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论文: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

合集下载

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

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

典 故 的运 用在 诗 歌 当 中比 比皆是 ,这 是 诗歌 创作 的一大 特 色 ,同时也 给诗 歌 翻译 者设 置 了一 道 不 小 的障碍 。这些 典 故大 多含 有 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如果 采取 直译 加 注 的方 式 未免 显得 拖 沓 。聪 明 的 译 者 已经 意识 到这 一 点 ,他们 在 诗 歌 翻译 中会 采 取 浅 化 意象 的方 式 来 解 开 这 道 难 题 。 如刘 禹锡 的
收 稿 日 期 :0 0 1 — 5 2 1 ~ 2 1
作者 简 介 :  ̄
( 9 1 )男 , 1 8 - , 四川隆 昌人 , 州 交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2 0 兰 0 8级 硕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翻译学 。

5 ・ 3
可以看 出 ,先 有 “ 意象 ”而后才 能产 生 “ 境 ” “ 意 , 意境 ”可 以说是 由 “ 意象 ”衍 化而 成 的。它 们之 间的 关 系可 以 用一 个 比喻 来形 象地 概 括 :意 境 好 比一座 完整 的建 筑 .而 意 象 就是 构 成这 座建 筑 的砖 石 。 1 是 ,意境 有赖 于意 象的生成 与组 合 ,却 不是意 象的简 单相加 , 《 净沙 ・ [ 4 但 天 秋思 》就是 很好 的证 明 ,全诗 由十二 个 色调 灰 暗 的意象 构 成 ,但 它 的总体 意境 却不 是 这 些 意象 的 简单 累 积 ,而是存 在 于 这 些意 象所 构成 的整 体 画面 中。 朱 光 潜 先 生 曾说 : “ 座 山或 一 个人 如 果 不美 ,仍 不 失其 为 山为 人 ;一 件 艺术 作 品如果 不美 , 一 就 失其 为艺 术作 品 。 嘲 就是 说 ,美 是 一切 艺术最本 质 的特征 ,当然 也 是诗 歌的本 质特 征 。虽 然诗 歌 ”也 同时具 有认 识 功 能 、教 育功 能和 审美 功 能 ,但 只有 审美 功 能才 是最 重 要 的 。离 开 了审 美功 能 ,教 育 功 能和 审 美功 能 既无 从谈 起 也无 法 实现 ;离 开 了审美 功能 ,读 者 就会 对诗 歌 的教育 功 能和认 识 功 能 产 生 审美疲 劳 ,进 而对 诗歌 失去 兴 趣 。其 实 , “ 首 诗的胜 利 ,不仅 是 它所 表 现 的思 想 的胜 利 ,同 一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作者:郑丕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诗歌当推唐诗为首。

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数译者呕心沥血。

然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习惯存在诸多不同。

因此诗歌翻译任重而道远。

许渊冲先生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通过使用“三美”原则从音美、音美、形美角度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进行英文赏析。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三美”原则;对比作者简介:郑丕梁,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口译2013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一、背景分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中唐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平易近人,贴近实际,以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

此诗大约写于贞元三年(787年),当是白居易应对进士科考试的习作。

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送别的地点即位于长安东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时长安的制高点,站在其上俯瞰,规模宏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兼送别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相传白居易赴京应举,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新乐府运动的先驱顾况。

顾看了他的姓名,笑着调侃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

二、“三美”原则“三美”论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极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

”许先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再现的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李煜的《望江南》为例

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再现的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李煜的《望江南》为例
二、 心理 空间理论 概 述
而形成各元素 间的连接方式 。“ 在合 成过 程中 , 人 们 可通过 无 意识 的吸 收大 量背景 知识 以及 概念结 构 来完善组合空间的结构 ” 意义构建属于一种高 。“
层次的、 复杂 的心理 活动 , 既发 生 于 空 间域 之 内 , 又 发 生于 空 间域之 间 。 [(6该 理 论 在 发展 初 期 就 已 ”2P) 13 经广 泛 的应用 于文 学 、 术 和文 体 学 的研 究 中。其 艺 核 心假设 是 “ 义是 在 具有 创 造 性 和想 象 力 的 心理 意
第3 4卷 第 3期
Vo . 4 13 No 3 . 菏 泽学 院 学 报 21 0 2年 6月
J n u . 2 1 0 2
J un l fHe eUnv ri o ra z ie s y o t
文 章 编 号 :6 3—20 2 1 )3— l5一 4 17 13(0 2 0 0 1 o
过程 中动态 地建 构 起 来 的 , 此该 理 论 特 别 适 用 于 因
心 理 空 间理 论 旨在解 释 自然 语 言 意义 的建 构 , 该 理 论 在 近 几 年 来 , 论 从 自身 的 理 论 框 架 ( 无 以
解 释富 有创 造性 的机 制 和过程 , 文学分 析 、 术 分 如 艺 析、 文体 学 和诗 学 。 [ ” ∞ “
个 新 的领 域 。
关键 词 : 意境 ; 意象 表征 ; 心理 空 间
中图分 类号 : 1 . H 359

文 献标 识码 A

引言
事件 的各 种语 言 和非 语 言 的知 识 框架 , 存 储 在 工 并
古典诗词英译这一专题长久以来广受学界人士 的关 注 , 近些 年 来更 是 对 其 方 法论 研 究 做 出 了颇 有 建设 性 的探 讨 , 果 不胜 枚举 。诸 多 国 内 学者 结 合 成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4月 第25卷第2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5No.2Apr.2024收稿日期:2023-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YY03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YY026);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1KC11)作者简介:杨嘉卉(2000—),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非遗翻译、典籍翻译;赵祥云(1979—),男,河南省漯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话语翻译、典籍英译、非遗翻译与传播。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杨嘉卉,赵祥云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许渊冲在诗词翻译实践与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译诗观,将诗词翻译提升到新的境界,其诗词翻译意、音、形皆美且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许渊冲诗词翻译在进行审美再现时,主要采用释意性翻译、创造性翻译和等化翻译法等策略来分别再现原作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于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典故和意蕴,许渊冲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倾向于使用选择性翻译、阐释性翻译和创造性翻译来实现诗词的文化重构,以推动中国诗词走向世界。

关键词:许渊冲;诗词英译;审美再现;文化重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2.011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2-0086-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散发着灿烂的文化之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传译论文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传译论文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的传译摘要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意境审美联想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问题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和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等等。

中国诗歌的美在于其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文学最美的部分是诗歌。

那么在全球化轰轰烈烈发展,各国交流如此紧密,如此全方位化的今天,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应该为世界所知,在世界文学艺苑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之美。

在文学领域,诗歌的翻译是摆在诸多文学家,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诗歌翻译难,中诗意境的传译尤其困难。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诗歌意境的传译问题,希望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的翻译审美过程以及翻译方法中,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二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及传译障碍意境一词最初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辞海》对于意境的释义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A k t e h d b a s i sd , e t a e n n i e l An tl so e b a s ma e af e; d sak f h e n d r t i W h n t e b a s t h r t e— tl s c id. e h e n o t e b oh r s k re a “ e s r n r m n o t W p a g fo o e ro .wh u h i ?’ y s c r ’ e
W h o n w o y a n f rme i ha g n he e o do n tk o t e r o n c n a r .
这首诗是李煜被 囚汴京 后期所 作 。潺 潺 的春 雨 , 孤寂 的夜 晚, 寒气袭人 。梦里梦外 , 云变幻 , 风 天上 人 间之隔 。不 敢 回望故土 , 只能 对着 落 花 流水 , 叹那 即将 逝 去 的 春天 。 感 尊贵 、 欢乐 的一 国之君变成 了卑贱 、 屈辱 的敌 国之 囚 , 种 此 痛苦怎是用言语表达得 出来 的呢? 只有在梦 中 , 还在 金 他 碧辉煌的宫殿里过着 笙歌 阵阵 、 语盈盈 的生 活。在梦 中 笑
美也 就是 作者的思想感 情不是 直接流露 出来 , 而是 用凝练
的语 言点染出气韵 生 动 的种种 画面 , 万 顷之汪 洋 , 四 纳 收
时之浪漫 , 给读 者的感 官 以 自由翱翔 的天 地。正所 谓 “ 片 语明百意 , 坐驰役万景 ” 也 即刘勰所谓 “ , 隐秀” 之美 。 仔细研读 中国古代 诗词 , 们不 难发 现 , 多诗 人 拟 我 许 物叙事 , 看似 自然 寻常 , 实则 意在 言外。或喜 或悲 , 或抑 或 扬 , 人 的感情如 水 中花 , 中月 , 诗 镜 只有细 细寻 味 , 才能体 会诗 中真意 , 人真情 。因而 , 分析 诗词 意境 的 同时 来 诗 在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方式来表达 。 《声声慢》原词分为上 、下两片 ,上片十句 ,押四平韵 ,四十
九字 ;下片九句 ,押四平韵 ,四十八字 ,共九十七字 。且全词多 用齿声字 (齿音) 及舌声字 (舌音) 尤其是末了几句 :「梧桐更兼 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十多 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 ,不但读来明白如话 ,听来也有明显的 声调美 ,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如此规则的词我们该如何把 它译成英文 ,也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它的音韵之美呢 ? 许氏译 文通篇韵律明显 ,体现在尾韵上如“miss - is , sad - dread , it -
(2) 乍暖还寒 :林氏译为 now warm ,now cold ,而许氏用 lin2 gering cold (lingering : 逗留的[4]) 更形象地呈现了原词所要表达 的天气状况 ,即天气刚刚转暖 ,但寒气久久未消 ,变化无常 ,忽 暖忽寒 。将息 :调养休息 ,保养安宁 。林氏把“最难将息”译为 make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在原诗要表达的意思上有所延 伸 ;相比之下许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诗 , How hard is it …的感 叹句式的使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
四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 、评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林氏的译 文在音美 ,形美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是在诠释原词意境 时有创作之嫌 ;许氏在其“三美 ”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既很好 地体现了原词的“意”,也兼顾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可谓 是音形意三美皆俱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 ] 方梦之. 译学辞典[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 郑严国. 英汉双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M] . 长沙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探究《咏柳》英译中的意境体现

探究《咏柳》英译中的意境体现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探究《咏柳》英译中的意境体现王向旭(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摘要: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翻译最难在于意境的体现,使英语读者体会到我国诗歌的意境之美,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而诗歌中的意境体现往往离不开“意象”这个载体,而意象因文化而异,在具体的翻译中就要用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咏柳》的三种译文的比较,分析了《咏柳》英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在体现原诗歌意境中的作用。

关键词:《咏柳》;意境;英译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17-0115-02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诗歌之美,美在语言,美在韵律,美在感情,美在意境,这些美感中,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意境给读者一种遐想,让读者身临其境获得美的体验。

而诗歌中的意境往往通过绝妙语句来体现。

本国读者能读懂本国诗歌的绝妙语句,体会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但想让国外读者获得相似的体验,不是件容易的事。

使英语读者体会到我国诗歌的意境之美,是诗歌翻译的最终目的。

1诗歌中意境的界定诗歌中“意境”最早由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提出,他在其论著《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

“物境”指自然景物;“情景”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指想象与幻想的事物【1】(p20)。

唐末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思”指作者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指作者所创作的客体境象,“境”与“思”相互融汇,从而产生了诗歌的意境;宋代苏轼提出“境与意会”;明代王世贞是“神与境会”。

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论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王国维在对前人成就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

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摘要:意象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意象派大师庞德(Ezra Pound)、弗莱彻(W.J.B. Fletch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翟里斯(Herbert A. Giles)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加以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意象处理一、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以精炼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尤为优美、意象极其丰富,以其独有的意象美和音韵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汉诗英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好的诗歌译文既要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要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出原诗的意境。

所以在汉诗英译中如何处理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意象”的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是中西文艺理论与诗学当中所共用的概念。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一般说来,在诗歌创作当中,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诗人构思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所以,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意象丰富、意境优美。

其原文如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古典诗词西班牙语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古典诗词西班牙语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押韵方式:采 用平仄相间的 押韵方式,形 成优美的韵律
感。
节奏感:通过 运用叠词、反 复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节奏鲜 明,富有音乐
美。
语言优美:李 清照的《声声 慢》语言质朴 自然,意境深 远,给人以美
的享受。
情感表达:通 过抒发离愁别 绪和孤独寂寞 之情,表达了 诗人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
情感表达:细腻、婉约,充满愁绪 意象选择:选用独特的自然意象,营造出凄美、哀怨的氛围 语言运用:运用叠词、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意境创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语言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
翻译者对原诗词意境的准 确理解
保留原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色彩
传递原诗词的意境美感和 艺术效果
结合西班牙语的语言特点 和表达习惯
保留原诗词的韵 脚和节奏,以呈 现原作的韵律美
注重音节和音韵的 协调,以传达原诗 词的情感和意境
在翻译中运用修辞 手法,如排比、对 仗等,以再现原诗 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保持与原诗词相应 的行数和每行字数, 以体现原作的整齐 美
注重保持原诗词的 韵律和节奏,尽可 能地再现原诗词的 意境和美感。
关注目标语言的表达 习惯和文化背景,使 译文更符合西班牙语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 美需求。
不断探索和创新翻译 技巧和手法,以更好 地传递古典诗词的文 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汇 报 人 :
XX
古典诗词的韵 律特点:平仄、 押韵、对仗等
《声声慢》的 韵律分析:如 何通过音韵、 节奏等表现情

西班牙语翻译 中的韵律处理: 如何保持原诗 韵味,同时适 应西班牙语表
达习惯
审美再现的意 义:通过韵律 美的再现,提 升西班牙语翻 译的艺术价值
情感表达:古 典诗词通过细 腻的情感表达, 展现出深沉而 真挚的人性之

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再现

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意境的再现
词 来强 化诗 中主要 意象 的状 态 , 此来 凸现 整个 画 以
含的意思是在勉励友人振作起来 , 勇敢上路。至此 , 两人之间的深挚友谊 以及诗人 自 身的广阔胸襟又再

次得 到 了升华 。
面的立体感 , 使读者能够体会 出隐含 于文字表面之 下的内在 意义。下 面 以王 勃 的《 杜少府 之任 蜀 送
关键 词: 中国古典诗词 ; 意境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4 16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8 (0 2 0—0 1—0 17 - 50 2 1 ) 4 0 9 2


引言
诗歌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艺术作品尽量完 美再现的过程。通常译者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同时 还能充分体会到原作者所营造出的意境 。有时 , 原 诗 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不一定会直接明了地展 现出来 , 很多情况下诗人会省略词语 , 以求含蓄内敛 地 隐藏起 内心 最深 的感 受 , 留给 读 者 自己去 细 细 体 会 。而这 些省 略 的部分却 往 往是 最能 体现 诗人 真实
诗人并 没 有 直 接 描 写 出来 , 是说 了 一句 “ 而 同是 宦
游人” 意思是你我都是 为求 取功名 而四处奔波的 ,
有 志之士 , 亲别 友乃是 常 事 , 以此 中深意你我 彼 离 所
此都心知肚明。今 日 离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但诗 人这 时却 用 乐 观 积 极 的心 态 去 宽慰 友人 , 告诉 他 : “ 内存知己, 海 天涯若 比邻 。——尽管相隔千里 , ” 但 知 己之 间 的友 情却 不 会 因为 距 离 的遥 远 而生 疏 , 反 而会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如 同近在比邻。最后结尾
W h t e o o t h a t n rw ee e . eh r y u g o t e e r e d o h r v r h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评孟浩然《春晓》四种英译_百度文库...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评孟浩然《春晓》四种英译_百度文库...
二、《春晓》的四种译文
(1)汹矾圈删
№tⅧb印dll
佻皿,n】崦of咖iIlbedI锄蚺19,
胁咄血咖of、枷and sho螂,
№w删啊舭妇舢en flo溯s!
(2)(wc唱Ⅺ锄li∞曲
Ille蕾硫也c啪】孚
恬淡氛围相符。1i嗽的译文为感叹句,突出作者对一觉
动,末两句笔锋一转,道出了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沉呤,这由 表及里的转换,仿佛电影镜头从远处切换一下子拉到近前, 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的内心。原诗呈汉语特有的多分句线性 轴排结构,每个方向紧扣诗人活动的—个瞬间,体现了汉语
重“意义”、“神摄”的特点,但语义环环相扣,呈递进状态。
第一、二句为动宾(短语)结构,第三句为名词短语,最后一个 为感叹句。作为汉诗英译,译文的形式与源文形式不可能 对应。“译者选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必须能最大程度地 传递原文的语义和意境”(黄国文1999:106一115),也就是说 形式的选择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语义和意境的传达。 对于第一句,许渊冲和吴钧陶都将源句的短语处理为 小句(陈述句),这样的处理显得波澜不兴,平稳自然,与原诗
转化不但使叙述的重心由暗含的“我”转为明指的“你”,也 与两句译文中的插入语“Ah,谢D 人的内心活动。
can
胁眦哪妇恤sil咖bir凼躺chc砸咯
脚唧pctaIs眦∞wonthe孕ol刚sIe印岫眇
Last血班Ille钌dtl砖期in∞啦and诚ndw∞pil唱,
从译文形式上与原文变化不似翁译那样明显。第三句
砸他r译文形式上测变为更为自然;吴氏译文中第三
句处理为主谓结构的陈述句。也十分自然贴切。
第4句许译为感叹句,句式和语气与原作十分贴切,翁
译为宾语从句,吴译与1'呲盯的译文都是疑问句。

诗歌翻译中意象的再创造_赖长江

诗歌翻译中意象的再创造_赖长江
文学翻译 , 它与科技翻译不同 。科技翻译更倾向 于讲究科学准确 , 因此很可能不允许想象与创造 。 而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 再想象与再创造似乎显得 比字面上的准确更为重要 。 据谭载喜考证 , 西赛罗 一 是西方理论界最早提出创造性翻译的学者 。后来 , 另一位罗马演说家昆提连 一 也 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以及译者应该和原作者 “ 竟赛 ” 的思想 。查普曼 一 也
总之 , 诗歌意象在翻译中不能一概地将原诗 意象原原本本地移入 目的语的诗歌之中 , 有些意 象需要译者的巧妙操纵 , 适度地再创造 。一首诗 之所以为一首诗 , 意象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 果都原封不动地将原诗中的意象移译至译人语 , 即便译者对有些有不同内涵的意象写有注脚 , 恐 怕这也会影响原诗的原有诗歌韵味 , 这将大大降
气右
赖长江
大多数类型的翻译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与原文意 义对应 , 而是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增删 意大利有 句谚语叫做 “ 加 ,加 记 主 扔 招 灿 , ` , 其意义为翻译意味 , 背叛 这句谚语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绝对的等同与原文的翻译是很难找 到的 至于诗欧意象的变形 , 这是为了再现原诗 意象的一种必要手段 如果一味地 照搬原意象 , 则原意象很可能由于 目的语国家与源语国家之 间 在文化 、 历史 、 心理以及审美观念等诸 多方面的 差异而导致原诗意境的丧失 , 使得译诗诗意顿无 。 这也难怪弗洛斯特 叹 乍笼 匀 吐
诗 歌翻译 巾 息象 的再
南昌陆军学院副教授
诗歌的意象在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 中都占有
相 当宜要的地位 如何把原诗中的愈象恰当地传 递给 目的语的读者一直是诗歌翻译中的一个难翅 究其原 因 , 就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国度里有不同的内涵 比如 , 汉诗中经常用 “ 蛾 眉 ” 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而 “蛾眉 ” · 这一意象却会令英语读者感到恶心 又比如 汉 诗中也会把美丽的女子描绘成 “ 玉 ” , 而 “玉 ” 这一意象在英语中所传达的内涵却是 “ 轻浮 俗气的女子 ” 的意思 。 因此 , 诗歌翻译中对意象 的处理就要相当懊重 , 必要时要对原意象进行适 当的意象转换 。 意象的转换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翻译的再创造 问题 。然而 , 再创造必然引起原诗意象在某种程 度上变形和原诗意义或多或少的增减 事实上 ,

格式塔探究诗歌翻译意境表现——以《春望》三译本为例

格式塔探究诗歌翻译意境表现——以《春望》三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格式塔探究诗歌翻译意境表现——以《春望》三译本为例黄雯莉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英汉语言的思维和审美存在差异,对世界的认知也同样如此。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文通过格式塔理论来看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造,分析格式塔理论对古诗英译中意境表现的指导作用。

以杜甫古诗《春望》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以及吴钧陶三个版本的译文为例,对比分析译文中的意象表现形式,总结得出译文对格式塔理论的反映,以及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英译中意境表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再造;古诗英译;意境表现古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精髓之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意境美,重意合的特点,运用简单的事物意象凸显深刻的内在心理,抑或是让人感怀的环境,例如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单的意象表现了凄凉的场景,令人感伤,又如李白《清平调》所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简单的云,衣裳,容貌等意向呈现了一种整体的花团锦簇,突显了杨贵妃的美丽容颜。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运用格式塔理论分析译文对诗词中意象的处理,分析译者对原诗词中意象整体的理解与表达,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在另一方面,译文也反映出格式塔理论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指导作用。

一、格式塔理论德语“Gestalt”意为“形状”或者是形状的同义词语,这一词音译过来即“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行为、经验的整体性,描述了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认为整体不仅是部分的相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而部分在整体的意义下才具有独立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注重人们对某个输入信息的整体认知过程,相应产生的对该信息的主动解释。

二、格式塔理论对意境表现的作用所谓意境,是一种令人感受领悟,却又无法明确阐释的意蕴和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因此意境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源于意象。

意境美的古典诗词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

意境美的古典诗词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

意境美的古典诗词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诗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采用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和新颖生动令人浮想联翩的意象来抒发情感。

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诗歌的翻译中会出现其他文体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不曾遭遇的一些壁垒和障碍,而形成这一障碍的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诗歌艺术的灵魂――意境。

意境是诗歌情与景的交融。

诗人凭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的意象营造出丰富而又真挚的情感世界。

但诗人抒发的情感世界又远非语言能完全表达的,因此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更希望读者能置身于其用诗化文字所缔造的意境中,在解读诗人情感的同时也引发出读者自己心中的感情,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诗词的赏析中,即使与作者具有同源文化的读者在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来解读诗歌的意境时都有一定的困难,译文读者更是如此。

如果一万个人心目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读者对心目中的“绿肥红瘦”也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注解。

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对于非本族语的读者来说,其一,由于地域差异许多自然景物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景物的搭配所营造的写意目的是外国译者没见过也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歌的文字,堆积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写意画。

就好像中国的园林文化中所强调的“园中有园”,“小中见大”的布局手法与“曲径通幽”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形成各个不同文化圈中的诗人在意象选择和感知方式上存有差异。

又如唐人的“鱼嚼梅花影”,这与传统国人的“闲适”情结是分不开的。

养花、观鱼、遛鸟、作画吟诗,品茗饮酒这是传统文化圈中的中国人特有的一些审美情趣,是国人千年来为摆脱俗务与尘世的喧嚣所培养的一些独有的文化情结,文人墨客士大夫在这些情趣中将那个与世界分离的自我从熙攘喧嚣的凡尘中超脱出来并寄情于诗歌,充满了感性之美。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

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

2018年13期总第40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唐诗英译中意境再现——以《鹿柴》三种英译本为例文/王向瑜【摘要】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创造意境,使其具有巨大的审美效应。

意境是诗的精华,诗歌翻译的主旨在于意境的表达,本文通过唐诗《鹿柴》三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说明在译诗中再现原诗意境是评价译诗好与不好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意境; 《鹿柴》; 英译本【Abstract】The poetry is one kind of language art. I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 by using a variety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many images, resulting in making the poems have huge aesthetic effe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the main idea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tate that one factor of evaluating poetry translation is reappear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original poem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uzhai; English version of Luzhai【作者简介】王向瑜(1985.11-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和教学。

一、意境概念及其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论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论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论文摘要:诗歌翻译意象为首,译者一方面要与原诗对话,力求实现个人期待视野与原诗历史视野的融合;另一方面要与译文读者对话,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以期译文取得最好的接受度。

翻译过程究其实质就是两次对话的完整实现。

关键词:接受美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象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4-03李白诗歌英译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此后诸多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诗人、学者都翻译过李白诗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莱彻(William J.B. Fletcher)、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许渊冲等等。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甚至被认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1]。

“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歌的特性就丧失殆尽”[2]。

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点,意象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困难。

本文拟选取李白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5个英译本为个案,从接受美学视角,对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进行评析。

一、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主要创始人为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是哲学阐释学和现象学美学,同时也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社会学、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中汲取了营养。

与以往文艺文学理论只认同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关系中,并“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3]。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伤感诗人,45年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瑰宝,他的诗歌现存世约有600余首。

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分为咏史类、咏物抒怀类、交友应酬类和夫妻情感类等,这几类中,当属夫妻情感类的诗歌最具特色,不仅辞藻清丽、意蕴深刻,而且独具鲜明的艺术特色,被后人广为传颂。

赏析《夜雨寄北》,可以得窥其情感诗“措辞婉而寄托深”之风貌。

这首诗是诗人远在异乡寄居时写给爱妻的情感诗,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语言而被传颂至今。

这首爱情诗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刻骨柔情让人不禁想到他的另一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在《夜雨寄北》中借景抒情,将无数的柔情融合在细腻而朴素的词语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一、《夜雨寄北》赏析诗人在第一句用夫妻问答的形式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称妻为“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夫妻相互挂念的款款深情的画面,视角独特而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这句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画中有诗,情在画中,情与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诗的意境。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表面是写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实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相思。

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甫在这首诗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用简单的问答形式传达了思念爱妻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仅形象动人,而且深情、婉约。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现实处境。

诗人对特定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语言简单而凝练。

短短七个字,诗人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秋雨绵绵的巴山景象,将异乡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绵绵巴山,不可断绝,冰凉的秋夜,大雨淋淋,不仅有天上之雨,还有池中之水。

诗歌翻译中形式和意象的处理--鱼与熊掌的选择

诗歌翻译中形式和意象的处理--鱼与熊掌的选择

诗歌翻译中形式和意象的处理--鱼与熊掌的选择金利明;陈智钢【摘要】诗歌由于其蕴含的意象或别致的格式,给其翻译造成极大的障碍,有些译者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我们认为,译者只要处理好诗歌中意象与形式的关系,在保留诗歌意象与形式间做出理性的选择,那么译诗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可以译好的。

%The vivid image and the unique form,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oetry,proves an obstacle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some translators even hold the view that poetry is untranslatable.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idea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translate poetry successfully as long as we can handle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and form .【期刊名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诗歌的翻译;意象;形式【作者】金利明;陈智钢【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 引言意象(imagery)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诗歌意象派奠基人庞德(Pound)认为:“‘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认为“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工程
1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厚的美学范畴,是对诗歌作品美感心理效应的概括。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的构成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诗人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前者叫做‘境’,后者叫做‘意’,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由此可见,意境是以“情”为核心,“景”为依托。

2意境与情感
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它们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同时为了在表达诗歌内容上能够非常的委婉含蓄,诗人大都采用借景抒情以及托物言志的方法。

诗人在创造其诗歌意境时,难免就会将其喜怒哀乐的情感渗入其中。

所以,能够将意境引导出来的关键因素就是诗人的“情”。

另外,在诗歌中,诗人还经常使用以虚衬实的方式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蕴含在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黄新渠译文为:
Calm are the river waters,green the willows.
From this bank I’ve heard my love singing fine.
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
《竹枝词》描绘的是懵懂少女对爱情的初次体验。

诗人在诗中表达出少女那种对爱的既有欢喜之情又有怀疑之虑。

特别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把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以及迷惑不知所措的心情描述的生动形象。

她所爱的情郎就和这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透,是情郎对她的爱在心而口难开,还是爱意不笃难以表白?在诗的最后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双关的方式,用天气的晴”暗喻少女内心之思念“情”。

在译诗时,黄新渠先生巧妙地将天气之“晴”转译为心情“mind”,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3意境与形象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是建立在是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然后再经过深层次的概括,用一些紧凑而又简练,生动而又具体的语言来描述现实社会。

可以说是诗人在情感上的物化,同时也是诗人在主观感受之上而形成的内在本质。

所以,诗歌的精髓所在于其艺术形象。

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刻画作品中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因此,翻译诗歌时要通过形象化的思维,尽力保持原诗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再现原诗的艺术意境。

如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样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原诗为小令,用凝练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风景素描画:凄清萧条的秋日,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在天边徘徊……短短28个字包含了12个意象,将凄美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又将诗人难以言状的情绪弥漫其中,真可谓情景交融,惟妙惟肖!
西方汉学家Wayne Schlepp(施文林)选择与原文对应的形式将这首诗译为: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文不仅从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并充分传译了原诗情景浑融的优美意境,展示了中国诗歌独特的风格气韵。

4意境与韵律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在南朝梁代,有人发现了在汉语的声调中有“平上去入”四声,于是就把其应用到了诗歌之中。

从此之后,为了体现诗歌的音韵美感,诗人就把汉语中语言的特点应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古律诗押韵的节奏加上对仗等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尽显古诗音律美的效果。

因此,在诗歌翻译时要尽可能“以韵译韵”,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译者为了能够将原诗的音乐性生动的翻译出来,他们常常独具匠心于选词协韵,假如翻译不出诗歌的音韵美感,那么想完美的再现诗歌的意境是很不容易的。

以《归田园居》(其一)第一段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文:I've loathed the madding crowed since I was a boy,
While hills and mountains have filled me with joy.
By mistake I sought mundane careers,
And got entrapped in them for thirty years.
原诗为五言古体诗,偶数行押韵,音韵和谐,节奏整齐。

译文在音韵上与原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原诗第二、四句押韵(山、年),也就是说每隔九个字押韵一次;而译文第一、二行押韵,第三、四行也押韵,也就是说每隔九、十个音节押韵一次,押韵的频率类似。

一个汉字约译成两个音节,听起来节奏的效果也类似,具有同样的音乐美。

5结语
意境是诗歌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学特点。

诗歌翻译中要忠实的传译原诗的意境,情感是主要因素。

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与境浑、情景交融”要再现原诗的意境,应当把诗中“情”译出来,领一方面,应尽量做好移植原作主要形象的工作,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再加上优美的音韵,进而把原诗的意境重新完美的呈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又忠实于原作的译作,给读者留下阅读和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文学翻译意境问题刍议[J].外语教学,2000(3).
[2]张廷深,魏博思.汉英对照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孙迎春.“意境”译法探索[J].中国翻译,2002(5).
——
——
——
——
——
——
——
——
——
——
——

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m Translation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摘要:意境,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统一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因此,诗歌翻译时必须忠实再现诗歌的意境。

本文从情感、形象及韵律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意境再现的方法。

Abstract:Mood i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outside objective subjects.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soul of poetry.Therefore,when translating the poetry,we must be faithful to the poetic mood.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wa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reproduction when translating from the emotion,image and rhythm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境;情感;形象;韵律
Key words:poetry translation;mood;emotion;image;rhythm
·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