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这首诗的内容;2.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脑、诗歌《江城子》的课件、乐器(如古筝或古琴)、录音机;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纸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诗歌《静夜思》,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2. 提问:你们对古典诗歌有何了解?是否认识《江城子》这首诗?核心内容:1. 展示《江城子》的课件,让学生观看诗歌的全文与背景图片。

2. 给学生发放课本,与他们一起朗读《江城子》,重点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江城子》,并加入乐器的伴奏,增强整体表现效果。

4. 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意境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结合录音机播放优秀的诵读录音,展示不同的朗诵风格,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6. 开展朗诵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色和创意。

巩固提高:1. 引导学生仿写《江城子》,自由地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3.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多的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研究,拓宽文学视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江城子》这首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古典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江城子》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苏轼以及他的诗词作品,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江城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讲述《江城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句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含义。

5、分析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明月”“短松冈”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6、探究艺术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尘满面,鬓如霜”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织)等。

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7、再读诗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板书设计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第一部分: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

(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

突出反差。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其中《江城子》是他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被贬谪到潮州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江城生活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江城子》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艺术特点,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诗,作者以个人的视角,以诗人流放江城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贬谪生活的困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本文学生初读可能会觉得琐碎平淡,但通过细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思想内涵。

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和他的《江城子》。

2.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理解并鉴赏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中的抒情与议论的结合。

五、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

2.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分配开场导入呈现《江城子》的诗歌结构。

观察诗歌结构,猜测诗歌内容。

5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入《江城子》的故事背景。

聆听并记录重要信息。

10分钟正文阅读集中时间阅读并欣赏诗歌的原文,师生共同解读。

阅读诗歌,并记录自己的理解。

15分钟梳理诗歌结合学生的记录,梳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与他人讨论。

10分钟归纳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及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与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

10分钟课堂练习就自己理解的诗歌意境写一段600-700字的文章。

自主写作。

1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记录并完成作业。

5分钟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及其《江城子》这首诗歌的背景,把握了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巩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教案名称:《江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城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3.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2.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江城子》的全文
2.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程:“你们喜欢听古文诗吗?你们了解《江城子》这首诗吗?”
Step 2:背景介绍
1.介绍《江城子》的背景:这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的古文诗,诗中描绘了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江城的思念之情。

Step 3:文本解读
1.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江城子》的全文,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解读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Step 4:诗意把握
1.让学生们就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出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5:艺术鉴赏
1.介绍古文诗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运用对偶法、暗示法等手法。

2.让学生们分析诗歌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表达意义。

Step 6:情感表达
1.引导学生们就自己生活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来展示。

Step 7:反思总结
1.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的收获和困惑。

2.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
1.让学生们查找更多关于杜牧和《江城子》的资料进行学习和了解。

2.引导学生们阅读其他古文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江城子》的诗歌原文和翻译;3.相关背景资料和诗歌分析资料;4.学生的诵读和表演集锦。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江城子》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江城的氛围。

2.引领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江城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好奇心。

Step 2:核心教学(30分钟)1.分析《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分小组让学生朗读和表演《江城子》,并提请部分学生做归纳总结,分享朗读和表演感受。

Step 3:拓展延伸(20分钟)1.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询问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城子》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达方式。

3.分小组让学生杨洪基的相关资料并与整理,详细了解诗人的背景。

Step 4:巩固练习(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初步的创作,以江城为主题,写一首与江城相关的短诗。

2.分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选出最佳的三首进行展示。

3.每组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评点评,并讨论不同诗歌的韵律和体裁。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老师评估学生反馈和个人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江城子》的艺术特点。

2.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学习苏轼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江城子》是苏轼的一首抒情诗,写作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在此时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感受到枯燥的生活和困苦的境遇,思念家乡和亲人,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2. 诗歌分析《江城子》全诗共八首,每首四句,共计三十二句。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苏轼在异乡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典故、象征等,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活。

3. 诗歌解读•第一段:描述了烟雨朦胧的江城景象,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观,展示了主人公无法言喻的思乡之情。

•第二段:以饮酒为情感抒发的方式,既表达了愁苦之情,又流露出苏轼豪爽的个性。

•第三段: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

4. 诗歌赏析《江城子》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纷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中可感受到苏轼的豪情壮志和感人的抒情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淡然。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详细解读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析和讨论诗歌,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3.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为基础,写一篇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

2.学生针对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3.学生参与创作,完成一篇类似的诗歌。

六、课堂延伸1.听取学生的创作,并进行点评和互动讨论。

2.邀请其他老师或专家进行课堂讲座,介绍苏轼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七、教学资源1.苏轼的《江城子》原文。

2.苏轼的其他诗歌作品。

3.诗歌赏析相关资料。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江城子》的背景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江城子》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学生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1.《江城子》原文。

2.解读材料和评论。

3.学生的笔记本和纸。

教学流程:引入:教师介绍《江城子》是一首古代名篇,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请学生思考一下,你们对于这首诗的了解和感受。

阅读与理解:1.教师分发《江城子》原文,让学生自行阅读。

然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诗中的意象、押韵和情感表达等特点。

2.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对于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2.教师分享适当的解读材料和评论,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创作与分享:1.教师要求学生们以《江城子》为灵感,自行创作一篇短文或者诗歌。

2.教师安排学生们相互交换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们对于彼此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一步研读和欣赏《江城子》,并写一篇读后感。

拓展活动:教师可将学生们的作品在课后整理成文集或者写一个班级期刊,并展示给全校师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了《江城子》这首古代名篇,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环节,学生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写作能力的锻炼。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的形式,学生们得以相互交流和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江城子 教案

江城子 教案

江城子教案教案标题:江城子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学习《江城子》,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江城子》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感受和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复印《江城子》的诗歌原文。

2.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和诗歌解析。

3.准备学生的课堂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城景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江城的好奇和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江城子》这首诗吗?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和想法?”二、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朗读《江城子》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跟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教师解析《江城子》的诗歌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隐喻、比喻等。

3.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诗歌创作(20分钟)1.给学生一些关于江城的关键词,如“江水”、“古城”、“夕阳”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与江城相关的诗歌。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诗歌分享(10分钟)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

2.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演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创作保持兴趣和热情。

教学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江城的文章,展示自己对江城的理解和感受。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江城子》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首抒情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以下是一份针对《江城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江城子》的意义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江城子》的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注释。

2. 教学素材:包括与江城相关的图片、文化背景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通过展示与江城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城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导入课题,了解背景(10分钟)通过讲述唐代的江城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江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介绍《江城子》的作者杜牧,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城及其景色、人们的生活情感。

4. 分析诗歌意象(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味诗歌的美和修辞的技巧。

5. 探讨诗歌主题(15分钟)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江城子》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感悟。

6. 模仿创作(20分钟)根据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各自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江城的感悟和思考。

7.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要求学生背诵《江城子》,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你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是什么?诗歌有哪些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8.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理解的文章。

江城子-完整版教学设计

江城子-完整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语句。

3、有感情朗读,并能流利背诵。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句。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介绍苏轼。

第一步:学生出示他们所找到的资料。

第二步:教师补充完整苏轼的资料。

(教师展示: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来自百度百科)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1、有感情朗读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

第二步: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朗读,其余小组听读并评价。

第三步:全班齐读。

2、结合注解,说说在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从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第一步:先理解词的上阕,记叙了什么事情,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第二步:词的下阕记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学生发言,再教师补充。

)3、品析语句,词中哪些字句最能体现苏轼豪放词风格。

第一步:组员独立完成,至少要找到一处能体现豪放风格的词句。

第二步:组内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对词的理解。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预设: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统领全文,激情飞扬,奠定了全词豪放的基调。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体现了打猎场景的宏大,参与的人多。

鬓微霜又何妨,写出作者不惧年老豁达的胸怀。

亲射虎,看孙郎,写出了词人老当益壮。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作者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江城子的教案

苏轼江城子的教案

苏轼江城子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轼《江城子》的诗意世界教案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 理解《江城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苏轼的诗歌技巧和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苏轼的生平背景,介绍他的诗歌创作和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主体活动:活动一:诗歌背景了解与探讨1. 分发《江城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2. 引导学生讨论《江城子》的题材、情感表达和主题。

活动二:诗歌分析与诗意体验1. 分组让学生共同分析《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如韵律、修辞手法等;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模仿创作等方式,体验苏轼的诗意世界。

活动三:创作与表达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江城子》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背诵或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总结活动: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和体验;2. 总结苏轼的诗歌艺术特点和对文学的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苏轼的诗意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相结合。

教案评估:1. 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和创造力;3. 学生对苏轼的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苏轼的诗歌作品集;2. 《江城子》的诗歌原文;3. 诗歌分析和创作的参考资料;4. 学生创作作品展示的场地和设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自然、人情,以此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5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多种形式的诵读;能用文雅的现代汉语对原诗进行再创作;能准确自然流畅地运用名句。

二、说教法(1)结构层次:诵读——美译——鉴读——用读(2)思路理念:1、导语尽量简洁明快。

2、明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以读代讲,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有效地朗读指导可以促进阅读的展开,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

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词(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以达到“选词知文”的效果。

·通过有角色地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以达到“触文生情”的效果。

3、美译诗歌之美在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古诗词学习,首先要克服文字障碍。

传统的疏通文意搞一一对应式直译会导致有其意而失其神。

信而不达,达而不雅。

因而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规律,想办法,把诗歌翻译成文雅的现代汉语。

4、鉴读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于文中找规律,围绕语言学习置疑、启疑、激疑、辨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苏轼式写作:《江城子》课程设计教案

探究苏轼式写作:《江城子》课程设计教案

探究苏轼式写作:《江城子》课程设计教案。

《江城子》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五言古诗中卓然独立。

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该诗的构成、内涵和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苏轼式写作:《江城子》课程设计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目的1.教学内容:该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江城子》的诗歌分析、译注解读、赏析技巧和写作实践等方面。

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江城子》的诗歌形式和内涵。

(3)赏析技巧,如词汇的分析和比喻手法的解读等。

(4)写作实践,如针对该诗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实现以下目标:(1)全面了解苏轼和《江城子》的文学背景和特色。

(2)了解五言古诗的构成和表达方式。

(3)掌握赏析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步骤1.引言通过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其代表作,《江城子》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诗歌中的意象,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2.授课(1)诗歌形式和内涵讲解《江城子》的五言古诗形式,并结合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分析,解释了它的内在意义。

着眼于“江”、“城”和“离别”这些意象,深入拓展学生的阅读角度和逻辑思维。

(2)译注解读和赏析技巧以英译为例,详细讲解生字词语的解读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五言古诗中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段。

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化理解。

(3)写作实践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创作一首自己的五言古诗。

鼓励学生在字数、韵律、意象等方面多方尝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3.课堂布置安排诗歌阅读和写作任务,布置阅读反思和写作反馈的作业。

鼓励学生加入文学社团或参加文学比赛等活动,深化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特色本次课程设计的特点如下:(1)多角度分析通过历史、文艺、哲学等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江城子》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背景。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第一篇:《江城子》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其表现方式二、学习重点:1、根据词题“记梦”划分此词的抒情层次,概括每层内容大意2、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中的白描手法三、作者作品简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悼亡词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巨匠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写得真挚动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首悼亡之作苏轼是宋代文艺创造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特别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史历来以“唐诗”与“宋词”并称,誉之为诗歌国度之中两座巍然耸立的艺术高峰但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附庸于音乐,以娱宾谴兴为目的到了苏轼,冲破“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方法,“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在苏轼的词笔之下,词走出了宫闱闺阁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境地,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这首《江城子》以悼亡怀人为题,就是苏轼的首创随着题材和思想内容的扩展,词的表现手法也随着创新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审美价值如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就纯以白描取胜在风格上,苏轼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写词,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为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元好问《遗山自题乐府引》说“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显然不是过誉之词然而这颗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一生际遇坎坷,几经宦海沉浮,家庭变故苏轼十九岁中进士,颇受赏识,政迹卓然熙宁九年“乌台诗案”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他长期处在新旧两党之争的夹缝中而不容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同时他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晚景凄凉他十九岁时娶王方之女王弗夫妻之间恩爱相处,感情笃厚苏轼读书时,王弗就在一旁陪伴后来苏轼一旦忘记书中内容,王弗总能脱口而出如此聪慧的伴侣却不幸早逝,留下苏轼一人独自神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夜里,苏轼梦见她后来就作成这首词以为纪念笔调沉挚婉曲,情真意深,回肠荡气,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代表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名世,人称“三苏”,皆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幼时由母亲程氏亲授其书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兄弟随父出川,到京城赴进士试次年同榜中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器重,待以殊礼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守父丧返京,加入韩琦,欧阳修等一批元老重臣反对王安石的行列他因政见不和而乞求外任,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吏,政绩由存熙宁九年(108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司马光上台执政,推行“元更化”,新法尽废此时原本反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条文及其执行中的流弊的苏轼又认为新法中的某些利国利民者不宜废弃元丰三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等人出于政治目的,从苏轼《湖州谢上表》和王安石变法时写作的诗文中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苏轼,打入御史台狱100多天,受株连者30余人,这就是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是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一生的政治悲剧就是从“乌台诗案”开始此后他先后被贬黄州,英州,惠州,儋州,至徽宗即位方遇敕北还,元符四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临死前曾《自题金山画象》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绝笔,也是苏轼一生政治悲剧的写照苏轼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但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从政,怀有经世济时的大志在朝廷上耿直敢言,外任时又恤民疾苦在徐州任上时恰逢大洪,他亲自率众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后亦称“苏堤”),过家不入,保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上时,适逢大旱,苏轼曾再三为民请命减免供赋,施舍灾民,还兴建水利,筑起一条长堤(杭人称“苏公堤”),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方便耕作“苏堤春晓”现成为杭州十景之一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对待人生有着一种超旷达观的胸怀几经政治迫害,身处逆境,仍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当他年过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敕还时,仍留下了“九死南黄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谪居黄州时,由于生活困窘,朋友马梦得帮苏轼求得“东坡”数千亩他躬耕不辍,还在东坡上筑起房屋当时大雪纷飞,即命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人真诚坦白,胸襟博大他和王安石虽然是政敌,但不以政见不合而疏远,反而在路过金陵时,前往拜见罢相归隐的王安石,相饮唱和,感情笃厚,可谓“君子之争”,成为千古美谈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他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均属一流,不同凡响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史称“苏诗”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赋骈散融会,成为“变赋”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宋赋中上品其书法和绘画自成一家,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瑰宝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以枯木怪石警世,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集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丰乐亭记碑》,《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此外,苏轼还在医学,养生,烹饪,农田水利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拥有不少发明创造善气功,能炼丹,著有《养生秘诀》善烹饪,他的“东坡肉”,“东坡酒”,驰名中外他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堪称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四、作品赏析这首词以“记梦”为线索贯穿全篇上片写成梦的原因,实际上是倾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内容由三个层次组成“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一句便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直接倾泻出来,总领全词,定下了凄凉感伤的基调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生”指作者自己,“死“指亡妻王弗“两茫茫”写两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不思量”以下四句为第二层写作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六个字,语虽平淡,但“不思量”一句实际上以退为进,恰好表明了“自难忘”所蕴涵的感情深度如果把它说成天天思念,日夜不忘,那倒反使人感到不真实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后葬于四川苏家祖坟,此时苏轼知密州,可谓“千里”“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的自伤之词,暗示了十年来仕途坎坷,抑郁难平的苦闷经过这样几次折迭,左思右想,亡妻的形象就常常浮现在眼前,于是在夜间入睡后,就很自然的作起梦来下片直接描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幽”字渲染了朦胧的梦境全篇基调凄凉悲伤,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来到年轻的妻子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持久的思念,一旦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凝注在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来,只有相视而泣此时无言胜有言,千般苦楚,全都渗透在这个“泪”字中了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梦后之思,舍身推想孤坟中妻子的孤独与痛苦这样写,既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了解释,又呼应了上片中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把生者,死者紧紧相联,结构十分严密这首词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语言自然朴素,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疏笔勾勒容貌,可见十年来的经历和情怀;“小轩窗,正梳妆”两句,选取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温馨浪漫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又是夫妻重逢情感流露的特写;“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令人一吟三叹,余味无穷五、思考与练习1、谈谈苏轼对宋词的贡献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3、概括此词的艺术特点1、苏轼对词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咏史怀古,悼亡赠友等,“凡可入诗着皆可入词”,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他还开拓了词的表现手法,描写,议论,抒情,凡诗文之法皆可用于填词,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他的词清新豪健,创立了与传统的婉约词并行的豪放词,使宋词的风格趋于多样化从此词摆脱了附庸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2、一句表达了一种因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不思量,自难忘”从相反角度写出了思念之浓厚这一句总领全词,定下了全词凄伤哀痛的基调3、此词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三,语言朴素自然,纯以白描取胜六、课外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国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娇奴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

《江城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阅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江城子》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领会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结构,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词中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江城子》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领会《江城子》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隐喻和象征的解读。

2. 古典诗词创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江城子》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隐喻、象征和意境。

5. 案例分析:分析《江城子》的语言特色和创作方法。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词。

7.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江城子》,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欣赏《江城子》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体现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4. 阅读其他苏轼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江城子》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句理解、意象分析、创作练习等。

3. 小组讨论观察:评价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江城子》为例,深入剖析诗句的内涵和创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江城子》相关资料及注释。

江城子苏轼教案(精选5篇)

江城子苏轼教案(精选5篇)

江城子苏轼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江城子苏轼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4.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1.了解词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质疑和讨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2.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此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仔细看画面,观察画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引发大家的兴趣,猜想任务的行踪,导出标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大屏幕出示图片和标题)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1.苏轼简介请同学一起朗读屏幕简介,然后知名同学补充。

2.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四、研读苏轼的《江城子》(出示全词)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

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

(出示《出猎图》)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江城子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江城子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江城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江城子》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体验古典文化中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古典诗歌的解读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读《江城子》一课中,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与理解方法,把诗歌里的意象、修辞、情感等方面联系起来了解和领会。

2.教学难点:学习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必修部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古韵技巧、句法结构、诗的主旨表达等内容,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学习和分析才能够掌握的。

三、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教师放映一些有关唐代文化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化背景的概念;2.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等待在课堂上解答。

3.2 阅读课文1.教师放映一张课文朗诵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兴趣;2.学生(或教师)逐句诵读,重点讲解生字生词的意义;3.指导学生找到下列意象、修辞和情感,并提取文本,记录下来:•意象:城池,征人,行人,胭脂,檀口,鬓腰;•修辞:对仗、押韵、描绘等;•情感:离别、哀怨。

3.3 交流分析1.教师以“从情感、意象、修辞等角度阐释《江城子》”为题,依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古典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心得,形成团队合作习惯;3.每组准备代表发言。

3.4 创设情境1.由教师发放纸笔,请学生按照感受和理解,写出对《江城子》的感想,情感等文学形式表达;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所写内容,并就他们的作品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3.5 课堂小结1.学生消化和理解课文内涵,在课堂中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2.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3.整理上述内容,进行课堂总结。

四、教学反思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抓细节-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背诵诗词。

3、体会苏轼的百味人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重点】背诵诗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鉴赏诗词【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水调歌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题西林壁》:淡泊,充满智慧《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愤,豪情满怀,气概豪迈……今天我们再看苏轼的另一面:那一天,阳光明媚雄姿英发的19岁少年,迎娶了美丽多情天资聪颖的16岁少女。

婚后琴瑟和谐,贤良的王弗在生活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都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王弗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他们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有一种幸福叫举案齐眉世上有一种相守叫朝朝暮暮但,天妒红颜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就病逝了……王弗病逝后,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二、出示背景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出示目标三、品读诗词1、整体感知大声自由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同学读,评判读的好坏↓听朗诵,把握情感↓齐读,读出情感。

找出“词中哪句带给你感触”↓完成学案12、分析感触点【小组合作,将感触点和同学分享,说出有什么感触】↓分析学生的感触✿“十年...”:“茫茫”如何理解?→模糊不清,音讯渺茫..生死两茫茫那么这种模糊感,渺远感,主要原因是什么?→十年的生死相隔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我们来试想一下,十年长不长(长),但如果是生离,即使山长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会晤的希望,但对于苏轼来说,却是相见无望,这是多么绝望的悲叹啊。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为什么说“两茫茫”→说明这种情思和哀绪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包括九泉下的妻子。

由此想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提问: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之久,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和妻子的感情很深吗?鲁迅说,“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

”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所能淡化的只是那些俗情,而东坡与王弗之间的情感,则随着生者的阅历加深而日益深沉、厚重。

✿不.思量,自难忘。

?◘提问:“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的坟在眉州,与词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词人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满怀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对于妻子呢,联系之前的“两茫茫”,不也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独眠地下的孤寂凄清吗。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由此可见相爱之深、想思之切。

?◘提问:本句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其凄凉包括词人与亡妻两个方面。

一是想象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

一是诗人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满怀悲情愁绪,也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纵使相逢应不识“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尘满面,鬓如霜。

?◘提问: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联系当时的背景想一想(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自请外调,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行,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和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

由此可见其生活的蹭蹬和心境的凄凉。

↓再齐读上阕,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自读下阕,找出梦境之语✿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小轩窗,正梳妆。

?◘提问:苏轼可梦到的场景有很多,他没有梦到王弗陪伴读书不辞辛劳的身影,也没有梦到他博取功名之后王弗帮助他识人论事的这些大事,偏偏梦到他对镜梳妆这样一件非常寻常的小事?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妻子在梳妆,苏轼含情默默的注视着妻子,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浓浓的爱意在小屋里蔓延。

(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情)这让我想起了纳兰性德的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

就是在这些小事上更见爱的深度、厚度和浓度。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提问:十年不得相见,好不容易在梦中相逢,应该有千言万语,却为什么相顾无言呢?是不是无话可说?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深情面前,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情到深处则无语,情到浓处则无言。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明月..夜,短松冈”?◘提问:明月夜,为什么不是“残月夜”?改成“残月夜”可好?明月象征团圆与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作者呢?月残人残同病相怜。

月圆人更残✿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新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千里之外的亡妻思我而不见悲痛难言,孤寂在外的诗人思妻却已逝肝肠寸断。

↓再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浓情。

↓听歌曲,深层体味豪放、淡泊、旷达的苏轼对亡妻多情。

↓3、写法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

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在词中找出依据。

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

a、虚幻世界和梦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阑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c、设想之境。

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再读文本,体会这种写法↓背诵并默写【小结】:苏轼一生,有得意,有失意,有登到高处的壮志满怀,有身陷低谷的旷达淡泊,有一举中第的无限风光,有痛失伴侣的孤寂凄清,人生百味,甲子尝遍。

人的一生百味杂陈,繁纷多变。

但不管境遇如何,人们还是在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忙碌着。

人生,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在这个人生的话题中,深情是心底最大最深的守望,无论经历几何,幽情都会在不经意时入心、入梦,或会心一笑,或痛彻心扉。

无论将来境况怎样,际遇如何,让我们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且行且珍惜。

【板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旷达、乐观、豪迈↓多情写法:梦前梦中梦后实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