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2综合法与分析法北师大版选修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课件:2 分析法
8 7 5 10
f ( x) 2 x 2 12 x 16 在区间 例3、求证:函数
(3,+∞)上是增加的。
6
证明:要证明函数 f ( x) 2 x 12 x 16
2
在区间(3,+∞)上是增加的, 只需证明 对于任意 x1 , 2 ∈(3,+∞),且 x
f ( x1 ) f ( x2 ) 0 , 只需证明 对任意的 x1 > 2 >3,有
特点: 执果索因 即:
要证结果Q,只需证条件P
5
例2、求证: 8 7 5 10 证明:要证明
8 7 5 10
只需证明 ( 8 7 ) 2 ( 5 10 ) 2 即 8 7 2 56 5 10 2 50 只需证明 56 50 即 56>50,这显然成立。 这样就证明了
12
课堂练习:课本 P11 练习1:1、2。
作业:课本P12 习题1-2 4、5。 五、教后反思:
13
7
∵ x1 >
x2
>3 ∴ x1-
x 2 >0,且
x1+ x 2 >6,它保证上式成立。
这样就证明了:函数 f ( x) 2 x 2 12 x 16 在区间(3,+∞)上是增加的。
例4、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足为F, 求证 AF⊥SC
(a b)( a 2 2ab b 2 ) 0 , 只需证明
只需证明 (a b)( a b) 2 0 , 只需证明 (a b) 0且(a b) 2 0 。 由于命题的条件“a,b是不相等的正数”,它 保证上式成立。这样就证明了命题的结论。 4
「精品」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2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1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2
分析法一、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之一:分析法;2、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复习: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二)、引入新课在数学证明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
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它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一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这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可以是: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
特点:执果索因。
即:要证结果Q ,只需证条件P(三)、例题探析例1、已知:a ,b 是不相等的正数。
求证:2233ab b a b a +>+。
证明:要证明2233ab b a b a +>+只需证明 )())((22b a ab b ab a b a +>+-+,只需证明 0)())((22>+-+-+b a ab b ab a b a ,只需证明 0)2)((22>+-+b ab a b a ,只需证明 0))((2>-+b a b a ,只需证明 0)(0)(2>->+b a b a 且。
由于命题的条件“a ,b 是不相等的正数”,它保证上式成立。
这样就证明了命题的结论。
例2、求证:10578+>+。
证明:要证明 10578+>+,只需证明 22)105()78(+>+,即 50210556278++>++,只需证明 5056>,即 56>50,这显然成立。
这样就证明了10578+>+ 例3、求证:函数16122)(2+-=x x x f 在区间(3,+∞)上是增加的。
高中数学北师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北师版-----------------------------------必修1----------------------------------- 第一章集合§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集合的基本关系§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第二章函数§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2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法映射§3函数的单调性§4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5 简单的幂函数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1正整数指数函数§2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指数概念的扩充指数运算的性质§3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y=2^x和y=(1/2)^x的图象和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对数对数及其运算换底公式§5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Y=log2x的图象和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第四章函数应用§1函数与方程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2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建模案例-----------------------------------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 简单几何体简单旋转体简单多面体§2 直观图§3 三视图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由三视图复原成三视图§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空间图形基本关系的认识空间图形的公理§5 平行关系平行关系的判定平行关系的性质§6 垂直关系垂直关系的判定垂直关系的性质§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简单几何体的侧面积棱柱、棱锥、棱台、和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球的外表积和体积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交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2 圆与圆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必修3----------------------------------- 第一章统计§1 从普查到抽样§2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3统计图表§4数据的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5用样本估计总体估计总体的分布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6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7相关性§8最小二乘法第二章算法初步§1算法的基本思想算法案例分析排序问题与算法的多样性§2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变量与赋值循环结构§3几种基本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第三章概率§1随机事件的概率频率与概率生活中的频率§2古典概型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建立概率模型互斥事件§3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1 周期现象§2 角的概念的推广§3 弧度制§4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与诱导公式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与周期性单位圆与诱导公式§5 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象从单位圆看正弦函数的性质正弦函数的图象正弦函数的性质§6 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余弦函数的图象余弦函数的性质§7 正切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8函数y=Asin(ωx+ψ)§9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位移、速度和力向量的概念§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3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数乘向量平面向量基本定理§4平面向量的坐标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7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角差的余弦函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必修5----------------------------------- 第一章数列§1 数列1.1 数列的概念1.2 数列的函数特性§2 等差数列2.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 等比数列3.1 等比数列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解三角形§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1.1 正弦定理1.2 余弦定理§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第三章不等式§1 不等关系1.1 不等关系1.2 比较大小§2 一元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3 基本不等式3.1 基本不等式3.2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4 简单线性规划4.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4.2 简单线性规划4.3 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命题§4逻辑联结词“且”“或”“非”4.1逻辑联结词“且”4.2逻辑联结词“或”4.3逻辑联结词“非”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三章变化率与导数§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3 计算导数第四章导数的应用§2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1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2.2最大值、最小值问题-----------------------------------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回归分析§2独立性检验第二章框图§1流程图§2结构图第三章推理与证明§1归纳与类比§2数学证明§3综合法与分析法§4反证法第四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2复数的四则运算-----------------------------------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命题§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条件2.2必要条件2.3充要条件§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3.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3.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认§4逻辑联结词“且”“或”“非”4.1逻辑联结词“且”4.2逻辑联结词“或”4.3逻辑联结词“非第二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从平面向量到到空间向量§2空间向量的运算§3向量的坐标表示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1空间向量的标准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3.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3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4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5夹角的计算5.1直线间的夹角5.2平面间的夹角5.3直线与平的夹角§6距离的计算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1椭圆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2椭圆的简单性质§2抛物线2.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2抛物线的简单性质§3双曲线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3.2双曲线的简单性质§4曲线与方程4.1曲线与方程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4.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选修2-2----------------------------------- 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归纳与类比1.1归纳推理1.2类比推理§2综合法与分析法2.1综合法2.2分析法§3反证法§4数学归纳法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2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1导数的概念2.2导数的几何意义§3计算导数§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4.1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4.2导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三章导数应用§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1.1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1.2函数的极值§2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1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2.2最大值与最小值第四章定积分§1定积分的概念1.1定积分的背景——面积和路程问题1.2定积分§2微积分基本定理§3定积分的简单应用3.1平面图形的面积3.2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第五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1数的概念的扩展1.2复数的有关概念§2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1复数的加法与乘法2.2复数的乘法与除法-----------------------------------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2排列§3组合§4简单计数问题第二章概率§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超几何分布§3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4二项分布§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第三章统计案例§2独立性检验2.1独立性检验2.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2.3独立性检验的应用-----------------------------------选修4-1----------------------------------- 第一章直线、多边形、圆§1 全等与相似§2 圆与直线§3 圆与四边形第二章圆锥曲线§1 截面欣赏§2 直线与球、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3 柱面与平面的截面§4 平面截圆锥面§5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选修4-4----------------------------------- 第一章坐标系§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极坐标系§3 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1 参数方程的概念§2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3 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4 平摆线和渐开线-----------------------------------选修4-5----------------------------------- 第一章不等关系与基本不等式§1 不等式的性质§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3 平均值不等式§4 不等式的证明§5 不等式的应用第二章几何重要的不等式§1 柯西不等式§2 排序不等式§3 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2综合法与分析法1.2.2分析法课件北师大版选修22
=
������������
=
������������
.
要使不等式
������2+1+������ ������2+������
≥
1+������ ������
对任何实数x
都成立,
即
������2+1+������ ������2+������
−
1+������������≥0
对任何实数
x
都成立,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反思探索性问题,可以探索条件、探索结论、探索方法,而分析法
(������-������)2
∴ 8������ < 2 − ������������ < 8������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二 用分析法探索命题成立的条件
【例 2】
给出一个不等式
������2+1+������ ������2+������
≥
1+������ ������
(������∈R),经验证:当
a2+
1 ������2
+
4
+
4
������2
+
���1���2≥a2+
1 ������2
+
2
+
2
+
2
2
������
+
1 ������
.
只需证明 2
������2
+
1 ������2
≥
2
������
高中数学北师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北师版 第一章-----------------------------------集合 必修 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集合的基本关系§3 集合的基本运算 3.1 交集与并集 3.2 全集与补集 第二章 函数 §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2.1 函数概念 2.2 函数的表示法 2.3 映射 §3 函数的单调性 §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4.1 二次函数的图象 4.2 二次函数的性质 §5 简单的幂函数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 正整数指数函数 §2 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 2.1 指数概念的扩充 2.2 指数运算的性质 §3 指数函数 3.1 指数函数的概念 3.2 指数函数 y=2^x 和 y=(1/2)^x 的图象和性质 3.3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4 对数 4.1 对数及其运算 4.2 换底公式§5 对数函数 5.1 对数函数的概念 5.2Y=log 2 x 的图象和性质 5.3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 第四章 函数应用 §1 函数与方程 1.1 利用函数性质判定方程解的存在 1.2 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2.1 实际问题的函数刻画 2.2 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3 函数建模案例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必修 2-----------------------------------§1 简单几何体 1.1 简单旋转体 1.2 简单多面体 §2 直观图§3 三视图 3.1 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2 由三视图还原成三视图 §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4.1 空间图形基本关系的认识 4.2 空间图形的公理 §5 平行关系 5.1 平行关系的判定 5.2 平行关系的性质 §6 垂直关系 6.1 垂直关系的判定 6.2 垂直关系的性质 §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 7.1 简单几何体的侧面积7.2 棱柱、棱锥、棱台、和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 7.3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 §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1.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2 直线的方程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4 两条直线的交点 1.5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2圆与圆的方程2.1 圆的标准方程 2.2 圆的一般方程2.3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空间直角坐标系 3.1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3.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3.3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第一章-----------------------------------统计必修 3-----------------------------------§1 从普查到抽样§2 抽样方法2.1简单随机抽样2.2 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3 统计图表§4 数据的数字特征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4.2 标准差§5 用样本估计总体5.1 估计总体的分布 5.2 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6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7 相关性§8 最小二乘法第二章算法初步§1算法的基本思想 1.1算法案例分析 1.2 排序问题与算法的多样性§2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2.1 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2.2 变量与赋值2.3 循环结构§3几种基本语句 3.1 条件语句 3.2 循环语句第三章概率§1随机事件的概率 1.1频率与概率 1.2 生活中的频率§2古典概型 2.1 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2.2 建立概率模型2.3 互斥事件§3模拟方法―― 概率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 周期现象§2 角的概念的推广§3 弧度制§4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与诱导公式4.1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4.2 单位圆与周期性4.3单位圆与诱导公式§5 正弦函数的性质和图象5.1 从单位圆看正弦函数的性质5.2 正弦函数的图象5.3 正弦函数的性质§6 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1 余弦函数的图象6.2 余弦函数的性质§7 正切函数 7.1 正切函数的定义 7.2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7.3 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8 函数y=Asin( ωx+ψ)§9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1.1 位移、速度和力1.2 向量的概念§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1 向量的加法2.2 向量的减法§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3.1 数乘向量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4 平面向量的坐标4.1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4.2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4.3 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6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7 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2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2.1 两角差的余弦函数2.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2.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函数§3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第一章-----------------------------------数列必修 5-----------------------------------§1 数列 1.1 数列的概念 1.2数列的函数特性§2 等差数列2.1等差数列2.2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3 等比数列3.1等比数列3.2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解三角形§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1.1正弦定理1.2 余弦定理§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不等式 §1 不等关系 1.1 不等关系 1.2 比较大小 §2 一元二次不等式 2.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3 基本不等式 3.1 基本不等式 3.2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 §4 简单线性规划 4.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4.2 简单线性规划 4.3 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 ----------------------------------- 选修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 命题§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1 充分条件 2.2 必要条件 2.3 充要条件§ 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3.1 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3.2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3.3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 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4.1 逻辑联结词“且” 4.2 逻辑联结词“或”4.3 逻辑联结词 “非”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1 椭圆 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2 椭圆的简单性质§ 2 抛物线 2.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2 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3 双曲线 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3.2 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第三章 变化率与导数§ 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1 导数的概念 2.2 导数的几何意义§ 3 计算导数§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4.1 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 4.2 导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 第四章 导数的应用 §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1.1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1.2 函数的极值 §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1 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 2.2 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选修 1-2-----------------------------------第一章 统计案例§ 1 回归分析 1.1 回归分析 1.2 相关系数 1.3 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 2 独立性检验 2.1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 2.2 独立性检验2.3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4 独立性检验的应用第二章 框图§ 1 流程图§ 2 结构图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1 归纳与类比 1.1 归纳推理 1.2 类比推理§ 2 数学证明§ 3 综合法与分析法 3.1 综合法 3.2 分析法§ 4 反证法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1 数的概念的扩展 1.2 复数的有关概念§ 2 复数的四则运算 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2.2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选修 2-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 命题§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1 充分条件 2.2 必要条件 2.3 充要条件§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3.1 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3.2 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3.3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4.1 逻辑联结词 “且 ”4.2 逻辑联结词 “或 ”4.3 逻辑联结词 “非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从平面向量到到空间向量§2 空间向量的运算 §3 向量的坐标表示和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3. 1 空间向量的标准正交分解与坐标表示3. 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3.3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4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 §5 夹角的计算 5.1 直线间的夹角 5. 2 平面间的夹角 5. 3 直线与平的夹角 §6 距离的计算第三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1 椭圆 1. 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2 椭圆的简单性质§2抛物线 2.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2 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3双曲线 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3.2 双曲线的简单性质 §4 曲线与方程 4.1 曲线与方程 4.2 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 4. 3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 选修 2-2-----------------------------------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1 归纳与类比 1.1 归纳推理 1. 2 类比推理§2 综合法与分析法 2.1 综合法 2.2 分析法§3 反证法§4 数学归纳法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1 导数的概念2.2 导数的几何意义§3 计算导数§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4.1 导数的加法与减法法则4. 2 导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5 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三章导数应用§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1.1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1.2 函数的极值§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1 实际问题中导数的意义2.2 最大值与最小值第四章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 1. 1 定积分的背景——面积和路程问题1. 2 定积分§2微积分基本定理§3定积分的简单应用3. 1 平面图形的面积 3. 2 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第五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1 数的概念的扩展1.2 复数的有关概念§2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1 复数的加法与乘法 2. 2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选修 2-3-----------------------------------第一章计数原理§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2.2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 排列§ 3 组合§ 4 简单计数问题§ 5 二项式定理 5.1 二项式定理 5.2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第二章概率§ 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 超几何分布§ 3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 4 二项分布§ 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6 正态分布 6.1 连续型随机变量6.2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1 回归分析 1.1 回归分析 1.2 相关系数 1.3 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2 独立性检验 2.1 独立性检验 2.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3 独立性检验的应用-----------------------------------选修4-1-----------------------------------第一章直线、多边形、圆§ 1 全等与相似§ 2 圆与直线§ 3 圆与四边形第二章圆锥曲线§ 1 截面欣赏§ 2 直线与球、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 3 柱面与平面的截面§ 4 平面截圆锥面§ 5 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2 极坐标系§ 3 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 1 参数方程的概念§ 2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3 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 4 平摆线和渐开线-----------------------------------选修4-5-----------------------------------第一章不等关系与基本不等式§ 1 不等式的性质§ 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3 平均值不等式§ 4 不等式的证明§ 5 不等式的应用第二章几何重要的不等式§ 1 柯西不等式§ 2 排序不等式§ 3 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 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46页 0128页 0164页 0219页 0242页 0309页 0357页 0403页 0424页 0458页 0508页 0551页 0553页 0653页 0704页 分析法 4.数学归纳法 复习题一 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3.计算导数 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复习题二 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本章小结建议 第四章 定积分 2.微积分基本定理 阅读材料 数学史上的丰碑——微积分 复习题四 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阅读材料 数的扩充 复习题五
3.反证法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4.数学归纳法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归纳与类比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综合法与分析法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本章小结建议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复习题一
2020最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选修2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章 变化率与导数
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2 同步备课-第1章 推理与证明学案第2节综合法与分析法
§2 综合法与分析法2.1 综合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 1.通过对综合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2.通过对综合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综合法的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这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2.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P⇒Q1→Q1⇒Q2→Q2⇒Q3→…→Q n⇒Q思考:综合法的证明过程属于什么思维方式?[提示]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思维.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出发,寻求命题成立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 B2.在△ABC中,若sin Asin B<cos Acos B,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C[由条件可知cos Acos B-sin Asin B=cos(A+B)=-cos C>0,即cos C<0,∴C为钝角,故△AB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3.命题“函数f(x)=x-xln 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f(x)=x-xln x求导,得f′(x)=-ln x,当x∈(0,1)时,f′(x)=-ln x>0,故函数f(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应用了________的证明方法.综合法[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证题特点,故为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三角问题【例1】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1)求证:A 的大小为60°;(2)若sin B +sin C = 3.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思路探究:(1)利用正弦定理将角与边互化,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A. (2)结合(1)中A 的大小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证明A =B =C =60°. [证明] (1)由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 , 得2a 2=(2b -c)b +(2c -b)c , 即bc =b 2+c 2-a 2,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60°.(2)由A +B +C =180°,得B +C =120°,由sin B +sin C =3,得sin B +sin(120°-B)=3, sin B +(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2sin B +32cos B =3, 即sin(B +30°)=1. 因为0°<B<120°, 所以30°<B+30°<150°, 所以B +30°=90°,即B =60°, 所以A =B =C =60°, 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三角等式的主要依据1.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及同角基本关系式. 2.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3.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若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求证:2cos 2α=cos 2β.[证明] ∵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 ∴sin θ+cos θ=2sin α①又∵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 ∴sin 2β=sin θcos θ②将②代入①2,得1+2sin 2β=4sin 2α, 又sin 2 β=1-cos 2β2,sin 2α=1-cos 2α2,∴1+1-cos 2β=2-2cos 2α, 即2cos 2α=cos 2β.用综合法证明几何问题【例2】 如图,在四面体BACD 中,CB =CD ,AD⊥BD,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ACD ; (2)平面EFC⊥平面BCD.思路探究:(1)依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欲证明直线EF∥平面ACD ,只需在平面ACD 内找出一条直线和直线EF 平行即可;(2)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欲证明平面EFC⊥平面BCD ,只需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出一条另一个面的垂线即可.[证明] (1)因为E ,F 分别是AB ,BD 的中点,所以EF 是△ABD 的中位线,所以EF∥AD,又EF 平面ACD ,AD平面ACD ,所以直线EF∥平面ACD.(2)因为AD⊥BD,EF∥AD,所以EF⊥BD.因为CB =CD ,F 是BD 的中点,所以CF⊥BD.又EF∩CF=F ,所以BD⊥平面EFC. 因为BD平面BCD ,所以平面EFC⊥平面BCD.证明空间位置关系的一般模式本题是综合运用已知条件和相关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的,故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也是综合法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证明过程中,语言转化是主旋律,转化途径为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也是证明空间位置关系问题的一般模式.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A 1=AD =a ,AB =2a ,E ,F 分别为C 1D 1,A 1D 1的中点.(1)求证:DE⊥平面BCE ; (2)求证:AF∥平面BDE. [证明](1)∵BC⊥侧面CDD 1C 1,DE侧面CDD 1C 1,∴DE⊥BC.在△CDE 中,CD =2a ,CE =DE =2a ,则有CD 2=DE 2+CE 2,∴∠D EC =90°,∴DE⊥EC. 又∵BC∩EC=C ,∴DE⊥平面BCE.(2)连接EF ,A 1C 1,设AC 交BD 于点O ,连接EO , ∵EF 12A 1C 1,AO 12A 1C 1, ∴EFAO ,∴四边形AOEF 是平行四边形, ∴AF∥OE. 又∵OE平面BDE ,AF平面BDE ,∴AF∥平面BDE.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探究问题]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 (1)a 2≥0(a∈R).(2)a 2+b 2≥2ab,⎝ ⎛⎭⎪⎫a +b 22≥ab,a 2+b 2≥(a +b )22.(3)a ,b∈(0,+∞),则a +b 2≥ab ,特别地,b a +ab ≥2.(4)a -b≥0⇔a≥b;a -b≤0⇔a≤b. (5)a 2+b 2+c 2≥ab+bc +ca. (6)b a +ab≥2(a,b 同号,即ab>0).(7)||a|-|b||≤|a+b|≤|a|+|b|(a ,b∈R).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 2.使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时,应该注意什么?请举例说明.[提示] 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不等式的方向性;③不等式的适度,如下例.[题] 已知,a ,b∈(0,+∞),求证:a b +b a≥a + b.若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a b +b a≥2ab ·b a=24ab ,而a +b ≥24ab.从而达不到证明的目的,没掌握好“度”,正确的证法应该是这样的:[证明] ∵a>0,b>0, ∴ab +b ≥2a ,ba +a ≥2b , ∴a b +b +ba +a ≥2a +2b , 即ab +ba≥a + b. 【例3】 已知x>0,y>0,x +y =1,求证:⎝ ⎛⎭⎪⎫1+1x ⎝ ⎛⎭⎪⎫1+1y ≥9.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由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综合法证明. [证明] 法一:因为x>0,y>0,1=x +y≥2xy , 所以xy≤14.所以⎝ ⎛⎭⎪⎫1+1x ⎝ ⎛⎭⎪⎫1+1y =1+1x +1y +1xy =1+x +y xy +1xy =1+2xy ≥1+8=9.法二:因为1=x +y ,所以⎝ ⎛⎭⎪⎫1+1x ⎝ ⎛⎭⎪⎫1+1y =⎝ ⎛⎭⎪⎫1+x +y x ⎝ ⎛⎭⎪⎫1+x +y y =⎝ ⎛⎭⎪⎫2+y x ⎝ ⎛⎭⎪⎫2+x y =5+2⎝ ⎛⎭⎪⎫x y +y x . 又因为x>0,y>0,所以x y +yx ≥2,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 ⎛⎭⎪⎫1+1x ⎝ ⎛⎭⎪⎫1+1y ≥5+2×2=9.1.本例条件不变,求证:1x +1y≥4.[证明] 法一:因为x ,y∈(0,+∞),且x +y =1, 所以x +y≥2xy ,当且仅当x =y 时,取“=”, 所以xy ≤12,即xy≤14,所以1x +1y =x +y xy =1xy ≥4.法二:因为x ,y∈(0,+∞),所以x +y≥2xy>0,当且仅当x =y 时,取“=”, 1x +1y≥21xy>0, 当且仅当1x =1y时,取“=”,所以(x +y)⎝ ⎛⎭⎪⎫1x +1y ≥4. 又x +y =1,所以1x +1y≥4.法三:因为x ,y∈(0,+∞),所以1x +1y =x +y x +x +yy=1+y x +xy+1≥2+2x y ·yx=4, 当且仅当x =y 时,取“=”.2.把本例条件改为“a>0,b>0,c>0”且a +b +c =1,求证:ab +bc +ac≤13.[证明] ∵a>0,b>0,c>0,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a 2+b 2+c 2≥ab+bc +ca.∴(a+b +c)2=a 2+b 2+c 2+2ab +2bc +2ca ≥3(ab+bc +ac). 又∵a+b +c =1, ∴ab+bc +ac≤13.综合法的证明步骤1.分析条件,选择方向:确定已知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合理选择相关定义、定理等.2.转化条件,组织过程:将条件合理转化,书写出严密的证明过程.特别地,根据题目特点选取合适的证法可以简化解题过程.1.综合法的基本思路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到待证结论.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2.综合法的特点(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逐步推理,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易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3)由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则D”的思考过程如图所示: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2)综合法证明的依据是三段论.(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1)√(2)√(3)√[(1)正确.由综合法的定义可知该说法正确.(2)正确.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3)正确.综合法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已知直线l,m,平面α,β,且l⊥α,m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m;②若l⊥m,则α∥β;③若α⊥β,则l⊥m;④若l∥m,则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A.1 B.2C.3 D.4B[若l⊥α,α∥β,则l⊥β,又mβ,所以l⊥m,①正确;若l⊥α,m β,l⊥m,α与β可能相交,②不正确; 若l⊥α,mβ,α⊥β,l 与m 可能平行,③不正确;若l⊥α,l∥m,则m⊥α,又m β,所以α⊥β,④正确.]3.已知p =a +1a -2(a>2),q =2-a 2+4a -2(a>2),则p 与q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p>q [p =a -2+1a -2+2≥2(a -2)·1a -2+2=4,-a 2+4a -2=2-(a -2)2<2,∴q<22=4≤p.]4.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S n (n =1,2,3,…).求证:(1)数列⎩⎨⎧⎭⎬⎫S n n 为等比数列;(2)S n +1=4a n .[证明] (1)∵a n +1=n +2n S n ,而a n +1=S n +1-S n ,∴n +2nS n =S n +1-S n , ∴S n +1=2(n +1)n S n ,∴S n +1n +1S n n =2,又∵a 1=1, ∴S 1=1,∴S 11=1,∴数列⎩⎨⎧⎭⎬⎫S n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由(1)知⎩⎨⎧⎭⎬⎫S n n 的公比为2,而a n =n +1n -1S n -1(n≥2),∴S n +1n +1=4S n -1n -1=4n -1·a n (n -1)n +1, ∴S n +1=4a n .2.2 分析法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重点) 2.会用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难点)1.通过对分析法概念和思维过程的理解的学习,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分析法应用的学习,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1.分析法的定义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2.分析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1.用分析法证明:要使①A>B,只需使②C<D.这里①是②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分析法的特点,寻找的是充分条件,∴②是①的充分条件,①是②的必要条件.] 2.欲证2-3<6-7,只需证( ) A .(2+7)2<(3+6)2B .(2-6)2<(3-7)2C .(2-3)2<(6-7)2D .(2-3-6)2<(-7)2A [欲证2-3<6-7,只需证2+7<3+6,只需证(2+7)2<(3+6)2.]3.将下面用分析法证明a 2+b 22≥ab 的步骤补充完整:要证a 2+b 22≥ab,只需证a 2+b 2≥2ab,也就是证________,即证________,由于________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答案] a 2+b 2-2ab≥0 (a -b)2≥0 (a -b)2≥0应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a>b>0,求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思路探究:本题用综合法不易解决,由于变形后均为平方式,因此要先将式子两边同时开方,再找出使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 要证(a -b )28a <a +b 2-ab<(a -b )28b ,只需证(a -b )28a <(a -b )22<(a -b )28b .∵a>b >0,∴同时除以(a -b )22,得(a +b )24a <1<(a +b )24b ,同时开方,得a +b 2a<1<a +b 2b,只需证a +b<2a ,且a +b>2b , 即证b<a ,即证b<a. ∵a>b>0,∴原不等式成立, 即(a -b )28a <a +b 2-ab<(a -b )28b.分析法证题思维过程1.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是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为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2.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是逆向思维,即结论⇐…⇐…⇐…已知,因此,在叙述过程中,“要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必不可少,否则会出现错误.1.已知a>0,求证:a 2+1a 2-2≥a+1a-2.[证明] 要证a 2+1a 2-2≥a+1a-2,只需证a 2+1a 2+2≥a+1a +2,即证⎝⎛⎭⎪⎫a 2+1a 2+22≥⎝ ⎛⎭⎪⎫a +1a+22,即a 2+1a 2+4a 2+1a 2+4≥a 2+1a 2+2 2⎝ ⎛⎭⎪⎫a +1a +4,只需证2a 2+1a 2≥ 2⎝ ⎛⎭⎪⎫a +1a ,只需证4⎝ ⎛⎭⎪⎫a 2+1a 2≥2⎝ ⎛⎭⎪⎫a 2+2+1a 2,即a 2+1a2≥2.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其他问题【例2】 设函数f(x)=ax 2+bx +c(a≠0),若函数y =f(x +1)的图象与f(x)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 ⎛⎭⎪⎫x +12为偶函数. 思路探究:由于已知条件较为复杂,且不易与要证明的结论联系,故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利用分析法,从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找到证明的突破口.[证明] 要证函数f ⎝ ⎛⎭⎪⎫x +12为偶函数,只需证明其对称轴为直线x =0, 而f ⎝ ⎛⎭⎪⎫x +12=ax 2+(a +b)x +14a +12b +c ,其对称轴为x =-a +b 2a ,因此只需证-a +b2a =0,即只需证a =-b ,又f(x +1)=ax 2+(2a +b)x +a +b +c ,其对称轴为x =-2a +b 2a ,f(x)的对称轴为x =-b 2a ,由已知得x =-2a +b 2a 与x =-b2a 关于y 轴对称,所以-2a +b 2a =-⎝ ⎛⎭⎪⎫-b 2a ,得a =-b 成立,故f ⎝ ⎛⎭⎪⎫x +12为偶函数.分析法证题思路1.分析法是逆向思维,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要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2.分析法的思路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即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2.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证明] 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只需证1-tan α1+tan α=3,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提示]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提示] 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例3】 在某两个正数x ,y 之间,若插入一个数a ,则能使x ,a ,y 成等差数列;若插入两个数b ,c ,则能使x ,b ,c ,y 成等比数列,求证:(a +1)2≥(b +1)(c +1).思路探究:可用分析法找途径,用综合法由条件顺次推理,易于使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2a =x +y ,b 2=cx ,c 2=by ,消去x ,y 得2a =b 2c +c2b ,且a>0,b>0,c>0.要证(a +1)2≥(b+1)(c +1), 只需证a +1≥(b +1)(c +1), 因(b +1)(c +1)≤(b +1)+(c +1)2,只需证a +1≥b +1+c +12,即证2a≥b+c.由于2a =b 2c +c2b ,故只需证b 2c +c2b≥b+c ,只需证b 3+c 3=(b +c)(b 2+c 2-bc)≥(b+c)bc , 即证b 2+c 2-bc≥bc,即证(b -c)2≥0.因为上式显然成立,所以(a +1)2≥(b+1)(c +1).分析综合法特点综合法推理清晰,易于书写,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易于寻找解题思路,在实际证明命题时,常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称为分析综合法,其结构特点是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推出Q ,即可得证.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三个内角A ,B ,C 构成等差数列.求证:1a +b +1b +c =3a +b +c.[证明] 要证1a +b +1b +c =3a +b +c ,即证a +b +c a +b +a +b +c b +c =3,即证c a +b +a b +c=1,只需证c(b +c)+a(a +b)=(a +b)(b +c), 只需证c 2+a 2=ac +b 2. ∵A,B ,C 成等差数列, ∴2B=A +C ,又A +B +C =180°,∴B=60°. ∵c 2+a 2-b 2=2accos B , ∴c 2+a 2-b 2=ac , ∴c 2+a 2=ac +b 2, ∴1a +b +1b +c =3a +b +c成立.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综合法 分析法 推理方向 顺推,由因导果 逆推,执果索因 解题思路 探路较难,易生枝节 容易探路, 利于思考(优点) 表述形式 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优点)叙述烦琐,易出错 思考的 侧重点侧重于已知条 件提供的信息侧重于结论 提供的信息联系:分析法便于我们去寻找证明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证明过程的叙述,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证明过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2.分析综合法常采用同时从已知和结论出发,用综合法拓展条件,用分析法转化结论,找出已知与结论的连结点,从而构建出证明的有效路径.上面的思维模式可概括为下图: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 )(2)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 ) (3)并不是所有证明的题目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1)× (2)× (3)√ [(1)错误.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的过程.(2)错误.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3)正确.一般用综合法证明的题目均可用分析法证明,但并不是所有的证明题都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2.若P =a +a +7,Q =a +3+a +4(a≥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 ) A .P>Q B .P =QC .P<QD .由a 的取值决定C [当a =1时,P =1+22,Q =2+5,P<Q ,故猜想当a≥0时,P<Q.证明如下:要证P<Q ,只需证P 2<Q 2,只需证2a +7+2a (a +7)<2a +7+2(a +3)(a +4),即证a 2+7a<a 2+7a +12,只需证0<12.∵0<12成立,∴P<Q 成立.]3.设a>0,b>0,c>0,若a +b +c =1,则1a +1b +1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9 [因为a +b +c =1,且a>0,b>0,c>0,所以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b a +a b +c b +b c +a c +ca ≥3+2b a ·a b+2c a ·a c+2c b ·b c=3+6=9.当且仅当a =b =c 时等号成立.]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已知2(tan A +tan B)=tan A cos B +tan Bcos A .证明:a +b =2c. [证明] 由题意知2⎝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A cos Acos B +sin B cos Acos B,化简得2(sin Acos B +sin Bcos A)=sin A +sin B ,即2sin(A +B)=sin A +sin B , 因为A +B +C =π,所以sin(A +B)=sin(π-C)=sin C. 从而sin A +sin B =2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 +b =2c. 命题得证.。
高中数学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1.2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两种证明诠释素材 北师大版选修22
1.2两种证明诠释一、知识解析1.直接证明(1)定义: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2)一般形式:⎪⎪⎭⎪⎪⎬⎫已知定理已知公理已知定义本题条件⇒…⇒本题结论.(3)常用方法:常用的直接证明的方法包括综合法、分析法,后面要学习的数学归纳法也是直接证明的一种常用方法.①综合法:从已经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常称为综合法.综合法的一般形式:已知条件⇒…⇒…⇒结论.②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推,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常称为分析法.分析法的一般形式:结论⇐…⇐…⇐已知条件. 2.间接证明(1)定义: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2)常用方法:常用的间接证明的方法包括反证法、同一法、枚举法等。
我们这里重点加以分析反证法.(3)反证法①定义: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的过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②一般形式:“否定——推理——否定”. ③证明命题“若p 则q ”的反证法过程:肯定条件p 否定结论q →导致逻辑矛盾→“p 且q ⌝”为假→“若p 则q ”为真. 二、学法剖析1.证明与推理的关系密切但不等同.证明过程一定是推理过程,而且通常为演绎推理过程.合情推理主要用于证明;推理未必用于证明,还可以用于计算.2.数学证明是引用公理、定理等已知的真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正确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要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可以直接从原命题入手,也可以间接地从它的等价命题入手,因此证明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3.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劣.分析法解题方向比较明确,利于寻找解题思路;综合法条理清晰,宜于表述.分析法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可谓执果索因,常常跟底渐近,因而更容易成功;而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可谓由因导果,但过程往往节枝横生,不易奏效.但就论述形式而言,综合法较分析法要简洁得多.因此在数学证明时,常先用分析法理清已知与求证之间的联系,再用综合法写出来.在实际解题时,通常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4.在反证法中,常用的正面叙述词语和它对应的否定词语:。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2综合法与分析法课件北师大选修2_2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规范解答
变式训练
1
已知
a,b,c
都是正数,求证:21������
+
1 2������
+
1 2������
≥
1 ������+������
+
1 ������+������
+
������+1 ������.
证明:因为√������������ ≤ ������+2������,所以√1������������ ≥ ������+2������.
“×”.
(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顺推证法. ( √ ) (2)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 √ ) (3) 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 × ) (4)所有证明的题目均可使用分析法证明. ( × )
(5)欲证√2 − √3 < √6 − √7成立,只需证(√2 − √3)2<(√6 − √7)2 成立即可. ( × )
探究三
规范解答
(2)∵由(1)知A=60°,且A+B+C=180°, ∴B+C=120°. 又 sin B+sin C=√3, ∴sin B+sin (120°-B)=√3,
即 sin B+(sin 120°cos B-cos 120°sin B)=√3.
∴32sin B+√23cos B=√3,即 sin (B+30°)=1. ∵0°<B<120°,∴30°<B+30°<150°. ∴B+30°=90°,即B=60°. ∴A=B=C=60°.因此△ABC为等边三角形.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1.2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
综合法一、教学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之一: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 教学过程(一)、复习: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二)引入新课引例: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 ,BC=DA证 连结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 ,BC//DA又AC=CA故 AB=CD ,BC=DA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明,其一般形式为:本题结论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1234∠=∠∠=∠故,ABC CDA ∆≅∆所以论或需求问题。
对于解答证明来说,综合法表现为由因导果,它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一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顺推证法)用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P ⇒1Q →1Q ⇒2Q →23Q Q ⇒→…→n Q Q ⇒特点:“由因导果”(三)、例题探析:例1:求证:π是函数)42sin()(π+=x x f 的一个周期。
证明:)()42sin()422sin(4)(2sin )(x f x x x x f =+=++=⎥⎦⎤⎢⎣⎡++=+ππππππ ∴由函数周期的定义可知:π是函数)42sin()(π+=x x f 的一个周期。
例2:(韦达定理)已知1x 和2x 是一元二次方程)04,0(022≥-≠=++ac b a c bx ax 的两个根。
求证:ac x x a b x x =-=+2121,。
高中数学第一章推理与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北师大选修
[一点通]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找结论成立
高只中有数 品的学味第了充一痛章苦分推,理才条与能证珍件明视综曾.合经法忽它与略分的是析快法乐从北;师求大选证修 的结论出发,逆着分析,由未知想
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2.已知函数 f(x)=log2(x+2),a,b,c 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且 a,b,c 成等比数列,试判断 f(a)+f(c)与 2f(b)的大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f(a)+f(c)>2f(b). 证明如下:因为 a,b,c 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 所以 a+c>2 ac. 因为 b2=ac,所以 ac+2(a+c)>b2+4b,
综合法 (1)含义:从命题的_条__件__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 算法则,通过_演__绎__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_结__论__,直到 完成命题的证明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 (2)思路: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 (3)模式:综合法可以用以下的框图表示: P⇒Q1 → Q1⇒Q2 → Q2⇒Q3 →…→ Qn⇒Q 其中 P 为条件,Q 为结论.
1.在△ABC 中,三个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若a+1 b +b+1 c=a+3b+c,试证明 A,B,C 成等差数列.
证明:∵a+1 b+b+1 c=a+3b+c, ∴a+a+b+b c+a+b+b+c c=3, ∴a+c b+b+a c=1,
∴c(b+c)+a(a+b)=(a+b)(b+c), ∴b2=a2+c2-ac.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B=a2+2ca2c-b2=2aacc=12, ∵0°<B<180°,∴B=60°. ∴A+C=2B=120°, ∴A,B,C 成等差数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1)由Sn=3n22-n,得a1=S1=1,
当n≥2时,an=Sn-Sn-1=3n-2,当n=1时也适合,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2.
(2)证明:
要使得a1,an,am成等比数列,只需要a
2 n
=
a1·am,即(3n-2)2=1·(3m-2),即m=3n2-4n+2,而此时m∈
N*,且m>n,
所以对任意的n>1,都存在m∈N*,使得a1,an,am成等
比数列.
课堂互动讲义
用综合法证明问题
在△ABC中,三边a,b,c成等比数列.求证: acos2C2 +ccos2A2 ≥32b.
[思路导引]
[边听边记] 证明:∵左边=a1+2cos C+c1+2cos A =12(a+c)+12(acos C+ccos A) =12(a+c)+12a·a2+2ba2b-c2+c·b2+2cb2c-a2 =12(a+c)+12b ≥ ac+b2=b+b2=32b=右边, ∴acos2C2 +ccos2A2 ≥32b.
A.综合法
B.分析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 首先,排除C、D.然后,比较综合法、分析法.
我们选择分析法,
欲证: a- b< a-b,
只需证: a< b+ a-b,
即证:a<b+(a-b)+2 ba-b,
只需证:0<2 ba-b.
答案: B
3.在不等边三角形中,a为最大边,要想得到∠A为钝角 的结论,三边a、b、c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a+
b,
只需证a a+b b≥ ab( a+ b),
只需证( a+ b)(a- ab+b)≥ ab( a+ b),
即证a- ab+b≥ ab,
只需证a-2 ab+b≥0,
即证( a- b)2≥0,
而( a- b)2≥0显然成立,故原命题成立.
你能说明两种证法有什么不同吗?
[提示] 证法一是利用基本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直接得 到要证的不等式成立;而证法二则是由要证的不等式出发,逐 步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a -
b)2≥0,从而说明原不等式成立.
1.综合法
从 命 题 的 _条__件_____ 出 发 , 利 用 __定__义____ 、 ___公__理___ 、 __定__理____及运算法则,通过__演__绎____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 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我们把这样的思维方法称 为综合法.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章中我们接触过不等式的
解法以及简单的不等式证明,其中不等式的求解过程是等价变
形,而不等式的证明,利用综合法证明其实就是寻求必要条
件.
答案: B
2.已知a>b>0,证明 a - b < a-b 可选择的方法,
以下最合理的是( )
(2)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分析法的表达应是“要证……只要证……只需 证……”.用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可 表示为 Q⇐P1 ―→ P1⇐P2 ―→ P2⇐P3 ―→…―→ Pn⇐明显结论
用框图可表示为
1.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出发,寻求
命题成立的( )
A.充分条件
用框图可表示为
2.分析法
从求证的__结__论____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 成立的___充__分___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 为定义、公理、定理等,我们把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
(1)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 法”.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
(1)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 法”,是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 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
(2)综合法的思维过程: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可表示为 P⇒Q1 ―→ Q1⇒Q2 ―→ Q2⇒Q3 ―→…―→ Qn⇒Q
§2 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预习学案
分析下面问题的两种证明方法:
已知a、b∈(0,+∞),求证:
a+ b
b≥ a
a+
b.
证明: 证法一:∵a>0,b>0,
∴a+ b
b≥2
a,
b+ a
a≥2
b,
∴a+ b
b+
b+ a
a≥2
a+2
b,
即a+b≥ ba
a+
b.
证法二:a>0,b>0,
欲证 a + b ≥ ba
左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0,右边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ab≥0.
1.若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sin θ,sin β,cos θ 成等比数列,求证:2cos 2α=cos 2β.
证明: ∵sin θ,sin α,cos θ成等差数列, ∴sin θ+cos θ=2sin α① 又∵sin θ,sin β,cos θ成等比数列, ∴sin2β=sin θcos θ②
将②代入①2,得1+2sin2β=4sin2α, 又sin2β=1-c2os 2β,sin2α=1-c2os 2α, ∴1+1-cos 2β=2-2cos 2α, 即2cos 2α=cos 2β.
解析: 要使∠A为钝角,只需cos A<0,由余弦定理 知,只要b2+c2-a2<0,即b2+c2<a2.
答案: b2+c2<a2
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3n22-n,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证明:对任意的n>1,都存在m∈N*,使得a1,an,am 成等比数列.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③
a+b 2
≥
ab (a>0,b>0,当且仅当a=b时,取
“=”);
④ba+ab≥2(a、b同号,即ab>0);
⑤
a2+b2 2
≥
a+b 2
2(a、b∈R,当且仅当a=b时,取
“=”);
⑥||a|-|b||≤|a+b|≤|a|+|b|(a、b∈R).
(1)用综合法证明有关角、边的不等式时,要分 析不等式的结构,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或将边 化为角,通过恒等变形、基本不等式等手段,可以从左证到 右,也可以从右证到左,还可两边同时证到一个中间量.一般 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基本不等式有:
①|a|≥0,a2≥0,(a±b)2≥0(a、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