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一、课堂热身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借代)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衬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反衬)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喻)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8.澄江如练,碧峰孤拥。
(化用)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视听结合)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1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1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象组合)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古人说,作诗无外乎情景二端,那么,诗歌中的情是怎样抒发的,景又是怎样写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诗歌鲜明生动,从而感染读者。
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这种方法和技巧,其实就是艺术技巧。
二、知识积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化用、联想、想象、象征、叠词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铺垫、过渡、照应、抑扬、层层深入、重章叠唱等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描写:1.意象组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6.以乐景写哀情7.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工笔)三、当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问:明年六月份你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你会怎么说?那如果让你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会用哪一句?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 问:当你伤心的时候,你又会用哪句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 问:当你看见外面下起小雨你会怎么告诉你的同学?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4. 问:如果你的同学跟你讲“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你会怎么跟你的同学炫耀你很有学识?答: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5. 问: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用哪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人生在世,常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的触动,正如古人所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在古诗词中诗人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二、明确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三、预习检测请指出下列诗句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28090189-6ebc-11ec-8846-7cb59b590d7d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部分的基础知识。
2.复习和欣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问题类型和技巧。
3.学习标准化答案的思路和步骤。
教学过程:一、复习基本知识(一)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爱与恨的态度。
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而是借描述自然风光,表达情感。
抒情方式把情感融入风景:诗人把情感融入风景描写中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用典故抒情:引用历史事实,在诗歌中使用典故抒情或讽喻时政咏史抒情讽今: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隐喻与规范劝当朝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助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家的野心或情感。
叙事抒情因事缘情(二)阅读下面的诗句,思考你使用哪种抒情方式。
(一组两句话。
每组要求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批改。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十年生死无涯。
不去想,就永远不会忘记。
千里之外,无处谈凄凉。
”苏轼的《江城子》直抒胸臆3.在一年内,平原上的每一棵茂盛的草都会枯萎一次。
野火不能熄灭,春风又吹来。
4.空山上下了新雨之后,秋天就晚了。
明月照松,清泉石上流。
风景抒情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风景中的爱情7》庄生小梦被蝴蝶迷住了,希望皇帝的春天心里能抱着杜鹃。
8.落日、草地和树木、普通的小巷和街道,曾经是人类奴隶居住的地方。
用典抒情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烟笼冷水月笼沙,夜间公园秦淮餐厅附近。
商代妇女不知道亡国的仇恨,在河对岸唱起了《后院花》。
11.莺啼千里,绿河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的480座寺庙被烟雨包围。
用过去代替现在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看到洛阳的秋风,作家想要写得有无限的意义。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抒情方式的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 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2. 难点: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抒情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诗歌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新课导入:讲解诗歌抒情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抒情方式及技巧。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互动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诗歌抒情技巧的了解。
六、课后作业1.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抒情方式及技巧。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讨论的情况。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教学。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抒情方式的学术论文、书籍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预案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互动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直接抒情的技巧与案例分析讲解直抒胸臆的方式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1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鉴赏诗歌抒情方式教案
鉴赏诗歌抒情⽅式教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谈诗歌的抒情⽅式【教学⽬标】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式。
2、通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式的⽅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式及其作⽤。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式及其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复习课【教学⽤具】多媒体【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复习导⼊(同学们是否发现:课前布置的三道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考察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来说是考查诗歌如何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诗歌的抒情⽅式。
)“⽂以载道,诗以⾔志”。
“诗⾔志”即“诗是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是⼈的⼼灵世界的呈现”。
正如《⽑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为志,发⾔为诗,情动于中⽽形于⾔。
”千百年来,那些感⼈肺腑⽽流传不衰的诗篇,⽆⼀不是诗⼈的情怀和⼼志的形象显现。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式是欣赏诗歌的⼀个重要途径。
⼆、学习⽬标1、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式。
2、通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抒情⽅式的⽅法。
3、培养涵咏诗歌的性情,欣赏抒情诗歌的艺术美。
三、预习反馈⼩组讨论:对⼩组展板答案进⾏纠错,思考三⾸诗歌在抒情⽅式上有什么不同?(可能存在的错误答案:1、缺少⽂化积淀,没有⼀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2、脑中有⼀定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如:借物⾔志)四、考点阐释(⼀)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物抒情(托物⾔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③借事抒情(古事:借古讽今,咏史抒怀;今事:寄情于事,因事缘情)(⼆)结合诗歌具体讲析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式,也叫直抒胸臆。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目的:①引导学生建构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
②培养并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学生完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透视1.命题特点:①古代诗歌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古代诗词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之一。
②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2.备考建议: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技巧训练。
3.答题建议:读懂诗词,立足文本;读懂题干,有的放矢。
二、典例分析1、高考真题演练【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思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2、归纳答题思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第一步:明手法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该手法在诗文中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该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3、习题解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
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逐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4、出示完整版参考答案,研读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辨析诗歌中常考的表达技巧,能规范灵活答题;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歌鉴赏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几种常考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情明了直接。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①借景抒情:将情感寄托与景中,抒情委婉。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②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借物来表达志向或情感。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2.描写方法:动静结合:动静互相结合,构成情趣。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正侧结合: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反衬: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虚实结合:柳永《雨霖铃》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修辞手法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化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拟人:描绘形象生动,使描写对象富有情感。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借代:形象突出,具体鲜明。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双关:意在言外,含蓄蕴藉。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专题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
2、规范答题思路,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2、准确表达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类型】复习课【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千百年来,那些感人肺腑而流传不衰的诗篇,无一不是诗人的情怀和心志的形象显现。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前预习题检查。
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以每两个诗句为一组,分析其写景抒情特点,想一想主要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并对抒情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杜甫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借景抒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唐代张籍----借事抒情: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曹操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用典抒情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李清照1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借古讽今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石灰吟》于谦13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润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表达技巧课前热身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发又开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载不动、很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个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很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体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能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衬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部分的基础知识。
2、复习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题型与技巧。
3、学习规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回顾基础知识
(一)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一想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两个句子为一组,每组找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订正。
)
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借景抒情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寓情于景
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典抒情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古讽今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托物言志
(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
而是借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寓(融)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景物描写中,景
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用典抒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或
讽喻时政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
当朝
托物言志(寓理):借助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
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
感。
二、抒情方式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提问方式(教师讲解)
1、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或表达技巧,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例题引导(学生读诗,老师讲解)
端居①
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已读懂,题该如何来答,请大家讨论。
)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
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三、四两句从室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教师点拨,然后幻灯片展示)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
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归纳总结答题步骤(师生共同总结)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三、课堂练习
(分四个小组完成,各组选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教师巡视、订正补充答案。
)
1、登幽州台歌
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
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
(一)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感受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二)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赏析: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
为了挽救危局,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
当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苍茫,仰天长啸,壮
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
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唐诗快》卷二)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尽忠、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
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2、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以梅自喻,(二)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