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善与美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小城,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纯净而又哀愁的恋曲。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优美的笔触和深情的情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沈从文先生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这里山水如画,民风淳朴,生活节奏悠闲自在。
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正如作者所说,“美丽总使人忧愁”。
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少女。
她与船夫老人的孙子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
这段爱情纯净而美好,却因为种种误会和命运的捉弄而未能圆满。
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恋人傩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
然而,最终她却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只能在孤独中等待爱人的归来。
老船夫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善良、忠厚,守着一条渡船,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
他对翠翠的关爱如同祖父一般,始终为她的未来担忧。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最终他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
傩送则是另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他深爱着翠翠,却因为家庭的压力和兄弟之情而选择了离开。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翠翠的思念和自责,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
最终,他只能带着遥远的期望和深深的自责远行。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营造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
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纷争,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淡泊名利、敦厚质朴的人性光辉。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过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读完《边城》,我深深地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所吸引。
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的心灵却充满了美好与善良。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构筑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边城》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活和爱情的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而《边城》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只有当我们放下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
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谈谈对边城中爱与美的理解》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爱与美就像那湘西山水间的晨雾与晚霞,自然而然地弥漫和晕染着整个故事。
那小小的茶峒城啊,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
青山绿水间,人们的生活简单又纯粹。
老船夫守着渡船,一辈子老老实实。
他的善良就像那流淌不息的溪水,看似平常,却滋养着周围的一切。
他对孙女翠翠的爱,不是那种炽热得像火一样的爱,而是像那屋角的炉火,一直默默地燃烧着,给人温暖。
他照顾翠翠的衣食住行,关心她的喜怒哀乐,这难道不就是爱吗?就好比那田野里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自己的那片草地,老船夫也是如此守护着翠翠。
这种爱没有太多的言语表达,却在一举一动中尽显无遗。
翠翠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山茶花。
她的美不是那种惊艳众人的美,而是带着一种清新自然的韵味。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黑黑的,却有着灵动的双眼和一颗纯真的心。
她对傩送的爱,就像山间若有若无的清风。
她不会大声地说出来,只是把这份感情悄悄地藏在心底。
她会在看到傩送的时候,心跳加速,会在听到傩送的名字时,不自觉地脸红。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感情啊。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偷偷喜欢一个人,总是在他出现的时候,假装不在意,却又忍不住偷偷地看他。
这种爱啊,纯真得就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一尘不染。
傩送呢,他勇敢又热情。
他对翠翠的爱,就像那明亮的月光洒在江面上。
他会为了翠翠去唱那动人的情歌,他的歌声里满是对翠翠的喜爱。
他的爱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就像那奔腾的江水,一往无前。
他不在乎翠翠的家境,只是单纯地被翠翠的美所吸引,这种爱多么纯粹啊。
在这个小小的茶峒城里,爱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没有门第观念,没有金钱交易。
这就好比在一片纯净的花园里,花朵们自由地生长,爱也是如此自由地绽放。
这里的美啊,不仅仅是风景美。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是美的。
船总顺顺,他虽然家境富裕,却没有一点架子。
他对老船夫的尊重,对孩子们的宽容,都展现出一种人性的美。
他就像一棵大树,给周围的人遮风挡雨。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5 2 6 4 4 2)
、
美 的天 国。作品 中那种‘ ‘ 优 美、健康 、 自 然 ,而又 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 式” 促使 作 者 以特异 的湘西边 陲,作 为构筑善与 美的“ 神庙 ” 的地基 小说 《 边城 》正是 通 过抒写祖孙 之间 的亲 爱、青年 男女之 间的情 爱 、来表现 人性之 美的 。 ( 一 )小 说 由老船 夫对 儿孙 辈 的挚 爱展现 了人性美 老船 夫是 作者 在 小说 中尽 力 刻画 的一 个人 物 。他 是 中国古 代 劳动 人 民 的杰 出代 表 。他 善 良、勤 劳 、朴 实 、忠 于职 守 。“ 五十 年 来不 知把 船来 去渡 了若 干人 ‘ 年纪 虽 大 ,但天 不 许他 休息 ,他 仿 佛便 不 能够 同这 一分 生活 离 开 。” 他 生活 虽然 清 贫 ,但 从不 贪心 ;乐 善 好施 ,却 从 不索 取 ,“ 凡 事求 个 心 安 理得” 。终 生为 别人服 务 ,却不 图别 人 的一丝 报答 。对 于 自己的女 儿和 外 孙 女 ,他痛 爱 有加 ,把 自己 的整个 身心 都给 了她们 。 随着岁 月 的流逝 , 转 眼 间 ,外 孙女 已成 了一个 如她 母亲 一样 美丽 的 少女 。老 船 夫的 心里 又 多 了一 层心 事 :为 翠 翠找 一个 如意 郎君 。 为此他 不 辞辛 苦 ,竭尽 全 力周 旋于 翠翠 、天 保 、傩 送之 船 总顺顺 和 杨 马兵之 间 ,无 意 中为孙 女 的婚 事设 置 了 些 障碍 ,导致 了一 系 列的 误会 ,最 终酿 成 了傩 送与 翠 翠 的爱 情悲剧 ,他 带着 万般 的无 奈和 无 限 的愧 疚 悄悄 地离 开 了人世 。 老船 夫慈祥 、 敦 厚、善 良、 凡 事但求心 安理得 的 良好品德仿佛 就是我们 中 华 民族 的化 身 。 从他 的身上我们看 到了 中华 民族那原始 而又古老纯 朴的人性之 美 ,小 说正是通过 老船夫这 个典型人物 的描述展现 亲子之爱 的人情美 的。 沈 从文 为 自己造 了座 希腊小庙 一一“ 选 山地 作基础 ,用坚 硬石块 堆砌 它, 精致 、 结 实、 匀称 , 形 体虽 小而纤 巧, 是理想 的建筑 , 这神 庙供奉 的是 ‘ 人性 ’ 。 ” 这就 是沈从 文作家 的所有 作品 中始终蕴涵 的主 题。不 重在 骂谁 讽谁 ,不在模 仿谁 ,不过 是一种 属于 精神方 面而使 情感“ 凝聚成 为渊潭 ,平铺 成为 湖泊” 的 ‘ 情 绪 的体 操” 。他的对 农人和 士兵 的温情 ,他 的对勇敢 、天真 、爱 美等人 性 美 的讴歌 ,无不像 一条清 澈的小 溪从他文 字 的海 洋 中汩汩涌 出。 ( 二 )青年 男 女的 爱情 反映 了人 性美 主 人公 翠 翠是 一个 迷人 的 形象 ,是 全书 之魂 。 《 边 城 》的人 性 美 、人 情 美 ,首先 体 现在 翠 翠身上 。作者 所着 重表 现 的是 翠翠 的 品性美 、童贞 美 和 爱情 美 。他 笔下 的 翠翠 ,与 青 山绿水 作伴 ,心灵 上没 沾 染一丝 尘 埃 ,她 乖 巧伶 俐又 带 有 山区 女孩 的淳 朴 ,天真 而不 娇嫩 ,就如 湛 蓝的天 空 下刚 长 上 青枝 翠 叶的嫩 竹 ,而她 在恋 爱 中所表 现 出来 的情 爱美 ,则更 是真 切 感人 。 翠翠对 “ 爱” 的到 来是怀 着既 向往 担 忧 的复杂心 理的 当夜幕 降临 ,祖 父仍 “ 忙个 不息” 时 ,她心 中“ 会 有点儿薄 薄 的凄凉” ,她“ 成熟 中的生命 ,觉得 好 像缺少 了什 么” 。她担心 在这 个“ 规 矩” 中听歌 的 日子过 去 了,顿 生“ 好像 生 活 太平凡 了 , 忍受 不住” 的念头 。 这 正是一个 情窦初 开 的少女心理 最细致 入微 的生动写 照 ,洋 溢着 爱和美 的柔情 蜜意 。翠翠与傩 送这对 深深 爱着对方 的年 轻 人既没 有 山盟海誓 的豪言壮 语 ,也没有 离经叛道 的骇世 之举 ,更没有 充满 铜 臭味 的裙带 交易 ,有的只 是原始 乡村孕育 下 的超 乎 自然 的朴素 纯情 ,有的 只 是‘ ‘ j 薹从古礼” 的淳 厚人性 ,有 的只是含蓄 的东方 的传统 美德 。 作者 着重 表现 了他们 行 为 的高 尚和灵魂 的美 。翠 翠是 个天 真无 邪 的 山 区女 孩 ,她 聪明 、美 丽 、纯 朴 。傩 送是 个 童稚 无 欺的 乡下 小伙 ,他 勇敢 、 英 俊 、热 情 。在 这人 杰地 灵 的偏 僻之 地 ,两 颗 年 青的 心靠 拢 了,他 们按 照 自己的标 准 同时 选择 了对 方 。一 切显 得那 么 自然 ,而 在这 自然 之 中却 显示 了“ 人性” 在 这块 尚不开 化 的 山村 的永久 魅力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作者 那 “ 选 山地 作基础 ,以坚硬 石 头堆 砌” “ 精致 ,结 实 ,匀称 ,形 体虽 小而 不纤 巧” 的“ 希 腊 小庙” 中所 供 奉 的“ 人 性” 之美 。 二 、迷人 的边 城 .源 自醉 人的风 情 美
沈从文《边城》的“美”
沈从文《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的“美”《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沈从文《边城》的“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用两个字洗涟出来的,那就是美和爱。
美和爱在这里显然是不能分割的,本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刻画和表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文美和青春爱情美。
《边城》这首爱与美的颂歌在追求纯真爱的主题下,以美的基调将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二为一,达到了真正精神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唯美的合一。
色彩明丽、清新静雅的湘西风土自然美;淳厚古朴的风俗习惯、优美质朴的人情中透露的人文美;青年男女对生命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手足之情及祖孙亲情无不歌唱出了青春之美;兄弟俩对爱情的追求和真诚、翠翠对爱情的信仰和对爱人的执着捍卫着纯真的爱情美;爷爷和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和翠翠痴情的等待无不刻画着那份无以名状的孤独美。
这五种美被作者传神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梗概之中。
1自然美作者介绍翠翠在湘西生活的环境是茶峒、有日头早升夕沉,有小船开渡收渡。
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河上每天有小船开渡收渡,多美得景色啊,犹如仙境,整座边城是由山水构成的,幽静深邃,青山绿水,美丽的吊脚楼,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作者这样描绘:"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住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人性、生活、文学和传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和探索。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和谐生态的向往。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展示了他对人性复杂多样的理解与认知。
情节发展则呈现了沈从文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和传统的独到理解。
《边城》体现了沈从文对美的追求和崇尚,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沈从文的审美观念,以及他对世界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理想、自然、人性、生活、文学、文化、传统、美的追求、崇尚1. 引言1.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字三毯,号笞岑,湖北咸宁人。
生于一九〇三年,卒于一九四一年。
沈从文自幼聪颖,喜好文学,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小说《边城》和《孽子》等作品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肯定,被誉为"湖畔夫子"。
他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影响,既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新元素。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精通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
1.2 《边城》的背景与主题《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小说,取材于他在湘西边城凤凰县的生活经历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小说以凤凰古城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世代相传的习俗、民风和人情,展现了一幅独具韵味的湘西山水画卷。
作为湘西地区著名作家,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将湘西的山川风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神秘的风水文化等元素融入构建了一个独特而鲜活的小说世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沈从文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审美追求。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在边疆山村中的生活。
人性美与人情美是该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展现了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镜头中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尽力追求幸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特别是主人公苏小姐,她善良、正直、乐观,对待生活始终抱有希望,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对他人保持着宽容与理解。
小说中展现了浓厚的人情美。
边疆的山村生活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彼此帮助、关心、支持,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有时候也会有纷争和矛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和友好的态度。
这种亲情、友情、邻里间的情谊使得整个边城充满了温暖和和谐。
《边城》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小说以深情的笔调来表达对人性美的讴歌,并通过展示人情美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这种人性美和人情美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使得这个边城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一段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里,爱情如同清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
那里有着青山绿水,有着古朴的吊脚楼,有着淳朴善良的人们。
翠翠,这个如同山间精灵般的少女,便是故事的女主角。
她自幼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天真活泼,善良温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傩送,茶峒船总的二儿子,一个勇敢豪爽、热情正直的年轻人。
他与翠翠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在端午节的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傩送,从此,一颗爱情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傩送也对这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心生好感,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那一次次羞涩的目光交汇,那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以及那一份默默的牵挂和思念。
沈从文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翠和傩送之间那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自然而纯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爱情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的爱情不受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只是单纯地因为彼此的心灵相通而相互吸引。
这种纯粹的爱情观,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在翠翠和傩送之间,横亘着种种的误会和阻碍。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先向翠翠的爷爷提了亲。
天保的意外离世,让傩送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离开了茶峒,留下翠翠独自一人在溪边痴痴地等待。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翠翠的世界瞬间变得孤独而无助。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守着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的等待,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
她的等待,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爱情,而翠翠的等待,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真谛。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边城〉》在众多的文学经典中,沈从文的《边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它以其清新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讲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这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老人管理着溪边的渡船,女孩子名叫翠翠,是老人的孙女。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的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一次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与傩送相遇,傩送在翠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向老船夫求亲。
老船夫为翠翠的幸福着想,让翠翠自己做主。
然而翠翠的心思难以捉摸,既没有明确拒绝天保,也没有表达对傩送的爱意。
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中愧疚,也离开了茶峒。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剩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归来。
《边城》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所描绘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里的山水风光,青山绿水、吊脚楼、小溪、白塔,每一处景色都仿佛带着生命的呼吸,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那是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净土,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本性。
在人物塑造上,《边城》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
翠翠是美的化身,她的纯真无邪、善良温柔让人喜爱和怜惜。
老船夫则是善良、勤劳、忠实的代表,他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不计较得失。
顺顺虽然是个有钱有势的船总,但他也是个豪爽大方、正直善良的人。
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勇敢热情,充满了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让人感到亲切而真实。
沈从文通过《边城》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在这个小小的边城世界里,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沈从文《边城》评析
沈从文《边城》评析《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分享了对《边城》评析,欢迎大家阅读!一、风情美尽展世外桃源“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山水美使人如入境界有位名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这样的画面:“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沈从文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的审美内涵。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沈从文是现代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京派”的领袖人物。
沈从文是一富于诗性的作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欣赏《边城》带给读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渗透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谈谈《边城》中的人情美
素质培养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湘西小说”充满了人情美,他笔下的人物善良又纯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和谐融洽。
在《边城》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在湘西的一个小城里,祖孙二人以摆渡为生。
翠翠正值豆蔻年华,偶然一次邂逅了船总的二少爷傩送,暗生情愫,可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倾慕翠翠。
天保为成全他们二人,选择外出闯滩,却不幸身亡,傩送也因内疚而选择了远走他乡……作品为我们呈现了美的风景、美的人情。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边城》中的人情美。
一、浓浓的祖孙亲情翠翠的爷爷是河边拉渡船的老船夫,他为人慷慨大方、忠厚善良。
他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十分疼爱翠翠,总是给翠翠唱歌,逗她开心,希望她无忧无虑地长大。
他担心翠翠会重走她母亲当年的老路,得不到幸福圆满的婚姻,因此,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老船夫希望她能遇到一个可靠的人托付终身。
老船夫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依然开明、宽容和善良,他把选择权交到了翠翠的手里,希望翠翠能遇到自己的有缘人。
老船夫太疼爱、关心和在乎自己的孙女了,以至于他忽略了翠翠那一颗为傩送燃烧起来的心。
后来,当他发现翠翠心仪的对象与自己所想的并非一人时,他又懊恼又自责,生怕翠翠重蹈她母亲的覆辙。
最后,事与愿违,他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带着对翠翠无尽的牵挂去世了。
文中的祖孙情感人至深,爷爷爱着翠翠,翠翠也依赖着爷爷。
爷爷去世后,翠翠悲痛万分,坚持守着他的坟山,守着他留下的渡船。
二、青涩纯真的男女之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恋贯穿了《边城》的始末。
翠翠天真烂漫,自从在端午节的龙舟会上偶遇了二少爷傩送后,爱情的种子便在她的心里发了芽。
文中的傩送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翠翠是一见钟情,对感情忠贞而坚定,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经常借送酒来探望翠翠,为翠翠唱山歌,表达自己对她的喜爱之情。
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他毅然选择了翠翠,并向自己的父亲表明了心意:他会爱翠翠一辈子。
《边城》中的纯美爱情与乡土情怀剖析
《边城》中的纯美爱情与乡土情怀剖析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宛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描绘了湘西世界里的纯美爱情与浓郁的乡土情怀,给读者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与美好。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她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傩送则是个勇敢豪爽、热情正直的少年,他有着强健的体魄和一颗炽热的心。
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在碧溪岨的一次对歌中,傩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翠翠的心。
这种爱情没有世俗的杂质,没有门第的观念,只是两颗年轻的心在美好的时光里相互靠近。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天保的意外离世让傩送心中充满了愧疚,他离开了茶峒,留下翠翠在渡口痴痴地等待。
这份等待充满了无尽的忧伤和无奈,但也正是这份等待,彰显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她的爱情如同山间的清泉,清澈而纯净,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这种纯美爱情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怀。
茶峒这个边陲小镇,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依山傍水而居,靠渡船为生。
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底色,也滋养了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老船夫是乡土情怀的典型代表。
他一生坚守在渡口,风雨无阻地为过往的行人摆渡。
他不图回报,只是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的身上体现了乡村人的朴实与善良。
还有顺顺,这位慷慨大方的船总,在乡里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茶峒的风俗民情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热闹非凡,人们在欢乐中展现着团结和互助。
中秋夜的对歌,歌声悠扬,传递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些传统的节日和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传承乡土文化、维系邻里关系的重要方式。
《边城》中的乡土情怀还体现在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这片土地给予了他们生活的资源,也承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们敬畏自然,顺应天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
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
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
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
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
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
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边城》赏析之善与美的悲歌
现当代文学《边城》赏析之善与美的悲歌刘曜铭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摘要:在沈从文先生的诸多作品之中,《边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也是当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高峰。
作品之中运用高超的写作技法,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现实缩影,表达了人世间的善与美。
本文在深入分析《边城》写作手法和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善与美进行了全面赏析,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小说中表现出的优美自然但却具有一定悲剧色彩的凄凉之感。
关键词:《边城》;善与美;悲歌;赏析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在近现代小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小说中处处都体现着平凡世界中的人物和梦想,表现出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其中也蕴含着不平凡的美。
曾经有人对《边城》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它是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所以读者在阅读《边城》这篇小说的时候,就会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感受到小说中到处充满着人性的善,同时在这种“善”之下,也会感受到一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悲歌[1]。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边城》的善与美进行赏析,对于促进读者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小说中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小说的最开始,沈从文先生就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通过小说中的文字,可以将读者带入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去感受湘西的大美自然环境。
在这样的绝美环境中,一个老人正坐在边城的白塔之下,而一个叫翠翠的小女孩和一条黄狗居住在小溪的边上。
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一切显得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
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边城小镇的自然环境以及淳朴的民风,这座小小的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平和而安详,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里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美的,这种美一方面体现在自然环境之上,美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而另一方面就体现在淳朴的民风之上。
作者在《边城》这篇小说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都是人性善良与美德的化身[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牧歌属性及善与美陈强重庆秀山溶溪中学 409912摘要: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小说通过老船夫、翠翠等人物形象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可以说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湘西人性美的颂歌,是一首作家写给故乡的赞美诗。
沈从文饱含热情地写出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祖孙之间的亲情。
他把善与美全部融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风土人情之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边城》处处洋溢着牧歌气息。
沈从文构筑的乐园——茶峒处处充满善与美。
善是一种传统的心理结构、民族性格,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善的化身。
《边城》中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还充满着诗意美、人性美。
沈从文的《边城》对善与美作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 《边城》牧歌属性善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用牧歌式的素材谱写了这一美好人生形式的田园交响乐,永远以它那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激励着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和善的渴求。
《边城》同时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描绘的一幅幅清新、明快、宁静、淳朴、优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民族风情画,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颂了一曲人性的赞歌。
《边城》仿佛一座桃花源:景秀,人善,情淳,此处是至美的人间。
一、《边城》的牧歌属性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
牧歌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涵义也极大地丰富了。
现代学者已不再只限于从文学类型、品种的层面上理解它,燕卜逊在他的著名的《牧歌的若干形式》一书中认为,“牧歌并非由传统特征和惯例构成,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形式的限制,并得以存在下去。
”“如今,牧歌仍然具有体裁名称的功能,它同时获得一种引申意义,这种意义与批评家探寻文学的神话和原型的努力直接有关。
” [2]牧歌的实质,是在与复杂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尽管许多牧歌的描述与城市和乡村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但这种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单纯质朴生活的永恒愿望。
《边城》是体现牧歌这一抒情特质的典范之作。
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
[3]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
[4]夏志清赞赏《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
[5]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6]《边城》处处洋溢着牧歌气息。
作者通过老船夫与翠翠的亲情,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一切无不充溢着牧歌气息。
牧歌将乡土生活理想化,构筑乐园的冲动在小说中也十分强烈。
因此,构筑乐园图式也就成为其基本要求。
沈从文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
情形正如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7] 例如:渡船老人,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
他管理渡船,无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实于自己的义务职责。
因为食公家粮禄,过渡人出于感谢送给他的钱物,他一概极力退还;不得已得来的好处,总想法超量报答。
翠翠人小责任少,但乖巧心善勤快,是爷爷的好帮手。
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8]顺顺是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来得大气、豪迈。
他“大小四只船,一个妻子,两个儿子”,算不上豪门大户,但仗义疏财,扶弱济困,正直公平,亦使他深受当地人尊敬。
他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不畏缩。
沈从文并不满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个人修养的结果,而是本地风尚习俗的使然。
牧歌并不限于表现乡土喜乐,它本身也含有悲剧成分。
边城中的忧伤和凄婉无处不在,《边城》中表现为碾坊所代表的金钱交换关系对纯洁爱情的破坏.翠与二老相识两年后,碾坊介入了他们的关系,给二人本来纯洁的爱情抹上一层阴影。
小说第十节,老人去看龙舟,却被一个熟人拉去欣赏新碾坊,其实熟人的目的是替大老的亲事探老人口风。
探口风为什么要选择在碾坊?这其中的蹊跷细读后便能见出分晓。
熟人知道这碾坊的分量,渡船老人当然也知道。
熟人很机巧地让碾坊在老人心头加上这分量,然后故作含混地提到这碾坊是团总女儿的陪嫁,接着话题转向翠翠,试探老人的意思。
熟人把握着谈话的过程。
合乎逻辑的联想是,此人知晓了翠翠与二老之间的关系,它想借碾坊暗示二老已经另有所属,以打消翠翠与二老相爱的念头。
老人的心机没有媒人那么缜密,但他含糊的答话不是媒人所要听的;老人说的是实话,媒人却以为是托词。
他功利的心机,把现实关系还原为商品交换关系,难以想象长辈会决定不了孩子的婚姻大事。
这边媒人拿碾坊施压,那一边在吊脚楼上,顺顺以家长的权威,在两个候选儿媳之间排出座次:团总女儿“占了一个最好的位置”,而翠翠只能靠后边。
顺顺更喜欢二老,出于这点“私心”,他希望将碾坊所代表的财富带给儿子,在他看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爱。
二、《边城》中的善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就建立了人“性本善”学说。
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天然地存在“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9]具体来说,人性包括仁义礼智“四端”(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0]“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1]人性之善乃是天性,所以人就不妨循性而行,这样,他的行为无论如何也是善的。
孟子认为这种善性,是人所生而具有的。
《边城》中的湘西人民,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并汲取了它的精华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传统心理结构,民族性格,一种人性化的精神。
首先,老船夫、翠翠都是勤劳、善良的劳动者。
作者曾说:“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12]”《边城》中的人物,无不具备这种助人脱困的良善品格。
作品中的老船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如:文中写道:“有人心里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在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老船夫的这种性格,逼真地写出了山里人的淳朴。
即使别人要给,他也会想方法设法回报:“便将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旱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间,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他是一位慈祥、仁爱、善良,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翠翠是在爷爷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的,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她是一个勤劳、心地善良、正直而无私又懂得关心他人的女孩。
她虽然人小,但乖巧心善勤快,同时也是爷爷的好帮手其次,船总顺顺和他两个儿子也是善良、正直、朴素、令人敬佩的。
《边城》里的船总顺顺慷慨好义,豪爽正直,济人以急。
作者曾这样形容船总顺顺: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行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在老船夫死后,顺顺立刻赶往支持翠翠:“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他那种一口承担、义无反顾的态度,近于古代豪侠仗义之风。
面对着这个在风雨中丧亲,变得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边城人的善良。
这里人们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两兄弟都是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的乡下小伙,他们皆勇敢、豪爽、勤劳、善良。
哥哥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有乃父之风;弟弟傩送,同哥哥一样有勇有义,又因眉眼秀拔,而得“岳云”的美誉。
从老船夫的口中可以得知,原来傩送从急浪中援救过三个人,即使是面对危急生死之际也无所畏惧。
兄弟俩都显示了高尚美好的情怀。
小说的其他人物如(过渡客人、商人,水手、妓女、王团总等)也都那样浑厚、质朴、正直、善良。
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他们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13]茶峒社会也正是具有这些美好人性的人们,才显得处处都融洽和谐、欢乐秀美。
三、《边城》中的美。
(一)、风景美。
《边城》的写景十分精彩,如同目睹,正如作者所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14]确实,沈从文先生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新、明丽的边城风景。
且看:“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作者以经济而自然的笔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如同一首田园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可名状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