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乳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乳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一、我国乳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综观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萌芽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为高速发展期,九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为结构调整期,2002年至今为行业整合期,进入了市场的重新分割及品牌的塑造阶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与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加,对乳制品产生了很大需求,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我国乳制品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400多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200多家,通过跨省和跨地区兼并和重组的资源有效配置,使乳制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前一大投资热点,不少外资企业和一些跨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加入到乳品生产行业中来。从市场格局来看,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全国性品牌;二是以新希望、维维、夏进、光明、三鹿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牌;三是以北京三元、济南佳宝、南京卫岗、西安银桥等以本地省会城市为大本营市场的地方品牌;四是以法国达能、瑞士雀巢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竞争中形成了乳制品行业市场的基本格局,又因为受到消费习惯、交通运输、奶源供应等行业特点的限制,未来乳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将以全国性名牌加区域性品牌和地方性品牌共生存的格局,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居民对奶类食品消费的支出日渐加大,乳制品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并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5年乳制品行业总产值达到了88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倍多,人均消费也从2000年的4公斤增长到了目前的21公斤,在我国13亿消费人口中,乐观地估计,真正的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乳品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一消费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

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内外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奶牛养殖业、饲草饲料种植业、运输业、乳品机械制造业、包装印刷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就业、“三农”问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乳制品还处于产业成长期,人均乳品消费与世界人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乳制品消费尚未真正启动,制约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乳品名称混乱、营养指标不统一、产品配料不能如实标识等,特别是保鲜奶如何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二是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在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乳制品市场一度出现了恶性的价格竞争。一方面是奶牛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奶源涨价,包材、白糖和运费价格一路上涨;另一方面是几大乳业巨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抛出的花样繁多的价格战,使市场零售价一降再降,在成本上涨和销价下跌的双重夹击下,乳企的利润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三是奶源短缺困扰行业的正常发展。奶源作为乳品生产的基本原料,已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据统计,我国现有奶牛存栏数800多万头,实际产奶量为2300多万吨,而目前国内的年加工量为2900多万吨,缺口约600万吨,因此,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奶乳来缓解奶源短缺的状况。据海关总署统计2004年和2005年从国外进口奶料达到了56万吨,相当于120万头奶牛一年的产奶量。在某些地区,由于还原奶的成本低于收购当地鲜奶的成本,出现了奶农卖牛、宰牛和倒奶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一些银行和政府部门对乳业做出了错误的评判,削弱了对乳业的支持力度,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整个乳业产业链健康协调的发展。

二、甘肃乳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乳业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年奶类总销量达到了18万吨,年市场销售总额8亿多元,年人均消费从2000年的2.4公斤,增长到目前的7.3公斤,奶牛存栏数由2000年的4万多头,增长到了目前的8万多头。甘肃省目前共有乳品加工企业22家,规模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两家,涌现出了以庄园为代表的本土强势品牌。所有乳品加工企业设计日加工能力达850吨,乳业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是,深入分析甘肃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政策性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甘肃省乳业的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甘肃省奶牛养殖业基础薄弱。甘肃作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拥有天然草场2.4亿亩,苜蓿600万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列全国第三位,是名副其实的草业大省。事实上甘肃省奶牛数量仅8万多头,产奶量不足全国的1%,奶牛存栏数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一位,西部排名第九位,与邻近省份比较仍有很大差距(陕西80万头,宁夏50万头,新疆20万头,青海12万头)。

二是奶牛的饲养规模小,缺乏科学的配方饲料,饲养主要以麦草和“青贮”秸杆为主,导致单产水平低。成牛母牛年平均单产3800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00公斤。

三是奶牛主要以小规模散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连接机制不建全,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是原奶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还没有形成。由于奶牛养殖小区数量较少,大多数采用手工挤奶,奶农缺乏疾病防治常识,原奶细菌超标,直接影响到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甚至个别奶农为追求利润,掺假兑水,严重制约了乳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原奶供应缺口大,本地乳品加工企业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奶荒”现象,甘肃市场日原奶需求量在350吨左右,而实际产奶量只有180吨左右,缺口近一半。像庄园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的设备开工率长期在60%左右徘徊。其它一半的市场份额不得不让给“外来和尚”,大量的外来品牌充斥甘肃市场。这种状况限制了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制约了本地企业走出甘肃、树立全国品牌的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当地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当地奶农的利益、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当地农民的就业、饲草料的转化增值,甚至地方税收的流失等。

六是本省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滞后,没有开发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或功能性的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细化,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七是本省乳品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甘肃省年人均乳品消费量只有7.3公斤(不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自给性消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并且大部分以县级以上城市消费为主,许多城镇的牛奶消费者还以当地个体户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的“铃铛奶”为主,细菌严重超标,反而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地众多中小企业仍然继续采用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使本来就微利的乳品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也就谈不上积累和发展。

八是作为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草业大省,政府在前期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政策的支持力度,致使甘肃省乳业在过去五六年中拉大了与其它省份的差距,因为乳业产业化格局的基础是养殖业,它的产业链和种草、养殖、加工、销售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政府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单靠其中某一个环节的作用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在这方面,近几年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如内蒙古、陕西、山东等省的经验,应该值得我们政府主管部门去借鉴和学习。

三、甘肃乳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