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第二单元教案
冀人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第二单元 7 植物的一生 共2课时 (含当堂测试)
(资料:花生的果实习惯在黑暗中生长。花朵在地上授粉后,花基部会迅速伸长下垂,并且逐渐变硬,钻入土壤中,形成果实。)
将发芽的花生种子栽到花盆中,及时浇水,每天观察并记录花生苗的生长变化,包括它是怎样开花和结果的。
提问:怎样让种植的花生长得更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花生的生长变化以及种植过程中的发现。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水、( )、( )、( )等都是必需的。
花生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 )、( )等过程。
当堂训练
1、从种子结构看,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主要看它( )
A.有没有胚乳 B.种皮是否坚硬
B.胚中有一片还是两片子叶 D.胚由三部分还是两部分组成
当堂
检测
1、从种子结构看,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主要看它( )
A.有没有胚乳 B.种皮是否坚硬
B.胚中有一片还是两片子叶 D.胚由三部分还是两部分组成
2.大豆种子中与卵生动物受精卵卵黄功能相似的一部分是( )
A.胚 B.子叶 C.胚芽 D.胚轴
3.面粉和花生油分别主要是由小麦和花生的哪一部分加工而成()
课题
植物的一生
教学设计共_2_课时
执教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知道花的生长过程
2、了解杏树一生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3、与小组同学一起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植物,研究它一生经历的过程
教具使用
学情分析
第__1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街道两旁的大树可以存活数十年,路边的小草到寒冬便枯萎。植物的存活时间有长有短,都要经历由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呢?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对电的原有认识。
接着,让学生们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通过调查家中的用电器来认识不同的电源和电都能为我们做什么,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的观念。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学生对电的前期认识,第二部分探索家庭用电器中供电的种类及安全用电,第三部分研讨如果没有电,我们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基本的用电安全,家中常用电器的使用和认识,但对于不同用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用电器如何工作,还是存在认知上的不足。
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认识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了解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科学思维]通过归纳和整理将本课所学的电知识整理成良好的知识框架。
[探究实践]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态度责任]意识到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感受到电给我们的方便,懂得节约用电。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
[难点]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一张“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3.一张“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
[学生]1.提前布置“家用电器调查记录”;2.每组一张“家用电器记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讲述: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探索。
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
六三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教学计划及全部教案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教学计划《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声音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噪声,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为线索,指向噪声的产生环境以及怎样进行防治。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课时分配4 .《声音的产生》........................................ 1课时5 .《声音的传播》.................................... 1课时6 .《声音的变化》................................ 1课时7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1课时四年级—班科学学科教案授课人: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4.声音的产生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备注(教师复备科学概念目标:栏)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电路》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起来的放在另一边。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你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导体与绝缘体的异同点在哪里?
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 整理检测记录。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
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 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 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选取身边的常见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区分同一物体中哪些部分是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绝缘体材料制成的,这样选用材料的原因是什么。
知道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都将成为导体,因。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导体和绝缘体【教材简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学生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展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电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
学生明白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案例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普及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在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数据。
并且只能借助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所以要强调细心观察、实测求证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上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能够举例说出具体的材料名称,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先预测后检测,按照是否容易导电进行分类,理解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实践]在实验计划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
在检测中尊重事实的实证,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物体的不同材料,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难点]能够正确看待导体与绝缘体,明白它们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 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特征;- 进行比较和分类;- 进行探究和实验;- 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培养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主题一: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 教学内容:-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分类方法;-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2. 主题二: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运动的生理机制;-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采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动物特征和运动方式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 动物标本或图片。
六、教学时间- 主题一:2课时;- 主题二:2课时。
七、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自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电路-第3课 简易电路
第3课简易电路(教材P26~2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
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
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
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
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关于电的知识”小组记录表。
教师准备:“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教案
1.导入: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
探索。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感受到电带给我们的方便,懂得节约用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初步感知电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懂得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对电的初始想法,引导学生认识电源的类别和常见用电器的作用。
探索二:了解电源的分类和电器的作用
1.过渡:同学们对电了解得真不少!生活中使用的电,像电灯、电视等是由发电厂的发电机供电,而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来供电。这些为用电器提供电的装置称为电源。
2.布置任务:请大家回忆自己家中的电器,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再在小组内讨论这些电器的电都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活中和电有关的事例很多,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认识电器和电源,了解电源的分类和常见电器的用途。这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应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主。同时,要强调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第1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课题
电和我们的生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
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共4课)(2021新版)
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1.海洋与陆地【教学分析】本课是四下第二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引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地球是个蓝色星球”,引导学生在信息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将探究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这一课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分析来完成的。
“表达交流”是本单元着重训练的探究要素,对信息的信息和处理的过程是表达交流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学会通过关键字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标注、摘抄,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表格或图形化处理,使之更直观。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经历过与同学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活动,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表达交流”能力目标进行中级训练。
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和结果,本单元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讲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2.能采用标记、表格、涂色块等方法筛选、整理、分析关键信息。
3.学会制作比例图,并能将比例图用作一种表达方式。
4.懂得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在综合分析自己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地球仪、彩色笔、资料卡。
[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
【教学过程】一、观察提问师:(出示太空拍的地球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为什宇航员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像个蓝色星球呢?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生分组观察,分析交流,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二、处理信息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海洋与陆地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资料拿出来,找出能支持你们刚才观点的关键语句,画下来,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老师这里有个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的表格,我们来填填看。
张地图,我们看到涂了色块的都是陆地,请同学们用蓝色彩笔给海洋区域涂上颜色,感受一下71%和29%的差异。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地球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吗?(生涂色、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师: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表示海陆面积比例的,哪种方式更准确、直观呢?(生展示交流作业,学生互评)三、得出结论师:通过收集、处理信息,我们发现了什么?生:地球可以说其实就是一个大水球。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 掌握观察、比较和分类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观察、比较和分类动物。
2. 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
三、教学难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研究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研究内容1. 动物的类别和生存环境。
2. 研究动物的名称、收集动物图片、观察其形态、颜色、大小、喜欢生活的环境、饮食以及动物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教学步骤1. 观察小猪们的生活环境,搜集小猪的图片并阐述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比较它们和其它动物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不同之处。
2. 让学生自己收集其它动物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基本信息和生存环境,鼓励学生将它们分类整理。
3. 观察班里的植物与自然环境盆景,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竞赛看谁的观察描述最为细致和全面。
第二课时研究内容1. 动物比较分类。
2. 研究用简单的分类方式归纳整理已知动物的特点。
教学步骤1. 教师示范比较分类,让学生从图片、卡通、图文资料等中找出一些同类的动物,然后通过比较体长、体重、喜欢的环境、吃什么和性格等方面对它们分类归纳。
2. 让学生调查收集更多的图片,将这些动物加入到新分类体系中来,扩展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
3. 调查一些当地出现过的绝迹动物的原委,挖掘学生做小调查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动手实验能力,扩大视野。
五、课后作业1. 寻找具有相同特点或相同生存条件的动物。
2. 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电路出故障了实验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电路出故障了实验设计一、教材简析:《电路出故障了》是教科版四下第二单元的第四节课。
在连接电路的时候,同学们常常会遇到有时亮,有时又不亮的情况。
本节课从“小灯泡不亮”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缘由,并学习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材主要开展三个活动。
第一部分:什么地方出故障了;第二部分:做个电路检测器;第二部分:检测故障电路。
二、学情分析:前三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电路的概念。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制定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设计。
因此,让他们来讨论小灯泡不亮的情况,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树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旨在让学生当遇到“灯泡不亮”这一问题时,能依照“电路出故障了—哪儿出了故障—如何排查”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经历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长此以往,必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尊重事实、善于动手探究的科学素养。
四、设计原理:利用电路中电流的通路与断路现象,通过改变电路中的元件连接状态,模拟电路故障。
通过观察和检测,找出故障所在,并修复电路,使小灯泡重新点亮。
五、实验目的: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最新《各种各样的花》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各种各样的花【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下“新的生命”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油菜花开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花的知识。
课文分“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三部分。
为了促成科学课堂的自主生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把“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和“花的观察报告会”这两部分内容互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报告会中学习“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这一部分【学生分析】从四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上来看,学生们在上一课《油菜花开了》中已经完成了对一朵油菜花的构造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有了必要的识别,在本节课上进一步对各种各样的花展开研究,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到生活中还没有开放的各种各样的花,学生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比较花的相同和不同,从而导出第二部分,四个概念的学习。
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
第三部分让学生明白: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
因此,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一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过程和方法: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2.通过花的多样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2020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2单元《点亮小灯泡》教案2
《点亮小灯泡》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2、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电池、导线、小灯泡。
了解其基本功能。
谈话问答: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3样物品,不知道大家是否认识。
这是什么?(电池/导线/小灯泡)关于它们你都知道些什么?分别做个人回答,全班交流,以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
老师做适当补充。
(依次板书:电池、导线、小灯泡)二、让小灯泡发光谈话:看来大家对这3样物品知道的还真不少!如果我要把这3样物品全部发给你,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点亮小灯泡)板书提问:你准备怎样连接它们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组边讨论,边画图表示。
全班交流,并且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简单讨论黑板上的示意图:这种连接小灯泡能亮吗?实验:发放器材,分小组实验。
并强调记录下使灯泡亮起来的各种连接情况。
分析:1、回顾实验前讨论的各种情况能使灯泡点亮吗?2、还有哪些连接方式也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3、讨论:这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灯泡的哪些地方?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形成连接通路,都连接到了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电池的两极)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灯泡上的这两个部位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这与灯泡里面的构造有关系。
三、认识小灯泡的构造提问:小灯泡里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讲解:请看图(小灯泡结构图)。
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
只有两个连接点通过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正、负极的时候,电流就会流过灯丝使灯泡发亮。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 第5课时 茧中钻出了蚕蛾
第5课时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四、拓展
1.观察课本第33页底部的几种动物图片,尝试利用研讨所学的 关于昆虫的特征来观察判断我们周围的动物是否属于昆虫类 动 物 。
2.播放视频:大凤蝶破茧而出。
巩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
认 识 。
板书设计
头 胸
腹
茧中钻出了蚕蛾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鉴于蚕蛾的样子学生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活动手册上直接给出了蚕蛾的形态结构图。
在学生 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左边为翅膀,右边从上到下分别是触 角、头、胸、腹。
【作业设计】
1. (选择)蚕蛾是昆虫,与蚕蛾身体结构相似的是( B )。
A. 蜘 蛛
B.蚂蚁
C. 蜈蚣 2. (选择)与雄蚕蛾相比较,雌蚕蛾的特征是( B )。
A. 腹部稍小,爬行快
B.腹部稍大,爬行慢
C. 没有明显区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明确蚕蛾是蚕生长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时期—— 成虫期,同时还需要指导学 生观察蚕蛾的身体结构特征以及正确区分雌雄蚕蛾,雌蛾交配后需要进行产卵,产卵完成后死亡,而雄蛾 交配完后就死亡。
在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结构特征及其各种生命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对蚕蛾的行 为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蚕蛾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也存在着 一些不够合理的设计,比如在观察蚕蛾的结构时,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了表面的观察,没有深入细致地观 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加以改进,
翅 两对翅,但短小,
触角
复眼
足 口 器 不口再器进食
退化,
失去飞行能力。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考。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相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2020~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钟》教案
8.《太阳钟》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太阳钟》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四课时。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人站在阳光下会有影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有影子的特征,因此影子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但学生对如何利用太阳的影子变化规律制作一个太阳钟是存在困扰的。
本课要帮助学生弄清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思考研究操作“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和“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实验操作,引发学生猜想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影响,教材选取了一个简单易做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影子的变化与光有关。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电路》教案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电路》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路》这一节内容位于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电路,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规律。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的组成,以及能够运用电路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光、声音、力、热等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电路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流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
2.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流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路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路的概念和组成。
2.电流的流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流动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电路实验器材,如电池、灯泡、导线等。
2.准备一些与电路相关的日常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电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电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与电路相关的日常生活实例,如照明电路、电动机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中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流动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电流的流动规律。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路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巩固对电路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应用领域,如家用电器、工业生产等,让学生了解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流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
(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课序
2.1
课
题
油菜花开了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教学后记:
课序
2.5
课
题
种子的萌发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演示:
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根茎和叶养分
教学后记:
课序
2.6
课
题
动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卵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课序
2.2
课
题
各种各样的花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受精结果
教学后记:
课序
2.4
课
题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观察更多的花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后记:
课序
2.3
课
题
花、果实和种子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设计者
李志良
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