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20 0 9年 第 1 2期

会 的发展 。
“ 海禁 ” 策 , 政 闭关 锁 国 , 主要 出于政 治 原 因。这 种政
二 、清代“ 闭关锁 国” 策 政
策虽然有 防 范西 方 殖 民 主 义 入侵 的 自卫 作 用 , 更 但
1 .概念 :闭关 ” 指关 闭城 门, 引 申为断 绝往 主要 的是 要 防 范 人 民反 抗 , 固封 建 统 治秩 序 。 闭 “ 原 后 巩
璋 以胡惟雍 谋 反 朝 廷 , 欲 借 日本 为 助 ” 决 意 绝 之 , “ ,

明代 的“ 海禁 ” 策 政
1 .概 念 : 禁是 明清 两 朝政 府 禁 止 中 国 民 间私 开始 推行海 禁政 策 : 次 下令 禁 止 民 间人海 “ 番 ” 海 屡 通 ,
人赴 海外 经 商 和限 制外 国商 人 到 中国进 行 贸易 的政 “ 濒海 民私通 海外 诸 国” 明成 祖 朱棣 的海 禁 政策 禁 。
下, 明朝与海 外 诸 国的 经 济 往 来 主 要采 取朝 贡 贸 易 的正 常商 品交 流 。更 重要 的是 它导 致 了社 会 生 产力 的形式 ,惟 不通 商 , “ 而止 通贡 ” 。
责编 / 柏 姜益民 邮箱 / gz @1 薛 xk O 6 s 3
发展 的停 滞 和生 产 关 系 的腐 朽 , 而 阻 滞 了 中 国社 从
明 清时 期 的“ 海禁 闭 关 锁 国 与“
口 宋景 田
【 课标要求】
要求 内 容 解 读
3 实施 原 因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 从社会 经济 方 面来 看 , 明初 社 会 经 济虽 得 到恢 复 和发展 , 基本 上 是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 但 因 而没 有强 烈 的对 外 贸 易要 求 , 这是 根 本 原 因 。第二 , 导致 明王朝实 行海 禁 政策 的 直接 原 因是 当时 的倭 寇 问题 。元 朝 时 , 寇 就不 断 到 中 国 沿海 骚 扰 。到 明 倭 朝后 , 日本海 患集 团在 沿 海进 行 骚 扰掠 夺 为祸 更 甚 ,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与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一、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对邻国的攻击和防御进行的。

明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很强,在国内进行了很多建设,改革了很多制度,扩大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明朝也对外扩张,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明朝的外交政策也非常注重和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保持着贸易关系。

在中国的南方海岸,有很多贸易城市,如广州、泉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和外国的商人有着频繁的往来。

明朝的贸易政策一般是自给自足,但也对外国的一些商品进行了进口和出口。

在明朝时期,中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的。

对于外国商人,明朝政府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收取门市税,同时加强了对海盗的打击力度。

这一政策保护了中国的商业利益,也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

在贸易方面,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也非常密切,日本的银、铜、铁、漆等物品在当时便是十分受欢迎的商品。

二、清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明朝的区别在于,清朝时期,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落后和退步,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大幅度倒退。

因此,清朝政府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更加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大幅度下降,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

清朝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往来,增加了壁垒,以免受外来侵略和掠夺。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领土保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

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也影响了其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的范围逐渐缩小,主要集中在邻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上。

清朝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保持了一定的警惕,但也与一些国家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如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

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3

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3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原因: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具体表现: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影响: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消极影响:(1)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五、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们今天一定要吸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

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

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

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

明清时期的海禁

明清时期的海禁

20XX年明清时期的海禁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的海禁海禁,又称洋禁,或称“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

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

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

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

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海禁。

明代出于抗倭、防扰需要,实行海禁政策。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实行海禁,宣布“寸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货物全部没收,以后又多次下达“片板不许入海”的命令。

(2)限制通商口岸。

1685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宣布开放对外贸易,设置四个港口:广州、漳州、宁波与云台山(连云港),准许外商来华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四口减为广州一口。

(3)实行“行商制度”。

行商一般称“十三行”,实际不限于十三家。

清政府授予这些行商对外贸易垄断权,后又授权行商代理政府向外商征税,负责管理外商及与外商交涉事宜。

外商不能与政府官员和其他人民直接交往,甚至海关官员也不行。

(4)限制出口货物种类和数量。

粮食、五金、军火(硝磺)、书籍(史书、地图等)等商品严禁出口,并规定了丝、茶、大黄等商品的出口限额。

还规定广东行商与外国人交易不能用银,只能进行物物交换。

(5)限制外国人在广州的活动。

其中有些限制是合理的,如禁止外商偷运枪炮进入广州,禁止走私漏税、贩运鸦片等。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主要原因。

1、找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谈谈“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2.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关系的特征,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能力要求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大趋势考虑,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时期,解答第二问、第三问可利用本专题“锦囊妙计”中的观点,从我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入手。

答案: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有:①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朝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②中外关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③中外关系,既有官方的互通使节,也有民间的交往;还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清朝的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
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
台湾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台湾
元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琉球)
1662年,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安全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推行了近200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1)中国与世界隔绝,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中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
教学难点:
客观评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授课课时
1节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1、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根本原因)②政治: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③思想: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开放。④军事外交:清政府害怕殖民侵略者前来侵犯,害怕中外勾结反清。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直接原因)。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自主探究或相互讨论填写下表
教师辅助总结完成下表
朝代
时间
政策
影响
明朝
洪武时
海禁
严禁人民与番人贸易
明朝
洪武后
松弛
郑和下西洋到高潮
明朝
嘉靖时
海禁
为防倭寇之患
明朝
万历时开禁允许人民Fra bibliotek外贸易清朝
清朝初
海禁
隔离抗清武装
清朝
台湾统一后
设关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认定中国清代前期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

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接受了这一观点。

因此,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被“学者”们推至明代,写入了教科书。

于是,在大多数大陆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常识”:明清时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由先进转为落后,以至近代长期挨打的重要原因。

就是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也无从说起,就是说了也立即被主流意识形态淹没。

日本学界认定,清初至鸦片战争的同时期,日本实行了“锁国”政策。

但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这种“锁国”政策起到的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海禁“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关”,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

本文先分述明清时期的相关政策,然后分析其执行的效果。

很多文章将“海禁”直接等同于“闭关锁国”。

但“海禁”的定义并不是简单明了的。

从各种文献看,判断海禁之有无的标准大不相同。

有人以有无明文禁令为标准,有人据市舶司或海关的开闭来判断。

而且海禁有全面与部分之分,部分海禁又包括对特定港口、海域、航线(如东洋、南洋)或国家(如日本),及只针对部分特定主体(如本国商民、“红毛夷”、“倭人”)和客体(如某些商品、船只)的禁令。

应该指出的是,只针对未经政府允许的走私贸易禁令不应算做海禁(在如此宽泛的定义下,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在实行海禁)。

另外,禁令不一定能够有效实施,不同时期禁令实施的力度和效果有所不同,禁令的有无更不等于是否“闭关锁国”。

总体上说,明清两代只在明前期、嘉靖倭乱时期和清初近乎全面海禁,时间跨度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

1明代的海禁令从官方的明文诏令看,海禁是有明一代的基本国策,似乎只有隆庆年间有开放漳州月港的明令。

但如果以“不禁止即为开放”的标准看,又似乎只有洪武、永乐和嘉靖年间等个别时期有不断重申的海禁令。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析及测试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析及测试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考点:“闭关锁国”七下P118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有何认识?答:影响:(1)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不能从根本上低档殖民势力的侵略;(4)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的明清经济及其教案

闭关锁国时期,指的是明清两朝期间,除了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琉球、朝鲜)进行少量贸易外,对外实行封闭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经济与教案角度分析闭关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明清经济概况明朝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江浙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明朝初期,晚明末年,皆有改革措施。

明初期经济较为繁荣,主要是通过和南洋国家的贸易而得到了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宦官朱权的刻意推动下,开拓了西域贸易,向中亚各国出售中国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物品,换取马匹、宝石、珍珠、金银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民族压迫、经济萎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处于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的建立,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清朝初期采用的是“农本主义”政策,提倡农业生产,注重经济建设,亲自到各地勘察水利灌溉工程,要求官员赈灾又防灾,发展棉绸和蚕桑业,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潜力,逐渐恢复了经济。

二、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在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外围的扩张愿望不强,外交政策过分保守,封锁海路,使得民间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种锁国封建思想,使国家与外界的联系停滞,经济发展得不到外来资金的支持,自然"日间一寸,胃口却一丈",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制度因素明清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和农民的地主专制制度,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减弱。

同时,为了维持封建制度下的权贵阶层,各级官僚实行均田制中的政令性分田,使得耕作土地过少难以为继。

每个农户只有几亩地,不能集中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搞起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也就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3.自然因素中国自然地理面积辽阔,而且自然条件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虽然中国既有北方的宽广平原,又有南方的湿润热带,但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

加上很多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蝗虫灾害、疾病等,反复不断,致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民经济向海洋开放发展的不利影响。

清朝历史事件闭关政策讲解_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介绍

清朝历史事件闭关政策讲解_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介绍

清朝历史事件闭关政策讲解_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介绍清朝闭关政策的实行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思想因素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思想方面的因素,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清朝历史事件闭关政策,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清朝历史事件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

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中国曾实行海禁四百多年。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是明朝锁国的象征。

[2]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

到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 一口通商”政策。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明清时代闭关锁国”。

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这三个方面看,即使是明清官方的政策也不是长期“闭关锁国”,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同样不是。

另外,明清两代,明朝虽然在明前期至隆庆开关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十六世纪中期隆庆开关时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口岸。

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

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清朝历史事件闭关历史背景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闭关锁国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洋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马铃薯,原产南 美洲。明万历年 间传入我国。
花生,原产南美 洲。15、16世 纪传入我国。
向日葵,原产北美 洲。大约在17世纪 传入我国。
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增加粮食产量。 改善饮食结构。
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答: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分) 南方相对稳定。(2分)
3.材料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图一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二 图三
(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 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 ,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6分 )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 二 、“闭关锁国”的政策
引言
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今越南北部), 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 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 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 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 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私下买了 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 就在他们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 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 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从上面这两件事不难看出,明朝的对外交往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然而,清朝却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棉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

“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明朝时期开始施行起,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期,这一时期称为“晚期封闭政策”。

自从维新政策实行以来,它显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劳动力的分配。

明清时期,采取“甲乙丙丁”制度,定边塞以外的农业工人要被捕征去当兵,以供看守边塞。

由此,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造成了农经济的停滞。

其次,“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明清均封闭边塞,拒绝外国商船,但朝廷仍然积极派遣使者出使外国,以期可以扩大影响,尤其是对日本,中国使者几乎每年都要到访。

同时,中国也被迫从远古时至今,从外来冲击中取得熏陶。

再次,“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

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形态由农耕社会一直延续到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政权,加上君主制的强制性管理,使得中国政治稳定,封闭性相对较强。

最后,“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由于政府无法实行恰当的财政策,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迅速发展,频发农民起义和暴动。

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却酿成了权力对抗派系的对抗,引发了内战,并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和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格局的产生。

总之,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政策,整个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影响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分配方式,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形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状况等,一直至今日,仍然对几代人施加影响力。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

实际上清朝还是准许广州一处与外商贸易往来。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应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当时向东扩展的葡萄牙殖民者和倭寇互相勾结,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明朝开始禁海。

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向东方扩张之际,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一再受到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政府一开始就继承了明朝海禁的衣钵,闭关锁国政策便逐渐出台了。

可见,明清之际的封建统治者面对危机没有采用积极进取的方式图存,而是以海禁的消极方式偏安。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清朝雍正皇帝也说:“农为天下之本,工商皆其末也。

”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

第二,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了海域,海权意识淡薄。

虽然郑和说过:“欲国家之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上。

”但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成祖及其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接受郑和的海权思想,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海洋权益。

即使有远见卓识的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可惜“只为浮云遮望眼”,面对海疆危机没有万全之计,只能重拾“海禁”的权宜之计。

第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这就大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交易的广阔市场难以形成。

第四,天朝上国心态所致。

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自恃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带来了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一系列产品: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位置、首都、山河的地球仪,装备有英国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赫哲尔望远镜,帕克透镜,热气球,车辆等等(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
被雇用
早 期 机 资 户 本 家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早 期 机 雇 佣 工 工 人
雇用 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 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记 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州盛 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 夫妇。有一张织机,养几筐 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 可以,他们织得绸缎光彩润 泽,在市场上人们争相加价 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钱,不 到十年,他们又买了三四十 张 织 机 , 雇 人 织 绸 . .
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明清经济故地游
明代丝织业中心 中国瓷都 明清全国性商贸城市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 芽产生地 北京、南京 苏州、松江 景德镇 苏州
1. 下列事物中,传入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玉米、甘薯 ②占城稻 ③胡旋舞 ④苜蓿、葡萄 A. ① ② ④ ③ B. ② ③ ④ ① C. ① ② ③ ④ D. ④ ③ ② ① 2. 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D ) A、西域 B、 西洋 C、东洋 D、 南美洲 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出现在( C ) A.山西地区 B.皖南地区 C.苏州、松江地区 D.东南沿海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判断依据是( D)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 产方式 5.清朝初期40年的对外政策是( A ) A.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百姓擅自出海贸易 B.四口对外通商,但有严格限 制 C.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 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 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 在的八、九十个亿。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重新探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原因、影响及其争议。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对比分析,本文试图揭示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文还将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效果和后果进行评估,以期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文章将首先回顾“闭关锁国”政策的起源和发展,分析明清两代统治者实施这一政策的动机和目的。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包括对内外贸易、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限制和阻碍。

同时,文章还将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互动的影响。

在评估“闭关锁国”政策的效果和后果时,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和评价,来评估这一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本文还将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争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政策的评价和看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政策的评估和争议分析,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历史回顾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然而,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尤其是在清代,被后世普遍认为是“闭关锁国”的。

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局面。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海上敌对势力的侵扰,维护国家的安全。

然而,到了明成祖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增加,海禁政策逐渐放宽,海上贸易和外交活动逐渐增多。

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展示了明朝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实力。

清代初期,由于国内政局未定,统治者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即“闭关锁国”。

第 6 讲 闭关锁国

第 6 讲 闭关锁国

歌谣明清国策大错,对内重本抑末,对外闭关锁国,先进技术不学,长期与世隔绝,二百年来国弱。

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政府为什么要闭关锁国?闭关锁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疑问:闭关锁国闭关锁国1.什么是闭关锁国政策?2.明清闭关锁国的原因。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闭关锁国:(1)什么叫“闭关政策”?“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是指关闭城门。

在这里闭关政策指的是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过程?朱元璋多次下令禁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成祖规定“禁民间海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清初,清廷厉行“海禁”,来华的外国商船只准驶泊澳门一地。

(2)“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历史时期政府措施备注明明太祖时通番禁令明清有些时期曾短暂实行所谓的对外开放,但限制极为严格。

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禁止。

明成祖时禁民间海船清顺治时海禁令、迁海令雍正时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乾隆时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2.明清“闭关锁国”的原因: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

——《清世祖实录》卷102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信函材料四: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国人),以窥中土。

——道光《重篹福建通志》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沿海倭寇的侵扰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防范沿海人民勾结西方列强,危及统治3.“闭关锁国”的影响:夕阳与曙光画面一:当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清经济发展到闭关锁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清经济发展到闭关锁国
民族政策
明朝实行“华夷之辨”的民族政策,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但在统治后期也采取了一些融合措施。
清朝入关与统一全国
清朝入关
清军入关后,经过一系列战争,最终 推翻明朝,建立清朝。
统一全国
清朝在建立过程中,通过征服、招抚 等手段,逐渐统一了全国各地区,实 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边疆地区治理与民族关系
业城市和市镇大量涌现。
商人阶层崛起
02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阶层逐渐崛起并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群
体,他们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大量财富。
货币流通与金融业发展
03
明清时期,货币流通量增加,金融业得到发展,出现了钱庄、
票号等金融机构。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在明清时期的部分地区和行业,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如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等。
对当今中国开放政策启示意义
1 2
坚持对外开放
当今中国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 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加强国际交流
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共同发展。
3
把握发展机遇
中国应该抓住当前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 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经济局限性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农业生 产往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手工业技术进步对生产力推动作用
01 02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如纺织、陶瓷、冶炼等行业的 生产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 生产效率,还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在政治上,它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 力量和海外势力相结合的恐惧心理的表现 • (二)在经济上,它是中国历代“重农抑商”政 策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恶性反应 • (三)在思想上,它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保守落后思想的产物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

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无限期的灾 难;就国家前途来说,是作茧自缚、趋向贫穷落后的坐标。 • 1、闭关锁国政策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前进 • 2、闭关锁国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 • 3、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 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 2、推行牙行制度和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
• 牙行制度 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博买制度,是明朝政府编制对 外贸易的产物。每当外国贡舶到时,牙行便前往看货, 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 前来贸易。牙行在外商和内商之间,作为买卖的中介 人,即评定货价、介绍卖方,并在买卖过程中收取佣 钱,即谓“牙钱” • 公行制度 • 是广州洋货行(通称十三行)基础上,于康熙五 十九年组成的垄断外商来华贸易、经营对外贸易和外 交活动的机构。 • 清政府原想依靠他们守住大门,结果却让他们引进了 敌人。
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内容
• 明清近三百年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闭关为了自守,锁国在于愚民。它一方面着重 禁止私人出海离境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以 及其他任何联系;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和管理海 外各国洋人来华贸易和活动,妄图达到隔绝中外 人民的任何联系与接触。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安排
• • • • • 一、如何定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发展过程 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内容 三、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 五、结语
一、如何定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发展过程
• 定义:什么叫闭关锁国政策? • 1984年出版的《中外史地知识手册》说,闭关政策是 清朝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新编《辞海》认为,锁国政策 是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但是“闭关 锁国”触的一 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且严格限制对外经 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为界,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期第一阶段四十一年,(即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实 行锁国政策,如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 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 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等 • 前期第二阶段三十四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实行 对外开放,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以及粤海关等进行对外 贸易。 • 后期一百二十四年,(即康熙至道光二十年),实行闭关锁国, 其中雍正早起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到乾隆 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更是达到鼎盛时期。
五、结语
• 闭关锁国政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种极端 反动落后的慢性自杀政策;对广大人民来说,是封建统治 者束缚人民的项链;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造成当 代社会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 这种政策一定要失败。因此,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除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向外扩张、寻找销售市场和原料产 地外,也是这种反动政策自身所造成的恶性后果。现在, 从表面上看这种封建而反动的政策虽已失败,但是,它的 顽固性似同白脚之虫僵而不死一样,长期危害着国家的肌 体,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
• 1、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和收缩对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港口
(1)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进行贸易 (2)禁止大陆商人把船只卖给外国人,禁止运粮食出口 (3)禁止汉人出海贸易 (4)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 但是,明清两朝对海外诸国不可能完全断绝往来,无法 把全部“外夷”拒之国门之外,于是,只有以闭关和收缩 对外贸易港口的形成,来达到闭关锁国的目的。
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课前热身:讨论闭关锁国政策
•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科技文化处于 国际领先地位。自明清之际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各 国,究其原因,与明清两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有密切的关系。 •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20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一万亿美元时指出:“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 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 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 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来说发展是比较滞后的。当然这 有内外许多因素,包括我们的错误。历史经验教训说明, 不开放不行。
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 明清两朝的对外政策,主要实行闭关锁国,前后长达三百 多年。明朝可以嘉靖二年(152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第一阶段三十多年,(即洪武元年至建文四年)实行 禁海锁国,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罢泉州、明州、 广州三市舶司”等….. • 前期第二阶段一百二十年,(即永乐元年至嘉靖元年)基 本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如郑和下西洋 • 后期一百二十余年,(即嘉靖第二年至崇祯十七年),逐 渐收缩和关闭对外港口,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3、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明清两朝在禁海期间,除朝贡贸易外,规定“寸板不许下 海”
4、限制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
三、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经济、文 化上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倾向,究其历 史的和社会的根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