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评新记《大公报》

合集下载

对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另一种解读

对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另一种解读

对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另一种解读作者:邹倩芸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摘要:在《大公报》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经历了英敛之(1902年~1916年)、王郅隆(1916年~1925年)、新记公司(1926年~1949年)和新生(1949年至今)4个发展时期,而新记公司阶段是《大公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研究“小骂大帮忙”的关键时期。

本文在介绍关于“小骂大帮忙”的不同观点的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解读。

关键词:小骂大帮忙;新记《大公报》;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K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79-011902年创刊并延续至今的《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方汉奇语),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称其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小骂大帮忙”主要指《大公报》在报道新闻时对国民党采取的态度:在小的、细枝末节的地方对国民党进行批评,而在大的、政策方向上的问题采取“捧”的方法。

前者用以增加报纸可读性及可信度,吸引更多的读者;而后者用以帮忙国民党拢络人心。

这被认为是民营媒体在那一时期最成功的做法。

一、对“小骂大帮忙”的不同观点针对《大公报》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这一观点的批评,以《进步日报》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进步日报职工同人宣言》为代表的:“小骂大捧是大公报的得意手法。

它所骂的是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和二、三等的法西斯小罗罗,它所捧的是反动统治者的基本国策和统据国家的法西斯匪首,这一观点受当时国内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影响较大。

二是以方汉奇代表的一批报人们,否定“小骂大帮忙”的这一说法,他在文章中提出:《大公报》对国民党政府不仅是小骂也有大骂,而对共产党的骂多数是不了解情况骂错了,原因一是阶级局限,二是有张季鸯个人对蒋感恩图报等原因。

二、“小骂大帮忙”的含义和由来首先应该确定《大公报》对蒋介石政府实行的“小骂大帮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政治上,“小处批评,大处帮助”,二是在目的上,以“小骂”的手法起到“大帮忙”的作用。

张季鸾与《大公报》的国家中心主义新闻思想

张季鸾与《大公报》的国家中心主义新闻思想
也 骂蒋 介 石和 国 民党 ; 从帮 忙 的角 度而 言 , 既 帮 了蒋 介石 嬉 笑 怒骂 帮 忙 的真 正 对 象和 出 发点 都 是 国 家。 和 国 民党 , 也 帮 了共 产 党 , 而 且是 帮 了相 当大 的忙 。从 国 家 中 心主 义 出发 , 张 季 鸾尊 重 每 一 个 国 民 , 每一 个 党 派 。
产 党 的时候 , 是我 主 张把 共 产党 叫做 ‘ 匪’ , 所 以全 国都 说 的“ 重庆 专 电” , 那 时他 已病 倒 在床 。 1 9 4 1 年7 月 7日, 他
。 病危之 际“ 犹 时 以把 报 纸 努 力做 位 在向《 大公报》 公开施压。这还 不算 , 由陶希圣主持的 世 界 人 类 自 由万 岁 ” “ 中宣 部 ” , 又把 “ 共匪” 改为“ 毛匪 ” , 叫嚣 什 么 “ 朱 毛不 死 ,
军” 而绝不妄称 “ 共匪” 和“ 匪党” 。1 9 4 4年 6月 1 2日共 军 阀 吴佩 孚 , 1 9 2 7年 1 1 月 4日 , 他在 《 呜 呼 领 袖欲 之 罪
中 二骂 汪精 卫 “ 特 以好 为人 上 之故 , 可 以举 国 家利 益 , 产 党 的领 导人 毛 泽东 在延 安 接见 “ 中外 记 者参 观 团 ” 的时 恶 》
言 论 的。 “ 小骂大帮忙” 最 根 本 的 立 足点 还 是 对 国 家对 人
“ 小骂 大帮忙 ”
民有 益 。 不 可 否 认 , 张 季 鸾对 国 民党 在 “ 骂” 的 时候 是 期
希 望从 中帮 忙 , 对 共 产 党 的“ 骂” 可 能 1 9 4 5 年1 1 月2 1日 , 重庆 《 新 华 日报 》 发 表社 论 . “ 在 待 它有 更高 的发展 , 在 于 是 无 心 帮 忙: 的 , 因为 他 的 目的 在于 维 护 国 家 的核 心 若 干 次要 问题 上 批评 当局 , 因而建 筑 了 自己的地 位 的《 大 当时 的 局 面 无 意 国 民 党 占有 绝 对 优 势 。 但 是 公报》 , 在 一切 首 要 的问 题 上却 不 能 不 拥 护 当局 , 这 正 是 政 治 力量 , 张 季 鸾是 站 在一 个 国 家 民族 的 立场 讲话 , 他的 《 大公报》 的立场。 ” 从骂 的角度来看 , 张不仅骂共产党 , 在 客 观上 ,

历史题型特色专练:题型七 逆向型选择题

历史题型特色专练:题型七 逆向型选择题

题型7逆向型选择题1.(2013·保定一模)元朝初立御史台。

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

”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

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

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材料主题:元朝御史台在元朝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

从材料“中书省、枢密院”、“立台察,古制也”可知,忽必烈借鉴了唐宋政治,故B、C、D三项都正确。

材料只反映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并不能反映A项内容。

故选A项.答案A2.(2013·山东冲刺卷)清朝康熙《归安县志》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性特点C.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D.此经营方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据题干材料务农养蚕、纺织、竹编业、蔬菜种植等各种行业相对发达,反映了农业与手工业多种经营发达,农业出现了生产专业区域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平衡,B、C、D三项正确;但材料没有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2013·湖州调研)中国古代在民间叙事文学的基础之上,陆续产生了一些讲唱艺术.其中有一种被称为“说话",以散说与念诵为主,以歌唱为辅,后代称做“说书”。

一些下层文人把艺人说书内容记录下来,被称为“话本"。

下列有关叙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说书的行业,以唐代的长安与洛阳两大城市最为兴盛B.说书的出现,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有关C.在宋元话本题材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形式的白话小说D.相关题材的话本催生出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说书行业与话本的出现,这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有关,也是明清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故B、C、D三项说法正确;话本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与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与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以揭示社会现实为核心目标,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来表达作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然而,尽管现实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问题,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

本文旨在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反思和批判,探讨其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的局限性、主观性以及对个体主义的偏重。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它试图通过真实地描绘社会现象和问题,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但它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写上,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例如,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以揭示社会阶级差距为主题,却很少涉及到现代社会中的其他重要问题,如环境污染、性别不平等、文化冲突等。

这种局限性导致了现实主义文学不能全面反映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在展现问题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和客观,但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它仍然受到作家个人观点和情感的影响。

作家的角度、价值观和经历都会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这种主观性可能导致作品的片面性和偏见性,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作家的立场问题,可能会在描写社会问题时出现夸大或误导。

最后,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个体主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重。

尽管现实主义文学试图以真实的形象展现社会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强调个体的命运和感受,而忽视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更关注个体的情感和遭遇,而不是把它们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来理解。

这种个体主义的偏重可能会导致对社会问题的局限性理解,无法做到更全面深入地揭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和缺陷。

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实主义文学需要超越其表面现象的描写,加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在作品创作中,应该努力消除个人的主观色彩,做到更客观客观,避免对社会问题的片面和偏见;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要过分偏重个体的命运和情感,而忽视了社会背景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

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张季鸾新闻传播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20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2(CumulativetyNO.468)序言1941年9月6日,《大公报》的三位创办人之一、总编辑张季鸾在重庆病逝,年仅54岁,张季鸾的早逝,是《大公报》的重大损失,同时也是中国报界的重大损失,周恩来同志在唁电中称他为“文坛巨掣,报界宗师”,蒋介石将其誉为“一代论宗”,可见张季鸾撰写的新闻评论的重要历史作用,他的评论划时代地将中国新闻评论带向了现代专业新闻评论,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专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季鸾的新闻评论始终以《大公报》创立时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①的“四不”方针做指导,严格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作风,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出全新的“文人论政”的精神品质,本文就主要从张季鸾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和“文人论政”思想两个方面入手,剖析张季鸾的新闻思想极其历史意义,以期望能够给当代报人以启示。

一、张季鸾与《大公报》提到张季鸾,就一定会提到华文报纸中唯一有百年报龄的《大公报》,因为在当时二十世纪时局混乱的中国,是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创办的新记公司使得创刊于1902年7月12日的《大公报》得以续刊,并成为当时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而张季鸾的“四不”方针更是成为《大公报》长期坚持的办报原则,成为《大公报》百年辉煌的基石,要想清楚地看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理念,首先我们要来简单了解一下《大公报》的发展历史:建国前的《大公报》发展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吴胡张新记公司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各有不同,导致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亦是因其而不断起伏变化。

(一)英敛之时期英敛之(1867~1926),名华,字敛之,又号安蹇,满洲正红旗人,1867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20岁之前因为生活入不敷出,因此根据八旗子弟习武后可以入军籍、得到一份饷粮的规定无奈先学武艺,而20岁之后英敛之感觉到自己的学问卑微,无法更好地了解国家时事,因此开始了如饥似渴的自学成才之路,并确立了自己的天主教的宗教信仰,自学了法文,与法国传教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也给其之后的办报生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

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

“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耍的作用。

“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

”…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

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

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

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思想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思想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思想作者:徐新平邓丽琴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5期[摘要]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在十余年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和新闻学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闻理论的思想主张。

他最早提出报纸具有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双重性质,并认为社会责任是主要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敢于直言,是报纸的基本职责;他主张,报馆是主持清议、维持公理的地方,记者必须具有清华高贵的品质,不然就没有资格从事这个行业;他认为,新闻法制要以维护言论自由为前提,明了清晰,便于执行,成为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官员用来任意查封报馆的保护伞;他提倡,报纸要更好的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就要积极提倡内容健康、语言通俗的白话文。

[关键词] 英敛之;《大公报》;新闻思想[中图分类号] G21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149—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大公报》的,但熟悉英敛之的人却不多。

其实,作为《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英敛之不仅以总经理兼撰述的身份主持了《大公报》最初10年(1902—1911)的工作,开创了《大公报》的优良传统,而且撰写了大量政论时评和新闻学文章,为晚清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英敛之办《大公报》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时期。

面对国难当头、国运日衰的时局,他本着“开风气、牖民智”的办报目的和“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的言论宗旨,尽心竭力,使《大公报》后来居上,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本文以英敛之的著述《也是集》《也是集续编》《敝帚千金》《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和他主持的《大公报》等文献为依据,论述他的新闻思想。

一报馆的双重性质与社会责任在中国新闻理论发展史上,明确提出报纸具有双重性质的,英敛之当是第一人。

1907年4月18日,《大公报》发表的《邮便与报纸之关系》一文提出:“夫报纸者,商业性质之事也。

”1908年,英敛之在《答问》中说:“夫报纸者,虽亦商务之一端,究非商家之孳孳为利者比。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1、填空题翠翠是沈从文在《》中塑造的理想人物。

正确答案:《边城》2、填空题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世界。

正确答案:湘西3、问答题什么叫“京派”(江南博哥)?“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正确答案:1.“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3.“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4、问答题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哪两个文学世界?为什么在这两个文学世界中都有大量的性爱题材?正确答案:1.沈从文展现的两个文学世界是“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沈从文对性爱题材的描写是他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文化制约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他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

3.在他的湘西世界中,面对性爱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和谐;而都市人却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绑住自己,压抑自己。

5、问答题《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正确答案: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6、填空题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两个散文集中的主要篇章。

正确答案:湘西7、问答题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确答案: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8、问答题为什么说以“海派”来笼统地涵括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并不太合适?请举出具体的代表作家简要地说明当时上海文坛的主要情况。

正确答案:1.30年代的上海文坛很复杂,既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又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张爱玲这样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更有富于使命感而受青年倾赖的左翼文学。

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思想

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思想
健 康 、 言通 俗 的 白话 文 。 语
[ 键 词 ]英 敛 之 ;大 公 报 》新 闻 思 想 关 《 ; [ 图 分 类 号 ]G 1 . 中 20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 16 (0 2 0 - 0 4 - 0 文 O 8 7 3 2 1 ) 5 19 7
me t n o r aim rilswhc u o wa d ma y t o g t n iws i il fj u n l m h o is n sa dj u n l s a t e ih p tf r r n h u h s a d ve n fed o o r ai t e re c s
闻 理 论 的 思 想 主 张 。他 最早 提 出报 纸 具 有 商 业 经 营和 社 会 责任 双 重 性 质 , 认 为 社 会 责 任 是 主 要 的 , 督 政 府 、 并 监 向 导 国 民 、 于 直 言 , 报 纸 的基 本 职 责 ; 主 张 , 馆 是 主 持 清议 、 持 公 理 的 地 方 , 者 必 须 具 有 清 华 高贵 的 品 质 , 敢 是 他 报 维 记 不 然 就 没 有 资 格 从 事这 个行 业 ; 认 为 , 闻法 制 要 以 维 护 言 论 自 由为 前提 , 了清 晰 , 于 执 行 , 为舆 论 监 督 的 他 新 明 便 成 坚 强后 盾 , 不是 官 员 用 来 任 意 查 封 报 馆 的保 护 伞 ; 提 倡 , 纸 要 更 好 的 达 到 开 民 智 的 目的 , 要 积 极 提 倡 内容 而 他 报 就
q ai e ob u n l t .H eb l v dt a r s a s o l a et ep e o dto f r tci gfe d m f u l d t ej r ai s t f o s ei e h tp e slw h u dt k h r c n iin o o e tn re o o e p

双重语境中的新记《大公报》

双重语境中的新记《大公报》
精神 :文人论政 的担 当和 新闻专业主义 的坚守 。

怀 之所 在 ,这些 文人 以手 中之笔 在 《 大公 报》上 发言传
声 ,为天地立心 ,为生 民立命 ,以强 烈的责任 感和 使命 感
议论 国事民生 ,表达独立见解 ,极富批判性和 建设性 ,今 日有学者 将此称之为 “ 中国知识分子 以办报启迪 民心,针 砭 时政 的传统 ” ,而张 季鸾则在 当时将其概括 为文人论
方针 ”的义正言辞 向世人宣告 了新 闻生命 之所在 ,独 立之
【 关键词 】文人 论政 ;新 闻专业 主义 ; 新记 《 大公报》
己之 为大 ,无私 之谓 公。百 年 《 大公报》最 辉煌 的
, , \ 时期莫 过于 1 9 2 6年 至 1 9 4 9年 ,即 新 记 时 期 , 其 “ 四不 ”社训 的提 出 铿锵 有 力 ,新 闻报人 的坚 守义 正 浩
再单纯 是政治 的喉舌 和被边缘化 的知识 分子想 方设法入世 从政 的工具 与谋 略。
期 ,此时新 闻本位 回归 ,一批 名记 者催生 ,通讯社兴 起 ,
新闻教育的发展不断为新 闻事业注入鲜活 的血液 。而新 记
《 大 公报》无 疑是我 国报 刊实践新 闻专业主 义的一大 先行
者 ,真 正将 西 方新 闻专业 主义精 神借 鉴并 运用于 实践 之 中。香 港学者李金铨 明确表示 -“ 在2 0 年 代 ,中国报业 以
登社评 《 青年思想 的出路》 ,呼 吁青年人要 有责任 心和 正
义感 ,勇于担 负起救亡图存 的重任和 民族 崛起 的希望 ,无 疑在 内忧 外患、动荡不安 的社会现 实之下 ,青年人 的发展 与命 运是未来 中国希冀之所在 ,也是公共 知识 分子 深切 关

民国报刊的社会法治服务引导功能研究——以新记大公报《摩登》专刊为例

民国报刊的社会法治服务引导功能研究——以新记大公报《摩登》专刊为例

版 面 一 扩 再 扩,内 容 也 是 涉 及各 个 方面 ,如 恋 爱 婚 姻 、失 业 求 件 的人们 ,我 都愿意对他们 尽 同样 的忠告。”《摩 登》用法 律
学 、家庭 矛盾、新 旧观念、社 会理 想等 ,《摩 登》折射 出了社 依据 来劝说不 当行为,并且警示 遇到同样 问题 的青年们 要谨
青年 男女 提 供 互动 交 流平 台。这 种 问答 式 的社 会 服 务 类专 刊 以 单恋苦 恋、对 旧式婚 姻 的不满、家庭纠 纷等 等,用中国的传
社 会法律为劝导依 据,开化广大青年 男女,开创了媒 体社会 法 统伦理 人情来 解决 问题 深感 力不从心 ,《摩 登》提倡 唤醒 民
治服 务 先 河 ,为未 来 中国报 刊树 -#,-T新 的风 向标 。
化环 境使 得正处于成长时期 的青年们感 到迷茫、无助 ,正是 律 依 据 来 增 强信 心 ,并 列 出相 应 解 决 方 案 供 求 助 者 参 考 ,整
因为青年处于成长 阶段 ,无论是思维 方式还是 是非判断都未 个 回复 言语亲 切又不失力度 ,安抚 了求助 者愤 闷的情绪 ,同
成 型 ,所 以对其 进行正确 的引导是 有必要 的,这也 是新记 大 时鼓 励青年乐观面 对人 生,不要 因为挫 折而消沉 ,最重要 的
刊一一 《摩登 》专刊,以 “为受尽苦 闷的青年男女,寻找一条正 棘 手,因此 ,《摩登 》成 为了青 年们 摆脱 困境 的全 部希望 ,自
当出路”为原则,希望把青年男女引领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为 创 办 以 来 ,收 到 的求 助 信 很 大 一 部 分 都 是 有 关 婚 恋 问题 的 ,
之中,外 有帝 国主义蛮横 入侵 ,内有地 方军 阀割据 混 战,被 庭妻儿让他 感到十分 愤懑无助。《摩登 》回复 :“可 以向法 院

浅析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盛景

浅析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盛景
浅析 新记 《 大公报 群 英荟萃 的盛 景
。黄 荣
【 摘
要】 见证 了从晚 清到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的百年 大公报 , 值得我们所有 中国人 为之骄傲 和 自豪。 关于这位 中国新 闻界 的老
寿 星, 我们有 太多的感慨 。 然 而, 最令 人难 以忘怀的还是 1 9 2 6年新记 大公报 开辟 出的群 英荟 萃之盛景 。 那一段 时光 , 是 大公报 》 人才辈 出、 熠熠生辉 的时光。 本文从 重视人 才、 挑 选人 才、 培养人才和 留住人 才四个方面, 对新记 大公报》 群 英荟 萃的局 面略作探讨 。
要有 6 一 l 0年 的 记 者 生 涯 经 历 ,想 成 为 总

重视人才的传统之道
从 英敛 之创办 《 大公 报 》, 到王郅 隆 地 抓住 了令之后 的 《 大公报 》“ 柳暗花 明 接办《 大公 报 》, 再 到吴鼎 昌 、 张季 鸾 、 胡 政 之合组 的新记公 司成立 , 《 大公报 》 迎
来 了它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三个时期 , 不 论负责人是谁 , 一脉 相承的都 是重视人
甘心 的英敛 之又再 次两赴上海 , 意欲找到

《 大公 报 》 在吴 鼎 昌 、 张 季鸾和胡政
① 《 大公报 》 与英敛之 、 张季鸾 、 胡政
昌出资 , 使 得坚 守 “ 四不”方 针 的 《 大公
工作 人员提供 一个 自由 、 民主 、 稳定 的办
皆被 1 9 9 1 年 版 的 《中 国大 百科 全 书 》
( 新 闻出版卷 ) 设立为专 门的词条。
的才子 , 担任 《 大公 报 》 的主笔 。 然而 , 最
后招来 的主笔们都不 能使英敛之满 意。 无

读双重语境下的新记《大公报》

读双重语境下的新记《大公报》

读双重语境下的新记《大公报》作者:杨晓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百年《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大先行者。

“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同时又赋予了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

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交织相融,共同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关键词:文人论政;新闻专业主义;新记《大公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百年《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的“新记”时期。

“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大公报》为最佳外国报纸: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国内舆论至巨;始终能坚守自由进步之政策,始终能坚持其积极性新闻之传统,虽屡受困难挫折,仍能曾其声望。

”这样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历经时局动荡、饱经风霜雪雨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大公报》精神:文人论政的担当和新闻职业主义的坚守。

传统文人论政的继承者新记《大公报》达到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文人论政的巅峰。

文人论政是一套关涉中国知识分子以文章参与国事的话语体系。

方汉奇教授认为: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

这种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近代报人们将其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并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从王韬的秀才办报首开文人论政之风,到康梁等政治家办报言议清政,再到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新记时期,文人论政已发展到顶峰。

此时文人论政中的“文人”已独立于体制之外,以专业的姿态和公共的情怀,无畏向权威挑战,忠实为公众代言,推动国家理想和社会公义的构建,而不再单纯是政治的喉舌和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想方设法入世从政的工具与谋略。

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双月刊 2019年第2期 (总第59期)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Bimonthly NO.2,2019 Sum NO.59一、被遗忘的《大公报·文艺》书评家《大公报·文艺》是一份纯文学刊物,刊登有散文、诗歌、小说等创作和批评家的文论、书评,翻译家的译介等。

其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书评”。

编者对“书评”的大力提倡是有一定缘由的,萧乾很早就喜欢文学批评,据其回忆,1931年在辅仁大学念西语系时曾参加过五大学校的英语比赛,所选题目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1在燕京,临到新闻系毕业那年,论文写的就是《书评研究》,这个论文题目介乎新闻与文学之间,刚好符合专业和兴趣要求,随着论文的不断深入,萧乾越发觉得“书评”不只是报刊上的一个栏目,更是推广和提高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1930年代中期新文学图书的出版迎来一个繁盛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丛书,比如生活书店《创作文库》,商务印书馆《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良友文学丛刊》,开明书店《开明文学新刊》,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现代长篇小说丛刊》等。

现代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文学的发展,也培养了广大的阅读消费群体,大量的新文学作品流入市场,读者在选购书籍时必然会有很多困惑,如何最为经济地购买到理想的读物,成为当时广大读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书评,则起到一个文化筛选的功能,能及时有效地把优秀的新文学作品介绍给读者。

《大公报·文艺》上大量的书评,正是针对这一时期的新文学作品而做的。

书评家对于读者来说,是一座桥梁,促使读者和作品接近,帮助读者选择、诠释和评价作品,让读者可以避免出版商广告的引诱,节省花费又可以买到好的读物,所以书评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读者大众,成为作品和读者间最真挚的介绍人。

萧乾在《大公报·文艺》开设书评栏目,恰好起到文化生产监督的作用,避免读者因出版商的变相广告而上当受骗。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的论文-英美文学论文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的论文-英美文学论文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的论文英美文学论文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

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

“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

”…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

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

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

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

改良与传播:“新记”《大公报》电影副刊与早期天津影院(1927-1930)

改良与传播:“新记”《大公报》电影副刊与早期天津影院(1927-1930)

改良与传播:“新记”《大公报》电影副刊与早期天津影院
(1927-1930)
李忠业;侯凯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22()2
【摘要】“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法国百代公司在天津法租界‘老天丰舞台’(天津游艺场,今新华路和滨江道滨江公园交叉口处)放映了十分钟的电影短片,这是天津最早的电影放映”^([1]),至此,天津成为继中国香港、上海后第三个放映电影的中国城市。

此后,天津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天津成为北方电影放映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李忠业;侯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2.浅析“新记”《大公报》时期的文学副刊
3.新记《大公报》的亚政治文化传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济宁二模)历史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济宁二模)历史含答案

济宁市2023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

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

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

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A.郑国王室的衰落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C.法治体系的缺陷D. 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2.表1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

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B.市场交易的繁荣C.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D. 学校教育的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

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

这一变化反映出A. 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D. 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4.1390年,明太祖给户部下令:“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

”这反映出明初海禁旨在A. 延续前代传统B.防止中国物品流往海外C. 限制中外交往D. 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5.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投考之人,正途与监生杂项人员相间……共计投考正杂各项人员九十八名”,临时又有26名没有参加考试。

由于学生质量差,最后只勉强录取了30名,第二年就淘汰了20名,最后毕业的仅有5人。

这反映出当时A. 传统科技的地位趋于衰落B. 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出现新变化C. 固有思维阻碍近代化发展D.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日渐激化6.表2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现代史研究】
在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夹 缝 中
— —
评新记 《 大公报 》
粱 宏
(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四川 成都 摘
6o6 )  ̄o4
要:新记 《 大公报》 是在原来 《 太公报》基础上继办的 作为 中国 民族 资产阶级 的知识分 子的代 盲人 ,新记
《 太公报》具有 民族独立 、政治 民主的革命 性倾 向,尤其是在抗 日战争时期 ,主张一致对外 .抵御外慢 。但 同时又不 可避免地表现 出软弱性和政浩统治依附性 的一面 ,导致理想与现实的严重悖离 。 关键镯 :新记 《 大公报》 ;民旗资产 阶级 ;政浩代言人
E第 一的前 提下 与蒋介 石 的分歧初 见端倪 。 l
身 言论 的独立性 和 自主性 。
之个人感情的因素, 大公报》 使《 的办报方针、 政治倾 向发生了明显的倾斜。蒋介石对江西红色革命根据 地发动反革命“ 围剿” ,大公报》 时 《 先后发表《 朱毛之 祸》 《 、剿共与安民》 等社评予 以配合 , 为其大造声势。
蒋介石深谙近代舆论的威力 . 总是摆出一副“ 礼 贤下士” “ 、俯就舆情” 扶植正当言论机关的面孔来。 、 12 年夏天蒋介石在郑州与张 季鸾进行 了第一次 98 会晤, 不久 , 张季弯又到南京住 了一个多月, 同蒋的
九・ A 事变后 , - . 中华 民 族步入了严峻的历史时 期, 内忧外患 , 国将不国。然而蒋介石完全不顾全国
屑下作了更深入的接触。9月 1 大公报在《 日, 本报
【 收稿日期】20 — 0 1 01 1 — 0 【 作者简 介】粱宏 (9 一 ,女 , 16 ) 7 云南大理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出现便处于现实与理想的夹缝 中尴尬求生。本文 结合其当时的表现 . 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管见 , 以求
教于方家 。
还在 12 96年, 新记《 大公报》 开业伊始 , 张季鸾 执笔写了一篇题为《 本社 同人志趣》 的社评. 公开提 出了“ 不党 . 不卖 , 不私 , 不盲” 四不” 的“ 主义, 作为太 公报社训及办报方针 , 抒发其办报理想 . 力图保持 自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1 9卷
人民抗 日救国、 团结御侮 的呼声, 推行“ 攘外必先安 内” 的不抵抗政策。大公报秉承蒋介石的 旨意, 鼓吹 “ 缓抗”遭到社会上 的唾骂 , 馆曾被人投 放了炸 , 报 弹, 张季鸾本人也曾收到过装有炸弹的邮包 以示警 告。 在蒋介石的“ 不抵抗” 策之下 , 政 中国丢掉 了东 三省 ,l E 军节节进逼 , 而人们寄以极高希望的国联调 查团仍滞留北平 , 停战会议 亦是图穷 匕现。淞沪会 战之后, 全国更是陷于“ 沉闷麻痹” 之中 , 良知的报 有 人终于质问此半年重大外患 中,究竟政府 自身, “ 尽 职何事?“ ”欲专赖外交 以巩固国家, 必无是理 。_呼 ” 2 吁政府攘外而中兴。大公报的报人在民族第一、 抗
维普资讯
20 02年 3月
JI ll 民族学院学报 e 哲学社会科学衄 a 0】 a Yum n U i ri te N 版) 船 Ⅱ 云南 n nv (y st h l j d
第 1 卷第 2 9 期
.9。No2 1 . Ma .0 2 r2 0
中国传统文人“ 忠君爱国, 拥护正统” 的思想。蒋介 石的这一番表示 , 不但令他蒙受了旧时君王的恩宠 , 同时与他 心 中贤明公 正 、 宽容 开 放 的 资产 阶级 领导 人物的影象重叠 了, 他曾有言蒋 “ 以国士待我” 必 , “ 以国士报之” 。及至 l 年 l 月, 9 2 蒋组织“ 名流内 阁”任命吴鼎昌为实业部长 .太公报》 , 《 与蒋介石 的 关系更加密切。在维护 “ 正统” 的主导思想之下, 兼
继刊两周年之感想》 的社评 中, 首次表明了拥蒋的态 度. 并称赞其为“ 革命英雄” 99 l 月 2 。1 年 2 7日, 2 蒋
介石一面制定《 宣传品审查条例》严厉取缔共产党 . 报刊宣传, 一面发出了“ 大公报并转全 国各报馆” 的 通电, 太公报》 可 以于国事宜具灼见 , 嘱《 等“ 应抒谠
言”对于国民党当局 的“ , 党务、 政治、 军事、 财政、 外 交、 司法” 各方面,以真确之见闻. “ 作详实之贡献 , 凡 弊病所在, 亦请尽情批评 。张季弯以此为“ ” 国府当局 开放言论之诚恳表示”…立即撰文呼应。在蒋介石 , 的太力扶植下, 当时国内的舆论界, 大公报》 以《 马首
【 中圈分类号】K6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1 81 2 )) 2 06 — 4 0 — 93( 2 0 — 03 0 0 f
新记《 太公报》 是吴鼎昌 12 年在原 《 96 太公报》 基础 上继办 的 。由于有被 誉为“ 报业全 才 ” 的胡政 之 主持 报业 , “ 子 ” 有 才 张季 鸾主持 编 辑 , 以新 记《 所 大 公报》 在继刊后 , 迅速从全国报纸中脱颖 而出, 逐步 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有影响的大报 。作为民族资产阶 级的政治代言人 , 新记《 太公报》 深受资产阶级 自由 精神的影响, 梦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 对内实行民主 , 对外脱离帝国主义列强加
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 但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
僚买办资 本主 义 的压迫 下 . 们又 表现 出极 大 的软 他
弱性和反动性 , 依附于当时的国民党统治 , 不能形成 自己独立的政治力量来实践 自己的政治抱负, 使其

是瞻。张虽是留 日 学生 , 受现代资产阶级 自由思想 的洗礼, 但同时又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 继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