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培训课件.ppt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培训课件.ppt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按肌肉收缩形式分 按力量表现形式分
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 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
ko
(三)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 2.肌纤维的类型 3.神经调节功能 4.肌肉的能量供应和心肺功能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1.超负荷原则 2.渐增阻力原则 3.专门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ko
3.侧滑步倒跑测验
B
C
5 2
5米
4
3
1
D 6
A起点
AD C A B D A 侧倒 直 倒 直 侧
评定:记录完成一圈韧素质的定义
柔韧素质是指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
(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决定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有: 1.运动器官的构造; 2.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大小; 3.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 。
ko
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和面积 肌肉力量 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ko
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步长
跑速 协调性
步频
肌 肉腿 力长 量
柔 韧 性
运 动 技 能 巩 固 程
肌 肉 放 松 能 力
(二)平衡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取决于:1.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2.肌肉的 反馈能力;3.视觉的暗示作用。
ko
(三)平衡素质的测试方法
1.睁眼动力平衡的测验; 2.睁眼静力平衡的测验; 3.闭眼静力平衡能力的测验。 4.金鸡独立的测验 5.头手倒立测验。
ko
四、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定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 紧张或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 是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基础。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

肌肉的力量和生理机制一、肌肉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取决于肌肉的质量和发达程度,即取决于肌肉的收缩能力,只有通过肌肉的收缩才能显示出力量。

平时我们所说的肌肉是指骨骼肌,而骨骼肌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躯干上,以此来维持人的正常姿势和人体的移动,并保证人体完成各种动作。

人体的骨骼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肌纤维呈一条条横纹,所以也称作横纹肌。

人体中有434块骨骼肌。

人体的肌肉在不同时期重量不同,如婴儿的肌肉占体重的25%左右,成年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4-40%。

由于不同年龄人的肌肉重量的变化而力量也在不断的变化,一般人在15岁时,肌肉重量平均占体重32.60%,握力平均为36.4公斤,背力为92公斤;人到18岁时,肌肉重量占体董的44.2%,握力为44.1公斤,背力为125公斤;人到了老年的时候,由于肌肉重量的减轻,力量也随之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胖体型的人,他们满身是肉,但这种肉并不都是骨骼肌(纯肌肉),实际上把覆盖在肌肉上的皮下脂肪也当成了肌肉,这种混在一起,把肌肉和皮下脂肪都说成是肌肉的说法是错误的。

肌肉是运动器官,当它收缩时可以把肌肉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以移动肢体或使物体产生运动,皮下脂肪是体内热能的一种储存形式,是供肌肉长时间收缩时消耗用的能源物质。

实践中可知,只有皮下脂肪适当,方可增加体型之美,脂肪虽有保温的作用,但它对体内某些内分泌机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妇女皮下脂肪含量过多,有可能引起不育症。

皮下脂肪过多,不仅会影响肌肉的速度和力量,以及体态美,而且也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经常参加健美锻炼则可以减少皮下脂肪,使人们的皮下脂肪适度。

每一个人的躯体由大量的肌肉覆盖在骨骼上,而肌肉是由许多的肌纤维组成,每一个肌纤维的长度约1毫米一15厘米的圆柱形结构。

其直径一般为10-100微米,有时用肉眼可以看到。

每条肌纤维都具有一层薄的肌膜,若干细胞核和许多线粒体,在肌纤维中央部位有明暗相间的横纹结构的肌原纤维,它是肌肉收缩的结构单位。

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二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乳酸脱氢酶(U) 1287 868 764
短长距离跑、游泳运动员屏息前后肺泡气CO2%比较
项 目 短 长 短 长 跑 跑 泳 泳
人数 7 10 2 9
肺泡气 CO2% 安静时 屏息后 5.90 7.96 6.40 7.30 5.40 6.26 7.40 7.33
增加% 35 14 40 17
(三)发展耐力的基本原则
速度素质可分为无氧耐力(肌肉耐力)和有氧耐力(内脏 耐力)三种类型。
(二)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
最大摄氧量
循环
呼吸 弥散 弥散 代谢

心脏
有氧耐力机理示意图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内脏因素:心脏、血管、肺、肝脏、肾脏等器官保
持机能活动水平不变的持久活动能力。 肌肉因素: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慢肌纤 维的百分比。 肌糖源的贮备数量
首先确定练习的强度要稍高于专项运动最 好成绩的平均强度。保持强度不变,持续运动 到强度不能保持时,坚持1~3分钟,常伴有明 显的心衰反应,停止运动。重复、适应和巩固 后,增加运动时间1~3分钟。再重复、适应和 巩固后、再增加运动时间。当持续运动时间能 够满足专项运动的要求或达到一定高度后,就 不再增加运动时间,而是提高强度。如此反复。
(五)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1.负荷的大小 2.动作的速度 3.练习的组数 4.组间间隔 5.频率和持续时间
(六)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练习(等张性练习) 2.静力性练习(等长性练习) 3.等动练习
三种方法的比较
4.超等长练习
力量
30周
A

B
C A:以后不训练,第30周完全消退 B:以后每6周训练一次,能保持较长时间 C:以后每2周训练一次,基本保持原增长水平

运动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沈阳体育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生命的最基本特征()A:应激性B:新陈代谢C:适应性D:生殖E:兴奋性答案:B2.人体机能最多的一种调节方式()A:自身调节B:神经调节C:体液调节D:生物节律答案:B3.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两个生理过程。

()A:对B:错答案:B4.高原居民体内红细胞数量远高于平原居民,这是人体对周围环境应激性改变的结果。

()A:错B:对答案:A5.在下列组织中,属于可兴奋组织的是()A:腺体B:神经C:肌肉D:头发答案:ABC6.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A:三项均不是B:弥散C:持久D:缓慢答案:BCD第一章测试1.肌肉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A:肌纤维;B:肌丝;C:肌小节;D:粗肌丝;答案:A2.跳深练习股四头肌进行的是()收缩。

A:等动;B:超等长;C:等长;D:离心;答案:D3.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A:Cl-平衡电位B:Ca2+平衡电位C:Na+平衡电位D:K+平衡电位答案:C4.肌肉在受到外力被牵拉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被称为()A:伸展性;B:粘滞性;C:弹性;D:可收缩性;答案:A5.投掷运动员对绝对爆发力的要求高于对相对爆发力的要求。

()A:对B:错答案:A6.慢肌纤维与块肌纤维相比,更容易疲劳。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血细胞包含()A:白细胞B:红细胞C:淋巴细胞D:血小板答案:ABD2.血小板的功能( )A:止血B:溶血C:凝血D:纤溶答案:AC3.血液的渗透压包括()A:胶体渗透压B:脉管压C:血压D:晶体渗透压答案:AD4.血液的功能有( )A:运输作用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细胞生存环境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C:调控体温D:防御与保护作用答案:ABCD5.血浆主要的成分主要是水分()A:约占全血当中的40%-50%B:约占全血当中的50%-50%C:约占全血当中的50%-60%D:约占全血当中的40%-60%答案:C6.当骨骼肌运动时,代谢水平升高()A:骨骼肌血流量会比安静时增加4-20倍,心肌可增加3-5倍。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旨在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解剖学基础,为学生成为21世纪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提供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

具体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一)了解细胞和组织结构;(二)掌握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三)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四)熟悉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五)了解人体的形态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以及完成运动与日常活动时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规律,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的结构基础;构成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4种基本组织的构成与功能;器官和系统的概念;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关节和整体结构的构造、功能及运动;肌肉分类与命名以及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关节的形态与机能分析、肌肉工作的原理、运动技术分析的依据和具体方法以及运动技术的实例分析,常用的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胰、气管、肺、肾、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基本概念;心脏的构造;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眼和耳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常用的基本概念;参与运动调节的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名称、位置、主要器官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征;参与运动调节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名称、激素及功能;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马学军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141004英文名称:Sports Physi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72 实验学时:学分:4开设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体育舞蹈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体育院校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教育和运动训练基础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骨干课程。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肌肉活动的基本知识;2.掌握运动生理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知识;4.掌握不同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知识;5.掌握运动生理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第一节肌肉活动动能能量来源1.了解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2.掌握人体的能源物质。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1.了解人体三大供能系统;2.掌握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途及影响因素1.了解不同运动项目骨肉活动的代谢特征;2.掌握肌肉活动时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第一节肌肉的微细结构1.了解肌肉的微细结构;2.掌握肌纤维的微细构成。

第二节肌肉的特征1.了解肌肉的物理特性;2.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肌肉的生物电现象1.理解骨肉的生物电现象;2.掌握肌肉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成因机理。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1.理解肌丝的滑行理论;2.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和耐力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和耐力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的力量耐力是有关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成分之 一。在普通人群中,很多人有腰背部和其他部位的不 适,通过相应部位的力量训练则可以使问题在很大程 度上得到解决。
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运动过程中发生伤 病的危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因自然衰老而发 生的肌肉力量和骨密度的下降。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痉挛
认为DOMS是由于运动时肌肉血供相对不足,缺血导致致痛物 质(如前列腺素等)在肌肉内累积。疼痛的刺激引起肌肉反射性 收缩和痉挛。而肌肉痉挛又加重了缺血。如此反复引起运动后 12~48h的肌肉酸痛。
2、连接组织受损
认为DOMS是由于运动时肌肉和肌腱内的连接组织受到损伤所 致。其最有力的支持证据之一是羟脯氨酸,一种连接组织损伤后 释放的代谢产物,在DOMS非常明显的人尿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不 明显者。
二、肌肉对抗阻训练的一般适应 负重的力量训练其最主要的作用部位就是骨骼
和肌肉,对于力量训练,肌肉骨骼系统一般会出现 以下适应: 肌肉力量增加。 肌肉体积增大。 骨密度增加。
(一)肌肉力量 负重训练可以使肌肉力量在3~6个月之内发生显
著的增长(25%~100%)。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的变化 是肌肉力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力量训练的最初几周, 力量出现增长但肌肉体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该 阶段力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对训练产生了适 应。这一般被解释为动作的协调性改善和原动肌的活 动加强。力量训练8~10周后,肌肉出现体积的增加 (肥大),此时力量的增长是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的 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3~4个月后,肌肉力量的增 加主要是肌肉体积的增加所致。
(四)肌肉酸痛 训练经常会使肌肉发生不同程度的酸痛感觉。肌
肉酸痛可以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结束后的短期内, 称为急性肌肉酸痛。肌肉的酸痛也可能发生在运动后 的12~48h,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急性肌肉 酸痛在运动后约持续1h左右然后消失。其机制可能是 由于运动时肌肉的血供不足和代谢废物的积聚(如乳 酸解离出的H+的刺激)。DOMS则与肌肉收缩的类型有 密切的关系。肌肉的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和静力性收 缩更容易引发肌肉酸痛。引起DOMS的机制目前并未完 全清楚,有以下的几种假说可供参考:

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

第十章名词解释:肌肉力量:机体神经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问答题:1、简述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及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2、简述肌肉力量检测和评价的方法。

3、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原则有氧运动能力名词解释:需氧量;摄氧量;氧亏;最大摄氧量;有氧耐力;乳酸阈;个体乳酸阈;问答题: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3、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速度与无氧耐力名词解释: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耐力素质;无氧耐力;问答题: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定跑速快慢的生理基础。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平衡、灵敏与柔韧名词解释:灵敏素质;柔韧素质;问答题: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定跑速快慢的生理基础。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名词解释: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问答题:1、如何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2、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4、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运动技能学习名词解释:运动技能;问答题:1、简述运动技能学习的形成过程?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技能表现变化的主要特点,教学训练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肥胖与体重控制名词解释:身体成分;肥胖;体质指数问答题:1、简述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标准。

2、论述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发展肌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发展肌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发展肌力量的解剖学依据1.引言1.1 概述概述肌力量的发展是指通过合理的训练和练习,增强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的过程。

对于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以及需要进行肌力训练的人来说,了解肌力量发展的解剖学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肌力量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探讨肌肉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来解释肌力量的发展过程。

对于任何一个训练计划来说,了解肌力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明确了肌力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后,我们才能制定出符合个体需求和目标的训练方法和计划。

通过了解肌肉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肌力量的发展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肌肉结构的变化和肌力量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了解了肌肉是如何结构化并发挥作用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训练和发展。

通过对肌力量发展的解剖学依据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帮助人们更科学地进行肌力量的训练。

这些启示和建议不仅可以提高肌力量的发展效果,还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肌力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对肌肉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肌力量的发展过程,并为肌力量的训练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式来撰写: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发展肌力量的解剖学依据。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

引言部分会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肌力量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肌力量的概念,并强调其在人体运动和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在引言的最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期待。

第二部分是正文。

正文将分为两个小节来讨论肌力量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肌肉结构与功能。

在2.1小节中,我们将阐述肌力量的定义,包括肌肉的收缩方式以及与运动表现和能力的关系。

我们将强调肌力量在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伤害和维护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

第十二章 肌肉力量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一) 填空题1.运动生理学通常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和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和来决定的,通常以表示。

3.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有关,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较。

4.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5.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6.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7.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力量练习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以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的百分比表示。

8.肌肉在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

9.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是动态力量的训练的一种方法。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者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和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1.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3.等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肌肉力量评价常用指标。

()4.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5.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6.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2.2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教案-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2.2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教案-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2.2《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科学发展体能第二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我们的祖国正处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

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你们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为你们幸福的人生而奋斗,就离不开体育所赋予你们的青春、健康和活力。

高中阶段正是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体育品德,并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

教学目标1.了解体能对发展运动能力和形成健康行为的促进作用。

2.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要求和作用。

3.能根据体能锻炼原则,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体能锻炼计划。

4.掌握发展各项体能的基本锻炼方法,并通过实践提高体能水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了解力量练习使肌肉力量增加、体积增大的原理。

学习和掌握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选项学习的形式,不仅为同学们展示体育才能提供了舞台,还为同学们发展核心素养搭建了平台。

认真上好体育课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有助于同学们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本章聚焦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从学科核心素养切入,与体能和健康教育学习相对应,将体育文化融会贯通。

学情分析: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有一定的锻炼习惯,而有些学生可能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

学习情境在体能模块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锻炼愿望。

刘强希望自己能更强壮一些,最好能练出肩宽体阔的“倒三角”体形,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取得优秀;马丽希望能拥有健美的体形,并在800米跑测试中顺利达标;李阳希望自己在足球比赛中能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在运球过人时速度更快一些。

运生运生第12章—肌肉力量

运生运生第12章—肌肉力量

震动来保持和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图12-4肌肉力量发展的年龄规律和性别特点
3 2.5 2 1.5 1 0.5 0 蹬腿 绝对肌力 卧推 屈肘 去脂体重相对肌力
体重相对肌力
图12-6 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 (纵坐标为肌肉力量男/女比值)
图12-7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肥大现象

NORM等速力量训练系统(美国)
NORM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等速测试系 统,它能提供多种操作模式,包括等 张、等长、等速和连续性被动运动等 各种运动模式。 下列各关节的测试和锻炼: 肩:屈伸、外展、内收、水平外展/ 内 收、内旋、外旋和斜对角动作 肘:屈伸 手腕:前臂旋前、旋后、屈、伸、尺屈、 挠屈 髋部: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膝关节:屈、外展、内旋和外旋, 足踝:足底屈、足背屈、内翻和外翻。 动力头:0%后坐力,最高速度700度 /秒,力距500nm,电子调节高度。 电动坐椅系统:电子调节高度,靠背 角度、深度。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横断面积
正相关:最大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
2.肌纤维类型
快肌纤维%高,肌肉收缩力量大; 慢肌纤维%高,肌肉力量较小。
3.肌肉初长度
一定范围内,初长度越长,张力和缩短程度越大
4.关节运动角度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激活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三)其他因素
3.激素作用: 睾酮、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 4.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 □肌肉壮大 □改善肌肉N控制 (募集、活动同步化、协调性) □肌纤维类型转变 □肌肉代谢能力增强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

肌肉力量作为人体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 分,其大小和变化对于增进人体健康和运动 员创造优异成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检测与评价人体肌肉力量的大小、变化 速度和幅度则是掌握肌肉力量现状、评价力 量训练效果和发挥肌肉力量作用的关键环节。

第12章 体力工作负荷

第12章 体力工作负荷
★伸展性 当肌肉受外力作用时会被拉长,外力解
除时又可恢复原态。
6
12.1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的力量
(一)人体肌肉的特性
★弹性 受压变形外力解除后即可复原。 ★粘滞性 肌纤维的粘滞性表现在肌肉收缩时会产生
阻力,为此需要消耗一些能量。当气候寒冷时粘滞性 会增加,阻碍了动作的灵活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冬 天会感觉运动笨拙一点,需要一定的热身运动以避免 肌肉拉伤。所以作业环境需要考虑适合人的环境温度。
对操作者承受负荷的状况进行准确评定,既能保证工 作量,又能防止操作者在最佳工作负荷水平外超负荷工 作,是人机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15
12.2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可运用上述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 体力工作负荷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进行 测定。
5
12.1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的力量
(一)人体肌肉的特性
★收缩性 肌肉的收缩是由于神经刺激造成的,这种
机械性反应表现为肌纤维长度缩短和张力增加。当肌 肉处于静止状态时并不意味着肌肉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总有少数肌肉保持轻微收缩以保持人体某种姿势。在 静止并有负荷的情况下张力的增加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运动状态下肌纤维明显缩短为静止时的1/2—1/3。
(一)生理变化测定 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
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 某些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
16
12.2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 白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运动性尿蛋白”现象。

12上肢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的解剖学依据与方法

12上肢肌肉力量和柔韧性训练的解剖学依据与方法

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练习
发展上肢肌的伸展性练习
提杠铃耸肩
卧推杠铃
飞鸟展翅
向下拉橡皮带 负重直臂后伸 负重弯举 反握负重腕屈伸
负重侧上举
负重前平举 负重臂侧举 负重上举 正握负重腕屈伸
单杠引体向上
俯卧撑
提杠铃耸肩
发展上提肩胛 骨肌群(斜方肌上 部、菱形肌、肩胛 提肌)的力量.
卧推杠铃
发展肩胛骨前
小腿三头肌踝关节直接跖屈:小腿三头肌力量384kg; 先背屈→再跖屈:小腿三头肌力量598kg。
(二)肌肉的初长度
• 肌肉初长度影响肌力大小的机理: 加大了肌肉的作用幅度
刺激了肌梭,引起牵张反射
增加肌肉反抗变形的内聚力(肌肉是粘弹性体)
(三)其他
肌肉起止点 肌拉力角
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形态学依据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及其形态学基础
坚持长期的和阶段性训练
在每一次训练中,应按先易后难、逐渐增加难度的方法进行训练
• 动静结合原则: • 交替进行原则:与力量练习交叉 • 利用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提高训练效果
四、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辅助练习方法
1)力量练习方法: • 原则:所选动作要使被训练的肌肉克服阻力而作功。 2)伸展性练习方法: • 通常采用动力性或静力性拉伸法进行。
• 不同运动专项对柔韧素质要求不一样,有的求很高。如体 操、武术、摔跤对躯干的柔韧素质要求高;游泳、投掷对肩 关节的柔韧素质要求高;短跑对踝关节的柔韧素质要求高等。
(二)发展骨骼肌柔韧素质的原则
• 准备活动原则:粘滞性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 循序渐进原则:
肌长头等)的力量。
负重臂侧举
发展肩关节 外展肌群(三角 肌中部、冈上肌) 的力量。

今年的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今年的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一) 填空题1.运动生理学通常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和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和来决定的,通常以表示。

3.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有关,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较。

4.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5.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6.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7.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力量练习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以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的百分比表示。

8.肌肉在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

9.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是动态力量的训练的一种方法。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者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和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1.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3.等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肌肉力量评价常用指标。

()4.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5.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6.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七年级《发展肌肉力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发展肌肉力量》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交流肌肉力量训练的心得体会;
-学生探讨不同训练方法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实践,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教师观察学生训练过程,给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错误;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训练感受。
2.教学内容:
-学生实践肌肉力量训练动作;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预防运动损伤;
-提高学生肌肉力量,增强体质。
3.教学方法: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肌肉力量训练技巧;
-教师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肌肉力量训练的重点;
-激励评价:通过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肌肉力量。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肌肉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基本知识学习:讲解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科学原理;
(3)动作示范与练习:教师示范正确动作,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训练实践:设计不同难度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肌肉力量训练技巧;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训练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训练方法。
4.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结合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肌肉力量水平,检验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最大肌肉力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最大肌肉力量名词解释生理学

最大肌肉力量名词解释生理学一、最大肌肉力量的定义最大肌肉力量是指在最大努力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也称为最大肌肉力量输出。

它是一种生理学概念,代表了肌肉组织在最大程度上收缩时所能发挥的力量。

最大肌肉力量是通过神经肌肉系统协调作用下的肌肉收缩来实现的。

在运动生理学中,最大肌肉力量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最大肌肉力量的形成1. 肌肉纤维的类型肌肉组织由多种类型的肌肉纤维组成,其中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慢肌纤维富含线粒体,能持续供给能量,适合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

而快肌纤维则具有更快的收缩速度和更强的爆发力,适合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最大肌肉力量的形成与肌肉纤维类型的分布和运用密切相关。

2. 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纤维,触发肌肉的收缩。

在最大肌肉力量输出时,神经元对肌肉的激活程度、频率和数量都起到关键作用。

只有当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达到最佳状态时,肌肉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三、最大肌肉力量的训练1. 高强度负荷训练最大肌肉力量的训练需要使用高强度的负荷,以刺激肌肉纤维的增长和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

常见的训练方式包括重量训练和间歇训练,这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激活肌肉组织,促进最大肌肉力量的提高。

2. 爆发力训练除了提高肌肉的最大收缩力量外,爆发力训练也是提高最大肌肉力量的重要手段。

爆发力训练注重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输出的快速性,通过快速交替的动作来激发肌肉神经系统的适应,从而提高最大肌肉力量的水平。

四、最大肌肉力量对身体的影响最大肌肉力量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强肌肉组织的力量和稳定性,还能够促进骨骼系统的适应和功能改善。

最大肌肉力量的提高还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改善姿势和平衡能力,提高运动表现。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最大肌肉力量是运动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力量训练的结果,更是神经肌肉系统协调作用的产物。

第12章速度和无氧耐力

第12章速度和无氧耐力

二、判断题
1.低乳酸值的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 训练方法。 2.在完成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动作速 度越快。 3.强度大、时间短的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糖酵解 供能。 4.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 粗大,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 5.慢肌纤维百分比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长跑运动 员最高,短跑运动员最低。

测定人体非乳酸运动能力的常用指标: 无氧功率,即在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 发挥最大力量和速度所完成最大功率的 能力。 评价非乳酸供能能力(即ATP-CP供能)
玛加利亚跑楼梯、10s最大负荷、30m跑

第二节 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指 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 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 无氧能力。
一、选择题
1.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 )。 A.反应速度 B.位移速度 C.动作速度 D.都不是 2.无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肌肉( )供能的能力。 A.氧供应不足 B.氧供应充足 C.氧供应停止 D.氧供应过剩 3.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 )速度。 A.反应 B.动作 C.位移 D.力量 4.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 )速度。 A.反应 B.动作 C.位移 D.力量
二、发展速度的训练
(一)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变换各种信号、高频率动作练习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速度性练习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
“无氧-低乳酸训练” 方法:重复训练法
注意事项:10s(60~100m)内的短距离反复疾跑, 间歇3~4min
(三)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四)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肌肉放松→血流量↑→有利于ATP的再合成 (五)改进技术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一) 填空题1.运动生理学通常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和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和来决定的,通常以表示。

3.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有关,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或直径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则肌肉力量较。

4.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5.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6.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7.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力量练习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以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的百分比表示。

8.肌肉在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超等长练习。

9.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的力量训练方法叫作离心练习,它是动态力量的训练的一种方法。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或者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和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1.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3.等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在其控制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外肌肉力量评价常用指标。

()4.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5.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6.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7.受力量训练的影响,快肌和慢肌的纤维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均可以发生相应的增加,但是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增加的速度和程度快于慢肌,因此具有更好的力量训练适应性。

()8.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这完全是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受到肌纤维牵拉而兴奋,通过牵张反射机制提高肌纤维收缩力的结果。

()9.同一块肌肉在关节的不同运动角度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在不同关节角度时肌肉对骨的牵拉角度相同造成的。

()10.缺乏训练的人和训练水平良好的运动员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能够动员的运动单位比例是相同的。

()11.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12.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但是不能提高主动肌运动单位活动的同步化程度。

()13.一般认为,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力量的增长主要与肌肉横断面积增加有关。

()14.若以绝对力量大小表示肌力,一般女子上肢肌力较男子低约50%,下肢肌力低约30%;而以相对力量表示,则男、女性肌肉力量性别差异更大。

()15.慢等速测试是用等速测力系统以30°/s~60°/s关节运动角速度进行的动态肌肉力量测试,由于在此慢速运动条件下加载于肢体的负荷阻力较大,因此慢等速测试常被用于进行最大动态肌力检测与评价。

()16.快等速测试常以180°/s以上的关节运动角速度进行。

由于此时加载于肢体的运动负荷阻力较小,关节运动速度较快,因此常被用于检测和评价肌肉耐力等动态肌肉功能。

()17.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

()18.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原因是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工作能力。

()19.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

()20.等长练习的不足是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因此不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21.等长练习时肌肉对血管的压力增大,影响肌肉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从而对肌肉无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和肌肉毛细血管的增生等均有良好的影响。

()22.向心等张练习的训练效果主要取决于训练负荷强度、重复次数和动作速度等因素。

如果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发展最大肌力,应采用低强度和低重复次数的训练。

()23.肌肉在进行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向心张力小30%左右。

()24.超等长练习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其生理学依据是肌肉在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时,可借助肌肉牵张反射机制和肌肉弹性回缩产生更大的力量。

()25.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缔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

()(三)单选题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A 静态肌力;B 动态肌力;C 离心肌力;D超等长肌力。

2.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A 静态肌力;B 动态肌力;C 离心肌力;D超等长肌力。

3.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A 最大肌力;B 快速肌力;C 爆发力; D肌耐力。

4.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A 最大肌力;B 快速肌力;C 爆发力; D肌耐力。

5.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作()A 最大肌力;B 快速肌力;C 相对肌力; D肌耐力。

6.通常在最大用力收缩条件下人体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的肌肉产生的肌力是()A 2-4公斤;B 3~8公斤;C 10-12公斤;D 20-23公斤。

7.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A.肌糖原含量;B.收缩蛋白;C.三磷酸腺苷含量;D.脂肪。

8.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规律是几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且无明显性别差异()A 10 岁;B 15岁;C 16岁; C 18岁。

9.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A 肌纤维增粗;B 毛细血管增加;C 血红蛋白增多;D 肌糖原含量增加。

10.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A 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 D 以上都不是。

(四)名词解释1.肌肉力量2.最大肌肉力量3.快速肌肉力量4.力量耐力5.相对力量6.中枢激活7.超负荷原则8.肌肉横断面积9.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五)简述题1.指出肌肉力量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

2.简述年龄因素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机制。

3.指出肌肉力量的检测方法。

4.简述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六)论述题1.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分析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3.试述力量训练的方法。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对抗,克服2.数量,粗细3.大,小4.长,大5.多,大6.最大,平时7.最大重复次数,最大肌力8.离心,向心9.拉长10.代谢性质,收缩类型,练习模式(二)判断题1.对; 2.对; 3.对; 4.对; 5.错; 6.错; 7.对; 8.错; 9.错;10.错;11.对; 12.错;13.错; 14.错;15.对;16.对;17.错;18.对;19.对;20.错;21.对; 22.错;23.错; 24.对;25.对。

(三)单选题1.A ;2.B;3.A;4.D;5.B;6.B;7.B;8.A ;9.A; 10.A。

(四) 名词解释1.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2.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3.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4.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5.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6.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叫作中枢激活。

7.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它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8.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来决定的,通常以cm2表示。

9.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是指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动员运动单位参与随后的运动,从而强化超等长训练的效果,这种练习方法称为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

10.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简述题1.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进一步还可以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肌肉力量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规律是10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无论男生或女生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而且两者区别不大。

从11岁起男女生的最大肌肉力量的差异开始明显增大,男生增长稍快而女生增长缓慢。

青春期过后,肌肉力量仍在增长但其增长速率很低。

女生达到最大肌肉力量约在20岁左右,男生约在20~30岁之间。

40岁以后人体大部分肌肉力量开始衰退,50岁以后,每10年肌肉力量下降约12~14%,大约70岁时人体多数肌肉的力量只有其鼎盛时期的30%~60%之间。

一般认为,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力量的增长主要与中枢神经控制能力自然发展和肌肉横断面积(CSA)增加等因素有关。

而50岁以后肌肉力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主要原因是肌肉体积或者CSA较小。

此外,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单位募集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下降、肌肉代谢能力下降、Ⅱ型肌纤维数量减少和萎缩等有关。

3.肌肉力量的检测主要根据其检测目的不同分为一般力量检测与专门力量检测两大类。

一般力量检测主要是为了了解机体各主要部位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