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案三课时
138.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1.1原子结构(第3课时)教案 Word版
第3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教学过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焰火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录像播放或计算机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霓虹灯光、激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
提出问题: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
问题解决: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
应用反馈:举例说明光谱分析的应用,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总结〗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课堂练习〗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B、基态时比较稳定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3、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4、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条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模块学习评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容量瓶、滴定管、蒸馏烧瓶、量筒等仪器上都具体标明了使用温度B.冷浓硫酸保存在敞口的铅制的容器中C.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D.KNO3晶体中含有少量NaCl,可利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解析】蒸馏烧瓶没有规定使用温度;铅不能被冷浓硫酸钝化,铅制容器不能用来盛放浓硫酸;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3课时)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 及运行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⑴ 核外电子质量小(只有9.11×10-31 kg),运动空间 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运动速率大(近光速)。
⑵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⑶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 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概率)。
用光谱仪测定氢气放电管发射的氢的发射光谱
特征: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特征汞的吸收光谱
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 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 谱,总称原子光谱。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①③⑤ 下图是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_______是 ②④⑥ 原子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吸收光谱,图_______是原子由 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发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上的特 征谱线不同,请在下图中用线段将同种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 光谱连接。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思考: 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课堂练习
1、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 →1s22s22p63p2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D.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2、判断下列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 (1) 1s22s2 2p63s2 3p63d54s2 属于激发态
(2) 1s22s2 2p63d1 属于激发态
构造原理: 1s;2s ; 2p 3s ; 3p 4s ;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p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教案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三、教学难点电子云与原子轨道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四、教学准备学案准备、课件准备五、学习方法: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
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
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
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多为金属材料,少数为非金属,仅22种。
1932年勒梅特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1815年普鲁特预言:氢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测),后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全章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与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与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与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个电子练习:1、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2、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
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与名称分别是________。
选修3第一节原子结构精编教案
原子结构1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能说出原子诞生的过程、组成元素和含量;2.通过阅读课本第4-5页能说出能层能级的含义和每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3.通过阅读课本第5页能说出构造原理的内容并快速判断能量的高低;4.通过总结归纳能正确书写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重点难点】重点:能层能级的含义和符号构造原理和核外电子排布式难点:规范化学用语核外电子或离子排布式的书写一、基础感知(一)能层能级(结合课本4-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1-7各能层的符号依次为,每个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n之间的关系为。
2、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他们分成,能级符号的顺序是。
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
第三能层有个能级,s、p、d、f ……排序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
【思考1】Cl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所在的能级是?基态Si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为?该能层有多少个能级?电子数为?(二)构造原理(结合课本5-6页完成下列问题)1、构造原理的电子填充顺序为1s 6s。
【思考2】判断F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 2P6 3S23P 64S23d6是否正确?写出Na、K、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电子能量高低(铺路搭桥:相同能层①不同能级中电子能级越高,电子能量越高②相同能级电子能量相同不同能层:①相同能级能层序数越大电子能量越高②第三能层开始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思考3】比较下列原子的能级的能量高低(1)3d,4s (2)3s,3p,3d (3)2s,3s,4s[清北]比较下列原子的能级的能量高低(1)E3d E4s E3p E3s (2)E5s E4s E4f E3d原子结构2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P7,能区分基态和激发态,并能书写对应的电子排布式。
2.学生通过阅读电子跃迁的本质,能规范描述焰色反应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应用视频、图片、类比和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进一步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层状排列。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了解电子排布式,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简单元素(1~18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视频和图片观察、讲解、归纳、练习。
四、教学用具录播教室、本节课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原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视频:地球的起源宇宙大爆炸_标清讲解:(展示三张宇宙大爆炸图片)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思考与交流: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讲解: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约为氢的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它们的原子总数加起来不足1%。
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建议课外阅读: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从大爆炸到生命诞生的故事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图片讲解)1、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 Word版
第一章物質結構與性質教案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學目標1.瞭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佈,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2.瞭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態與激發態,知道原子核外電子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躍遷產生原子光譜。
3.瞭解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知道電子雲和原子軌道。
4.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系的關係,瞭解元素週期系的應用價值。
5.能說出元素電離能、電負性的涵義,能應用元素的電離能說明元素的某些性質。
6.從科學家探索物質構成奧秘的史實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維、理論分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本章知識分析:本章是在學生已有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結構,從構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紹了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譜等,並圖文並茂地描述了電子雲和原子軌道;在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介紹了元素週期系、元素週期表及元素週期律。
總之,本章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比較系統而深入地介紹了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為後續章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
儘管本章內容比較抽象,是學習難點,但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教科書從內容和形式上都比較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掌握原子結構的知識,在原子水準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律,並能運用原子結構知識解釋一些化學現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屬於略微展開。
第一节原子結構第一課時知識與技能:1、進一步認識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層分佈及其能量關係3、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佈及其能量關係4、能用符號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級,初步知道量子數的涵義5、瞭解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能用構造原理認識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6、能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方法和過程:復習和沿伸、類比和歸納、能層類比樓層,能級類比樓梯。
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篇一: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word教案】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第1课时【自主预习提纲】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 ”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个电子层,也可称为能层,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层(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结构》经典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发展史2、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制作模型及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与同伴合作共享资源、观点分享,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在揭示原子结构秘密过程中,赞赏科学家为人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欣赏他们建立了各种模型,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热爱科学。
2、认同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表示 难点:能级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用具:橡皮泥、气球多媒体辅助:PPT 、视频及资料卡片(供学生使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小组合作2、揭秘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资料卡片——分组讨论————收获启迪1、引课激趣:观看核弹爆炸的蘑菇云3、 对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复习和质疑:在复习了能层的基础上,以上模型可否解释为什么这样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到底怎样描述?六、教学过程设计程教重新认识电子的运动[过度] PPT播放原子大小示意图[讲述]科学离不开假设,如果你的同桌突然变成了电子,你做为观察者,会看到什么?[问题3]:能画出电子运动的方向、轨迹是怎样的?讲解:电子的特征:体积小、质量小、运动空间小、高速(接近光速)——无法确定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实验法)。
不完全能照般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
[过度]怎样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以氢原子为例。
科学家提出了不同与以往的假设:播放模拟动画[问题3] 这一假设是从怎样的角度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的?结论:从统计学的角度,描绘成图像[问题4]大家齐动手——根据视频的画面,用橡皮泥做出氢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思考观看听讲学生讨论、交流观看小组拿到材料:橡皮泥、,动手制作模型、并展示个电子排序,描述(而不是测量)电子的运动状态。
人教版选修3 化学:1.1 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类型√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教学活动步骤序号1 课堂引入:复习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各层包含数据2 引入新内容:能层(K、L、O、P、Q),能级(s、p、d、f)以及电子排布式3 详细讲解重点: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书写规律4 拓展内容:失电子的顺序和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书写,简化电子排布式,外围电子排布式。
5 练习书写…………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引入新课活动目标课堂引入:复习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各层包含数据解决问题复习和巩固旧知识,以便学好新知识技术资源多媒体平台、PPT课件、增强学生视觉效果常规资源分组讨论活动概述体验一:书写O、Na、K、Fe原子结构示意图〖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生回答: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是不是每层上面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都是相同的。
教与学的策略通过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来推出新知识反馈评价学生上黑板练习,效果良好,口头表扬教学活动2:以旧带新活动目标引入新内容:能层(K、L、O、P、Q),能级(s、p、d、f)以及电子排布式解决问题能层、能级关系以及电子排布式定义技术资源多媒体平台、PPT课件、增强学生视觉效果常规资源分组讨论活动概述1、什么叫能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这种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n)即能层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 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能量由低到高2、能级:(电子亚层)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能级.(s、p、d、f)1s 2s2p 3s3p3d 4s4p4d4f质疑: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K L M N O存在什么关系?3.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生成:①任一能层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依次用ns、np、nd、nf等表示②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2、6、10、14③不同能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④不同能层中,能级的能量高低是 1s<2s<3s<4s….2p<3p<4p…⑤在同一能层中,能级的能量高低是 ns<np<nd<nf……体验:【课堂达标测试】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A 6sB 2dC 3fD 7p2、下列各能层中不包含p能级的是()A. NB. MC. LD. K教与学的策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并加以练习巩固反馈评价学生分组讨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教学目标】了解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重点难点】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教学过程】一、引言:01.20世纪初,丹麦科学家玻尔把原子类比为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认为核外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行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玻尔还因此于191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然而在后来的十年里,玻尔的行星模型却被彻底否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02.那是因为电子是一种质量极小的微观粒子,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又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相性。
此时,不可能像描述宏观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
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确定它在原子中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
03.就以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为例,这种概率统计的结果如何?有何规律?二、指导阅读:01.假想给电子拍照,然后把照片叠加在一起得到电子云图像(右图)。
02.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即为电子云轮廓图,该轮廓图即为原子轨道。
03.s能级的原子轨道和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分别如下,由此可见: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的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
三、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01.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你已经了解了哪几个方面?02.写出原子序数为3-10的电子排布式,到此,你能解释下列电子排布图吗?03.阅读: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电子自旋。
四、小结:01.描述电子运动状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02.构造原理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其余问题靠什么解决的?03.可见,学习原子结构的方法如何?五、课后作业:01.图1和图2分别表示1s电子的概率分布和原子轨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1个电子B.图2表示1s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C.图2表明1s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D.图1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0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该能级原子轨道数的二倍,其理论依据是()A.构造原理B.泡利原理 C.洪特规则 D.能量最低原理03.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A.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B.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C.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D.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04.基态原子的4s能级中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共有()A.1种 B.2种C.3种 D.8种0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A B C D06.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基态与激发态的关系: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线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课前练习]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问]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投影]宇宙大爆炸图片:[讲]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问]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讲]阅读课本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强调]至今,所有恒星仍在合成元素,而且这些元素都是已知的,地球上的元素仅22种。
[板书]1、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2、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阅读]科学史话,说明思维性推测与科学假设的关系。
[复习] 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投影]核外电子排布的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教案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课前练习]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
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投影]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 54d34p 53d 1813s M812s L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 [板书]三、构造原理 [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电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1、依据:构造原理中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可由公式得出:ns < (n-2)f < (n-1)d < np2、解释:(1) 最外层由ns,np组成,电子数不大于2+6=8 (2) 次外层由(n-1)s(n-1)p(n-1)d组成,所容纳的电子数不大于2+6+10=18(3) 倒数第三层由(n-2)s(n-2)p(n-2)d(n-2)f组成,电子数不大于2+6+10+14=32[过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电子排布都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我们学习第四部分。
[板书]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讨论]节日五颜六色的焰火是否是化学变化?若不是化学变化,与电子存在什么关系?(参阅课本)。
[讲] 节日焰火与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板书]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基态与激发态的关系:[讲]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了高态,该电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8s)便跃迁到基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并在跃迁过程中将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各种元素的能级是被限定的,因此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也就不同。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能级差正好对应于可见光范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色彩。
[投影]图1-4 激光的产生与电子跃迁有关[问]同学们都听说过“光谱”一词,什么是光谱呢?[板书]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讲]资料: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詹森赴印度观察日全食,利用分光镜观察日珥,从黑色月盘背面如出的红色火焰,看见有彩色的彩条,是太阳喷射出来的帜热其他的光谱。
他发现一条黄色谱线,接近钠光谱总的D1和D2线。
日蚀后,他同样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这条黄线,称为D3线。
1868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也发现了这样的一条黄线。
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线,是因一种新的元素产生的,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helium,来自希腊文helios(太阳),元素符号定为He。
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在宇宙中发现的元素。
为了纪念这件事,当时铸造一块金质纪念牌,一面雕刻着驾着四匹马战车的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像,另一面雕刻着詹森和洛克耶的头像,下面写着:1868年8月18日太阳突出物分析。
[投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锂、氦、汞的发射光谱锂、氦、汞的吸收光谱[讲]原子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板书]3、原子光谱的分类:(1)物体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叫做发射光谱[投影][讲]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了高态,该电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8s)便跃迁到基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并在跃迁过程中将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各种元素的能级是被限定的,因此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也就不同。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能级差正好对应于可见光范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色彩。
[投影]氢发射光谱氢吸收光谱钠吸收光谱锂发射光谱锂吸收光谱[板书]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线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讲]各元素的光谱是不同的,就像是元素的“指纹”,可以用来鉴别元素。
甚至可以根据光谱发现新的元素。
[讲]通过原子光谱发现许多元素:如:铯(1860年)和铷(1861年),其光谱中有特征的篮光和红光。
又如:1868年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
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等[阅读]科学史话—玻尔与光谱。
体会“类比”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体会理论对实验的指导意义。
教案段、师生活动[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讲]20世纪处,丹麦科学家玻尔把原子类比为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认为核外电子象行星绕太阳那样绕原子核运动。
1916年玻尔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然而,在后来的十年间,玻尔建立的行星模型被量子理论学彻底否定了。
[引入]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能否用宏观的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呢?[板书]五、电子云和原子轨道:1、电子云(1)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讲]因此,电子运动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
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投影]多媒体,体会概率图[讲]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板书]2、原子轨道[讲]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原子核位于球心),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这是不难理解的,打个比喻,神州五号必须依靠推动(提供能量)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天,2s电子比1s电子能量高,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的概率就比1s大,因而2s电子云必然比1s电子云更扩散。
[投影][讲]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投影][投影]3d原子轨道4f原子轨道的轨道。
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保里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
[板书]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科学探究]下列表示的是第二周期中一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请说出每种符号的意义及从中获得的一些信息。
由图总结:1、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几个电子?2、当电子排面在同一能级时,有什么规律?[小结]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纳2个电子。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思考与交流]写出24号、29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轨道式,阅读周期表,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出铜、银、金的外围电子层排布。
它们是否符合构造原理? [投影]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出铜、银、金的外围电子层排布。
它们是否符合构造原理?【知识拓展】结论构造原理元素周期表Au Ag Cu元素电子层排布3d 104s 14d 105s 15d 106s 13d 94s 24d 95s 25d 96s 2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Cu 、Ag 、Au 等。
[板书]5、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同一个能级,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
[小结]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就是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也就是尽可能使体系能量最低.洪特规则是在等价轨道(相同电子层、电子亚层上的各个轨道)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后来量子力学证明,电子这样排布可使能量最低,所以洪特规则可以包括在能量最低原理中,作为能量最低原理的一个补充.[随堂练习]1.基态碳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2、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即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 B C D分析由构造原理可知E(4s)<E(3d),而选项A、B中E(3d)<E(4s)。
洪特规则指出:“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优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而选项A中未单独占据一个轨道,选项C 中虽然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但自旋方向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