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一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8.“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9、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0、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④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曲辕犁的出现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2022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22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此刻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应了A 耕种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 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3据记录: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应了A 孔子的弟子着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C 牛耕获得了宽泛的推行D当时牲口是财产的象征4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期间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测出A春秋期间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B春秋期间牛已被牵引从事耕种C青铜制造业背叛礼法的传统,着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明,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深重的青铜酒器5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方式演变的趋向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6假定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右图中扶犁的应是A 齐桓公C 孝文帝BD汉武帝唐太宗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色。

下列对于它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促使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色是少投入多产出8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间是在9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出现的先后次序摆列正确的选项是A 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B 垄作法、区田法、代田法C 区田法、垄作法、代田法D代田法、垄作法、区田法10.(2022 年汕头)北方地域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实质上反应了A农民富饶安适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色D商品经济极端落伍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资料: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固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成即刻,参照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练习题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据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找到适合人民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

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神农是早期农业、医药的杰出代表B、神农在医药领域的成就不如农业C、神农时代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D、原始农业技术先进2、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与其他地区比较,在种植业方面的鲜明的地域特点是()A、以小麦、大麦为主B、北稻南粟C、南稻北粟D、工具比较原始3、刀耕火种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此处不行则迁彼处”。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工具是青铜农具B、易导致生态破坏C、比较稳定D、易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4、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

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倾,功率提高几十倍,这种工具是()A、耜B、木耒C、耧车D、石器锄耕5、下面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耕作方法西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B、起初是三牛二人的形式C、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D、有利于农业的发展6、可以控制耕犁的深浅,既简便又灵活,能适应不同土地的耕作要求的生产工具是()A、戽斗B、曲辕犁C、翻车D、耦犁7、关于代田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利,保苗抗旱的方式C、容易破坏生态环境D、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8、当代著名的学者余秋雨说过:“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这体现了()A、这个工程是郑国渠B、该工程为秦国统一积累了大量的物质C、由战国时期李斯父子负责修建的D、使秦国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9、古代某地由诗云:“七月流火,过我山林。

女儿耕织,男儿当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非常稳定B、小农经济的受到多层压力,不稳定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遭受火灾的的破坏10、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包含答案)《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个人耕作B. 自给自足C. 男耕女织D. 精耕细作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B.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C. 手工业生产方式D. 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3.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该思想主要源于()A. 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B. 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C. 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D. 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A. 水稻、玉米B. 水稻、粟C. 小麦、葡萄D. 玉米、粟5.马克思在谈及小农经济形态时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此可见,小农经济具有()A. 分散性B. 落后性C. 封闭性D. 脆弱性6. “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引文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以下的( )A. “春耕夏耘,秋荻冬藏,伐薪樵”1 / 9B.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线)积纴(丝缕)”C.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

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D. 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8.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C.刀耕火种D.耒耕耜耕2.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B.番薯C.水稻D.辣椒3.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出现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五谷开始种植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4. “药祖”神农(右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创制耒耜,教民耕作C.推广牛耕技术D.使用大镰收获5.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描述的是( )A.都江堰B.漕渠C.坎儿井D.白渠6.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耜耕D.耦犁7.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

“以牛田”是指( )A.使用铁器B.用牛耕地C.刀耕火种D.耧车播种8. 叶茵《田父吟》诗云:“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9. 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10.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D.井田制的确立11.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

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项。

答案:A2.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故选B项;打制石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工具,排除A项;筒车和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排除C、D两项。

答案:B3.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

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田、深水、晚田、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正确。

答案:B4.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说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B.代田法的普及C.一年两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解析:材料“一岁两熟”描述的是耕作制度,而A、B两项是耕作技术,D项未在材料中体现。

答案:C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A.白渠B.漕渠C.坎儿井D.都江堰解析:由题干中的“蜀沃野千里”“灌溉三郡,开稻田”等可知这是位于四川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故D项正确;白渠是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漕渠是沿秦岭北麓开凿的人工运河,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故A、B、C 三项都不符合题干中的地理位置,故排除。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测试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测试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B 从表中数字看,人均耕地数减少,是与人口增长有关2.下列关于“传说”的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是:A.“传说”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基本不能相信B.“传说”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帮助认识过去C.文字出现前“传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引用D.文字出现后“传说”是对历史的追记,史料价值高【解析】B 传说也是历史,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内容已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但仍可从中探寻当时的原貌。

3.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形态。

造成这一经济特征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②经济以农业耕作为主;③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④家庭化手工业发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B中国封建社会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故①错误;大规模水利工程兴建是为了推动自然经济的发展,而非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故③排除。

4.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解析】B 依据题意判断即可。

小农是国家赋税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5.下列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同一类农具,其中最晚出现的应该是A.青铜耜B.石耜C.骨耜D.铁耜【解析】D A商周时期出现 B C 原始社会D春秋时期6.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农事安排。

由此可以推断,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地质特点B. 气候条件C. 地理环境D.生产经验【解析】B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人们的农耕生产主要受气候的影响7.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解析】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铁铧和铁犁壁的作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故选B。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C.②④ 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观察下列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3.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精耕细作”特点B.“重农抑商”思想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4.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

”这一工具应指A.B.C.D.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8.《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朝D.宋朝9.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0.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B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 )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3.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B )A B C D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C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B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6.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C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7.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B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8.《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9.“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D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0.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最能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是A.B.C.D.2.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

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3.“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4.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5.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C.商品经济的发达D.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6.《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8.《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始农业【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石器锄耕的出现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 国家政局长期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牛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AC.联系所学可知,石器锄耕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牛在农业中的使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C。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是相当重要的蓄力,因此“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D.“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与国家政局长期稳定关系不大,故不选D。

故选B。

2.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A. 冶金工具革新B. 农业技术进步C. 风能普遍利用D. 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B.题干“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体现了南宋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可以佐证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

AD.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D。

C.“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故排除C。

故选B 。

3. 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经济结构的变化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略4.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

耧车的使用A. 导致了铁犁牛耕出现B. 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繁荣C. 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成长【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C.依据材料“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耧车的使用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故C 正确。

A 。

耧车在汉代出现,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排除A 。

B.B 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 。

D.D 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

故选C 。

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时期 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A. 男耕女织B. 自给自足C. 一家一户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解答】D.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在农业生产中注重对生产工具、技术改良及人力的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D正确。

ABC.三项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与表格信息不符,故ABC错误。

故选D。

6.《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

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

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

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是奴隶社会时期的方式,故A错误。

B.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技术先进”的表述错误,故B错误。

C.根据题干“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要求因时而定”,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农时,根据“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

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

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以看出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即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

D.该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故选C。

7.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读图能力。

从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这反映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表明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8.《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A. 南稻北粟B. 因地制宜C. 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认知的能力。

题中《汜胜之书》一书关于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的详细记述,分析、认知,这反映的正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正确;A提及的是粮食作物的南北布局,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题中主旨并没有强调“不同地点”,排除B;D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但题中并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9.“给耕地合理施肥,耕翻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的季节播种,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以获取最大的收获。

”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男耕女织C. 铁犁牛耕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略。

10.“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源自()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牛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动力之一,铁犁牛耕成为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本题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D。

二、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

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通史》、《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等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

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

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分析得出: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

又根据“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和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进行阐述。

又根据材料“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唐朝国力强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分析阐述。

又根据“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联系所学知识,康熙皇帝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阐述说明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