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
1
课 时
能层与能级
构造原理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的诞生及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 2.熟知核外电子能层与电子层的关系,能级的分布。 3.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层与能级
1.能层 (1)如图所示,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 分层 运动的, 能量高 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 域里运动, 能量低 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 里运动。这也说明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 能量 是不同的。能 量不同的电子在 核外不同 的区域内运动,这种不同的区域称 为能层,即“电子层”(n)。
2.若n=3,以下能级符号错误的是( B )
A.np
B.nf
C.nd
D.ns
解析 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
(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
(3s、3p、3d)……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设想从氢原子开始,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 每增加一个 质子 ,原子核外便增加一个电子,这个电子 大多是按下图所示的 能级顺序 填充的,填满一个能级再 填一个新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
(2)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①8O:1s22s22p4 ; ②19K:1s22s22p63s23p64s1; ③17Cl:1s22s22p63s23p5。
归纳总结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构造易记图:
ns (n-2)f (n-1)d np
7s 5f
6d
7p
6s 4f
5d
6p
5s
4d
5p
4s
3d
4p
3s
3p
2s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四、学情分析课后反思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电离能
[基础要点]
1.第一电离能I1;态电性基态原子失去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 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第一电离能。
2.如何理解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I4、I5……?
科学探究
1.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小结
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室: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电化学4. 溶液5. 配位化学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计算3.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4. 熟悉溶液的性质和相关计算5. 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化学现象引入本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分别介绍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重点,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考试: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内容并提交,评估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课件: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

4.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 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 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行星系式”原子模型) (核式模型)
5.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 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德莫克利特 道尔顿 汤姆生 卢瑟福 玻尔 薛定谔
1.古希腊原子论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 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 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 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 ( Democritus ,约公元前 460 年—前 370 年)
(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6.电子云模型(1926年)
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 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 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 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 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 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 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最多 容纳 电子
2 2 6 2 6 10 2 6 10 14 2 6 …
28
18
32
2n2
①每一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n代表能层)
②任一能层的能级总从s能级开始,能级数=能层序数。 ③各能级所在能层的取值 ns→n≥1; np→n≥2; nd→n≥3; ······ ④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2节-1课时-(新课改教案)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

学生活动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步骤二、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方法1.蒸馏——分离和提纯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分离、提纯的有机物热稳定性较高,其沸点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
(2)实验装置(填仪器名称)注意事项: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碎瓷片的作用:使液体平稳沸腾,防止暴沸。
③冷凝管中水流的方向是下口进入,上口流出。
2.萃取——分为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1)萃取的原理①液液萃取是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②固液萃取是利用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待分离组分的过程。
(2)萃取剂的条件及常用试剂待分离组分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常用的萃取剂有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
(3)分液:将萃取后的两层液体分开的操作。
(4)主要玻璃仪器为分液漏斗、烧杯。
微点拨:①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②萃取剂与原溶剂不能互溶,且不与溶质反应。
3.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方法(1)原理: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2)溶剂的选择①杂质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或溶解度很小,易于除去。
②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能够进行冷却结晶。
三、确定实验式——元素分析1.实验式: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各元素原子的最简整数比,也称为最简式。
2.李比希定量分析一般过程[示例]某种含C、H、O三种元素的未知物A,经燃烧分析实验测得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16%,氢的质量分数为13.14%。
则:①氧的质量分数为34.70%。
②C、H、O的原子个数比N(C)∶N(H)∶N(O)≈2∶6∶1。
③该未知物A的实验式为C2H6O。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新乐市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新乐市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新乐市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分子结构与性质教学目标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阅读课本P37—40内容;2、展示CO2、H2O、NH3、CH2O、CH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3、提出问题:⑴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⑵同样三原子分子CO2和H2O,四原子分子NH3和CH2O,为什么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讨论交流]1、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讨论H、C、N、O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3、根据电子式、结构式描述CO2、H2O、NH3、CH2O、CH4的分子结构。
模型探究]由CO2、H2O、NH3、CH2O、CH4的球辊模型,对照其电子式云哟内分类对比的方法,分析结构不同的原因.引导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由于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其他成键电子对存在排斥力,影响其分子的空间结构。
——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models)讲解分析]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O …… 能 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 (1) 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 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 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3、构造原理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1—36号) 氢 H 1s1 …… 钠 Na 1s22s22p63s1 …… 钾 K 1s22s22p63s23p64s1 【Ar】4s1 …… 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 铬 24Cr [Ar]3d54s1 铜 29Cu [Ar]3d104s1
常见电子排布式 电子排布式 [1]H氢 1s1 [2]He氦 1s2 [3]Li锂 1s2 2s1 [4]Be铍 1s2 2s2 [5]B硼 1s2 2s2 2p1 [6]C碳 1s2 2s2 2p2 [7]N氮 1s2 2s2 2p3 [8]O氧 1s2 2s2 2p4 [9]F氟 1s2 2s2 2p5 [10]Ne氖 1s2 2s2 2p6 [11]Na钠 1s2 2s2 2p6 3s1 [12]Mg镁 1s2 2s2 2p6 3s2 [13]Al铝 1s2 2s2 2p6 3s2 3p1 [14]Si硅 1s2 2s2 2p6 3s2 3p2 [15]P磷 1s2 2s2 2p6 3s2 3p3 [16]S硫 1s2 2s2 2p6 3s2 3p4 [17]Cl氯 1s2 2s2 2p6 3s2 3p5 [18]Ar氩 1s2 2s2 2p6 3s2 3p6 [19]K钾 1s2 2s2 2p6 3s2 3p6 4s1 [20]Ca钙 1s2 2s2 2p6 3s2 3p6 4s2 [21]Sc钪 1s2 2s2 2p6 3s2 3p6 3d1 4s2 [22]Ti钛 1s2 2s2 2p6 3s2 3p6 3d2 4s2
[课堂练习] 1、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 氯:1s22s22p63s23p5 钪:1s22s22p63s23p63d14s2 溴: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这样的电子排 布是基态原子的。
2、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4、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
回答下列问题: 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 ; 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 ,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 5、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EK EN EL EM ,
(2)E3S E2S E4S E1S , (3)E3S E3d E2P E4f 。 6、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 _____ 和D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一节 原子结构:(2小节)
1、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1)根据 的不同,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分成不同的能层,每个能层上所能排布的最多电子数为 ,除K层外,其他能层作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有 电子。 (2)从上表中可以发现许多的规律,如s能级上只能容纳2个电子,每个能层上的能级数与 相等。请再写出一个规律 。 2、A、B、C、D均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层上的电子数是K层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形成的C2+离子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个电子。则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B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写出C和D的单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一节 原子结构(3小节) 知识点: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1.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产生吸收光谱,电子势能增高。 2.电子从较高能量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 产生发射光谱,电子势能降低。 3.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4.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吸收光谱(黑蓝)和释放光谱(绿黄红) 课堂练习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 BC)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B )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3、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C )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 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 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 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 4、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BC ) 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 条 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
第一节 原子结构(4小节) 1、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 ②运动空间极小 ③极高速运动。 因此,电子运动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2)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S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x、Py、Pz为符号。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原子核位于球心),能层序数,2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这是不难理解的,打个比喻,神州五号必须依靠推动(提供能量)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天,2s电子比1s电子能量高,克服原子 核的吸引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的概率就比1s大,因而2s电子云必然比1s电子云更扩散。 (2) [重点难点]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ns能级各有一个轨道,np能级各有3个轨道,nd能级各有5个轨道,nf能级各有7个轨道.而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通常称为电子对,用方向相反的箭头“↑↓”来表示。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