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讲解

合集下载

草原 说课稿

草原 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引言概述: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草木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草原的漂亮和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本文将从草原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保护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草原的地理特征1.1 草原的分布范围:草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

1.2 草原的气候条件:草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但相对湿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大,日照充足。

1.3 草原的土壤特点:草原的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合草木的生长,并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二、草原的生物多样性2.1 草原的植被类型:草原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包括高大的禾草、矮小的短命草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2.2 草原的动物种类:草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如牛羊、鹿类和狼类,以及各种鸟类和昆虫。

2.3 草原的生物适应性:草原的植物和动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忍受干旱和寒冷的气候条件,同时也能抵御风沙和火灾的侵袭。

三、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3.1 草原的水源涵养功能:草原的植被能够有效地保持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3.2 草原的碳汇功能:草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3.3 草原的生态平衡维护功能:草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草原的保护措施4.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草原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

4.2 推广科学种植和放牧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和放牧方式,提高草原的可持续利用率,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

4.3 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参预: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草原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预草原保护活动。

结论: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

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

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

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一、体验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稿1一、说教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感受草原自然风光。

2、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教学难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五、教具准备课件。

2023年《草原》说课稿15篇

2023年《草原》说课稿15篇

2023年《草原》说课稿15篇《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课通过对和国内蒙古大草原的描述来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从而增加学生对这一类区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生活和丰富多彩,人与地的密切关系、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草原文化的特色。

教学难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流程(一)师生互动,歌曲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曲《天堂》,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内蒙古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内蒙古?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草原》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歌曲《草原上》是4/4拍、羽调式歌曲。

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一个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结乐段。

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是近期内最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试唱教学的内容。

它可以让学生们再学习中综合运用以往学习的乐理知识及音高概念,在发展学生读谱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过渡作用。

2、学生分析:新课标中指出: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

可以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但在表现音乐方面却萌生一丝羞涩。

二、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知识目标:在视唱教学中巩固学生对音高、基础乐理的综合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读谱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筷子舞的一些基本动作,并能跟随音乐进行体验。

教学难点:视唱教学中对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及七度大跳处的音准把握。

四、学法指导: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讲解法、示范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充满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交流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

而学生则通过听、演、唱、说、舞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现欲、创造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歌表演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谈话法,引导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及对蒙古族的了解。

(可以适当的借助图片进行引导)3、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加深对蒙古族生活风俗的认知,从而引入新课。

(用《草原上》伴奏曲为背景音乐)说明:以热烈欢快的歌表演开始这节课,有两个好处。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5篇)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5篇)

《草原》的优秀说课稿(5篇)《草原》的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有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受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秀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

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熟悉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进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情深意重,充分表达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身点和归宿。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同学喜爱草原,喜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喜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情深意重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同学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丽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纳谈话法,让同学自主商量,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新课程强调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主动的探究、讨论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同学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意让同学反复诵读,领悟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同学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同学学会思索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秀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同学爱好,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草原》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公开课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公开课说课稿1一、说教材《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语文《草原》说课稿

语文《草原》说课稿

语文《草原》说课稿语文《草原》说课稿(通用5篇)语文《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

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

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

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5篇

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5篇

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5篇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5篇说课稿是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的讲解,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课文草原课文第一课时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艺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较为综合性的课程,它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为一体,集中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有机地熏陶和训练,在课程改革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

一、说教材《来自草原的故事》是教科版小学艺术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中的一个课题。

二、说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总的教学思路、教学定位的反映和教学效果的体现,包括对结果的预测和对教学环节的识制,以及在达成过程中的体现。

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三、说教法、学法: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呢?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2、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用故事、律动、音乐、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4、制作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艺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识马头琴1、播放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了解蒙古族2、观察马头琴的图片,了解结构特点3、听音乐故事《马头琴的传说》4、听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二)、学唱歌曲,感受音乐1、区辨马头琴图片2、学唱民歌《嘎达梅林》(三)、欣赏舞蹈、模仿表演1、认识游牧民族的蒙古包2、学蒙古族舞蹈(四)、师生互动、载歌载舞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马头琴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3张PPT)

5.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 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 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6.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 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 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 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 临其地步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公道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善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教学我将重视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情势, 如:默读、自由读、范读等,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 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 示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 到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 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画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5.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草原》说课稿15篇

《草原》说课稿15篇

《草原》说课稿15篇《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蒙古草原狼》是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__既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狼蒂固根深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重新为狼族定位,如果不是因为此书,狼,特别是蒙古的草原狼,这个中国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进化的发动机,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永远被人类所唾弃。

长春版教材编者本着呵护孩子们成长的岁月,守望孩子们心灵的日出,拓展孩子们的人文视野,构建起他们的精神家园,突破常规,选择了这样一篇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小说,挑战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的观念,在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让学生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二、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狼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狼的风采,体会狼的智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细节描写,把握蒙古草原狼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狼形象的重新认识和把握主旨。

三、说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一些狼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借助课文语言入境,感受狼的风采。

设计情景以此沟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3.情感体验法:个性化的朗读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感认同之后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和学生一起与课文对话,和学生一起在知识中诗意的安居,一起体验。

2022《草原》语文说课稿

2022《草原》语文说课稿
3.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纳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观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索。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漂亮、奇妙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沟通和绽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过程当中。
(2)指名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依据实际状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其次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相互读读课文,发觉问题刚好相互订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沟通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2、沟通感受:你喜爱草原的早晨吗?为什么呢?
过渡: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信任大家在读过课文后会更加喜爱草原的早晨的。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状况:
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词:
打破安静羊儿圈门
五、教具打算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那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观赏吗?
(想)让我们一起去领会草原那漂亮的风光。
课件展示《漂亮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
学生谈感受。
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手浑厚、响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袤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草原,一起观赏那里漂亮的景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会认10个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准备识字卡片、有关草原的风光片或。

五、说教学时数2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看草原的录像,激趣导入。

你去过草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二)指导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拼读会认字,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

4、教师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枣红马、百灵鸟、忘记、因为、这里、最鲜艳、壮、不管”。

(2)开展拼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朗读,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质疑:哪个词不懂?理解“壮”:在文中找一找带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牛儿最壮)学生自己说一说“壮”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4)自己小声读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5、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标画自然段。

(四)朗读感悟。

1、分小组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喜欢草原?2、指名回答,老师贴图。

(枣红马、百灵鸟、小作者)3、学习“百”。

(1)这个字怎样记?(白加一横)(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占格。

(3)学生们练习书写,注意把第一笔横写长点儿。

4、学习课文内容。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草原?读文找答案。

5、自己读文,找答案。

谁找到了就告诉大家,自愿选择汇报。

(学生说哪部分内容,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小节)6、学习第一小节。

(1)师生配合读文。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为什么马儿喜欢草原?”(3)出示练习:草儿( )牛儿( )羊儿( )(4)指导朗读“最鲜、最壮、最欢”。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西部,感受西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草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可能会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来加深对草原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草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然后,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
《草原》说课稿
闽侯县实验小学廖丹云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情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

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提出,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情感的高峰、思维的高峰、人格的高峰。

这一切都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下面就草原一课谈谈我粗浅的见解。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草原》这篇课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2、说教学目标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一、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即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二、情感训练目标是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说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4、课时建议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手段和途径,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著名的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
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游览美丽的草原,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

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

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

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

《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参加过美术培训的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

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

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

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新课程标准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反复考虑后,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

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
00
人生。

四、说板书
这节课的板书,较简单明了,旨在达到既能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景色美
草原蒙汉情深
人情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