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侗族文化村游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都侗族文化村游记
(2015-12-04 09:22:07)
拙文《江永三日游记》末尾记载,余夫妇与刘大人海燕三人,于11月26日夜宿龙脊梯田景区口外之龙脊镇。
翌日晨,餐罢,继续北行321国道十千米,即过龙胜县城,于阳光下赏廊桥风光。
又行三四十千米,改行209国道,三十余千米后入通道县黄土乡境,知目的地皇都侗族文化村已不远矣。
行驶间,遇一九十度右拐弯路,右侧风景,令人眼前一亮,乃坪坦河水之畔,侗寨夹河而立,拐处无建筑遮挡,河埠小桥,尽收眼底。
河水拐向下游二百米处,一桥跨河,高卧于三条石墩之上,桥廊重檐,有龙凤造型,各墩之上更有桥亭三座,中亭五重檐,加桥廊重檐,则为七重,侧亭有三重檐,更加两侧门亭,共五亭一廊,门亭及桥亭彩绘各式花草,廊柱及廊枋涂刷油漆,丽彩缤纷,煞是好看,俨然架卧于平坦河上之巨型工艺品也。
中亭下层之重檐之间,“普修桥”金字赫然可见。
余认定此乃皇都侗族文化村之一景,拐路后上驶约二百米,至桥端门亭前之狭窄平台停车下人,欲先将此工艺廊桥一过,兼览左右之河景,一饱眼福也。
果然,普修桥属侗族木质廊桥,乃皇都文化村主景之一,已列入全国八个经典村落景观也。
此一类廊桥,饱含民族特色,名为风雨桥,又称花桥或福桥,实用也,好看也,吉利也。
余等登门亭,转进侧亭,见此亭有神龛,始祖祠也。
前瞻,见头顶桥枋皆悬字匾,书“民族飞腾”“彩虹飞渡”之类题词,于工艺之外,又添书卷之气。
过中亭,亦见神龛,关圣殿也。
至另一侧亭,三见神龛,文昌宫也。
此桥功能,非仅渡
河,亦兼祭祖、祈神、昌文也。
立桥上,观桥之两侧,右首可见河湾侗寨,寨下有连通河畔寨舍之矮桥,及河湾内侧之码头园圃,停靠游船若干,左首可见吊脚侗楼及两岸亲水步道,合为傍水公园景象。
普修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毁于洪水,于清嘉庆八年修复,乃公元1813年也。
历一百七十一年,于1984年复修,其历史可谓久远。
桥长五十七点七米,宽四点二米,等分廊间二十一,若时间充裕,足有可观之处。
过河,下桥右拐而下,至码头园圃。
余夫人及刘大人上画舫留影。
离河岸,登阶梯,见寨门,景牌书“新寨”二字。
此门来历不浅,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距今已百四十有七年,近一个半世纪也。
时中国海军新立,日本尚落后,锐意维新,可见新寨非新也。
此门为木架构,保存完好。
歇山顶,双坡屋面,如意斗拱出跳。
门之功能,古时为防外敌入侵之关卡,迎来送往之界址。
贵客来,六门铁炮依次鸣响,数十侗族汉子,以芦笙吹奏欢快调,翩翩起舞,一群侗家姑娘,着节日盛装,手端碗装之侗家佳酿,芳香四溢,拦路敬酒。
惜余等亦客,然不贵,无缘享受此最隆重礼遇也。
入寨门,又登石阶,至平缓处,有左右二支道,右通寨内之高台停车坪,左达下至河边之长坡道。
主道及支道两侧皆有宅屋。
左支道旁,二女生面朝寨内,坐于画架后写生。
余等沿主道观览,进深不远,所见皆木质宅屋,不同于前几日所观江永汉村瑶寨也。
江永乡村之宅屋,或为砖石结构,或外砖内木,极少内外皆为木质建筑者。
观罢静谧安宁之新寨,下坡,转行亲水步道。
首过抢鱼塘,为景区所设游戏之所。
按规约,游客抢得之鱼可归己,当有人踊跃参加。
然此日无活动,余等欲抢而不能。
沿河行向下游,回首,自另侧观览桥景,摄影。
行约三百米,踩石墩过河,至河中,略感眼花而恐落水,然已无退路,硬头皮撑到底。
上岸颇轻松,行对侧木质亲水步道。
余夫人步快,行于前,忽接其电话,言保安要余移车,因将有大型参观团过桥,而余车堵于门亭处,有妨碍也。
余快步上至门亭处,有保安二人在此,笑言坡下九十度拐处,内进即有停车场,且文化村三分之二景区,更在停车场内奥处。
余恍然大悟,原来新寨乃道边之景,主景区在道旁不可见处,然余前至拐处时,为普修桥吸引眼球,未注意左拐之路也。
于是谢过保安,上车掉头,下行至路弯,直驶约百米,入一盆地广场,进场驻车,见游客中心即在车场之旁。
刚下车,有侗族装扮之女子来收停车费,十元。
交费后,举目四望,眼前盆地足有四五足球场之面积,停车场外更有平地,皆田园,为游客而设之农耕体验区也。
而平地两端,有路通往山坳内,即侗寨木楼密集处。
其右路延伸处,侗寨傍山而建,层叠坐落于两旁山坡上,故为山寨。
右侧山寨隔溪而建,溪上有桥,为寨民出入交通。
余等行右路,经溪边之大片荷塘,见塘边有老旧木楼一所,占地仅三十平米,有匾书“重阳楼”三字,壁挂木牌,载文解说,言此楼乃清朝光绪年间之建筑,文物也。
楼门洞开,有蓝烟冒出,窥楼内,地中央有凹陷之火坛,正烧柴,乃烟之所自出。
坛边围坐七八老人,向火聊
天也。
细观木牌文字,方知此楼乃侗族专为老年人修建之休息聊天娱乐场所,体现侗家尊敬老人之传统美德也。
楼高六米,二层,底层正方形,顶部重檐,四角歇山式,造型为厅堂式。
过重阳楼,见鼓楼广场,其左侧为五重檐鼓楼,形状似汉族之城楼,然其木质结构则不同于汉楼也。
道右隔溪过桥,有天然居土家菜馆。
时值中午,腹饥,入馆打尖。
登楼转至阳台,入座,可晒太阳可观景,快慰旅途之劳。
餐间,自店小二及老板娘口中探得皇都之概念,乃据夜郎国传说也。
怀化新晃地界,相传为古时夜郎国。
此国天子曾游通道侗乡,过此地,迷恋侗族风情,乃建皇都于此。
皇都侗族文化村因之取名。
此村含行政村四,一曰头寨,二曰盘寨,三曰尾寨,四曰新寨,后者余等餐前已参观也。
此四寨,前三位于坪坦河左之盆地两侧,惟新寨位于河右坡地之上也。
四寨共六百多户,二千八百余人口,占地二万九千亩,以民俗旅游为头号支柱产业,并从事猕猴桃与草莓种植业,土鸡土鸭、田螺、生猪养殖业。
村内气候宜人,花卉遍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宜居宜游。
店小二又言,登对面山峰之观景台,可将文化村四寨一览无余也。
餐罢小憩,余存心登高,至观景台俯瞰全景,余夫人及刘大人则愿逛平地街市,于是分头行动。
余自鼓楼左侧尾寨村道登坡入寨,入寨之中部,依据路牌箭头指示,向头寨横插,过风也亭,观侗家祭祖拜神之萨坛,拍修缮中之欧氏祠堂,经祠堂前之巷道,入柳暗花明之村尾开阔地,又自开阔地左侧之登山石阶上至观景台,途中于不同高度,拍摄文
化村全景,深感此村夹河顶桥,四寨沿河呈三叉状分布,雄踞于河谷盆地四周,实为风水宝地,乃侗族民俗文化之集中体现。
余下山后,自头寨返行,沿途观斗鸡场及盘寨过溪凉亭等景,至停车场,见其余二人未到,便入农耕体验园参观。
此园水田旱地,藤架石路,溪流小桥,安排井井有条,错落有致,远山近寨,衬托环绕其侧,不失园林山石之精致,然多一份开阔自由之氛围,令有人舒畅放松。
出体验园,行侗语学习走廊,见石板道刻有侗汉对照之口语词典,颇觉有趣,一路拍摄,现摘录若干如下:籁国籁-好不好;姚修骂-我就到;霸问籁占-腌鱼好吃;洞籁占-猕猴桃好吃;骂言舅占糕-来我家吃酒;纳占偶没-你吃饭了吗?劳箕拜鸟-进寨去玩;亿宁岁纪-一年四季;占偶妹-吃新米。
余不赘举。
看走廊尽头之指路牌,知停车坪附近有演出场,乃文化村艺术团演艺之所,表演民族风情浓郁之节目,有《敬酒歌》《扯扯摸》《踩簸箕》《闹茶》《抢蛋》《禾秆歌》《板凳情歌》《地咯罗闹歌堂》等。
然游客无几,艺术团岂能为余等三人演出。
又有行歌坐夜之景,余等匆游之客,亦无缘享此浪漫,故此次皇都文化村之游,止于侗语学习快餐,登车前往芋头古侗寨也。
龙胜县城附近一景
龙胜县城的廊桥
普修桥门亭
普修桥走廊
普修桥
普修桥与新寨的坪坦河码头
坪坦河游船
新寨寨门
在新寨村内写生的女生
新寨的抢鱼塘
普修桥
坪坦河上的普修桥,以及公路下方的亲水木道
坪坦河、普修桥与新寨
村道旁的荷塘
重阳楼
鼓楼广场
隔溪而建的盘寨村宅屋,溪上搭小桥多座,方便村民出入。
盘寨村寨门
天然居土菜馆凉台上的座位可以晒太阳,也能观景。
下图为萨坛,祭祀侗族始祖萨燧。
现在有人主张,《易经》是萨燧的伟大创造。
文化村景点之一欧式祠堂,在修缮中。
祠堂侧面有石板台阶通往观景台。
头寨村后面有一个水塘,公路从旁边穿过。
头寨村后面也有一块盆地。
头寨村靠山的尾部
在通往观景台台阶上俯拍的文化村全景
通向观景台的台阶
在观景台俯拍的停车坪、游客服务中心和普修桥
在观景台俯拍的盘寨村、尾寨村与头寨村
在观景台俯拍的普修桥、停车坪及游客服务中心
在观景台俯拍的盘寨村
头寨村内
头寨村委会
斗鸡场
祠堂
农耕体验园入口,毗邻停车坪。
农耕体验园有不错的风光
农耕体验园
侗族大娘在捶衣,游客拍照时,示意大娘不要停止。
侗语学习走廊地面的双语词典
侗语学习走廊地面的双语词典
侗语学习走廊地面的双语词典
此景点听上去很有意境,有多少游客能去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