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常见文言现象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归纳:1.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不久。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5)未若:不如,不及。

(6)因:由于。

(7)骤:急,紧。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10)胡儿:文言文中代指小孩。

(11)左将军:这里指左将军王凝之,是谢安的弟弟谢万的下属。

《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行,出行。

(2)日中:中午。

(3)过中:过了中午。

(4)不惠:不会变通。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做事做人不聪明。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至,到。

(7)元方: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

(8)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尊君,代词,这里指陈太丘;不,通假字,通“否”。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君:对对方的尊称,你可以称这位君主的儿子为卿。

2. 《论语》十二章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这是古代常用句式,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也……吗”,通常以“不亦”开头,“乎”结尾,中间用正反相对的两种句式。

相当于“不是很好吗”。

②朋:同门师兄弟。

③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焉,于之,向他学习;④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愠,恼怒、怨恨;⑤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忠,尽心竭力;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信,真诚、诚实;⑦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传,传授;⑧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按时去复习它;⑨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⑩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2. 词汇丰富,使用较多的汉字,需要积累大量的生词;3.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严谨,需要深入理解;4. 语言优美、含蓄、抽象,需要仔细品味。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以“时态、语态、主谓、宾谓”为主的“四分法”。

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动词形式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谓关系。

2. 倒装句:将句子的语序倒置,常用于表示强调、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并列句:以“而、且、乃、若、亦、则”等连词连接的句子,形式较多样化,常用于并列、转折、递进等情况。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忠实于原文: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解释。

2. 熟悉常用字词:通过课文和练习积累常用的字词,逐渐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3. 疑难句的解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者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翻译。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仔细体会。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 理解上下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并尽量还原原文的语义。

2. 注意准确用词:尽量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来翻译文言文,避免用词过于生僻或繁琐。

3. 灵活运用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序。

4.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翻译时适度加以转换。

五、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王安石祭侄文》:了解古代祭礼的形式和礼仪,在阅读中体会王安石的豪情壮志。

2. 《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作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孟子》: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关系等。

4. 《论语》: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修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六、重点句子翻译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

常见文言现象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词汇文言文的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加古老和复杂,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同时,文言文中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意思更加精确和拟人化。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相对而言也更加古老和复杂,它的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样。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和华丽。

二、常见文言文现象1. 用字不同文言文中有很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比如“兹”、“汝”、“嘉”、“谨”等等。

这些词汇的意思需要通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才能准确理解。

2. 语序不同文言文中的语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灵活和多变,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3. 句式不同文言文的句式往往比现代汉语更为含蓄和华丽,它常常采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

4.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相对而言更为丰富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等。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多读原著要想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还是多读原著。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很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2. 注意上下文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通过上下文的衔接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3. 学习相关知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古代诗词、古代典籍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和耐心,一定能够学好文言文。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一讲:文言文考点: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⑦对镜帖花黄(帖—贴)2、词类活用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一、古今异义词1、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2、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二、一词多义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引:1、下车引之(拉)2、属引凄异(延长)信: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2、谓为信然(确实)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三、文章主旨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论语》: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杞人忧天》:其人舍然大喜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相委而去古义:古义:有朋自远方来饭疏食,饮水古义:古义:三军可夺帅也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古义:古义:屠自后断其股国人道之古义:古义: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古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身亡所寄古义:古义: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三、词类活用1.友人惭2.传不习乎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饭疏食,饮水5.温故而知新6.吾日三省吾身7.学而时习之8.非学无以广才9.非宁静无以致远10.其一犬坐于前11.一狼洞其中12.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13.闻之于宋君四、虚词(一)其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乐亦在其中矣4.仁在其中矣5.恐前后受其敌6.屠乃奔倚其下7.一狼洞其中8.场主积薪其中9.将隧入以攻其后10.屠自后断其股11.及其家穿井12.其人舍然大喜(二)乃1.去后乃至2.屠乃奔倚其下3.奈何忧其坏(三)之《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友人惭,下车引之《论语》: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曲肱而枕之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诫子书》:1.夫君子之行《狼》:1.复投之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久之,目似瞑4.又数刀毙之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穿井得一人》:1.宋之丁氏 2.有闻而传之曰3.国人道之4.闻之于宋君5.得一人之使 5.求闻之若此《杞人忧天》1.又有忧彼之所忧 2.因往晓之4.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四)于1.于我如浮云2.其一犬坐于前3.闻之于宋君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五)则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 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 你(4)是知也“知”通“智” 聪明(5)一切乌有“乌”通“无” 没有2. 重点词语(1)为业:谋生(2)训故:旧的(3)如:像……一样(4)方:正(5)数:几(6)未之尝:未曾(7)市:集市(8)寻:不久(9)省:回忆,记起(10)是:这,此,这个,这样。

表判断。

(11)略无:毫无,全然没有。

形容沙漠中很少有草木等植物。

这里是毫无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还有一句“邑人奇之”。

之:代词,指他。

有人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

(12)人问之:之:代词,代指他。

有人问他。

问,动词做谓语时不能带宾语,所以问前面加“人”,这里的“人”是句子的主语,不是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别人”。

与之论辨:之:代词,代指他。

跟他谈论道理。

辨,通“辩”,辩说。

不若人也:若,及、赶得上。

不及人。

不如别人。

不及:比不上,赶不上。

焉为:即“以为焉”,为什么。

表示反问语气。

他认为聪明和愚笨的差距是由能不能用心思造成的。

自用其才才:才干。

自己只凭个人才干去做事。

不因人之才而善用人之才也:因,依靠,凭借。

他善于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才能来办好事情。

之谓也:之,指示代词,这;谓,同“为”,意动用法,“以为”。

认为……说的就是……啊!若子才难用:若,如果;才,才能;难用,难以任用。

才能难以被任用。

则无望其速成矣:无望,不要希望;速成,很快成功。

那么就不要希望他能很快成功了。

吾未尝见其不专心致志于道德者也:未尝,不曾;致志,专心一志;于,对于;道德,指讲求仁义礼智之道。

不曾见过他不用心刻苦地学习仁义礼智之道的人。

乃迎子于门:乃,于是,就;迎,迎接;于门,在门口,状语后置句的正常语序为“于门迎子”。

于是就在门口迎接你。

固成事者:固,本来;成事者,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本来能成就事业的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01《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20秋季初中学习群9月25日晚19:30 正式开课原价799元,24小时内报名0元长按二维码免费入群△扫码后年级按钮仅能戳1次哦,请谨慎点击!ps:初一:数学+英语初二:数学+物理初三:数学+物理+化学△高中生入群免费听数/英/物/化/政/史/地课程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22、《两小儿辩日》一、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三、古今异义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多指距离,离开,文中指距离。

今义: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烹制出的汁水23、《短文两篇》一、词类活用我将东.徙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边。

有闻而传之者闻:使听见,动词使动用法。

二、一词多义以以.故东徙(因为,介词)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动词)于闻之于.宋君(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之国人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子将安之.(动词,到)三、古今异义1.子将安.之?安:古义:哪里今义:平安、安全2.吾穿.井得一人穿:古义:凿通今义:把衣物等套在身体上3.常一人居外居:古义:待着今义:居住四、重点句式子将安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24、《晏子使楚》一、通假字1. 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2.圣人非所熙.也。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二、一词多义为为.其来也(相当于“于”,在)缚者曷为.者也(干、做)橘生淮南则为.橘(成为)三、古今异义1.谓左右..曰古义:君主或达官贵人身旁侍奉的臣子或奴仆今义:左边右边,指方位2.其实..味不同古义:他们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情况,紧承上文而多含有转折之意3.何坐.古义:因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4.寡人反取病.焉古义:辱今义:指身体不适四、文言句式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1、何以也(“何以”即“以何”)2、缚者曷为者也(“曷为”即“为曷”,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省略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后省略了介词“于”)25、《世说新语》三则一、通假字1、至大寒,止.得襦。

(“止”通“只”,只是,只有)2、且著.襦,寻做复裈。

(“著”通“着”,穿)二、词类活用母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三、古今异义1.尝.与诸小儿游。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吗”2.但手熟尔/惟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3.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4.板印书籍“板”同“版”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6.药稍镕“镕”同“熔”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名作动,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形作动,显得灵异3.苔痕上阶绿上:名作动,爬上绿:形容词使动,使······变绿4.草色入帘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青5.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6.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7.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生藤蔓8.不蔓不枝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9.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10.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11.再火令药溶火:名词作动词,烧12.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13.则以纸帖之帖:名词作动词,做标签,标记三、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宜今义:一种学位称呼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从前的事情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置之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4.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5.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模子今义:模范、榜样、示范6.薄如钱唇古义:边缘今义:嘴唇四、一词多义【以】1、以备一根内有重复者连词,来,用来2、以松脂/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钱覆其口/徐以杓的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把4、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凭借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帖动词,做2、皆为板本动词,是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4、未为简易是5、又为活板动词,做,这里指发明6、每字为一印动词,做,这里指雕刻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做,这里指雕刻8、满铁范为一板/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动词,成为9、极为神速是【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代指毕昇的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指陈尧咨7、以钱覆其口代词,指葫芦【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词,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词,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词,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词,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词,代指字模8、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凭手熟的道理9、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10、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11、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12、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15、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印】1、自冯瀛王时始印五经印刷,动词。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现象总结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现象总结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现象分类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二、词类活用:1、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2、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7、饭疏食。

饭:名词作动词,吃。

8、曲肱而枕之。

枕:意动用法,以……为枕。

三、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和侄女。

今义:子女2、太丘舍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3、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4、饮水。

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四、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可以为师矣(做,成为)(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3)乐:不亦乐乎(高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乐趣)公大笑乐(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4)“而”的用法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修饰关系)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关系)曲肱而枕之(表顺承关系)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关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关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关系)相委而去(表顺承关系)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贤哉,回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非人哉!则是无信则是无礼。

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年级上语文文言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文言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文言知识点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

七年级上语文学习涉及了许多文言文知识点,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口语代替,不同的字词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墨客”并非指涂墨的人,而是指文学家。

二、文言短语
文言短语多出现在成语中,如“兵不厌诈”,这是说战争中用计谋是必要的,而不是说战争中的士兵必须喜欢欺骗。

三、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倒装、并列句、比较句等,需要学生认真理解和掌握。

四、文言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和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仔细分辨及运用,如“、”的使用等。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学生懂得如何理解文字,如将句子分成几个部分认真思考,或者推测缺失的字词等。

六、文言文常用句型
文言文中有很多常用句型,学生需要认真掌握,如“而今”、“何以”等。

七、文言文写作技巧
文言文写作需要学生结合文言文的语法和指示要求翻译,注意字词搭配和语序,避免汉语口语干扰。

以上七个方面都是七年级上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花费时间深入学习。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领域。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上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能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初一上册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初一上册常见的实词有:1、“之”:①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②作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其”: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②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3、“而”:①表顺承,“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修饰,“着、地”,如“康肃笑而遣之”。

4、“以”:①作介词,“用、拿、把”,如“以刀劈狼首”。

②作连词,“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于”:①表示在,如“于舅家见之”。

②表示到,如“至于夏水襄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不充当主要成分,但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乃”:①于是,就,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才,如“去后乃至”。

2、“者”:①……的人,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的原因,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乎”: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如“不亦乐乎!”4、“也”:①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陈述或解释,如“夫战,勇气也”。

三、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表示疑问。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文言文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1、“儿女”,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前往。

3、“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的一大重点,文言文的学习在七年级上册中就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

一、文言词语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华丽,因此词语使用也较为复杂。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的同时,要对其意义和用法有一定的了解。

1.虚词:文言中的虚词主要有“之”、“乎”、“者”等,这些词语可以说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2.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通常较为规范和整齐,往往不受时态和语态的影响。

例如,“行”、“应”、“自”等。

3.名词:文言文中名词的数量较少,但往往都具有较为含蓄和深刻的意义,如“春草”、“秋水”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虽然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但其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文素养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注重文化背景:文言文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受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因此在阅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和历史底蕴,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含义。

2.注重上下文:由于文言文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而且往往用的是较为常见的词语,导致上下文和语境的分析尤为重要。

3.注重字句:字句是文言文中表现手法最为明显的部分,不同的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字句的分析和理解来把握整篇文言文的主旨和思想。

三、文言文写作技巧文言文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比较保守,但其表现手法和思考角度却十分灵活。

以下是文言文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1.保持句式规范: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十分重要。

在写作时,应注重句式的规范和整齐,并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和词汇混淆。

2.善于表现感情:虽然文言文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却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

因此,在文言文写作中,我们需要注重情感的抒发,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七上文言语言现象整理

七上文言语言现象整理

七上文言文语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兑命:兑,通“说”,指傅说。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子侄辈们;今,专指子女。

去后乃至:古,离开;今:与“来”相对。

三省吾身: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古,指冷水;今,水。

虽有嘉肴:古,即使;今,虽然。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勉励;今,强迫。

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

不知其旨也:古,甘美;今,意义。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不通,理解不了;今,困难。

尔辈不能究其物理:古,事物的道理、规律;今,物理学。

是非木杮:古,这不是;今,事物的正确和错误。

渐沉渐深耳:古,罢了;今,耳朵。

阅十余岁:古,经历;今,看。

但知其一:古,只;今,表示转折。

盖石性坚重:古,原因是;今,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邻人之父:古,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父亲。

死者十九:古,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今,数词,19。

三、词类活用:友人惭:惭,对……感到惭愧。

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名词作状语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名词作状语用。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用。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用。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

名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

弗食:食,吃。

名词作动词用。

顺流下矣:下,往下游。

名词作状语用。

天雨墙坏:雨,下雨。

名词作动词用。

智子疑邻:智,认为……聪明。

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学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学问,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代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代善者。

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团附中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七)
一、通假字
1.尊君在不.同“否”,没有
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止.有剩骨同“只”仅
5.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6.身亡.所寄同“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儿子和女儿
2.可以
..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3.吾日三省.吾身古:泛指多次今:二加一后所得的数
4.有朋.自远方来古: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5.饭疏.食古:粗劣今:消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6.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学而不思则罔.古: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
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改变今:强取,抢
9.险.躁则不能治性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10.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修养今:治理
11.非宁静
..无以致远古: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环境、心情)安静
12.夫君子之行.古:品德、品行今:走
1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今: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14.及其家穿.井古:挖掘,开凿今: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上
15.国.人道之古:国都今:国家
16.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伤害今: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7.奈地坏.何古:崩塌今:缺点多的;使人不满意的
三、一词多义
1.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2.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期日.中太阳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
4.为:可以为.师矣成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5.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愉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6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7.行:夫君子之行.品德、品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8.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
9.闻:有闻.而传之者听见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10.若:求闻之若.此像,如若.屈伸呼吸你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
2.门外
..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9.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10.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11.静.以修身形容词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12.多.不接世形容词作名词多数人
13.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14.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