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叙事文学作品,它隽永耀眼,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部浓郁的文学作品,充分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之争、孙权、曹操、刘备平决、诸葛亮定辽东等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情节布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战国时代的激烈斗争。
它以精彩的叙事思维,精湛的语言笔触,气势磅礴的文学画卷神奇地饱含了古人思想文化的底蕴,弥漫着深邃的历史意味,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之所在。
首先,《三国演义》以战国时代的故事为背景,采取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叙事艺术的道德、生动、豪迈、丰富的表述,把各种古代文化融入其中,突出主题、形象、结构、机智和叙事手法,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大画卷,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古今读者的审美情趣,广受赞誉。
其二,作者疏通了史实,把主要英雄人物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文化圈子,极大地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三国演义时期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充分表达了古代社会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作者良好地运用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上夸张的叙事手法,把几位代表性英雄与其他普通人物的人物形象、情绪、动作都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实现一幅繁荣的文艺画卷,展现无穷的魅力,充分挖掘出每一个英雄和普通人物的思想文化价值,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三国演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一部充满历史遗风与民族性情的史诗般的伟大文学作品,用朴实而生动的叙事手法,勾勒出时代衰盛浮沉、人权承继、军事沉浮、得失夺舍、兴毁衰衰死活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基础,是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之本,也是中国文艺复兴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的叙事技巧、形象刻画、情节构造以及借古创新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创新的高要求,用优美的笔触诠释了古代文化艺术之美,其艺术成就绝对值得称赞。
净化之美——《三国演义》美学风格一议
净化之美——《三国演义》美学风格一议《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着,一部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
关于它的总体美学风格,一些学者以“阳刚”二字加以概括,这是正确的。
不过,对这种阳刚之美的具体表现和美学渊源的研究,还大有深化和细化的必要。
十四年前,笔者在《〈赵云单骑救阿斗〉鉴赏》一文中曾经写道:值得指出的是,罗贯中不仅以艺术家的天才,虚构出一个精彩的长阪坡之战的故事,而且按照自己的美学原则,把这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加以净化。
人们从这里感受到的,不是战场的恐怖,死亡的可怕,而是对忠诚、勇敢和力量的赞美。
于是,这段文字就成为一曲“忠义”英雄的高亢颂歌,给人以崇高的壮美之感。
这一点,也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之一。
笔者愿在此基础上,对《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的“净化之美”做一番进一步的探讨。
一《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着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
接连不断的战争叙事,占了作品的大部分篇幅。
应该说,在天下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历史进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战争又是非常残酷的。
在刀兵相击、性命相搏的战场上,时时可闻粗野的嚎叫、狂暴的诅咒、痛苦的呻吟,处处可见血肉横飞、尸骨相枕、哀鸿遍野。
曹操名作《蒿里行》所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正是对连年战乱的残酷及百姓蒙受的苦难的生动写照。
罗贯中曾经身历元末乱世,对战争的严酷自然有深刻的感受。
然而,他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时,却很少去刻意渲染战争的悲惨和可怕。
《演义》写大规模的战役时,主要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刻揭示战争的总体格局、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的历史作用。
对于关键时刻的决战,则充分渲染战争波澜壮阔的气势,表现战争双方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以悲观的眼光,把战争写得凄凄惨惨戚戚,更无意去欣赏战争的残酷性。
这里最突出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三大战役”的决战描写。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赏读《三国演义》的文化随想和审美摭拾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7年第23期(总第263期)▲小链接(续前)66再来续说三气周公瑾:明以顺应,暗中逆袭,却不料敢逼周郎“仰天长叹”终以气绝身亡矣。
东吴屡索荆州不成,周瑜便出“假途灭虢”之计,“虚名收川,实取荆州”,一旦刘备出城劳军,即“乘势杀之”夺其城而雪其恨也,是被孔明讥为“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于是明里应允,暗藏鱼钩,只“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
”罗氏此番用笔,肆意泼墨渲染,巧用对照、反衬之法,极尽双方“智斗”之吊诡,刻画人物性格之差异,读来饶有趣味。
且说鲁肃奉命趋荆索城未果,双方僵峙而形势紧张,互不相让而各怀鬼胎,不是一触即发,就是暗斗无时。
然罗氏着墨先渲染出一番轻松氛围——鲁肃初闻都督之计可为二人雪恨解祸,是“大喜”,继见刘备、孔明“中计”,又“暗喜”。
周瑜则“以为孔明中计”,不是“大笑”不止,就是“时复欢笑”,于是便调兵遣将,“水陆大军五万,直往荆州而来”,然直近斯城却一无动静,方始“心疑”起来。
孔明识破其“假途灭虢”之计,也“大笑”,“笑”中即生藏钩钓鱼之策;刘备闻之也“大喜”,“喜”因自觉稳坐钓鱼台矣。
一方之“呼”,明以“虚名”而暗以“实取”;一方之“应”,明以顺之而暗以逆之。
一“呼”一“应”之间,明暗相悖,虚实背道,犹玩阴鸷反噬之术,察之者占其先,昧之者落其后,得失成败时在瞬息变化中。
孔明明察秋毫循虚控实,智谋运筹多了三分心力,二分从容,便少了三分意外,二分激进;周瑜徒见表象,反虚为实,智谋运筹却多了三分小聪明,二分自信自傲,那就少了三分稳健,二分胜算。
于是,这场“智斗”,就没有悬念了。
当是时也,周瑜催船进发,发现“江面上静荡荡的”,荆州城头只见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心生疑惑,上岸径至城下也“不见动静”,当闻得赵云在城楼上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
”吾主公有言:“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综合评价《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1.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全书描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思想性格。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小说擅长描述战争。
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精彩。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变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三国演义》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到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形象分析司马懿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绷僦胀泄拢?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的“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
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三国演义》女性人物描写的审美内涵
拓展到 国家、 道德层 面; 女性 美的形 象由外在转向道德。
关键词 : 女性 ; 社会定位 ; 审美 内涵; 《 三 国演义》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4 2 . 4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4 ) 0 2—0 0 9 3— 0 3
《 三 国演义》 女性人物描写的审 美 内涵
由婧涵
(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 黑龙 江 绥化 1 5 2 0 6 1 )
摘
要: 在 自然所赋 予的一切 美好 的事物 中, 美似乎与女性结下 了不解之缘。在《 三 国演义》 中, 对女性 美的审视 、 发
掘过程体现 了作 家对 美的独特认识 , 具有 重要 的审美价 值。《 三 国演义》 中, 作 家在对 历 史追根 溯源过程 中 , 以女 性的 生
一
又 如女 将 军 祝 融 夫 人 。祝 融 夫 人 是 孟 获 的 夫人 , 是武侯讨 伐的对象。如果按照作 家所设定 的“ 正统 ” 标准 , 其 难 免 助 纣 为 虐 之嫌 , 但 作 家 将 其刻画得 同样精彩 , 并且不是作为一种衬托而存 在, 相反 , 用 蜀 将 的被 俘 来 体 现 其 骁 勇 善 战 。作 家 为何有 此种 设 置 ?笔 者 认 为 , 正是祝 融 夫人 超 乎寻常的“ 勇” , 让其实 现了 自身的存 在价值 , 因 而获得了作家的青睐。 还如蔡夫人。蔡 夫人可谓作 家笔下 的一位 反 面人物 , 因其 自私 自利 的本 性 , 挑拨离 间, 无 视 夫权 , 擅 立子 嗣 , 最 终 投 降 曹操 , 遭 遇母 子身 亡 的 下场 。但 作者 却无 意 描 写 其 专横 跋 扈 , 而是 将 每 次 关键 时刻 其 对 历 史 的 深 远 影 响 的行 动 刻 画 得细 致人微 、 扣 人 心 弦 。而 她 对 历史 产 生深 远 影 响 的过程 也 正是 其 实 现 自我 价 值 的过 程 。尽 管 其人生价值体现为一种价值的反作用 , 但在实现 的过程中, 主体 的努力与探索 同样 获得 了作家的 关注 。 即使是扶帝事件 中失败的女性 , 作家也总能 发掘其 独特 的 价值 。扶 帝 事件 无 异 于 以卵击 石 , 这类 女性 总是试 图 以一 己 之力 力 挽 狂 澜 , 但 最 终 却 不 能免 于失 败 的结 局 。尽 管 整 个 过 程 中 , 女 性 的 自身价值始终不能顺利 实现 , 但 于事件 中表现 出来 的“ 义” 的精 神 内涵 已经 超 越 了事 件 本 身 , 其
《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孙权得将士之心
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肉”,“祸
福共之”。如赤壁打败曹操,鲁肃从前线回, 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吕蒙病重, 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 监护;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 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 于道。”由于孙权与部属休戚与共,甚得人 心,终其在位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三国演义》
意蕴解读
历史演义
演义,本是推演、详述道理的意 思,李渔说:“依史以演义”,即 对史实进行选择加工,根据作者的 主观审美评价去褒贬人物,重塑历 史。换言之,是用通俗语言,将前 代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主干的 历史题材,进行组织、敷衍成完整 故事,借以表明政治理想、道德观 念和审美理想的长篇小说。
“十胜十败”之论使 曹操坚定了信心;其 所献“先取吕布,扫 除东南,然后图绍” 之策,使曹操既避免 两面作战,又迷惑了 袁绍,孤立吕布。官 渡之战灭袁绍后,郭 嘉又建议乘胜远征乌 桓,使曹操顺利平了 辽东。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
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当
个重要经验, 就是政权的领 导者举贤任能, 重用人才。
三国之兴
三国之兴的一个
重要经验,就是 政权的领导者举 贤任能,重用人 才。
刘备领益州牧后,对荆州 和益州,东州人士,都不 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 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如对曾衔衣谏阻刘璋请刘 备入蜀的黄权,刘备不忌 恨,反而嘉其忠,任为右 将军;对在荆州时不愿为 己所用而北投曹操后又归 刘璋的刘巴,也不咎既往, 任为左将军;
◇刘备以人文为本、宽厚爱民。 ◇曹操 “奉天子以从众望”,扯起 “尊汉”的旗帜,乃是考虑人心向背 的决策,因而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孙权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 肉”,“祸福共之”。
浅论《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
浅论《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作者:戴佳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颇高,但作品创作的年代局限使得其中某些情节的设定始终未能突破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致在道德层面留下诸多缺憾。
在通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试从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两个角度出发,对该书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审美价值;道德缺憾作者简介:戴佳文(199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总能激起听众的满腔热血,而群雄争霸的乱世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
而且三国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材料。
[1]”《三国演义》正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原始时代的璞玉,质地完好,却因雕琢技艺的不足而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在笔者看来,《三国演义》也是如此。
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固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因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其中某些情节的设定依旧未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致小说存在诸多道德缺憾。
在通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其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两个角度出发,对该书作简要评析。
一、审美价值1.智之美《三国演义》描写了近百次规模不一的战争,却都不曾给读者留下血肉横飞的恐怖感,反而以运筹帷幄的智谋展现人类的智慧光芒。
纵观全书,仅回目标题便有三十二处明确提到了“智”、“谋”、“计”,不下两处提及“诈”,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事实上,《三国演义》通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2]。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诸葛亮,“激周瑜”、“算华容”、“取鲁肃”、“取汉中”、“布八阵”、“擒孟获”、“取三城”、“锦囊计”,一系列谋略的策划不枉其“智绝”之美称。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与艺术价值《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享誉世界。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首先,《三国演义》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刘备被描述为仁义之君,曹操则成为了权谋之人的代表。
而诸葛亮则是聪明智慧、谋略过人的典型形象。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品质,进而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起伏跌宕,将人物与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
小说中充满了战争、权谋、爱情等各种元素,这些情节的设计和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往往会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无法自拔地为其中的英雄豪杰喝彩。
另外,《三国演义》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也展示了作者对文学的深厚造诣。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在情感上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更透露出了作者对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享受。
此外,小说中还广泛应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视觉形象。
比如,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决策就是一个比喻和象征的典型。
通过描述如火如荼的战斗场面和英雄们的拼杀,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激情和力量,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不仅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塑造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还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元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这些文学与艺术价值的体现,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不断激发着人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三国演义主题解读
三国演义主题解读
《三国演义》的主题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英雄主义: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这些英雄在乱世中崛起,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成就了一番事业。
英雄主义的主题强调了个人的能力和品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忠诚与义气:忠诚和义气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道德规范。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为了国家、君主或朋友,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这种忠诚和义气的精神,成为了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
权力与政治:小说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揭示了权力与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各种政治阴谋、权力争斗以及利益交换,都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人才与智谋:《三国演义》中的人才和智谋也是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许多战役和事件都是因为某个人的智谋或才干而发生转折。
人才和智谋在政治和战争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
家族与国家:小说中的家族和国家观念也是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为了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情感和利益。
家族和国家的利益被置于个人之上,成为了人物行动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呼应的。
通过这些主题的描绘和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文学风格《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其文学风格可以概括为雄浑磅礴、丰富多样和虚实结合。
首先,《三国演义》的文学风格雄浑磅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壮阔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刘备两军的对峙和最后的火烧赤壁,以及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其次,《三国演义》的文学风格丰富多样。
小说中描写了江湖恩怨、政治斗争、爱情悲喜等各种情节,不仅有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还有英雄的机智和智慧,以及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读者。
最后,《三国演义》的文学风格虚实结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来源于历史,但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例如诸葛亮的智勇、关羽的义气、曹操的权谋等形象塑造,都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的个性,使他们成为经典的文学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除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外,《三国演义》还具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如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和语言优美。
首先,小说的结构严谨。
《三国演义》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分为数十回,每回叙事都有章法,故事情节紧凑有序。
作者通过精心安排,使得整个小说的结构层次分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机智狡诈,刘备仁义有爱,孙权稳重睿智等各种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形象的鲜明性不仅使得小说更加有趣和吸引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物性格塑造的独特魅力。
最后,小说的语言优美。
《三国演义》采用了优美的文言文来叙述故事,经过鲁迅等文学家的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
《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摘要:《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蜻蜓点水、惊鸿一瞥,但就是这浮光掠影式的描绘,也足以给人强烈的审美体验,感染读者、震撼读者。
本文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三国演义》女性形象审美价值一、维护传统道德,树立女性楷模《三国演义》中的政治主体是男性,小说中的女性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她们虽然被卷入政治纷争,但是大多思想纯洁保守,对“忠义”“节烈”思想有着超出男性的坚定信念,她们所行之事更符合传统道德的要求,因而,她们成为了忠义坚贞的楷模。
且不论她们的选择是否属于明智之举,单论她们的情感之真挚与信念之坚定,也足以令人发自肺腑的赞叹。
毛宗岗说:“妇人不幸生于乱世,遂使命如草菅,哀哉!”在那个女子朝不保夕,荣辱生死皆握于强权者手中的时代,尔虞我诈、朝秦暮楚的情况俯拾皆是,正因如此,那些从一而终,坚贞忠义的女子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类女子往往有着道德化、理想化、类型化的特征,同时也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寄托,她们在忠义节烈方面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让她们超越了男性,负担起承载、传承“忠义”思想的重任。
她们作为女性崇尚仁义礼智、忠勇节烈的时代楷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做出卓越贡献,激励着后人争相效仿,前赴后继的为维护家国和民族的主权与利益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
二、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小说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男性间斗智斗勇、文武并用逐鹿天下的史诗,但是,如果整本都是男性的权谋斗争,没有女性形象的点缀,那么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在男性的攻守间略施粉黛,便之可以调节叙事节奏,变对抗的紧张、激烈为温和、舒缓,使叙述张弛有度。
小说中第二十九回中对孙策之母吴太夫人的描述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
东吴群臣与执意要杀“神仙”于吉的孙策形成紧张、激烈的斗争局面时,被知晓此事的吴太夫人以理相劝,缓和了众臣与孙权的关系。
当孙策又一次不顾群臣劝阻,亲手斩杀于吉,受其鬼魂所扰,并再次与群臣陷入激烈的矛盾中时,又是吴太夫人力劝孙策设醮于玉清观内,并要求他亲往拜祭禳解。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PPT课件
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语、俗语:万事具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顶一个诸葛亮
《出师表》:
诗文名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0
2.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从内容上看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 极为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曹诗四言、五言均有,且成就皆 不凡。
11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治世之能臣”——驻军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 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精兵法,著
6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
从“尊曹贬刘”到“尊刘贬曹” • 西晋————尊曹(陈寿《三国志》) • 东晋——— 尊刘 (习凿齿《汉晋春秋》) • 南朝 ——— 尊刘(裴松之注) • 宋朝 ——— 尊曹(司马光《资治通鉴》) • 南宋——— 尊刘 (朱熹《通鉴纲目》) • 《三国演义》尊刘
8
9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解析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 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往今来奸雄第一奇才”——“宁教天下人 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奸诈多疑,骄横自负。
一、重温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临 江仙.doc
二、成书:陈寿《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提供
了素材
民间故事不断的丰富 隋唐
的文艺表演有“三国”的节目
宋代的
“说话”已有“说三分”
元代《三国
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三、关于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
• 四、关于版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 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 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 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双句。
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
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
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
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
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
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
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
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
六、“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
• 1.历史回顾: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 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 • ②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首次以蜀
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与传统审美观
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与传统审美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形象艺术和传统审美观的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仁义之君,形象高大威严;关羽则是忠勇的象征,长髯红脸,武艺超群;张飞则是威猛异常,面目狰狞。
这些形象的描绘不仅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也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也体现了传统审美观。
传统审美观强调人物形象的美感与道德品质的结合。
在三国演义中,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的形象都与其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正面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他们的形象都被赋予了高大、威严、英俊等美好的特点,与其仁义、忠勇、正直等道德品质相得益彰。
反面人物如曹操、吕布等,则形象被描绘成狡诈、残暴、丑陋等,与其奸诈、残暴、不义等道德品质相呼应。
这种将人物形象与道德品质相结合的审美观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还体现了传统审美观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等正面人物都被赋予了英雄的形象,他们忠诚勇敢,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
他们的形象和行为都体现了传统审美观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推崇和崇尚。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艺术与传统审美观密切相关。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每个角色的独特性格和形象特征,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同时,这些形象的描绘也体现了传统审美观中人物形象与道德品质的结合,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崇尚。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形象艺术与传统审美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品《三国》,悟人生——浅析《三国演义》对于高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021年第17期文学走廊16品《三国》,悟人生——浅析《三国演义》对于高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杨晓彤乳山市第一中学,山东乳山264500摘 要:《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打开书,映入眼帘的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然后就拉开了一段腥风血雨的序幕。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天下归晋……群雄割据;忠、孝、仁、义、爱……深入人心。
关键词:《三国演义》;热血;忠心;情义;精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若问古今磅礴之姿何处见,且看三国风起云涌处。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打开书扉,映入眼帘的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然后就拉开了一段腥风血雨的序幕。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逐鹿中原,三足鼎立,天下归晋……群雄割据;忠、孝、仁、义、爱……深入人心。
展卷,挥手拨散历史的烟云,追随时间打马而过扬起的烟尘,再次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花开正盛,“桃园结义”见证了刘备与关羽张飞的英雄情义;箭如骤雨,典韦为掩护曹操撤离死战守寨门,其忠勇令人敬佩;义重如山,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归刘备;悲痛如斯,关羽遭害后,刘备悲叹:“今云长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乎?”……在这里,英雄与奸雄往往只有一面之差。
世人皆道曹操“借头抚众”“梦中杀人”的狡诈多疑,怎记得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恣意与豪迈;又怎见得淯水边深痛独号泣典韦时的真情流露。
在这里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距。
世人皆赞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又怎知他错用马谡后的悔恨与不甘;怎能体会他面对禅帝的无能而无力回天时的悲愤。
三国,是一段历史,更是各路英雄悲喜交错的人生。
马蹄溅起的风沙,展开了那段只属于三国的峥嵘岁月。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确,无数三国英雄已失去久矣。
《三国演义》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部宏伟的历史剧,作者罗贯中凭借其深厚的思想文化道德修为,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等生动形象的将繁复的三国历史以古代的白话文小说的形式浓缩于66万字间。
下面我将就几个方面来简单点评一下这部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所谓《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如此。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有虚构的部分。
但虚构,使用的也是艺术手法进行虚构的,而不是随便就那段历史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等都是艺术虚构的,为的就是塑造关羽的“勇”,为其铺垫用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人物经过加工来的,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当然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那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呢?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乐于接受。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统治者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诸葛亮的特征 1.智绝 2.忠贞
二、诸葛亮被神话的原因 1.长期历史的加工和美化 《随书》——唐代——宋朝——元代《三 国志平话》——元杂剧 2.
字云长,面如重枣,唇如涂 脂,单风眼,卧蚕眉。手持 青龙偃月刀,武艺超群、忠 义耿直,刚强勇烈。温酒斩 华雄、单刀赴会,千里走单 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 军,威震华夏;刮骨疗毒而 笑谈自如;最重情义,身在 曹营心在汉,华容道义释曹 操。因性情高傲,败走麦城。
• 四、关于版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 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 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 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双句。
《三国演义》内容梗概
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 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 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 的统治军事斗争。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的主旨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 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 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二、政治上向往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 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刘 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刘 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 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 作用不大。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 和仁政。(在找到诸葛亮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 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 刘表和刘彰。)具体的如下: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三国志·魏书》:“莫能审其生出本 末”;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心雕龙· 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 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 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 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横槊赋诗.mpg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 瑜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火烧新野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 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 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语、俗语:万事具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顶一个诸葛亮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诗文名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 一、重温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临 江仙.doc 二、成书:陈寿《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提供 了素材 民间故事不断的丰富 隋唐 的文艺表演有“三国”的节目 宋代的 “说话”已有“说三分” 元代《三国 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三、关于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
• •
第三,人格上重忠义 道德评判,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的一 个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在人格的建构上, 恪守的是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全书写人 论事,都是以忠义作为尺度,区分善恶、评定 高下。一般不问其身处何方,也不论贵贱贫富, 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一律加以赞美。特 别是对孔明的“忠”,关公的“义”,著者倾 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了理想人格的 化身。孔明竭尽忠诚,为刘氏政权流尽了最后 一滴血,病死沙场。关公的义更是被渲染到了 极至。这样的道德标准,比较多的体现了民众 的理想和愿望。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字孔明 ,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 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 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 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 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 3.“拥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深层内因是中 国人的文化心态更认同刘备而否定曹操。 A、曹操用人“以权术相驭”,而刘备用 人“以性情相契”(赵翼语)。曹性多 猜忌,刘则以诚信为本;曹氏弟兄同母 相煎,刘关张异姓似骨肉。B、中国文化 向来重视伦理关系,刘备集团恰好符合 “忠义”的最高准则。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 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 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 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 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 之作。
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 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 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 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 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 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 安定的愿望。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诸葛亮
——被神话的智多星
相貌: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 人异焉 —— 陈寿《上诸葛亮集表》 亮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 将略 。 ——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第一,聚义。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刘 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 三结义”。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 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这样的“义”, 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他们 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义使他 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 第二,爱民。“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 解释。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 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 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 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再为新野 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 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 1.历史回顾: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 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 • ②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首次以蜀 汉为正统; • 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 • ④南宋朱熹著《通鉴纲目》又以蜀为正 统。
•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三国志》云: • 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 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 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 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 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 而晋武承魏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 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 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 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 罗贯中接受朱熹《通鉴纲目》的观点,以蜀汉为正统, 与他所处的元末“人心思汉”的时代精神相一致。
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成为历 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 并称“文武二圣”。
对联: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作为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时蜀 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忠 义仁智,威震华夏;作为文学艺术 典型,他更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之大 成,成为无瑕疵的完美超人;作为 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为 降妖护国、平寇破贼、除瘟攘灾、 助人发财等等的全能华夏之神。把 这三者归纳起来,关羽实际上体现 了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 忠诚、信义、仁智、勇武。
• 南北朝至宋元,民间则一致持“拥刘反曹”态 度。其形成原因有二: • 一是从曹丕篡汉后,曹魏统治四十五年,始终 战争不断:西晋凡51年,而八王之乱达16年, 东晋103年,中原十六国纷争,南北朝对峙169 年,直到隋中国才统一。北宋至元末,历时约 300年,汉族又受契丹、女真、西夏、蒙古少 数民族的战乱,人心思汉,远非一日,故把蜀 汉作为“汉家”政权的象征,曹比北方金蒙统 治。二是刘备以“仁义”治国,与曹操的“奸 诈”形成对立。人民群众总希望当政者为“明 君贤相”。因此,在刘备,诸葛亮身上寄托了 他们的政治理想。
•
更为感人的是,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 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 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 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 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 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 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 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 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 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 是“仁”的力量
2.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从内容上看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 极为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曹诗四言、五言均有,且成就皆 不凡。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曹操这首诗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年54岁。 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这是客气话。存,问候,慰问;契阔,久 别。
欲显刘备之忠厚似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 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 (汉尺) ,双手下垂可以超过 自己的膝盖 ,眼睛能看见自己 的大耳 。 “圣君明主”——喜欢结交英 雄豪杰 ,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 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 任,宽仁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