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王羲之轶事典故
王羲之轶事典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武则天轶事典故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皇帝,她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武则天的轶事典故:
1. 借刀杀人:武则天在夺权过程中,巧妙地利用矛盾,借他人之手消灭异己。
她曾派部将王孝贞进攻庐江流民李贞等人的起义军,同时密令长江下游的扬子县令诱杀李贞父子。
对于另一将领琅邪王李冲,她则派“酷吏”制造流言蜚语,把李冲描绘成欲取武则天而代之的“反武”黑手,迫其自杀。
通过这一系列“借刀杀人”的计谋,武则天成功地消灭了异己势力。
2. 女皇试太子: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选拔忠于自己且具有才干的人来担任官职。
因此,她对官员的选拔十分严格,甚至还进行了一次“试太子”的活动。
她让太子处理政务,考察其才能和品德。
试太子期间,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认可,这也为武则天选拔忠于自己且有才干的官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武则天与狄仁杰: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多次为朝廷效力。
武则天曾问狄仁杰:“你心中有没有可以取代我的人选?”狄仁杰回答说:“君臣名分,古有定则,天下神器,非可轻也。
”这句话表明了狄仁杰对君臣名分和天下大业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对武则天统治的忠诚。
4. 武则天与佛教:武则天是一位信仰佛教的女皇帝,她大力推广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和佛像。
她还亲自撰写了《大云经神咒》等佛经,以证明自己称帝的合理性。
在她的推动下,佛教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5. 石淙会饮:武则天曾与重要大臣在石淙会饮,赋诗作歌,传为千古佳话。
这些轶事典故展现了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政治家的高度智慧和才干,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情感和趣味。
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
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国,鉴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谯水击蛟曹操十岁那年,有一次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
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
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
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
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行刺张让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张让发觉,派人追捕,他挥舞着手戟,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张让的卫士无法接近他,他且战且退,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逾墙而出。
望梅止渴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
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
”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迎回文姬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并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横槊赋诗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曾子轶事典故
曾子轶事典故
曾子(约公元前505年-约公元前435年)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之一。
以下是一些曾子的轶事典故:
1. 曾子饰衣:据说曾子在任教时,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他只将衣物的正面整理得非常精致,而背面则一片凌乱。
有一天,他遇见孔子,孔子问他为何如此。
曾子答道:“老师,我相信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应该主要体现在正面,背面并不重要。
”孔子对他的悟性和聪明深感赞赏。
2. 曾子问鼎:曾子年轻时好学不倦,曾经问孔子:“我学习努力,奋发向上,是否能够称霸天下,成为一代霸主呢?”孔子答道:“曾子,你为人谦逊,性格温和,这样的人注定不会称霸天下。
然而,你的学识和品德仍然非常重要,你可以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贤人。
”
3. 学贾仲明:一次,曾子问贾仲明一个问题:“你对学问有何心得体会?”贾仲明答道:“学问如行船,可追求宽大和高远。
然而,船必须符合基本原则,才能行稳致远。
”曾子听后赞叹不已,称赞贾仲明的悟性和才智。
4. 曾子哭泣:曾子常常因为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痛苦而痛哭流涕。
有一次,曾子骑马经过一片麦田时,他看到麦穗被风雨摧残,心中感到非常难过,便落泪泪洒在地。
他的朋友纳谏曰:“这是你的马,你为何哭泣?”曾子回答道:“马只是我乘坐的工具,而这片麦田是人民的谋生之道。
看到他们受苦,我
不能不伤心。
”
这些典故展现了曾子的谦逊、聪明、爱民和关注社会正义的品质,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尊敬。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人轶事与中国历史典故
名人轶事与中国历史典故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许多名人的轶事和典故。
这些故事和典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和典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智慧。
一、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故事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们问他:“为什么您不去担任官职?”孔子回答说:“君子不求富贵,只求道德和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注重的是道德和智慧的追求,而不是权力和地位的追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承和崇尚。
二、诸葛亮与出使东吴的故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智慧和谋略被后人称为“诸葛亮之计”。
有一次,诸葛亮出使东吴,他把自己的计策写在一封信中,然后把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
他告诉诸葛瞻:“如果我死了,你就把这封信烧掉;如果我回来了,你就把这封信给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注重保守秘密和尊重他人的信任。
他的行为展示了中国人重视信任和忠诚的价值观。
三、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她的美貌和才艺令唐明皇为之倾倒。
然而,杨贵妃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警示。
杨贵妃的美貌让她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最终却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外貌和权力并不是幸福和成功的保证,真正的幸福和成功来自内心的善良和智慧。
四、曹操与诸葛亮的故事曹操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有一次,曹操被困在濡须口,陷入了危险之中。
诸葛亮得知后,主动派兵前来救援。
然而,曹操却把诸葛亮误认为是敌军,准备发动进攻。
诸葛亮见状,立即放下了自己的兵器,向曹操解释了自己的身份。
曹操听后大为惊讶,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谦逊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品质,也是成功的关键。
五、李白与酒的故事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和浪漫。
山东人勤学轶事典故
山东人勤学轶事典故
山东人勤学轶事典故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孔子早年在山东鲁国任教,他非常勤奋好学,曾经为了学习而不顾风雨,日夜奔波。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在学习上要像水一样,不断地流淌,才能有所收获。
”孔子听后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山东著名的学者曾国藩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典范。
他从小就非常爱读书,勤奋学习,苦练笔墨。
曾国藩的学习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家人和学生,他的子孙后来也都成为了学者或者官员,他的学生中也有很多成为了后来的名人。
3. 山东人李大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
他年轻时在山东农村务农,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
他通过自学,考取了县城的学校。
后来他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和革命家。
李大钊的事迹鼓舞了很多山东人,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勤学的信念。
这些山东人的勤学轶事典故,展示了山东人民坚持勤学苦练的传统和精神,对后人有着很大的激励和启示作用。
拿破仑轶事典故
拿破仑轶事典故
1.谁敢比皇帝高
拿破仑身高不足1.7米,最怕人说他矮。
有一天,他想取下书架上的一本书。
因那书放得太高,他够不着,便叫人搬凳子来给他。
此时,一位刚好在那里的将军说:“陛下,不用抬凳子了,让我给您取吧,因为我比您高。
”“您是想说您比我长吗?”拿破仑当即予以纠正。
2.不看本国报纸
每天早上拿破仑理发修面时,都喜欢看报。
但看的主要是英国和德国报纸,对法国报纸则根本不感兴趣。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国报刊上登的东西,全是按我的旨意写的。
”
3.自己加冕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国的皇帝并于12月2日正式加冕,他并非由教皇亲自庇护七世加冕,而是在皇冠将要戴到头上之时,夺过来自己将皇冠戴在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皇后。
4.后人纪念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1840年12月,在拿破仑灵柩被运回法国巴黎之后,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前来迎接他。
而在多年之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1855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爱德华七世)来到老残军人退休院(巴黎荣誉军人院),女王让王储(爱德华七世)“在伟大的拿破仑灵柩前下跪”。
于谦的轶事典故有什么
于谦的轶事典故有什么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功绩,虽然结局悲惨,但是他的功劳后人永记。
而与他诸多历史功绩相对的是,关于他本人的轶事典故也并不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于谦的轶事典故,希望你喜欢。
于谦的轶事典故一、救时之相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
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
”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
”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
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
”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
”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
”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二、八岁成对于谦少有大志,从小的时候就处于不凡。
他八九岁的时候穿着红衣骑马,正是鲜衣怒马,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
”公应声曰:“赤帝子,斩蛇当道。
”这个对子不仅工整,而且其中所代表的志向也不小,闻者无不惊叹异常。
三、志惊鬼魂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
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
那时候于谦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也不觉此事惊异,接过扇子,便大笔挥就:“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
”巨人大惊,悲跃而去,却原来巨人是一个鬼魂,他所持的扇子实际上就是一片芭蕉叶。
四、秀才智对于谦为弟子员时,接巡按三司坐一寺中,有人指责殿中大佛说:“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可以为对。
”于谦对曰:“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等出了寺庙,兵士问他对了什么,他回到:“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菜。
”实在有趣。
于谦不仅文治武功均得,能机智成对,还著有许多诗篇遗世。
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那首《石灰吟》。
于谦救时宰相称号的来源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济南名士的轶事典故
济南名士的轶事典故
济南的名士们有许多轶事典故,其中一些广为流传的有:
1.房玄龄:房玄龄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宰相,他在18岁时本州举
进士。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房玄龄思维缜密,每逢写军书奏章,倚马可待,言简意尽,无需修改。
但他在李渊建立大唐后被太子李建成斥逐,后为秦王李世民所用,成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之一。
在玄武门兵变中,房玄龄是主要的策划人之一,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2.王敕:王敕是明朝时期的探花,他曾获山东乡试第二名(解副),会试第十七名,殿试夺得探花后授翰林编修。
后因尹龙一案受牵连,贬为降州判官。
但在弘治三年(1490),他升为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
任上他“考遗书,遵国典,定祭祀乐舞之式”,九年考绩后升为河南提学副使。
正德二年(1507),再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正德四年(1509),考察京官时自陈致仕归隐济南。
归家后杜门不出,两年后于正德六年(1511)春无疾而终,终年65岁。
此外,还有武将秦琼、罗世信等也是济南的名士。
这些名士的轶事典故在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反映了济南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统。
曾子轶事典故
曾子轶事典故
摘要:
1.曾子简介
2.曾子教育观念
3.典故一:曾子杀猪教子
4.典故二:曾子与孔子师生情谊
5.典故三:曾子论孝道
6.曾子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正文: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曾子在教育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其诸多轶事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曾子主张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提倡“有教无类”的观念。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格完善的核心,主张以孝道为先,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曾子的教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故一:曾子杀猪教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儿子诚信,不惜杀掉家中饲养的猪。
这个典故表现了曾子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启示人们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
典故二:曾子与孔子师生情谊。
曾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深厚。
孔子去世后,曾子致力于整理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为儒家学
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典故三:曾子论孝道。
曾子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是各种道德品质的基础。
他在孝道的论述中强调了敬爱、尊重和忠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的历史地位十分崇高,后世儒家学者都将他视为楷模。
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强记不忘,有小神童美誉。
其师石先生甚爱之,只因功课对他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对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辨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
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
是还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指袖而去。
不几天纪昀去见石先生,石先生怒气未消,面沉似水,稳坐太师椅,不迎不送。
纪晓岚又出了怪招,从先生屋走而复返,又请教“阄” 字的念法和写法。
石先生并无介意,等纪昀走后才醒过味来。
原来“阄”即“门内龟”,是骂自己不出门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责,暗骂:“竖生,歪才也!”有一天,纪昀与同伴数人在街道玩球,适太守大人官轿经过,他们的球偏巧投入轿内,一时间衙役厉声呵斥,众玩童惊逃四散,唯纪昀挺身拦轿索球。
太守喜其胆识过人,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颜悦色问其姓氏年龄,故意试一试他的才华说:“我有一联,若能续对下联,就把球还给你。
”纪晓岚点头同意。
太守的一联说:“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纪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两千石,独公……”最后一字迟迟不说。
太守讶然问道:“何以不说末字?”“太守大人如果把球还给我,就是。
独公廉,假如不还……”“不还怎样?”“那便是……独公贪啦!”太守见他聪明伶俐,对答如流,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就把球还给了他。
王昌龄轶事典故
王昌龄轶事典故1、好奇学道,投笔从戎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与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开始一段因好奇而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当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不遗余力地加以歌颂。
在那个火热的盛唐年代,多少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都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
于是不久之后,他便毅然决然地抛弃学道,来到长安谋求发展。
在长安的短暂发展并没有什么成效,他又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的出塞之路。
这段出塞的切身经历,使王昌龄成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玉壶冰心,不失忠贞而立之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但他心有不甘,37岁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再次登第。
但是二次登第后,他的官职仍并未得到晋升,只是平职调任为汜水县尉。
虽然王昌龄科场颇为得意,但仕途上却明显失意,他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任职汜水县尉五年后,他又因谗言被远贬荒僻的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44岁的王昌龄由岭南北还,调任江宁县丞,又是一次平职调动,他因官场失意而疏狂放浪,从长安赴江宁(今南京市)任职,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他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消极怠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就写于王昌龄离开洛阳,赴任江宁丞之日。
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的凄楚彷徨可想而知。
临别赠言,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把“冰清玉洁的忠贞”作为自己人生困境中的道德慰藉,同时还表明他对大唐王朝并没有失去信心。
3、旗亭画壁,拔得独筹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旗亭)去,赊酒小饮。
忽然有梨园(戏曲)掌管乐曲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
三位诗人回避,躲在角落里,围着小火炉,看着她们表演节目。
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的梨园女子,摇曳生姿,登上楼来。
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
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a4f20d65-6eab-11ec-8a02-7cb59b590d7d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第一章:100个经典故事(营销典故)100个经典故事(营销典故)-强人之作,路过必看营销典故1.黄帝问路在古代,黄帝带领六名侍从去贝茨山看大木偶,在路上迷了路。
他们遇到了一个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我知道!”于是他给他们指路。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我知道!”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牧童说:“你知道,就像我的放牧方法一样,只要消除牛的自卑,一切都会得到解决!这不就是统治世界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启示:有些在销售领域多年的“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
其实,“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2.道听途说的信仰是什么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想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于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人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启蒙运动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
我们不时会听到是非难辩的话,如莱间公司攻击另一问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
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轻易相信谣言,中中苦苦建筑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陶渊明典故
陶渊明典故
陶渊明的轶事典故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
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李白轶事典故
李白轶事典故李白轶事典故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文中的奇闻轶事
在古文中,有很多关于奇闻轶事的记载。
这些故事通常涉及到一些非凡的人物、离奇的事件或不同寻常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古文中的奇闻轶事:
1.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这是一部古老的文献,记录了许多神话故事和奇异的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讲述了女娲如何用五彩石补天,拯救人类。
2.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家里墙壁上画满了龙,但当真正的龙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惊恐万分。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
3.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现在用来形容那些借助别人的权势欺压他人的人。
4. 画蛇添足: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画了一条蛇后,为了让自己的画更出色,给蛇添上了脚。
但这样做反而使蛇看上去怪异丑陋。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那些过分追求完美而适得其反的人。
5.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之间捡到一只撞树死去的兔子,便不再耕种,日夜守在树下等待下一只兔子。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那些侥幸心理和懒惰的人。
以上只是一些古文中的奇闻轶事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着。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能够启示人们思考人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轶事典故编辑千字文兴嗣白发《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5]世界上所有的已经有人看过的书中,有哪本书,里面没有一个重复的字的?是不是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甚至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一本书没有一个重复的字呢?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本书。
名字就叫做《千字文》。
当然,顾名思义,一本书里一共是一千个字,几乎没有重复。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千字文》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因为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临下来的,所以就成了书法家的至宝,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把背《千字文》当作一种流行方式。
就像是现在的人追明星一样,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就会被别人看着落伍了。
特别是那些刚刚把头发梳起来的小娃娃们,个个都会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押字押韵,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这本书一直都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本启蒙书。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 年的时间,摹写了800 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智永之后,历代书法大师写《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
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这些伟大的艺术瑰宝。
千万别认为这本书只是简单的把字拼凑起来的,这里面可是很多内容的。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从有了天有了地,再继续说日月、星星、霜雾、天气的变化等等等,有了天气的变化,当然就有了金银珍宝这些等等东西,有了东西,当然就少了不了人吗?当然也就说起了人类的早期历史:"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接下来,就是《千字文》的第二部份,有了人,当然就要讲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再接下来,就是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当然少不了对国家盛况的描述了,像什么"宫殿盘郁,楼观飞惊"......"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除了这些浮华的东西之外,最后就讲到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赞美,要吃还是百姓饭,要穿还是家常衣了,到了这里,也就走到了这本书的尽头了。
这可是一本很好背诵的书,所以有时间,不妨拿过来记一下。
《千字文》第一部分中的故事从天地开辟讲起,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盘古开天辟地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人类的始祖盘古就孕育在中间。
盘古在“大鸡蛋”中酣睡了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便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其中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为了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为了天。
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
神农种五谷传说有一天,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了地上,神农氏把它埋在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了一片。
他觉得谷穗很好吃,于是教会人们种植五谷。
所以人们把他称为“神农”。
神农就是炎帝,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我们被称作炎黄子孙。
伏羲与龙马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传说很久以前,洛阳北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了一个怪物,异常庞大,一张嘴就吞下个活人,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就全部遭殃。
百姓来找伏羲,伏羲带上宝剑,来到河边。
那怪物原来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伏羲挥舞宝剑站在面前,乞求伏羲放它一条生路,并承诺:“若放了我,定从黄河里拿件宝贝给您!”伏羲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祸害百姓,我就放你。
”龙马答应后,潜入河中。
几天后,它果然背负一块玉版献给伏羲,伏羲便唤这玉版为“河图”。
此后,伏羲和龙马结下了友谊,经常去看龙马。
一天,伏羲细看龙马身上的花纹,再琢磨河图上的图案,一下子悟出了八卦图。
并写了本书叫《易经》。
鲲鹏展翅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种鱼叫鲲,它特别大,有几千里长。
后来,鲲变成了一种叫鹏的鸟,这种鸟也特别大,它的背就有几千里宽。
鹏展翅飞翔的时候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只有它飞到九千里高空的时候,它的翅膀才不会受到阻碍。
它还经常飞到南海的天池去寻找食物。
有一只小鸟对鹏说:“我每天在房子上空飞来飞去,还有时候不小心撞到墙呢,你飞那么高干吗?我每天在周围飞来飞去,也能找到小虫子吃,你飞那么远干吗?”其实,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鹏的想法呢?就像春天出生,秋天死亡的昆虫不知道老松树为什么能活几百年一样。
《千字文》第二部分中的故事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
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范宣伤指西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范宣。
他八岁时在花园玩,不小心伤了手指,便号啕大哭起来。
小伙伴问他:“只破了一个小口子,有那么疼吗?”他悲伤地说:“我不是因为手疼才哭,而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毁伤。
如今我因为贪玩伤害了手指,让父母担心,真是不应该啊!我因为惭愧,所以才哭。
”祁黄羊荐贤春秋的时候,晋国有个大夫叫祁黄羊。
有一天,晋王问他:“你觉得谁最适合做南阳县令?”他说:“解狐。
”晋王奇怪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说:“您只让我推荐合适的人,没说我的仇人不行啊!”解狐上任以后非常称职。
后来,晋王又问祁黄羊:“谁做京城的尉官合适呢?”他说:“祁午。
”晋王又问:“祁午是你的儿子,你不怕别人说你徇私吗?”他说:“我只是推荐最合适的人。
”他的儿子上任后果然也很称职。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称赞:“祁黄羊推荐人只看才能,不论亲仇,说出的话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真是个胸怀坦荡、大公无私的人啊!”苦心劝父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很懂事,可是他的父亲对他的爷爷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拿着一个筐子,把爷爷背到山上,孙元觉不知父亲要干什么,于是跟着父亲上了山。
来到山上后,父亲把病弱的爷爷扔下,自己回家。
孙元觉哭着跪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说:“爷爷年纪大了。
如果不死就会变成妖怪的,留在家里多可怕啊?”孙元觉不信,但他灵机一动说:“好吧,那把爷爷从筐子里抬出来吧。
”父亲不解:“一个筐子有什么用呢?”他说:“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把你背到山上扔了啊!”父亲吃了一惊,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于是改变了主意,把爷爷背回了家。
曾子杀猪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和母亲一起去。
母亲哄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信以为真,高兴地跑回了家。
妻子赶集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忙阻止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孩子而已,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和孩子说话是不能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如果食言不杀猪,那么猪是保住了,但却给孩子纯洁的心灵留下阴影。
《千字文》第三部分中的故事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
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
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份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
这部份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
”明帝梦佛有一天,汉明帝做了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皇宫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明帝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都不知为何物,只有博士傅毅说:“在我大汉的西南边有一个叫天竺的国家,其国内有神名叫佛,陛下梦到的一定是佛了。
”明帝一听,恍然大悟,于是派两名官员前往天竺国去求佛经。
两名官员拔山涉水,来到天竺国,从那里请来了两位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并用一匹白马驮了一尊佛像和一部《四十二章经》一起回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