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深远影响。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学术繁荣、文化丰富的时期,而学人游幕则成为当时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游幕,即学者离开家乡,投身到各地的官府、书院、私人幕府等地,以教授、研究、著述等方式传播知识、参与学术活动。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清代学人游幕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对清代学术的贡献和影响,揭示这一社会现象在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概述清代学人游幕的历史背景。
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学人游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政府重视教育,鼓励学术研究,书院、幕府等学术机构遍布各地,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
同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繁荣也为学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和研究条件。
本文将探讨学人游幕的原因和动力。
学人游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追求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有社会需求和外部环境的推动。
游幕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与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创新。
接着,本文将分析学人游幕的特点及其对清代学术的贡献。
学人游幕的特点包括流动性强、学术交流广泛、研究领域多样等。
这些特点使得游幕学者能够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汲取养分,推动学术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游幕学者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为清代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总结学人游幕对清代学术的影响。
学人游幕不仅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创新,而且也对清代社会的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幕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深远影响,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清代学术史中的这一重要社会现象。
二、学人游幕的历史背景在清代,学人游幕的历史背景丰富而深远。
清代学术文化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呈现出更为繁荣与多元化的面貌。
第九讲《清代的秘书工作》
军机大臣张之洞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三)军机处的特点 第一,被皇帝严格控制 第二,职掌宽泛 第三,人员精明强干 第四,办事效率很高 第五,保密措施极严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三、中央政府中其他中央秘书 机构 (一)六科 即吏、户、礼、兵、刑、 工六科,设立于清初,雍正元 年(1723)划归都察院 六科的职掌: 第一,稽查各部事务 第二,抄发题本 第三,封驳 第四,考查文武官员 (二)中书科 专掌缮写册文、诰敕等 事 (三)通政司 亦称“通政使司”,是 朝庭收文机构 主要职掌: 第一,收受各省题本 第二,查核本章 第三,参与议政 第四,负责上访事务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军机处的日常工作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七)南书房 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选用翰林院编修、检讨等 官入内当值,称之为“南书 房行走”,除为文学侍从外 ,还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 诰谕旨、发布政令,办理机 要,用以削弱内阁之权。自 军机处成立后,其职掌划归 军机处,不再参与政务而专 司文词书画等事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四、中央政府各部院和地方秘书机构 (一)中央政府各部院的秘书机构 司务厅——负责收受外省呈文,登记、编号后分发各有 关司办理 当月处——负责收受京城内各衙的文书,登记、编号后 分发有关司办理;将本部的题本呈送内阁;保管本部堂印 督催所——负责催办文书,依定期限,检查各司文书办 理情况 (二)地方政府秘书机构
幕僚的起源是什么?是怎么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幕僚的起源是什么?是怎么一步步演变过来的本文导读:惟一的例外是,当大军远征时,只得在旷野上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休息。
这种帐篷,古代即称“幄幕”。
汉朝时统帅率军出征,有权自行招聘、选任文职僚属,设置府署,帮助处理军政事务,称为“开府”。
由于这类府署设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统帅左右的僚属,也因之被称为“幕僚”、“幕职”。
幕僚种类繁多,有相当于近代参谋长、统帅司令部工作的“长史”;有参议军机,帮助指挥军事行动的“参军”;有类似近代副官、秘书,管理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记室”,等等。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四处皆为战区,各地都实行“军管”,地方长官由武官兼任,将军左右的僚属也就从单纯的军官转变为辅将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兼任官职了,且文职比重往往超过武职。
这一习惯传到唐宋时代:唐代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州、府衙门都设有长史、参军、录事等官职,号称“幕僚”;宋代诸州也专设“幕职官”。
不过这些官职早已与军事行动无关,也不供职于狭义的幕府。
直到明清时期,狭义的幕僚仍指服务于军事机构的文职官员。
如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幕僚”,指四川省都指挥使司(一省最高军事长官及其指挥机构)下属的断事官(军事审判官),当时这位断事官正代理四川成都府汶川县县官的职位。
幕僚现象的再度兴盛:当老板的自己花钱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为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自家人”。
幕僚一般都有专门知识,甚至可能是“最新的知识”,在某个专业领域占有许多资料,了解许多情况,他们饱读专业经典,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洋洋洒洒,出谋划策,无所不能。
但是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地位的暧昧性决定了其进退荣辱都将取决于是否能取悦在朝者,由此他在进言时便会不言而喻地考虑自身的处境、前程之类,要想做到直言无忌本已很难,加上每个人知识、见识、思想、眼光等的局限性,他们的建议、意见便有了许多的水份。
清代的幕府政治与官僚体制
清代的幕府政治与官僚体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可谓独具特色。
在清朝的统治下,幕府政治和官僚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幕府,最早起源于日本,是指由武士集团组成的政府机构。
在清代,清廷也采纳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六部、八旗和军机处等幕府机构。
这些机构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幕府政治中,权力分立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清朝设立了六部,包括吏、礼、户、兵、刑和工六部,每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
此外,还设立了军机处来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这种权力分立的制度有助于限制官员的权力,避免他们滥用职权。
官僚体制也是清朝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以官员身份来管理国家事务,而这些官员则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科举考试是清朝官僚体制的核心,对于选拔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官僚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封建等级森严。
在官僚体制中,官员的身份和地位由官职决定,官员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晋升和降级都需要靠制度来决定。
这种等级制度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的稳定,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导致官僚体制僵化和腐败。
另一个官僚体制的特点是官僚集团的形成。
在清朝,官员往往会结成官僚集团,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些官僚集团往往掌握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官僚集团的形成不仅加剧了官僚体制的腐败,还限制了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官僚体制也对清朝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确保了地方行政的顺利运行,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安定。
此外,官僚体制也为清朝的现代化改革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管理机制。
在结束之前,有必要指出官僚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容易导致利益团体的形成,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
此外,官僚体制也可能阻碍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局限性。
总结而言,清代的幕府政治和官僚体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
幕府政治通过权力分立的机制限制官员的权力,官僚体制则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清朝的幕僚制度与决策机构
清朝的幕僚制度与决策机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管理机构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
其中,幕僚制度和决策机构在清朝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幕僚制度与决策机构,并分析其对清朝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幕僚制度在清朝的政治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幕僚制度起初源于明朝,清朝则继续沿用并加以改进。
幕僚指的是皇帝身边的助手和顾问,他们负责整理、汇报和分析各类信息,帮助皇帝做出决策。
幕僚们通常由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挑选,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都受到严格的考核。
幕僚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等级制度,根据各自的表现和能力被分为不同的级别。
这种等级制度既能激发幕僚们的竞争意识,又能保持他们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清朝的决策机构中,皇帝是最高的决策者,而幕僚则是其重要的决策辅助者。
他们通过传达和整理各类信息,帮助皇帝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幕僚们的职责包括对政策议题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制定政策方案,起草和审核法律文书等。
他们还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履职情况,并向皇帝报告。
幕僚们通过与皇帝的密切合作,为清朝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幕僚制度与决策机构的存在对清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幕僚制度的运行为清朝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幕僚们由于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
这使得清朝的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有助于解决政府管理中的难题。
同时,幕僚制度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清朝的幕僚不仅局限于皇帝的身边,他们还可以被任命到各级政府和军事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为清朝的治理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次,幕僚制度和决策机构的存在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力。
幕僚通过为皇帝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使得皇帝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以及各种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这为皇帝制定政策和做出决策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并提高了其在政治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另外,幕僚们的存在也为皇帝提供了一种独立的反馈机制。
中国的幕府制度——清代学人游幕
中国的幕府制度——清代学人游幕幕府制度幕府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自战国以后两千余年间,士人游幕虽有盛衰变化,但大体延续下来,并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
这一历史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原因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与士阶层的命运、出路息息相关,是士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这是古人对人生价值系统最概括的表述。
在“三不朽”观念影响下,立德、立功成为士人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向,而这与入仕有密切关系,缘“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正其时”。
于是,中国古代士人对入仕做官便表现出浓厚兴趣,把它看成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施展“兼济”抱负的主要途径。
然而,人多职少的矛盾,以及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决定了士人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春风得意,而多数人则难以名列仕籍。
在此情况下,游幕就成为士人养家糊口和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朝廷通过官员辟幕,亦可“收其俊伟,以补王官之缺”。
于是,幕职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尤其是汉唐时代,幕府彬彬,奇才异能之士往往出于其间,最号得人。
古代的辟幕之制在宋以后由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而逐渐走向衰落,至清朝建立始“复兴”。
然而,清代的辟幕,特别是康熙中期至咸丰以前的辟幕,与清之前的辟幕相比有很大不同。
这一时期的幕府宾客,绝大部分并不像汉唐时代的幕僚那样拥有职衔,不属于正规官僚系统,不食朝廷俸禄,并且无保荐幕宾制度,因此,游幕对士人来说,并非进身之阶,这意味着他们缺少了建功立业的动力,加之长期的社会稳定,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除了清初和乾隆后期至嘉道年间社会动荡或社会危机暴露之时,一些游幕学人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满足自己淑世济民的愿望而积极参与现实事务外,在清代前、中期大部分时间内,学人游幕活动缺少强烈的经世色彩。
直到咸丰以后,由于清朝统治走向衰落,特别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办理洋务、外交,保荐幕府宾僚成为通行做法,这才大大激发了游幕学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晚清幕府因此成为经世人才的渊薮。
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名臣能吏,半出其门
曾国藩的幕府与幕僚:名臣能吏,半出其门曾国藩幕府之盛自古罕见,近世无匹。
近20年间,他为了办理军政、粮饷及军工科技诸务,所设机构不下数十,幕僚近于400,从中产生出一大批各类人才。
他们不仅助成曾国藩一时之功,且于其死后将他的思想政治路线传递下去,使之影响沛然,长期延续。
早在汉、唐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幕府和幕僚制度。
降及清代,幕僚制度仍是经久不衰。
而曾国藩幕僚能够不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战争的需要和督抚权力的膨胀。
若在平时,督抚所要承办的公务毕竟有限,聘请几个幕僚,至多是十个八个,也就足可应付,绰绰有余了。
然而,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的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而是多事之秋。
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各族起义已经遍及全国,相继击溃清王朝所赖以生存的八旗、绿营国家常备武装,清政府无兵无饷,只得依靠各地督抚征厘募勇,同太平军、捻军等人民起义军作战。
这样,清朝的安危存亡就主要系在这些统兵大员身上。
他们为了扭转战局,适应独立作战的需要,将昔日用以束缚他们手脚的各项制度一一破坏,把过去与之比肩而立的布政使、按察使,贬为自己的属员,遂使兵、政、财、人大权集于一身,本属中央的权力落入地方督抚手中。
清政府深知此弊,而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与此同时,各地督抚既要带兵打仗,又要兼理地方,所要承办的事务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地增长起来,只好多多招聘幕僚,一再扩大幕府,将幕府作为自己的参谋和后勤机关,依靠幕僚解决战争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其时,最早建立幕府、征厘募勇者并非湘、淮各军,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各帅,只不过他们办理最著成效,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军事上成为主力,其幕府亦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曾国藩幕府能以超越胡、左、李诸人,成天下一时之最,还有他个人方面的特殊原因。
首先,曾国藩地位最尊,权力最大,辖地最广,统兵最众,使其他三人望尘莫及。
曾国藩自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之后,一再加任,迨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已身兼五钦差大臣之职,这在有清一代以至历朝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晚清的幕府与官僚制度
清
的
幕
府
与
官
僚
制
度
张
敏
对 中 国 幕府 制 度 及 其有 关 的 问题 历 来 缺 乏 应 有 的 重 视 和 研 究
。
本文 通
过 对 晚 清 幕府与 官僚 政 治 制 度 间 的 关 系 及 其 变迁 的探 讨 趋 向衰 放 时
时
, ,
,
表 明 当 主导 制度
。
幕 府 辅 佐 政 治 的 作 用也 随 之 削弱
”
。
以败 坏官场 风 纪 为 恶 果
晚清官 场在收受 陋 规馈赠 上
甚至
“
廉 与不廉 的 区 别 只 在 于 廉者 有所 择 而
,
不廉 者 百 方 罗 掘
以 致形成
, ,
。
过
人们较 多 地 研 究 了 主 导 的官僚制 度
,
而 较少关 注 其相关 的辅佐性 的幕府 制度
因而 有 碍
,
于 我 们对 前者认 识 的进 一 步 完善与深化
。
清代幕 府制度盛行 于 地 方
、
其特 征为地 方上 的各 级 被聘 并 负有 劝谏 幕 主 补救 失
,
主 管 官员 以 个人 名 义 和 薪傣 误 等 责任
其典 型
例之 大纲
尚不失治 天 下宗 旨
,
越 勘越 细
。
其始
甚至
若 离若合
“
其 继 风 马 牛不相 及
, ,
。
,
其 终则郑声 谁语
不知所 云
,
” 遂 于 宗 旨大相 背谬 ②
如 朝廷
,
.
鼓 励 官 员 们履行 孝 道 的拴选则 讲究资 格 官
中国古代幕僚盛行原因初探
中国古代幕僚盛行原因初探作者:姚诗琪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1期摘 ; 要:我国古代秘书官职多达60余种,秘书人员对最高统治者和政府官员提供辅助性服务,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除了国家机构的官方秘书之外,还有一类游离于秘书职官之外的、盛行于政坛的非官方秘书——幕僚,其产生、发展并能生存延续两千多年,不仅是古代封建制度使然,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关键词:古代秘书 ; ;幕僚 ; ;原因幕僚属于中国古代的私人秘书,其存在形态是多样的,与隶属于国家机构中的秘书职官不同的是,幕僚不拘泥于国家官制的条条框框、不入行政编制、不享受国家俸禄,多为被人引荐进入为政者自设机构或由主官直接奏请私聘入府,他们只作为幕主个人的政治辅助工具,依附于幕主而生存而始终游离于国家公职秘书之外,唯幕主马首是瞻是幕僚的工作原则,其身份之特殊可见一斑。
而正是这一支特殊的秘书队伍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伴相生的千百年中却几乎成为了封建国家统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具有“辅助性、综合性、差遣性很强的特点”①,足智多谋、世故老练、办事精干,虽不是国家编制内的秘书职官,但地位和待遇往往高于普通公职秘书人员,以自身的鲜明个性和完备功能立于古代政坛中,并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与封建官制举步并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幕僚的产生,“上可溯及夏商之家臣,两周之命士,其身贱而见信,位卑而使重,已露端倪”。
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适逢乱世、社会制度变革,“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③此可谓幕僚之滥觞。
秦汉之际,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幕僚也随着封建官制体系的确立而形成,在中央和地方上的主官相继自辟幕僚并渐成制度,由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在经历曲折漫长的发展之后幕僚得到空前盛行以至于在清朝形成“无幕不成衙”的局面,俨然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近乎完备的秘书人员。
幕僚的产生到盛行,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长期与封建职官制度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变为促使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政治工具,这一定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幕僚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幕僚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幕僚是指向统治者(如君主、将军或统帅)提供决策和行动指导的顾问。
幕僚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幕僚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对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和战略规划起到了关键作用。
幕僚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受到了孙子兵法和《太平御览》等经典著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幕僚被视为军队或政府的核心团队之一,他们的职责是就军事和政治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和建议。
当时的幕僚往往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学者、军事家或政治家,他们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全面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幕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君主们意识到,单凭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很难解决复杂的军事和政治问题。
因此,他们聘请了一些精通军事策略和政治理论的智者,以协助他们进行决策和策划。
这些智者被称为幕僚,他们的存在为古代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在日本古代历史中,幕僚又有不同的含义。
在幕府时代,幕僚指的是幕府将领的高级助手。
幕府将领通常是武士出身,他们需要处理各种政务和军事事务,而幕僚则是他们身边的智囊团。
幕僚负责收集情报、制定计划、指导军事行动,并为将领提供决策建议。
同时,幕僚还充当了将领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联络桥梁,以确保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调配。
幕府时代的幕僚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幕府的统治和维护至关重要。
在西方历史中,幕僚的概念也存在。
例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幕僚通常是将军的助手,负责处理军事事务并提供战略建议。
他们通常是具备丰富军事经验和政治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将军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和指导。
幕僚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协调部队、制定战略、分析情报,并确保将军的行动符合整体的战略目标。
总的来说,幕僚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提供智慧和经验,辅助统治者或将军做出决策,并确保这些决策的有效实施。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日本还是西方,幕僚都是由精通军事、政治和战略的人才组成,并为统治者的决策过程和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清朝的官僚体制
清朝的官僚体制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官僚体制发展最为健全和完善的时期之一。
官僚体制是指一种由中央集权统治者所建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中官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按照一定的等级和职责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清朝的官僚体制在其长达近300年的统治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官职等级体系清朝的官僚体制采取了明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为基础,建立了统一而严密的官职等级体系。
根据官阶不同,官员分为九等,从低到高依次为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和一品。
官员的晋升和调动通过考试和审查确定,并在官府的档案中有详细的记载。
官员在晋升和补缺时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以确保他们具备胜任相应职务的能力。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清朝官僚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官员选拔的初试,会试是进一步考查知识面和才能的中试,殿试是最终的选拔和决定官员命运的总试。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格者,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制担任各级官员。
科举制度确保了官员的选拔公正性和能力素质,也为社会中的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
三、八旗制度清朝建立了一套八旗制度来管理军事和政治事务。
八旗分为左、右、前、后、中五旗,每个旗下辖若干千户。
旗下的人口主要是满族和蒙古族,他们享有特权和免税等待遇。
八旗的建立和运作为清朝的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和行政管理体系。
八旗的选人主要靠家族关系和世袭制度,这也使得八旗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统治集团。
四、封建领地制度为了巩固统治和控制各地地方势力,清朝实行了封建领地制度。
皇帝将国家的土地和财富分封给贵族和官员,贵族和官员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封地制度使统治阶级得到了物质和政治上的巩固,同时也加大了地方上的统治难度,封建领地制度也成为清朝后期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五、官员考核与责任清朝的官僚体制注重官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浅议清代的幕僚制
浅议清代的幕僚制作者:何涛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0期【摘要】幕友,即清朝地方官员所雇佣的行政管理专家,在清朝,幕友在地方行政中起到了无可替代作用,这和明清时期较为特殊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关,而这些幕友一旦接受地方官员的聘任,就会承担大量的有关文书案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为地方官员决策,帮助他们处理政务。
而且,他们只对雇佣他们的官员负责。
而幕友常年要与衙门中的其他职员打交道,所以,他们的存在又不能不对当时的官风吏治产生影响。
有关这些内容,本文也将做重点陈述。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育制度;决策在清代的行政体系中,幕友占有着及其重要的位置,诚然,他们不是政府雇员,聘请幕友也仅仅是官员的个人行为。
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幕友却牢牢地操控着实权,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些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的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低下,纵观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科举几乎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而在清代,在科举这一常规途径之外又增加了捐纳这一异途,而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仅仅注重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识以及撰写诗赋的能力。
所以这样的官员一旦出仕,自然会对纷繁复杂的政务力不从心,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
因此,清代的官员在上任前,都会费尽心思来寻找一个踏实,勤奋的幕友,在寻找到一个诚实可靠的幕友后,官员才可能开展自己的工作,在行政事务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司法,州县官几乎对幕友言听计从,这与清朝的律例设计有关,清朝的律例繁多,这使得许多州县官对法律法条并不熟悉,不得不依靠幕友中的“刑名师爷”来处理案件。
比如,在某些案件中,刑名师爷的批词相当于判决,这就意味着州县可以不用开庭审理诉讼案件,但前提是这名幕友必须极为干练,对律例烂熟于心,比如汪辉祖等人。
即使州县官开庭审理这些诉讼案件,他也极少当庭宣布判决,而是在庭审之后征询幕友的意见。
如果州县官不听取这些法律专家的建议,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可能因判错案而难保乌纱。
晚清作幕为官现象之盛的原因探析
摘 要: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有清一代盛极一时,但历代只是政府官员的私人“秘书”,并无官衔职称。自咸丰年间曾国 藩幕府起,其性质发生了变化,“作幕为官”现象盛极一时,这既与清初师爷团体的兴盛有关,也是特定社会时期、历史事件的 产物。
关键词:师爷;幕僚;曾幕;作幕为官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04-02
-4-
有治理国家的经验, 因而借助汉族士人处理各级政事成为 其治理国家的必要选择, 师爷由此充斥到清朝各级政权之 中。 据《清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三月乙西的上谕说:“各省督 抚衙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其来 久矣。 ”③清世宗雍正曾专门下令各督抚以“老 成 历 练 ,深 信 不疑”作为聘请师爷的标准,师爷信息上报朝廷备案,可见 清朝统治者对于师爷的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绍兴师爷充斥 于全国各大小政府衙门中,势力迅速渗透到政治、经济、军 事等各个领域,影响巨大。 这种现实状况更刺激了清朝读书 人 “作 幕 ”,使 得 读 书 人 大 量 涌 向 师 爷 行 业 ,为 晚 清 “ 作 幕 为 官”的现象提供了人才储备的基础。
浅谈幕友在明清官场的地位
浅谈幕友在明清官场的地位幕友(或称幕僚)在明清官场中担任重要角色,其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以下将从幕友的定义、选拔与职责、地位与影响力等方面来谈一谈幕友在明清官场的地位。
幕友是指官员的助手,是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的得力助手,也是官员的重要参谋。
幕友一般由官员自行选拔,可能是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和理念,也可能是因为对幕友有特定的需求,如文才或军事才能。
幕友的选拔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能力和品德,更取决于与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着相对亲密的私交。
幕友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不以官阶高低为限,就算是高官也需要幕友的协助,比如明代的世袭重臣或太监,他们也需要幕友来帮助他们处理政务。
幕友的职责主要是处理政务,为官员提供咨询和建议。
幕友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极高的能力,能够帮助官员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并为官员提供决策支持。
幕友需要负责处理各种公文、请章和奏议,起草各种文件,为官员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幕友还需要积极参与官员之间的博弈和政治角力,帮助官员维护政治地位和权力。
在明清官场中,幕友的地位与影响力可谓非常重要。
幕友通常能够成为官员的亲信,其言论和意见往往能够左右官员的决策。
幕友在政治上起着重要的咨询和建议作用,他们往往能够站在官员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为官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幕友通常不受制于机构等限制因素,能够更加直接地与官员沟通和互动,这使得幕友在政治决策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幕友还能够通过与官员的私交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官员们通常会借助幕友的力量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这种关系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幕友通过帮助官员来获取更多的机会,官员通过借助幕友的力量来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
幕友在明清官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非常重要。
他们是官员的得力助手,通过帮助官员处理政务、提供咨询和建议,为官员减轻工作压力,影响和决策政务。
通过与官员的私交和互助,幕友还能够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资源。
幕友在明清官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隐藏的“制度”:清代刑名幕友繁盛现象的原因
隐藏的“制度”:清代刑名幕友繁盛现象的原因
杨晔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清代刑名幕友繁盛现象的出现是清朝一代独具特色的现象,但现有对该
现象繁盛原因的分析,并无法充分说明为何于清代所独有。
从横向上进行分析,刑名幕友展现出专业化、利益化与群体化的特点,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刑名幕友制度化特征。
而从纵向上历史发展分析,明清集权化的大背景之下,地方州县冗员出现与明清之间社会局势动荡的影响,引起了州县僚属裁减潮与幕府的兴盛,导致满清统治者选择将原本胥吏等职能转化为幕友。
综合两方面因素,清代统治者在实践中将已制度化的刑名幕友,以降低地位、流动性等“名实不符”的方式加以隐藏。
故清代刑名幕友等繁盛现象,实际上是一种隐藏的“制度”。
【总页数】8页(P149-156)
【作者】杨晔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2
【相关文献】
1.初论清代刑名幕友 [J], 李灿
2.刑名幕友与清代法律教育 [J], 刘锦龙;吴光辉
3.论清代刑名幕友与法律文化 [J], 周胤娣
4.隐藏的“制度”:清代刑名幕友繁盛现象的原因 [J], 杨晔;
5.论清代的刑名幕友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J], 翟东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的官僚体系
清朝的官僚体系清朝(公元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僚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员选拔、考核和管理机制,形成了独特的官场文化。
本文将介绍清朝官僚体系的组成、选拔方法以及其对政府运作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官僚体系的组成清朝的官僚体系主要由文官和武官构成。
文官主要负责行政和司法事务,包括经验官(乡试及第)、监察官、地方官等;而武官则主要负责军事和警察事务,如巡抚、总督等。
官员根据职位的高低而划分为九品官、八旗子弟、地方巡抚等不同级别。
二、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清朝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科举制度。
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上的考试,通过者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省级的考试,通过者进入殿试;殿试是朝廷举办的最后一轮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策问和诗文等,考察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才干。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选拔途径,如资格少、乡试及第等。
官员上任之后,还需要进行考核。
清朝设有各级监察机构,分别监察官员的履职情况,以保证他们的廉洁和能力。
监察官员定期巡视、查阅官员的档案,检查其工作表现和贪污受贿等不端行为。
三、官僚体系的运作清朝的官僚体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官场人员。
官员在地方上负责治理和发展,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并负责处理纠纷和调解矛盾。
这种体系确保了清朝政府的顺利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官僚体系的组织架构相对稳定,官员的任期也相对较长,有助于他们熟悉地方情况、建立影响力和处理复杂问题。
然而,这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官员的权力过大、贪污腐败等问题。
四、官僚体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清朝官僚体系对于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官员的选拔制度使学有专长、德才兼备的人才得以进入政府,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专业化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此外,官员的履职检查和监察制度也起到了约束和纠正错误的作用,有助于保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然而,官僚体系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官员的任期相对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其对清朝政权的影响
hp/w . s .m环球市场 导报 t: we 8c t/ w m 6o 信息
晚清幕 府的特 点及其对清朝政权 的影响
沈明瑞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 学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2 摘 要: 中国历 史上 ,幕府早在 战 国时代 就 已出现。幕府制度在晚 清特 定的社会 背景下再度兴起 ,并拥有其独特的 时 在 代性和特点。它与晚清所处的国 内外历史环境 有着极其 密切 的联 系,并对 清王朝晚期的统治产生 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 晚清政府 ;幕府制们多联 想到古代和 近代 的日本幕府制 度 ,在 日本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 幕府”是作为实际统治机构而 活跃于 日本历史舞台上 的,极富 日本历史特点 。而中国幕府制度 亦源远流长 ,并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幕府制度历史悠久 , 在战 国时期开始有幕府的记载。《 史记》记载 :“ 常居代雁 门,备 匈奴。以便 宜置吏 ,市租 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 ”注 日:“ 古者 出征为将帅 , 军还责罢 , 理无常处 , 以莫帝为府署 , 故云 莫 ( ) 幕 府, ”这表明 ,将领们出征驻营 ,不但负责军务 ,还 负责所驻地的 政务 、民务 。 以后 ,随着 中央 政 治 力时 强 时 弱不 断 起伏 ,幕 府 制 度也 随 之 消长和变异,经过千余年 的变迁 ,传统幕府也逐渐 向近代化幕府 转型 ,到 了晚清时期 ,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 中国国情 的急转 直下 ,晚清幕府也随之发展 ,开始了向近代化的过渡。 1 清幕 府 制 度 的产 生背 景 .晚 首先 ,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 ,但 为了巩固对人 口占绝对优 势 的汉 族 的统 治 ,满 清贵 族 极 力推 行 汉 族 儒道 文化 和 规 范。 科 举 制 中 ,以八 股 取 士 ,文人 只 知研 究八 股 文 ,以 致考 取 后 到地 方任 官时 ,毫 无 处理 行 政 事务 、办 案和 理 财 等 极 具 专业 性 的 事务 的能 力 ,使 得他 们 不 得 不 聘用 专 门人 才 帮助 自己 处理 本 职 事 务。 清 代 的韩 振说 :“ 下 之事 , 为政 ? 日 二 显 二隐 , 谓 ‘ ’ 日: 天 谁 何 显 三公统六部 ,六部各统其曹 ,是谓 内之显治 :以司道察 守令 ,以 督抚察 司道 , 谓 外 之 显治 。何 谓 ‘ ’ 日 :内 掌 曹郎 之事 ,以 是 隐 ? 代六 部 出 治者 ,胥 吏 也 ;外 掌 守令 司道 督 抚 之事 , 以代 十七 省 出 治者 ,幕友也 ,是 皆上佐天子以治 民事 ,而其迹不见者也。 ”意为 幕友和胥吏是各级官吏之下真正处理职内事务 的人。这导致 了晚 清 官员 面对 传 统 和 近代 新 产 生 的各 种 新 问题 的双 重 考验 时更 是 无 所适从,不得不更加大力借助幕府这一管理形式并加以发展。 其 次 ,八旗 军 ,尤其 是 满 洲八 旗 入 关 建 立清 政 权 后 ,国家 长 久太平久无战事 ,加上八旗子弟养尊处优 ,疏于训练导致军务废 弛 ,绿营兵也渐渐腐化 ,使清朝军队不堪一击。 自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在大小军事斗争 中屡败不爽,太平天国兴起后更是让清政府 的统 治 处于 风 雨 飘 摇 之 中。 于 是清 廷 被 迫 启用 团练 ,激 活 了幕府 制度的军事性质 ,私人性 的军队中包含 了大量私人幕僚作为管理
清朝时期的社会阶层与官僚体系
清朝时期的社会阶层与官僚体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阶层和官僚体系在这一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官僚系统和社会阶层两个方面来论述清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布。
一、官僚体系及其特点清朝时期的官僚体系根据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建构,其特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官职等级体系清朝的官僚体系按照官职等级分为九阶,由上至下依次是亲王、郡王、贝勒、贵妃、福晋、贝子、贝勒、贝子、贝勒、贝子、贝勒、郡面、郡面、郡面、郡面、郡面、郡士、尚书、郎中等。
只有达到一定的贵族身份和政治声望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体系。
2. 严格的考试制度清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主要选拔士人进入会试,而会试选拔的又进入殿试,通过殿试考取进士称号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僚。
3. 功能齐全的政府机构清朝设立了多个官府,包括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兵部、刑部、户部和礼部等,分别负责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清朝完善的政府体系。
4. 奖励制度和终身制在清朝官僚体系中,制定了丰厚的奖励制度,包括品级晋升、俸禄增加、封爵和赐地等。
同时,官员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待遇,终身制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力的相对稳定。
二、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其特征清朝时期,社会阶层从上到下可以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商业者等。
1. 贵族阶层清朝的贵族阶层主要由皇帝、皇后、妃嫔、宗室亲王、郡王、贝勒等构成,他们享有特权和高级官职,并拥有封地和巨额财富。
2. 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清朝的中上层社会群体,主要由取得进士资格的文人构成,他们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担任政府的重要职位,享有一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
3. 农民阶层清朝时期的农民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人口,他们是社会的基础,负责农业生产和供养社会其他阶层。
农民的社会地位较低,生活贫困,受到封建压迫和剥削。
4. 工商业者阶层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逐渐兴起,工商业者阶层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摘要:清朝是我国幕府制度发展的高峰,幕僚对历史的推动和影响在这一时期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康乾盛世以后,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包括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政管理事务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幕僚来辅佐官员进行某一方面事物的处理。
尤其是经过明代的发展,我国的幕僚制度已颇具规模,清代幕府在此基础上更具专业化,职能划分越来越细并且急剧扩大。
关键词:盛行,高峰,影响,历史教训The Qing Dynasty staff is in vogue reasonand historical lesson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is Our country General's office system development peak, the staff to the historical impetus and the influence in this time display incisiveness,After specially Kang does the prosperous times, the population increases, the economic boom, increases day by day including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magistrate's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This needs each kind of different specialty the staff assists the official some, on the one hand thing processing.Especially after Ming Dynasty's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staff system has been some scale, the Qing Dynasty general's office based on this has the specialization, the function divis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expands suddenly.Key words: Popular, Peak, Influence, historical lesson.一、幕僚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若要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必然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官僚组织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文人在社会地位上的要求
幕业地位特殊,待遇丰厚。幕僚不是国家正式官员,没有品级,由官员们自己招聘并发给脩金。幕僚与官员关系是宾主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合则留,不合则去,来去自由。幕主通常以礼相待幕僚,相当尊重他们。一般来说,幕主对幕僚深信不疑,不但给他们参谋权,在许多事情上还授予决策权。到了清朝后期,一些幕僚直接参与政事,掌握实权,如左宗棠,他考中举人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只好做一名师爷聊以糊口,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当幕僚,施展才华,实际上总揽了大权,虽无巡抚之名,却执行巡抚的职权,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二)“无绍不成衙”
清朝幕僚有了师爷的称谓。据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可以认为“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因为“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师爷虽然是地方军政长官的私人秘书,但在清代法律上已具有可以合法存在的地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的一道上谕说:“各省督抚衙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其来久矣。”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政长官选拔、任用幕僚的资格和人数没有限制,其权柄操在幕主手中。这就为幕主施展抱负和贯彻主张提供了可能。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清代各级地方官员,一般上任之始就自带幕僚多人,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清代许多名人有当幕僚的经历,如康熙时的水利专家陈潢、雍正时河南总督田文镜幕下的邬先生、乾隆时的顾礼琥和汪辉等都是全国皆知的名幕;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著名学者章学诚、汪辉、冯桂芬,著名政治家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曾经当过幕僚。据估计,清朝时,全国一千五百多个州县中,幕僚总数不下万人。可见当时养幕之风的兴盛。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幕僚的产生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一)清代“书吏”之害
(二)“无绍不成衙”
(三)军阀中的幕僚
三.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
(一)客观:清代官僚在政治上的需要
(二)主观:文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上的要求
四.幕僚盛行对清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推动
(三)军阀中的幕僚
清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阁台督抚,下自州县练团,都聘请师爷佐理事务。清朝后期,由于战事纷繁,事务繁重,地方官吏更是重视聘养幕僚,幕僚队伍也因此不断扩大,竞争也愈激烈。为对抗太平天国而组建的非正规军——湘、淮、楚等军队系统中,其幕府中的幕僚也均由统帅奏调,或奏请特加委派“赞助军机”的官员,其薪俸来自各军的局营。在高官厚禄的吸引下,曾国藩幕府中的人才真可谓是“极一时之盛”, 曾国藩自己也曾说过,幕僚“论功不在前敌猛将之后”,一语说出了幕僚的巨大作用和功劳。由曾国藩幕府起,各军幕僚人才鼎盛,逐渐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二)对晚清新思想传播的促进
(三)对清末民初军阀集团形成的推动
五.幕僚制度的终结
【摘要】:幕僚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与中国官僚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政府之所以被称为“官僚”机构,是因为“官”与“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官”离不开“僚”,“僚”也离不开“官”。幕僚实际上是官员自行聘请的私人秘书,虽不属于国家官吏,但大多从事国家政治事务。清朝这种政府官员聘请私人秘书,代为处理政府事务的做法大为盛行。并给政府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科举正途失败后追求升官发财的另一捷径。曾国藩在位期间,共聘请了400多位幕僚,其中绝大多数受过他的保举,他的幕僚个个都有顶带,即使不是实缺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无此名号者为数极少。他的幕僚中有26人官至督抚、堂官,有50人官至三品以上的大员,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道、府、州、县官员。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而淮军幕府里也出了十位督抚级大官,但淮军将领升至督抚的才四人而已。(参见王尔敏《淮军志》第七章)
2. 文人在经济上的要求
文人清高自恃,薄农工商贾而不为,遂驱而之幕。《祁彪佳集》:“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即以山阴一县计之,田止六十二万余亩,民庶之稠何止一百二十四万。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籍外贩,方可卒岁。”人口密度与土地面积比例失调,迫使许多文人外出壮游,择主而幕。幕僚的薪水比较高,尤其是高级师爷,少者每年数百两银子,多者将近一千两银子。据《病榻梦痕录》所载,乾隆初年,刑、钱师爷年薪已达银220两至260两。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后,幕脩愈高,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时,岁修有达800两者。而当时七品官之年修亦不过45两而已,就是朝廷重臣一品官的正俸,也只有180两而已。可见当时高级幕僚薪水之高。
【关键词】:幕僚 幕府 师爷 “无绍不成衙”
一.幕僚的产生
幕僚一词源于中国的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道:“(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幕)府,为士卒费。”来,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两代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2.权贵政治
满洲贵族入关后,建立起满洲贵族政权。而满洲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更造成地方州县官署大乏其人。虽然清代统治者标榜文治,但中央及地方长官多由满族武夫充任,他们很多不识汉字,不通文墨,若要将地方治理好,他们不得不招徕或聘请当地一些汉族文人入署帮助料理政务。清代乾隆中后期,由于政治黑暗,仕途更加壅塞,许多士子失去了入仕做官的机会,当时有人估计怀才之士“见收于科第者十之二,其见收于军营者及一切保举者十之三,其沉抑而不获一用者,犹十之五”。
Hale Waihona Puke (二)主观:文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上的要求
1. 文人在政治上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是通过科举入仕,幕僚一职名不正而言不顺。可是到了清朝,幕僚不可以当官这一现象已被打破,在幕主的帮忙和保荐下,“幕而优”照样可以当官,且可以当大官,徐珂《清稗类钞》:“雍正初,上谕有曰:‘今之幕宾即古之参谋记室,凡节度、观察皆征辟幕僚,功绩果著即拜表荐引’。”只要在幕中积得军功、治功,可以由督抚等“保题议叙”。
(一)清代“书吏”之害
清代许多官员有的因科举而得官,除了精通八股文,根本不了解民情世故;有的沉湎于享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缺乏治政能力。各级官僚的昏庸无能,加上清代律令的繁杂,造成了主官对书吏的依赖,处理政务的实权逐渐被从事具体文书工作的书吏所把持。书吏位卑权重,作弊枉法,上下勾结,四处串通,在行政司法事务中把持案牍进而控制政权,甚至挟制主要官员。这种现象在清代非常普遍,历史上称为“书吏之害”。
幕僚主要供职于与军事有关、或由军事机关转化而来的政府机构;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为长官提出建议、顾问咨询、帮助处理文书档案、管理文职行政事务;直到明清时期,狭义的幕僚仍指服务于军事机构的文职官员。到了清朝,幕僚又有师爷的称谓。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吏,上至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聘请若干幕僚帮助处理政务。
3.近代化运用的需要
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至清末洋务运用及新思想的兴起,政府各级官僚更是难以胜任政务,诚如鲁迅所说“那时候,儒生们在私塾李揣摩高头讲章,与天下国家何涉?但矣登第,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他可以修史、可以衡文,可以临民,可以治河;到清朝之末,更可以办学校、开煤矿、练新军、造战舰、条陈新政、出洋考察了。成绩如何呢?不待我多说。”(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和名言)
官员支付给幕僚的薪金名为私人的银钱,实际上是民脂民膏。由于吏治腐败,幕僚风气亦逐渐趋向腐败。吏治愈坏,贪风日盛,而师爷又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虎作伥,更加重了吏治的腐败。道光以后的文人提到幕友,往往都要加一个“劣”字,以“劣幕”称之。并且有很多思想家开始激烈抨击师爷佐治,试图开革除这一固习的药方。嘉庆五年(1800年),御史张鹏展以洋洋万言的奏章上奏皇帝,指摘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文中有一部分专讲“严幕友以肃吏治”。
清代师爷主管文案,执掌折奏、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等上系国计、下关民生的大事;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折奏师爷、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钱谷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可谓名目繁多,而在总督或巡抚衙门中还有戎幕师爷、阅卷师爷、著书师爷等。
在清代幕僚——师爷这个职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绍兴师爷。(注:清代绍兴府,下属八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这绍属八邑都有不少人当师爷,不过最集中的还是在山阴和会稽。辛亥革命成功后把山阴、会稽两个县合并而定名为绍兴县。)
由于书吏之害的蔓延和发展降低行政效率,加剧了吏治腐败,腐蚀了国家机构,对清代的皇权统治构成了威胁, 清廷曾多次试图予以治理,如规定书吏五年一换等,雍正初年和光绪年间曾两次大规模地载汰书吏,但因封建政治的腐败,决定了书吏之害产生的原因无法消除,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书吏之弊直到清亡也未完全革除。
四.幕僚盛行对清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清代,在官场和士人中兴起了招幕入幕之风,大量士人入幕做官员的幕僚。清代幕僚的人数之多、作用之大,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其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民国。
(一).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