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fdea91fd0a79563c1e726d.png)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47ee7c4b35eefdc8d333ea.png)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 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 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 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 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 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 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 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 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 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 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 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 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 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 哲学贡献
•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 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 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 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 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 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 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注: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 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五月
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 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纪念碑"揭幕式。这块碑由当时著名的大手笔、联
西南联大碑与碑文
![西南联大碑与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537c02eff9aef8941e066d.png)
西南联大纪念碑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
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
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于当年11月1日上课。
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
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
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
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艰苦斗争和宣传教育,进步的声音,革命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广为传播。
联大在皖南事变前和1943年“五·四”以后,民主空气活跃,曾举行过盛大的“五四纪念周”,带头发起过“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培养和锻炼了不少爱国青年,一时被誉为“民主堡垒”。
联大三校,又都是国内著名大学,三校联合,人才荟萃,学者云集,各显所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校方尚能尊重“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的精神,提倡学术民主,影响所及,学生中亦沿袭成风,学术团体林立,壁报众多,互相争鸣,相互切磋,思想活跃,注重求实。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8年之中,毕业于联大的学生2000余人,前后进入联大学习的约五六千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cd817676c66137ee0619b2.png)
4. 谈谈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识。
►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合大 学汇集三校菁华,兼容并蓄,奋发图强,师生们克服种种困 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 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 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 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 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
拓展阅读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 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 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还燕碣。
► 这一节讲了西南联大的四大意义:立旷代伟业的基础; 三校合作的意义;西南联大起到了学术中坚、转移风气 的作用;南渡而能返北,历史上所无。
► (1) “唯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段文字精警雅达,铿锵有力,“唯”、“亘”、 “亦”等字用字巧妙,即隐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又有助于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句中引用也非常恰当, 即是与前面文字相一致的四字句,又出自《诗经》,所 含意义更能鼓舞人心。用字的巧妙,音节的铿锵与字里 行间的深刻道理、丰富感情完美融合,达到了极佳的艺 术效果。
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署名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 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 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碑的背面 刻着从军的联大学生名单。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20076c4afe04a1b071dee8.png)
美文推荐:《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779e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a.png)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读罢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就像被一位睿智的长者拉着,在岁月的长河里畅游了一番,那感觉,既震撼又感慨万千。
这碑文一开头,就透着一种磅礴的气势。
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热血又艰难时代的大门。
西南联大啊,那可是在特殊时期,由三所顶尖大学联合起来的超级学府。
在战火纷飞中诞生,就像在石头缝里顽强长出来的参天大树。
碑文里提到的那些老师和学生,简直就是一群超级英雄。
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没有什么豪华的校舍,可能就是几间破屋子,但那里面装着的是满满的知识和对未来的希望。
那些教授们,各个都是学界大拿,本来可以在舒适的环境里做学问,却为了教育的火种不被熄灭,跑到这艰苦的地方来。
他们站在简陋的讲台上,传授的可不只是书本知识,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在黑暗里也要寻找光明的信念。
我特别佩服那些学生,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还能安下心来读书学习。
想想现在的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各种先进的设备,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想偷懒。
人家那时候可是时不时就得跑警报,在防空洞里还可能拿着书在看呢。
这对比起来,真是让人惭愧得很。
碑文里的文字,就像一把把小锤子,敲打着我的心。
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各个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只要有信念,有一群执着的人,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创造奇迹。
而且啊,这碑文就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从里面能读到那个时代的苦难,也能读到人们的坚韧。
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灯塔,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大地上,照亮了无数年轻人前行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知识都是最强大的武器,而教育则是打造这个武器的熔炉。
读完这碑文,我就想啊,咱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可不能把先辈们的这种精神给弄丢了。
得像西南联大的那些人一样,有股子劲儿,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勇往直前,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做出点“伟大”的事儿来。
这碑文啊,就像一个宝藏,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还能时不时地给自己打打气,提醒自己别做个没出息的家伙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cd817676c66137ee0619b2.png)
贞 元 六 书 书 影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 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
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 的人物。”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碑铭体
碑铭,又称碑文,属于应用文体,是一种刻 在墓碑或纪念碑上的记叙性文字。在中国古代, 碑铭体有着比较严格的格式。按文字的体例可分 为序和铭。序是散文,铭是韵文。韵文又以四言 为正体,以骚体句或三、五、七言为变体。一般 说来,唐以前的铭文句式比较整齐,唐以后就比 较自由了。后来,人们将这种刻在碑上的纪念文 体统称为碑铭体。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冯友兰著作: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卷)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 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 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 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 之同情,方可下笔。”(陈寅恪: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 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 (1940)、《新事论》(1940)、《新原 人》(1942)、《新原道》(1945)、 《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 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3c76a3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02.png)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读后感读罢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就像被拉进了一段波澜壮阔又满含深情的历史画卷之中。
这碑文啊,可不像那些干巴巴的文字,它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坐在时光的角落里,慢慢地给你讲述着西南联大的传奇。
你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骄傲,一种历经千难万险却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
西南联大那是个啥样的存在呢?那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群有骨气、有学问的人,聚在一起干的一件大事儿。
他们就像一群倔强的侠客,哪怕环境再恶劣,也绝不放弃手中的剑——知识的传承。
这碑文里写的那些事儿啊,让我觉得那时候的老师和学生简直酷毙了。
你想啊,在随时可能被轰炸的情况下,还能安安静静地讲课、听课、做学问。
那教室里可能都没有一块完整的黑板,说不定外面还时不时传来枪炮声,但他们的眼睛里就只有知识的光芒。
这就好比在狂风暴雨里,还非要撑着一把小伞护着那一团知识的小火苗,绝不让它熄灭。
碑文里提到的那些名字,一个个都像是天上的星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闪闪发光。
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人要是有信念,真的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西南联大就像是一艘知识的大船,在战争的惊涛骇浪里破浪前行,把希望和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而且这碑文写得也特别妙,文字简洁却又把西南联大的意义说得明明白白。
它让我这个后人看了,既对那个时代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又有点小惭愧。
咱现在条件这么好,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不想学习了,和他们比起来,真的是弱爆了。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热血沸腾年代的大门,让我们能进去看看,那些了不起的人是怎么在困境中书写辉煌的。
读完它,我就想,咱得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啊,要是在生活里遇到点难事,就想想西南联大的先辈们,那还有啥过不去的坎儿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https://img.taocdn.com/s3/m/e8aeb643e45c3b3567ec8bcf.png)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 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 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 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 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 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 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 清华的会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 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这不对,清华没 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 在才刚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 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帐 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 闻一多就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 的“民主堡垒”的地位推到当时的最高 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潮。就 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 的历程。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 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
宗璞
►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
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抗战初期,西南 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车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 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 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署名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 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 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碑的背面 刻着从军的联大学生名单。 联大决定于1946年五四纪念日 结束,纪念碑也于是日捐幕。那 一天上午,先开联大的会,全体 师生集合,由我朗诵纪念碑碑文, 然后到新校舍后面小土山上为纪 念碑揭幕。经历抗战八年的联大 就此结束。
►
结合文章内容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 文》比较: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毛泽东撰写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贞 元 六 书 书 影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 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 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 的人物。”
20世纪中国的第一篇大文章—西南联大纪 念碑碑文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 句法造成的气势:作者曾自己说是以六朝骈
俪入唐宋古文。文章以散文为主,骈散结合。 第三节中,出现了很多音韵铿锵、内容丰富、 文采飞扬的四字句。这些很好地增强了文章 气势。 ► 内容情感造成的气势:全文内容丰富,道理 深刻,情感浩然,气盛言宜,让人振奋。
► 2.为什么说此文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冯友兰著作: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卷)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 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 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 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 之同情,方可下笔。”(陈寅恪: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 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 (1940)、《新事论》(1940)、《新原 人》(1942)、《新原道》(1945)、 《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 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
4. 谈谈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识。
►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合大 学汇集三校菁华,兼容并蓄,奋发图强,师生们克服种种困 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 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 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 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 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
► 相同处:两文都使用了倒溯时间的结构方式,内容都是
有关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 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为了纪念死难的烈士而
作,感情慷慨悲壮;文字简短有力;运用的是白话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是知识分子的心声,体现了传统士 大夫的一些价值观、历史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 全文容量更大;运用的是文言文。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
艺术手法分析
1、史笔抒情:本文旨在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 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 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 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2、以浅近文言体写作,骈散相间,文采斐然。
课堂问答
► 1.此文的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
► 章法鲜明带来的气势:第一节的回顾,
一直采用追溯的方式连缀文章,一直追 溯到秦汉,有风驰电掣的气势;第二节 言简意赅,涉及时间、地理、历史,时 空跨度大,但交代谨严;第三节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这里面阐述的道四节的回顾和铭文的快节 奏都给文章增加了气势。
拓展阅读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 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 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
国际商务1211第三小组
主讲:王钰婷 资料搜集:徐璐 孙燕
严丹琪 姚志平 张梦婷 王乐 王明珠 邢丹丹
作者介绍: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哲学家。191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 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 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 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常委,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之女。 ►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 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宗璞谈父亲
在文革里,我们的房子多被人占 了,大家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当 时我在城里工作,有一天回家,我 母亲就说来包饺子,改善生活。煮 饺子的时候,这盘饺子就找不到了, 后来找了半天,我的父亲坐在这盘 饺子上。他一点都不觉得,因为他 满脑子都在思考哲学的问题。
► 就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第三节来分析: ► 这一节讲了西南联大的四大意义:立旷代伟业的基础;
三校合作的意义;西南联大起到了学术中坚、转移风气 的作用;南渡而能返北,历史上所无。 ► (1) “唯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段文字精警雅达,铿锵有力,“唯”、“亘”、 “亦”等字用字巧妙,即隐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又有助于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句中引用也非常恰当, 即是与前面文字相一致的四字句,又出自《诗经》,所 含意义更能鼓舞人心。用字的巧妙,音节的铿锵与字里 行间的深刻道理、丰富感情完美融合,达到了极佳的艺 术效果。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