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合集下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

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

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①

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 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 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 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 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 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 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 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 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 坚持到底!” 枪杀遇难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 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 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 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 1938年5月4日,“五四”运动十九周年纪念日这天,西南联大正式 开学,共998名学生。
• 西南联大成立之后,原来三所大学的校长,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临时大学。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早在初高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知道了西南联大曾经发生过“一二一”爱国运动。但那时对“一二一”印象还不怎么的深刻。11月X号我们XX一行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师大历史博物馆,此刻我们的心情就像大海波涛一样的汹涌澎湃。昆明初冬的中午依然是那么的炎热,但我们的心更热。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一二一”运动的发生地,终于可以亲眼目睹这个革命的圣地曾经发生的一切了。走进师大博物馆,我们首先会看到大门上印着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师大博物馆由教室区、碑林区、陈列室、墓地、国立西南联大纪念塔等组成,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内。走进大门,我们看到右边是“一二一”运动纪念墙,它记载了整场爱国运动的经过。“一二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是国民党统治区当时正在发展的民主运动的标志,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左边是教室,很简陋,是用草木搭建而成。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了无数的大师、专家和学者。我沉思着,今天的我们住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各方面的条件都比那时候优越上千万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紧着着,我们来到馆内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牺牲的于再等四位烈士。他们都是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的英雄。纪念馆内还设有“一二一”运动展室和西南联大校史展室。“一二一”运动展室陈列着有关“一二一”运动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和实物,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展览共分“运动的历史背景”、“一二一运动”和“运动的深远影响”三个部分。此外还有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的衣冠冢及生平事迹展览。此刻,我停驻在陈列室里,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汹涌澎湃。它就像一个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激情昂扬的时代里。悲壮、肃穆,彰显了革命先烈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我的心情如潮水般大起大落,最后又趋于平静。走出博物馆大门,我还在回味着那师大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对革命先辈们的敬畏。一切都随风儿去了,我的思绪也融入了滚滚的历史长河,激荡起一滴小小的浪花,而水面又平静了。历史的洋流又再次拍打舵船,缓缓前行。我们的时代又将继续。博物馆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的思想和情感再次奋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西南联大名人事迹素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NSAU [45] )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西南联大百度百科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百度百科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百度百科西南

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

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

韶光易逝,岁月催老。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久别重逢,情何以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称一时盛事。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

如今,“联大现象”不仅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 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 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 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 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 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谢谢观赏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建于昆明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
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 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 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 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
当时的教授和师生到达蒙自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 热烈欢迎。蒙自县政府纷纷为师生们安排校舍和住宿,当 地士绅也热情地为师生提供服务。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室 和师生宿舍分散于蒙自城区各地,现存旧址5处,即哥胪 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王 家旧宅。其中,哥胪士洋行、周家宅院、王家旧宅为联大 师生宿舍,法国领事府、蒙自海关税务司署为教室并住有 部分师生。 1938年,由于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由广西桂林迁到蒙 自,需要占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校舍和附近的空地,西 南联大校总部指示让出蒙自。8月底,学生考试完毕后, 师生便陆续迁往昆明。9月3日,朱自清教授由蒙自迁到 昆明。至此,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全部迁出蒙自。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铭文之制
碑文初为古典文体,其撰写 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 《文心雕龙·诗碑》:“标序 文心雕龙·诗碑》 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 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 之制也。”
三、铭文之制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 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 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 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 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
四、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 一一谈来。 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 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 深获识者之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 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 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 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 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 1938年 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 日结束,在滇整8 日结束,在滇整8年。
三、铭文之制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 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 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 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 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 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
蒋梦麟
张伯苓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云集, 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联大179位 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厚的学者,有 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中文系有闻一 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 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 、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 、潘光旦等;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 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 尧、吴大猷、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 赵九章、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 ,其中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 ,生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
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
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南迁中的故事

西南联大南迁中的故事

西南联大南迁中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1937年,日军侵华,国立北平大学被迫南迁,于是在四川成都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这所学校里,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

者和学生,包括了许多后来成为文化名人、政治家、科学家等各个领域杰出人才的人物。

西南联大的南迁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当时,中国连续遭受日军的侵略和破坏,国立北平大学的教学设施和图书馆遭到了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被迫南下寻找新的校址,最终选择了四川成都。成都作为一个文化名城,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教育资源,成为了西南联大的新家。

但是,南迁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战争的影响,交通不便、物流落后,加上当时的教育环境和建设条件不足,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经历了许多艰辛的日子。然而,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建立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西南联大南迁中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载满了无数人的辛勤与努力、坚韧与奋斗,成为了人们对于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一段难忘记忆。

- 1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被迫流亡。南迁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芩组成校常委会,主持学校工作。

12月13日南京陷落,震动武汉,学校被迫于1938年初再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正式开课。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命令,要求全国各高校制订校歌和校训呈报教育部。7月20日,西南联大以“因学校创业未久,俟编成后再呈报”回电教育部。而教育部再次以“训令”催促,并限一个月内呈报。于是,学校常委会于10月6日开会决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等教授组成了校歌校训制作委员会,指定冯友兰为召集人。

制作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广泛征集,征得了冯友兰、罗庸先生各写的校歌歌词一份,马约翰、沈友鼎、张清常先生的曲谱三份。校训拟为“刚健笃实”一并呈报学校常委会。经常委会讨论研究,校歌采用了罗庸教授《满江红》词,张清常先生谱写的曲。校训改订为“刚毅坚卓”,向教育部呈报。

1938年12月12日,学校常委会将“刚毅坚卓”的校训在学校正式公布。校歌也开始在学生中演唱,全校各院系组成“联大校歌队”,由张清常先生指导,在全校性集会上做示范性演唱。

《满江红》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1 三所名校,怎么管?

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金岳霖(1895-1984)浙江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 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 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 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 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于欧洲 诸国,后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任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 华大学哲学系主任。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王 浩、冯契、沈有鼎、殷海光等著名学者皆出于金岳霖门下。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 (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 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 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 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 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 《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清华大学图 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主要收 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 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著《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 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 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 数十种。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

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

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

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

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

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

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

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训刚毅坚卓

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

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

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

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

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