高效便捷的流动和配置,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已经意识到,新一轮的区域合作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必须拿出制度资源进行区域合作。

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三、长三⾓与京津冀的⽐较分析接下来,我们将长三⾓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地做⼀个对⽐。

为什么会⽤京津冀来与长三⾓作对⽐呢?是因为京津冀⽆论在⾏政区划上,还是在区位上,都与长三⾓有很多相似性。

然⽽长三⾓⽬前以上海为核⼼,形成了多中⼼的空间结构;京津冀则以北京为核⼼,京津以外的外围地区则沦为了“环⾸都贫困带”。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哪⾥,也就对长三⾓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了进⼀步的认识。

⾸先,我们来看⼀下长三⾓和京津冀的区位。

两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也有着天津、秦皇岛两⼤较早开放的港⼝城市。

京津冀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家庄、秦皇岛、唐⼭、等8个地市,总⾯积与长三⾓接近。

两地科教⽂化资源充⾜,⼈才储备丰富。

⾏政区划上,长三⾓是⼀直辖市、两省,京津冀是两个直辖市带⼀省,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政策的⾼地,与作为政治⽂化中⼼的⾸都北京,在产⽣集聚效应的区位势能上理应相差不⼤。

但同时,上海对整个长三⾓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经济辐射作⽤,北京却没有,反⽽“空吸”了河北省的各种资源,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下⾯我们来看⼀下具体分析:我们的分析分为三点:(1)经济中⼼的打造——上海VS北京当中⼼城市经济发展到⼀定阶段,会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引起部分⼈才和资本的迁移,从⽽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毫⽆疑问,上海肯定是长三⾓的经济中⼼。

京津冀则是主要以北京为核⼼,北京和天津构成双引擎。

我们⽤2015年城市年末常住⼈⼝的数据,做了⼀个城市⾸位度⽐较,长三⾓之⽐为2.27,⽽京津冀只有1.40。

北京的核⼼作⽤没有上海的突出,因此能提供的经济辐射⼒不⾜。

⽽且,北京和天津⼀向是竞争⼤于合作,天津的存在对北京的核⼼作⽤造成了⼀定程度上的削弱。

另⼀⽅⾯,从产业结构⾓度来看,上海的服务业、⾦融业⽐北京更为发达,⽽且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较完整,⽽北京的传统⼯业主要是钢铁、⽯化,近些年汽车、电⼦⾏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不够长,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常⼩,所以难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周立群 江 霈内容提要 相邻地区间过度的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虽然从一般性测度指标来看,京津冀产业同构程度不如长三角严重,但由于其同构成因及主导行业要素密集类型等特点,更有可能对区域经济的协整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京津冀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集聚主要导源于资源禀赋和制度因素,而沪苏浙制造业的重合更多导源于市场和技术因素。

两相对比,前者较易引发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及恶性竞争等问题,而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集聚和行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化。

关键词 京津冀 长三角 产业同构 产业集聚产业同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经济学界对该命题倾以长期的关注和探索,普遍的共识是:过度的产业同构现象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龙头,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涵盖了多个省级行政区,具备进行省区间产业同构问题分析的基础。

学界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学术探讨,早期偏重于同构程度的测度,近年来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指出,该地区产业同构程度并不如指标体现的那样严重,也并未带来过度的恶性市场竞争等现象,并且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该地区专业化分工趋势也有所加强。

陈建军认为,长三角产业同构具有高度的必然性,是区内各省市资源禀赋相似、经济联系紧密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应被过分夸大。

范剑勇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沪苏浙三省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也在提升,产业同构化趋势在削弱。

邱风等认为,该地区随着产业细分呈现相似性不断下降和产品!趋异∀发展的态势,恶性竞争等负面问题并不严重。

#笔者曾撰文对环渤海地区产业趋同问题作过专门探讨。

∃梁崎分析过两大沿海经济圈内部分工的现状,认为长三角同构性更大,而包括了京津冀地区的环渤海互补性更强。

%事实上,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虽然在表面上不如长三角地区显著,但并不意味着产业同构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被忽略。

长三角地区 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 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份。

在这个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群体。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地理优势。

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港口。

这为汽车产业的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使得汽车产业在这里具备更好的物流配套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

这个地区聚集了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科研院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的存在促进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产值和税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橡胶、化工等。

同时,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兴起,如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维修等,为地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为环境友好型汽车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对于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感。

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在地理优势、技术创新、经济推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中国内地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水平。

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这种失衡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人口城镇化的结构特征城镇化进程不仅有水平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后者是深入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内在特点的关键所在。

所谓城镇化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小城镇这两类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布。

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中的六成居住在城市,有四成居住在小城镇。

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达到了66.1%。

但如果仅就河北而言,其城镇人口的分布格局则正好相反:54.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

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相同,如安徽、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和四川等。

但河北的区域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形等自然条件显然比中西部省份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见河北的城镇化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比及政策建议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比及政策建议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比及政策建议关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比及政策建议》,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近些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大经济圈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经历了快速而又相当平衡的经济发展,然而京津冀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这一区域在一体化政策落实、产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较多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许多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首先,在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研究中,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同构现象。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区域间过度的产业同构,会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及过度竞争,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嵇尚洲,2013)。

许多研究发现长三角存在高度的产业同构现象,制造业同构尤其严重,但是长三角并没有出现过度的竞争现象,区域内普遍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陈建军,2004;刘传江和吕力,2005;吴福象,2008;蒋伏心和苏文锦,2012)。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京津冀的产业同构性要弱于长三角,但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尤其河北的经济发展严重落后(梁琦,2004;周立群,江霈,2009)。

因此,产业同构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一个“悖论”,即长三角快速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较高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而京津冀经济增长缓慢伴随着较低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

这个“悖论”的出现,表明对普遍关注的产业同构现象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

其次,从区域增长极的角度来看,长三角都市圈的扩散效应强于极化效应,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极化效应明显强于扩散效应(汪桥红,2013;孙东琪等,2013)。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发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在环京津地区出现了270万人的“贫困带”,表明京津冀地区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马国霞等,2010)。

一些研究也发现,京津冀区域政策一体化水平和政策认同性都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然而京津冀地区的政府政策指导规划程度是最高的,并且地方保护也比较普遍(娄文龙,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
27 5
1053 01
261 22
1040 90 29 24
浙江
17 8
675 25
165 35
660 90
38 99
长三角
113 5
3225 65
806 26
3185 94 207 78
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007
首先, 京津冀都市 圈相比 长三角, 在产值 规模、利 润水 平等主要经济指 标上还不及 长三角 都市圈。就 汽车产 业总产 值、增加值和 销售 产值 来看, 京津 冀约 只有 长三 角 的一 半, 利润总额更 是只 有长 三角 的三 分之 一左 右。值 得注 意的 是, 京津冀 2006年的汽车产量是 136 4万辆, 超过了长 三角汽车 产量。这也从一个侧 面说明 京津冀 在汽车 产业配套、 产业链 扩展延伸方面做 得不如长三角好。
收稿日期: 2008- 11- 29, 修回日期: 2009- 03- 12 基金项目: 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重点课题 都市圈产业集聚整合与产业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41 0
刘有韬等: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比较 分析
3 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比较京 津冀和长三 角都市 圈汽车 产业结 构的差 异, 我们采用区位商 分析方 法, 计算京 津冀和 长三角 都市圈 各省市汽车 产业各 部门 的区位 商, 如果 计算 结果大 于 1, 则 表明该地区 汽 车产 业 部门 具 有 比较 优 势并 由 此促 成 产 业集 群。本文 使 用 的 数 据 是 2006 年 汽 车 产 业 各 部 门 的 产 业 增 加值。
摘要: 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 生产部门, 它的发展不 仅能促 进我国 产业结构 层次的 提升, 还 能带动 其它相关 产
业的发展, 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并开始呈现集群效应。本文希望通 过其
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 业进行 比较分 析, 在此 基础上指 出京津 冀都市 圈汽车 产业集 群仍然存 在
表 2 2006年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 业增加值区位商
汽车产业
汽车
改装汽车 摩托车
车用 汽车、摩 发动机 托车配件
北京
0 90
1 16
0 56
0 00
0 13
0 86
天津
2 68
3 33
0 34
3 42
2 04
2 10
河北
0 30
0 15
1 47
0 19
0 10
0 38
京津冀
0 93
1 07
0 96
相比长三角 都市圈已经形 成的比较 完善的 汽车产 业配套 体系, 京津冀汽车产 业许多 关键的 配套部 件, 都是依 靠国外 进口或外商在中 国的独资或 控股企 业生产, 本 土企业 不是生 产不出, 就是质量达 不到要 求。该地区 部分本 土零部 件配套 企业由于长期以 国内整车配 套为主, 不 具备为 国外整 车做配 套的条件和技术 , 同时 又缺乏 设备改造 和技术 提升的 资金和 科研力量。京津冀 都市圈汽 车配套 基础弱, 效率低, 产 品附 加值低的现状, 也制 约了整 车生产 的发展。如 目前在 国内为 北京现代配套的 零部 件生 产企业 有 80多 家, 其 中 90% 以上 为韩资企业。另外, 北 京现代 的二级、三 级配套 商大多 在韩 国, 关键部件也从韩 国进口。这 些无疑 加大了 北京现 代的零 部件采购成本, 削弱 了市场 竞争力, 是 导致其 最近销 量大幅 下降的主要原因 。 5 3 京津冀政府之 间还未形成基于都市圈汽车产业政策的协 调和沟通机制
第二, 整车生产方 面。长三 角汽车 产品门 类齐 全, 优势 互补。上海是我国最 大的轿 车生产 基地, 以通 用和大 众的轿 车生产为主; 江苏是 我国的 客车生 产基地; 而 浙江主 要发展 民营经济型轿车。京 津冀都 市圈中, 京、津两市 汽车产 业经 过本世纪初的整合、 重组之 后, 不约而 同都与 跨国著 名企业
第三, 相比长三角 都市圈, 京 津冀汽 车产业 配套相 对薄 弱。上海、江苏、浙 江的汽 摩配 件区 位商 均大 于 1, 为 整车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保障。京津 冀都市 圈中只 有天津 汽摩配 区位商大于 1, 北京、河北的配套均不具有优势。
4 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特点比较
第一, 汽车产业集 群发展模 式。我国 发展汽 车产业 集群 有两种基本模式, 一 种是由 中央政 府重点支 持, 以国 家三大 集团为核心 发展 中国汽 车工 业的 中 央模 式 。另 一种 是地 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 济, 努 力推动 当地汽车 产业发 展的 地 方模式 。上述两种 模式在 京津 冀都 市圈 和长 三角 都市 圈都 有体现, 其中长三角 中的上 海, 京津冀 中的京 津两市 属于前 一种模式, 江苏、浙江、河北则属于后一种模式 。
2 京津 冀和长三角 都市圈 汽车产业 主要经济 指标 比较
表 1列出了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圈 2006 年汽车产 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 标。
பைடு நூலகம்
表 1 2006年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 车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 亿元
产量 (万辆 ) 总产值 产业增加值 销售产值 利润总额
全国
727 9
13937 53 3362 70 13746 91 738 19
5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5 1 汽车制造企业 重引进、轻研发,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 心技术
重引进、轻研发的 例子在 京津冀有 很多。如 天汽在 成功 引进日本大发技 术开发夏利 汽车后, 一 直不重 视技术 的研发 和改进, 在以后无 论是夏利 的改款, 还是获 得新车 型, 都单 纯依赖大发, 最终导 致市场 份额和 企业效 益的不断 下降, 被 迫与 一 汽 进 行重 组。又如 2002 年成 立的 北京 现代, 其 核心技术一直牢 牢掌握在韩方手中。北京现代自 2002年投产 以来, 现有 5个车系, 24款车型 全部由韩 国引进, 到 现在一 直未推出具有北 京现代自 主知识 产权的 新车型。其 实, 缺乏 自主知识产权和 核心技术的 问题, 也存 在于长 三角都 市圈的 上海, 倒是以民营为 主体的 浙江汽 车企业, 虽 然规模 实力有 差距, 在技术研发和 专利申 请方面 做得反 而比较好, 如吉利 公司。 5 2 汽车 配套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基础薄弱
0 72
0 46
0 85
上海
2 30
2 55
0 57
0 16
1 06
2 71
江苏
0 76
0 27
1 36
1 10
0 59
1 28
浙江
0 66
0 20
0 16
1 33
0 12
1 29
长三角
1 06
0 74
0 79
0 97
0 54
1 59
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2007
经过计算 京 津冀 和 长 三角 都 市圈 汽 车产 业 增 加 值区 位
的问题, 提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 汽车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061 5
文献标识码: A
1 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汽车产业现状概述
京津冀都市圈是 我国近年来 汽车产 业发展 最快的 地区之 一。北京汽车工业经 过与韩 国现代、戴 姆勒 克莱斯 勒的合 作, 形成以北京现代 、北京奔 驰 - 戴 姆勒 克 莱斯 勒、北汽 福田等主导整车企业 为主的 产业群。天 津汽车 产业最 早拥有 闻名全国的夏利轿车 , 2002年 6月, 天 汽在和 一汽进 行联合 重组后, 形成了目前 天汽、一 汽和丰 田共同合 作的 局面。河 北省则形成了以保 定、定州 为整车 制造基地、 邯郸专 用车制 造基地以及保定、廊 坊、唐山、秦 皇岛等 为汽车 零部件 生产 基地的产业格局。 2006年, 京津冀都 市圈拥有 汽车企 业单位 数 822家, 资产 总 计 1344 1 亿元 , 主 营 业务 收 入 2020 亿, 缴纳税金 50多亿,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20多万人。
长三角都市圈中 的上海, 拥 有全国 三大汽 车集团之 一的 上汽集团, 有中外合 资企业 上海大 众和上海 通用, 在 嘉定安 亭、浦东金桥有两大 汽车生 产基地, 尤 其是嘉 定安亭 汽车生 产基地周围, 一大批从 国外引入 先进技 术的汽 车配套 企业纷 纷迁入, 初步形成了 产业集 群。江苏是 我国重 要的客 车生产 基地, 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 具有较 强的竞争力, 其中, 大中型客车 的国 内市场 占有 率长 期保 持在 30% 左 右, 目前已形成 一线、二点、三区 的产业区域 布局: 一 线 即沿长江 (两岸 ) 一线分布 的江苏 客车制 造业, 二点 即 以南京、盐城为中心 的轿车 制造 业, 三区 即以 南京、无 锡、泰州三地区的摩 托车制 造业。浙 江有吉利 汽车 公司, 并 有万向集团、华翔集团 等一批实 力雄厚 的汽车 零部件 公司和 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 业, 在台 州、宁波 、温州、杭州、 金华、 绍兴等 地形 成 了汽 车 及 零部 件 生 产 的区 域 块 状 经济。 2006 年, 长三角都 市圈 拥 有汽 车企 业 单位 数 2858 家, 资 产 总计 3426 4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 3707亿元, 缴纳税金 57 2亿元,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 人数 57 6万 人。
北京
68 4
725 37
113 48
727 45
10 73
天津
41 2
665 90
186 13
667 58
40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