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教案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思想准备,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进而导入对新知的学习。
本课学的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才刚刚是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重点。
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与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突出体现。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师】周恩来说:“外交无小事”;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新中国初期,我国取得哪些外交成就?请同学们翻到P108,我们就如第二十三课的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过渡: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bebbafb9d528ea80c77925.png)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的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节。
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有探究问题的愿望;已能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各种史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另外,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历史知识;通过媒体,学生对这一课题也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
这些都为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等。
(2)、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在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学习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万隆会议。
四、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图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归纳法:图标制作。
五、教学流程(一)、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2~3分钟)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姬秉新、陈其等主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六、板书提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二十一条》签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23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3.归纳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教学难点: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2.归纳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外交吗?我们要对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屈辱求和外交政策说‘不’,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武力外交说‘不’,与这种屈辱求和、武力推行的外交政策相反,我们的外交总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那么,在这种外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势过渡到本课第一目内容学习。
(板书: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课堂展开第一部分: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给出一副当时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图,再结合两则有关“冷战”的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境;在明确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提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政策?”顺势进入“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板书: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我将用在ppt中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结合几幅照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与苏联的建交。
第二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板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段关于周恩来总理外交的视频,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由视频中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材料,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最后,论从史出地总结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再结合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重大事件,以及这些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方针的内涵,以及分析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运用和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基本原则,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含义。
2.掌握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了解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3.了解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哪些国际挑战和机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内涵,分析这些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详细阐述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介绍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4.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对我国未来外交政策的建议。
这道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他们关注现实国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拓宽知识面。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三棵新中国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三棵新中国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c4b33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4.png)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三棵新中国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三棵新中国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李琴2009.12【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结合近代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所取得的成就。
(3)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认识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
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外交政策变化原因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的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由此导入【讲授新课】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建国初期,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政策的?(学生阅读教材P108-109内容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投影)1.背景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大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109-110的内容归纳,师生共同分析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归纳中苏建交的意义,教师投影相关图片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场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评价的?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并投影)(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2)内容:(略)(3) 评价: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案
科目:历史备课人: 课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课型新授课
第 1 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几幅突图片: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以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及新中国的建交原则.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在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二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三).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四).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美国等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
2.建国第一年的外交成就.
(二).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影响.
1.成为接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一切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日内瓦会议.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喧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亚非会议.
(1).这是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与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知识结构:
外交方针的提出----新中国地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舞台.
这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以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
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