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西南联合大学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为团长
黄师岳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1938年2月20日,旅行团师生启程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2月20日,湘江直下洞庭,25日到常德,28日到桃源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3月6日到沅陵,12日到芷江,13日到晃县,17日过湘黔交界处鲶鱼堡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3月25日到达炉山(今凯里),访问了苗寨
从长沙到昆明
张伯苓
从长沙到昆明
长沙临时大学
筹备办校: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令正式宣布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就校舍、 经费、院系设臵、组织分工开始工作。 报到注册: 1937年10月18日正式开始报到,24号截止,25号开始注册选课。 到1938年底,学生数达到1500多人。 院系设臵:
文、理、工、法商
从长沙到昆明
西南联大奇迹
联 大 精 神
无私
人对事而言是奉献和敬业
什么是无私?
人对人而言是友爱和互助
西南联大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当时师生在这 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了一种很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敬 业精神。敬业精神表现在学术上,是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在艰苦条件下不放弃科学研究。
西南联大奇迹
联 大 精 神
学生均个个出色。
西南联大奇迹
北大海 南开山 清华云
再如北大向来对体育不重视,而清华、南开则极重视。在西南
联大,体育也很受重视,是必修课,不及格不准毕业。但有时 又保持了一定的北大宽容之风,往往重在参与,学生只要坚持 上课,都能及格,所以联大在校风上往往体现出三校融合并存 的特点。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规矩严谨、南开的活泼开拓, 合而为一。
钱穆
西南联大奇迹
北大海 南开山 清华云

作文素材之西南联大

作文素材之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谢欣然LOREM IPSUM DOLOR•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Ut enim ad minim veniam,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Ut enim ad minim veniam,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一、简介•1、1938—1946,昆明,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2、校长:梅贻琦。

•3、校训:刚毅坚卓。

•4、师: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华罗庚、梁思成、林徽因……•5、生: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满江红联大校歌词:罗庸、冯友兰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满江红联大校歌叙事词:罗庸、冯友兰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北京(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湖南南岳衡山湘江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边界边陲坚硬的木材(比喻优秀学生老师等)百姓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汪曾祺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

汪曾祺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

汪曾祺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引导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下面是小编他的一篇相关的原文《西南联大中文系》,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

应该也有南开的。

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做庄。

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

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

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

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那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

事实上当时的系主任“为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

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

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

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

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似乎这样也可以了。

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如果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一点什么“派”,那就只能说是“京派”。

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

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

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

还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

一般中学生都读过一点李清照的词,不知道她能写这样感情深挚、挥洒自如的散文。

西南联大简介(教学PPT)

西南联大简介(教学PPT)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2020/5/1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2020/5/1
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2020/5/1
5
2020/5/1
6
1944年,学校财政 困难,被迫将校舍 铁皮屋顶卖掉,换 成茅草顶。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2020/5/1
16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2020/5/1
15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 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 “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 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浅谈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作者:庄建建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西南联大是成就汪曾祺作家梦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就没有汪曾祺。

本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着重讨论其笔下联大的校园、校园生活以及校园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汪曾祺;西南联大;校园文化精神汪曾祺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1】那么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这种神话般的西南联大到底是什么样子?本论文着重探讨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着重探讨西南联大的校园生活、校园精神。

穷巷陋室与“商业街”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临时性大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抗战时期,三所高校迁移到了昆明,这时物资匮乏,西南联大只能简单办学。

就连最基本的校舍都很简陋。

三个肥皂箱子就变成了桌子、书橱和衣柜,椅子当然也是一物多用了,床就成为了椅子,一间宿舍住四十个人,当时的生活真的是节约型学校的模范。

汪曾祺笔下的商业街完全没有商业气氛,而是一种人情味充溢其间,这两条街上茶馆很多,“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

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

”【2】茶馆为西南联大的同学们提供了图书馆的空间,由于图书馆座位少,为了不争抢座位,有不少同学就去茶馆,他们在茶馆里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看书的,有不少同学的作业、读书报告就是在茶馆里完成的。

旧书摊更是同学们拿书换美食的好去处,倘若要淘书,便能得到珍宝。

(二)独特的校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校而言,课堂是一个严肃的传授知识的地方,课堂上是有秩序的,老师应该严谨认真,学生们应该正襟危坐,而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们却是特立独行者。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3】联大的教授重创新,重视不拘一格。

即便是怪论,也会得到赞赏。

例如有一位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地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地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赞赏。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国立西南联大校园。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那年他16周岁。

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

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现任会长,潘际銮在许多场合回忆起西南联大。

他还记得母校的样子。

泥土板筑成的围墙里,是120亩的校园,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所设计。

校门并不大,黑底白字的匾额悬在大门上方,进门就是一条稍宽的土路。

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宿舍的屋顶是草搭的,夏天漏雨,冬天灌风。

战争年代,一间宿舍里,挨挨挤挤地摆着20张双层床,住满40个学生,没有多余的地方摆书桌。

宿舍里没有灯,天一擦黑,就没法看书了。

“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总爱唱三首歌。

”潘际銮轻声哼唱起《松花江上》的第一句,“每个人都在想,总有一天要打回去。

”第二首是《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第三首,就是西南联大的校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潘际銮慢慢陷入回忆,低声念着校歌最后几句:“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念着念着,他又微笑起来,眼睛里像是闪着光,“那是罗庸和冯友兰写的歌词,非常悲壮。

歌词里的这些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百年陈酒昆明,这座西南边陲安静的山城中,猛然迎来了一大群“有大学问”的人。

这些人是当时最具名望的大学者,其中许多位,“蒋介石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那时候,大学校长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学者的身份才是第一位的。

“梅贻琦就不是什么‘官’,但没有人不尊重他。

”潘际銮说。

学者为昆明的市民演讲,“闻一多讲诗,刘文典讲《红楼梦》,吴晗讲形势”,直讲得“台上失声痛哭,台下群情激奋”。

“九叶”诗派中唯一的女性诗人郑敏,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在她的眼中,西南联大的老师,都像是“几百年的陈酒”。

当时,哲学系没有月考和期中考试,只需要写期末论文。

课程都是“启发式”的,没有课本,但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本教科书”。

西南联大的力量

西南联大的力量

西南联大:一所消逝66年的大学记者孙强这是一所已经解体消逝了66年的大学,但她始终存于很多人的心中——一部分人是曾在这所大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日子,如今垂垂老矣,却念念不忘;另一部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所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因抗战被迫迁至“西南”的大学,空前绝后。

在持续8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这里传承中华文化,在泥墙陋室里保持知识明灯不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邀请了众多知名人士在庐山举行国是谈话会。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都在庐山开会。

事变的消息传开,几位校长都接到了学校发来的加急电报,要求他们迅速回校应变。

平津告急,学校危在旦夕。

10天后,梅贻琦致电清华教务长潘光旦,“今早重要会议,当局表示坚决,并已有布置”,国民政府决定将三校迁往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当年年底,南京陷落。

临时大学被迫再迁云南。

但是有600多学生退学参战或转学、回家乡,还有820名学生表示愿意前往昆明。

第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至1946年7月。

南迁蓬乱的头发,黑黢黢的皮肤,草鞋和裤腿上满是泥巴。

没有人相信他们曾是衣冠楚楚的白面书生。

当时的中国,北大、清华和南开的迁移并不是特有现象。

随着战火逐步蔓延到华北各地,北方和长江下游的一所所大学纷纷迁往内陆。

到1941年初,战前的114所大专院校中,已有77所迁移。

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分为3路,于1938年2月起程,一路到广州,经香港乘船到越南,再到昆明;一路到广西,再经越南到昆明;还有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历时68天、行程1663.6公里,横跨3省到昆明,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

能加入旅行团徒步到昆明的学生是经过挑选的,最终有244名体格健壮的男生被选中,11位教师参加了步行,其中有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育学系教授黄钰生、生物学系教授李继侗和化学系教授曾昭抡。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1. 引言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是中国的一所顶尖综合性大学,位于中国重庆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校园,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对西南联大的观后感,并分享我对这所大学所达到的卓越成就的赞叹。

2. 校园氛围和历史底蕴进入西南联大校园,我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悠久的历史底蕴。

校园内的建筑物大多保持着原貌,给人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

在校园中心的广场上,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纪念碑遥相呼应,让人不禁回想起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岁月。

校园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如老校门、教学楼和图书馆,这些都是见证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

和校园的历史底蕴相匹配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

西南联大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许多国内外的学术翘楚。

在我参观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学术讲座,与西南联大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的学术素养和见解令我印象深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严谨且前沿的学术氛围。

3. 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著称。

在参观校园期间,我注意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我还发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外,西南联大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出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增长知识和视野。

4. 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西南联大承担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还鼓励学生关注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西南联大简介ppt课件

西南联大简介ppt课件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教授才有大学,大学是 依赖教授而存在的”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 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 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 响。”
•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 命的校长。”
•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 大学校长。”
• “世界上有这种不自由的大 学么,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 鼻息么?” ——蔡元培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摘要:西南联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文章从继承和发扬优良学术传统、构建爱国主义育人环境、用高度的责任心引导青年学子成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达到启示当代大学教师的目的。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责任心文献标识码:A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为保存高等教育的薪火相传而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南迁组成的一所战时大学,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1]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时光荏苒,20世纪已成为历史,西南联大早已不复存在,虽然距我们已经六十余载了,但其声名仍广播海内外,影响至深至远,可谓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创造出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令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界都深感震惊,也使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自豪和骄傲。

虽然如今的高校已与西南联大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相距甚远,但“联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启迪深远,可供我们后人研究挖掘的财富实在太多。

笔者仅从对当代大学教师有何启发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感想。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西南联大在其消失60年后,依然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是因为西南联大学术传统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

西南联大以“刚毅艰卓”为校训,形成了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自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学术精神。

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热情和执著,是完全以“独立和自由” 的精神去完成的。

对当时联大的民主平等学风,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深切的体会到。

贺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理解:“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

……每一门学术都有每一门学术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西 南联 合 大学 ,一 直 到 1 4 96 年北 方 三 所 大 学 分 别 回 到原
来 的校 址 办 学 ,虽 只有 短 短 八 九 年 的 时 间 ,但 它 在 中 国
教 育 史 上 却 留下 了不 可 磨 灭
的一 段 光辉历 程 。
西 南 联 大 校 门,就 是 在 这 样 简 陋 的
了主力军 ,我 国少数 民族学 的基本 队伍是 西南 联大 时期培 养 的 。 贺 麟创 立 西洋 哲 学 编译 会 ,主 持 西 洋 哲 学 名 著 翻译 工 作 , 造 就 了不 少哲 学 翻 译 人 才 。新 中国成 立 后 商 务 印书 馆 出 版 的西 洋哲 学 名 著 系列 丛 书 ,主要 是 西南 联 大 时 期 的一 批 青 年 学者 完
各 异 ,同 学受 益很 多 。
教 师 之 间 相 互 学 习 , 不
以 学 科 为 限 。沈 有 鼎 为
哲 学 系 开 《 易》 课 , 周
闻 一 多 杂 坐 在 学 生 中 听
讲 。郑 昕开 康德哲 学 课 ,
数 学 系教 授 程 毓 准 也 来
听 课 。陈 寅恪 讲 佛 典 翻
汤 用 彤 的 《 魏 两 晋南 北 朝佛 教史 》 出 版半 个 多 世 纪 以来 , 国 汉
内外还 没 有 一 部 著作 可 以取代 它 的权 威地 位 。熊 十力 的 《 唯 新 识 论 》 ( 体 文本 )是 这 一 时期 完 成 的 。洪 谦 是 向 国 内学 中 文 系 、 历 史
系 、哲 学 系 的助 教 、讲 师 多 来 听 课 ,本 科 生 反
抗 战 中 后 期 。 价 暴 涨 , 联 大授 课 薪 资 物 在 补贴 家用 倒 不 多 ,陈 遂 有 “ 授 微 薄 , 闻 一 多不 得 已挂牌 治 印 , 教

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学生管理

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学生管理

顶尖人才 , 造就了世界教育史上 的奇迹 。 培 养 出一批后 来取得卓越成 就者 ,他们 中有 诺 贝尔 奖获得者杨振 宁 、 李政道 , 国家最 有
西南联 失
吃边讨论 , 或者每月定期集会 。 像这样有各 科教 师参加的学术活动 ,促使并 帮助教师
做 出先 进 的研 究 成 果 。周 培 源 教 授 的 湍 流
西南联 大名师荟 萃 , 者云集 , 学 新秀竞 起 , 南 联大经济系教授 曾写过 篇题 为 《 年 来 昆 明大 几 成 为 当 时 中 国教 育 与 学 术 研 究 的重 镇 。 据

学生管 理
力, 使西南联大“ 八年之久 , 合作无间。同无 学 教 授 的薪 津 及 薪金 实 值 》文 章 ,他 以 妨 异 , 不 害 同 , 色 交辉 , 得 益 彰 ” 异 五 相 。 有 人统 计 ,当时在西 南联 大任职 的大师级 13 9 7年 的物 价 指 数 为 10 至 13 0 , 9 9年 上 升 学 者 ,将 近 10人 。 他 们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特 5 自 由民 主 空 气 中的 学 生 管 理 制 度 7 , 9 3年则 为 4 4 9 0 9 。也就是说 , 点 , 是 在 伦 理道 德 层 面上 明显 地 存 有 中 为 2 3 到 14 这就 西南联大 办学成绩 斐然,与其所采用 13 9 9年 的 薪 津 是 3 0元 ,至 14 0 9 3年 仅 值 的学 生 管 理 办 法 也 密 不 可 分 。 学 生 管 理 是 国传 统 优 秀文 化 的色 彩 。 南 联大 教 授 们 的 西 . 0元 文章说 :怎么维持他们 的生活 呢? 学 校 教 育 管 理 系 统 中 的一 个 主 要 分 支 , “ 这一共同特征 , 使他们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里 83 。 成 为道德修养 的楷模 , 同时也代表 了一个国 这 就需 要描述 怎样 消耗早先 的积 蓄 ,典卖 西 南 联 大 在 成 立 之 初 ,就 注 重 这 方 面 的建 卖稿卖 文 , 营养不足 、 衰弱 、 疾 设 ,在 联 大 八 年 当 中大 到对 学 生 管 理 的机 家的知识分子 的品格 、 智慧和才识 。置身艰 衣 物及书籍 、 儿 经 难时局 ,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将 中国传统 病 、 女 天 亡 等 现 象 。换 句 话 说 , 常 的 收 构 设 置 ,小 到 学 生 补 助 津 贴 的 实 施 等 都 有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前人讲过的我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 过的。” ——陈寅 格
“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却已成为中 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追随北大前 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 联大为东西方文化 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作出了 榜样……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学术自由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
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
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成茅草顶。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上)

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上)

抗战期间全国部分高校内迁次数统计
广东文理学院迁校8次 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迁校7次 河南大学、同济大学等迁校6次 浙江大学(2年内迁5次,加上分校共迁13次)
等迁校5次 东吴大学、国立戏专等迁校4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校2次 中央大学、武汉大学迁校1次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期间,王星拱校长即计划迁校, 并秘密购置木料,定做大批木箱,将重要图书仪器运存 宜昌。
经校务会议决,迁川部分暂定名为 “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名 由机械系主任郭霖教授手书,校牌 悬于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部门前。
4月2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颠沛流 离,先期抵达乐山的师生们,在这 些简陋的校舍里正式开学上课。
7月,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 生毕业离校后,本部所剩最后一批 教职员工挥泪告别珞珈,在王星拱 校长率领下奔赴乐山,仅留下数人 看管校产。随后,乐山的“国立武 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 立武汉大学”。
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大学、文华图专等迁四川重庆 北大、清华、南开迁湖南长沙、云南昆明,先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陕西西安,先后组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
联合大学(后又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 学院等) 东北大学迁北平、四川三台 山东大学迁四川万县,后并入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迁四川成都 浙江大学迁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地 同济大学迁上海租界、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四川南 溪李庄 中山大学迁广东罗定、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 四川大学迁四川乐山峨嵋山
乐山古称嘉定,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秦时开发,迄今两千余年, 以盛产白蜡、丝绸闻名。

“西南联大精神”作文演讲稿

“西南联大精神”作文演讲稿

组合式多指令作文:西南联大精神与新时代中学生【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河北唐山一模题)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8年4月,正式命名,1946年停办。

8年之中,共有3000多名学生毕业,其中2人获得诺贝尔奖,8人成为两弹一星元勋、100人成为两院院士……成才率之高,让人惊叹。

有人总结了联大的精神:家国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乐观心态,坚毅性格。

在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你所在的班级将以“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做新时代中学生”为主题召开讨论会,请你写篇发言稿。

要求:选择上面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言稿(演讲稿)格式及特征】格式:1.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 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4.结尾(如:谢谢大家)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

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

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

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很多着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4、语言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

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

西南联大演讲稿

西南联大演讲稿

西南联大演讲稿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攻占北平、天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西南联大的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又于1938年2月迁入云南,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课,直至1964年月宣布结束,设立时间共8年整。

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2000余人。

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当年的物质条件不可谓不寒酸:学生宿舍无一砖一瓦,全是夯黄土为墙,堆茅草为顶,窗户没有玻璃,仅有几根树枝聊以象征。

绝大多数师生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时还要在敌机轰炸下逃生。

可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在三不管的地方,坚守大学理学,主张:“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教师为爱国而教,学生为救国而学,吃红薯干,点桐油灯,以苦为乐,励精图治,弦歌不坠,为人师表,人格独立,沉潜专注,甘于寂寞。

一言以蔽之:“推进科学民主,传播教育与学术,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涌现出大批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她的学生把她的种子洒遍了世界各地。

反思今日,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优越,抱怨太多,精神过于贫乏,西南联大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记者孙强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先生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人们都知道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实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已经消逝66年了,西南联合大学还被人们念念不忘。

“联大人”的性情、思想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性魅力。

而联大,这所不普通的大学,就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化身。

1946年1月29日,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闻一多,为研究生王瑶毕业的事宜致函梅贻琦(字月涵)和潘光旦——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毕业初试。

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

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

至纫公谊,敬颂,道安。

闻一多上卅五,一,廿九这封几十年前的短笺,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今感慨万端。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封日常的工作信函,但谢泳认为,其实它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而从“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

梅贻琦接到这封公函,连同名字、日期,只批示了几个字:“照办琦一,卅”。

谢泳说,教授前一天写信,校长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

联大的合作与宽容张伯苓:“我的表,你带(戴)着。

”蒋梦麟:“不管者所以管也。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的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在《中国的大学》一书中这样定义什么是大学:“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

”梅贻琦曾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西南联大(详)

西南联大(详)

• 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西南联大建澡堂和改善伙食,联大师生全 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 抗战时期,教育部曾规定大学里凡兼任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给 一笔“特别办公费”,但在西南联大,各院系负责人就不愿拿这 笔钱,并上书校方:“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
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
• 西南联大的教室非常简陋,上面是铁皮的屋顶,下雨天,教授讲课,学 生就听不见了,有时候就说,咱们停课赏雨吧。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房 子,还只有茅草屋顶。
• 这些简陋的校舍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
•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 写字。宿舍阴暗潮湿,同样没有书桌,学校里唯一可以上自习的地方就 是图书馆。那时西南联大有学生两三千名,图书馆却只能提供不到二百 个座位。 •邹幸田在《我住在新校舍》里回忆: “联大的厨房是世界上最脏的厨房之一,饭里菜里吃出苍蝇、老鼠屎、 跳蚤、臭虫、甚至长串的头发,是很平常的事了。”
五、大师云集
这所很穷很破的大学,汇聚了300多位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仅仅是 一小部分西南联大的教授名单,已然光辉璀璨。
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 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 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陈寅恪:国学大师,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尊贵的夫人,为了维持生计,自己制做并上街叫卖“定胜糕”。有次
大雨,卖糕的梅太太被淋成了落汤鸡。梅贻琦接过篮子,把泡烂了的
糕舀到碗里,一边吃,一边抹泪:“咏华,我对不起你。”
•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给病妻治病,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为妻子熬汤。 后来,夫妇俩小茅屋遭日机轰炸,瓦缸里的面粉掺满了碎瓦片和泥沙,吴大猷只

西南联大教授演讲稿档案公布用知识担起宣传重任

西南联大教授演讲稿档案公布用知识担起宣传重任

西南联大教授演讲稿档案公布用知识担起宣传重任部分西南联大教授的演讲稿档案部分西南联大教授的演讲稿档案部分西南联大教授的演讲稿档案导读70年前,为收复滇西失地,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旗帜,中国远征军、云南各族人民、爱国侨胞及盟军官兵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终将日寇驱出国门.这场正义之战中,远征军官兵伤亡10多万人,滇西民众伤亡20多万人,盟军官兵牺牲1000多人.而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在抗战历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八年抗战中,“大后方”昆明始终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抗日战争的硝烟已消散整整70周年.为抢救保护这段历史,传承昆明的脊梁与血脉,8月14日起,昆明市档案馆将陆续对一批馆藏的珍贵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公布,以通过客观数据和真实事件的还原,进一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呼吁人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昆明信息港讯记者廖拓溪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昆明市档案馆将馆藏中有关西南联大著名学者伍启元、许祯阳、曹日昌、倪中方、刘崇鋐、张印堂、潘光旦等二十位教授在1942至1946年间的珍贵演讲稿对外公布.演讲稿包括科学与建设系列、国际局势与列国概况系列、科学系列、战时中国建设等系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通过这些演讲稿,感受到的不仅是西南联大学者教授们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还有他们在抗战时期,以手中的纸和笔做武器,用知识做子弹,以讲坛为阵地,与国人一道投入到全民抗战的洪流中的一腔热血.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9月28日,日本敌机开始对昆明进行轰炸.从这天起,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和昆明人民一起,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跑警报”的生活.西南联大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铁发宪介绍,因为敌机轰炸多集中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西南联大的上课时间不得不调整为上午7点至10点和下午3点以后.同时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纷纷散居在昆明各处,于是便有了“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之说.日本敌机的轰炸还促成了华罗庚和闻一多之间深厚的友谊.当时,华罗庚在文林街租住的民房在一次轰炸中被炸毁,可租房不易,闻一多先生听闻后便邀请他搬去陈家营与自己同住,并将10多平米的房子用布帘隔开.尽管两人相差了11岁,专业也不一样,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华罗庚还就此写了一首诗:“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虽然战时条件恶劣,但是西南联大的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并赢得了“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美誉.据了解,西南联大众多师生均成为了我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00余人成为中科院院士,1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知识做子弹以讲坛为阵地铁发宪介绍,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用知识做子弹,成为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1940年8月1日正式开播的昆明广播电台,是当时中国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当时系主任以上的教授,全都积极通过当时的昆明广播电台和其他学术机构发表演讲,以演讲的形式宣传“抗战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对当时的舆论传播和文化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披露的档案中记载,1942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为了向民众灌输抗日救国、复兴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先后组织众多学者教授开展一系列演讲,内容涵盖了科学与建设、国际局势与列国概况、科学系列、宗教与哲学、文学、时事问题、中国建设、社会与教育问题、各国风俗、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等10项领域.清华大学地理教授张印堂的《云南之地理问题》一稿,就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云南农作物种植方式、土地利用、物资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云南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演讲稿中他还提到,云南是后方的重地,大家都认为其经济基础仅次于四川,对于抗战是极端的重要,自从同盟国的战事在缅甸失利,敌人继而犯滇后方,向来安全的云南,现在已经成了抗战的前线了,所以不止为后方政治经济上的重地,而且军事上的地位也极端的重要.3次投军热潮1100多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铁发宪介绍,联大师生共掀起了3次参军抗战的热潮,分别是1937-193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建校初期,1941年至1942年为配合飞虎队和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时期,以及1943年至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为支持师生奔赴前线抗击侵略,西南联大当时规定为从军学子保留学籍,大四从军学子更是可以在战争结束返校后直接拿到毕业证.据《校史》,先后在联大上学的8000名学子中约有1100多人参军抗日,其中在学校登记过的就有834人,也就是说,大约每100个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4人报国从军.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先后把在联大就读的一儿一女送入了军队,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奔赴前线的学子们又返回学校,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学业,许多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为战后中国的重建和新中国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加抗日远征军在缅北作战的联大学生兵中便走出了一位中科院院士,即被称为“世界光导纤维之父”的黄宏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匮乏
西南联大图书8 年合计约48000 册。 仪器设备也十分简陋缺乏。 back
(三)师生艰苦的生活条件
由于物价暴涨,教师薪金无 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外兼 差。 学生的吃住条件也十分艰难。
back
三、西南联大的教学
教师队伍强大,能开设丰富 的课程(约1600多门)。 学校十分重视基础课教学, 强调给学生打下宽厚、扎实 的基础。 由著名教授给学生讲授基础 课程。 选修课多,学生选择余地大。 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讲座经常 举办。 学校严把学生质量关。 back
back
四、西南联大的学术成就
•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大正式 结束。 • 自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5月4日在西南 联大就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8000余人, 毕业3807人。
• 联大校友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 •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2人:杨振宁、李政道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3人:黄昆、刘 东生、叶笃正。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屠守锷、郭 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 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先后有164人当选。 •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 的条件下,反而取得了十分巨大的、甚至 连当今大多数大学也无法企及的成绩?
二、艰苦的办学条件
• (一)经费短缺 • (二)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匮乏 • (三)师生艰苦的生活条件
(一)经费短缺
从长沙临大开始,学校经费完全由国库支付。 1937 年9 月,国民党政府将国立学校的经费改按7 成拨发。 临大迁到昆明后,政府则仅拨付7 成经费中的4成,所余3 成又 按规定全部上缴。 back
西南联合大学
[讲授要点] 讲授要点]
• • • • 一、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二、艰苦的办学条件 三、西南联大的教学 四、西南联大的学术成就
一、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一)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成立 (二)长沙临大的转移 (三)西南联大的成立
(一)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成立
• “七•七”事变后, 北大、清华、南 开三校迁至长沙 合并成临时大学。 • 1937年10月25日, 长沙临时大学正 式开学。 • 开办初期,学校 曾邀请各界人士 前来讲演。 • 学校在长沙正常 办学仅一学期。 back
(二)长沙临大的转移
• 1938年2月中旬 到4月28日,长 沙临大从长沙搬 迁到昆明。 三条路线入滇: 1.香港越南路线 2.广西越南路线 3.湘黔滇旅行团, “教育史上的长 征”938 年 4 月2 日,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正式更名为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 •初期,学校分为两部分,理学院、工学院在昆明,文学 院和法商学院在蒙自。 西南联大的校务由校常 务委员会主持,梅贻琦 任主席。 北大、清华、南开各自 保留原有的某些行政和 教学组织系统。 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