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徐萌萌(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0017)摘要:文章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首先阐述南京晓庄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变革与发展,包括制定科学的分流方案;全校动员,充分准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三个方面,然后分析大类招生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籍管理;学生管理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1-0097-03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一直是以专业(或专业方向)来招生,学生在进校时就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改变,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2001年创立元培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2003年开始,在全校推行按照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
至此,大类招生改革开始拉开序幕,这一新的招生制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青睐。
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
进校后,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1]。
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培养模式的改变。
学生进校后,按照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先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年或者两年后再根据学生的志愿及学业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再分专业。
实行大类招生避免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因对专业不了解而错报专业的现象。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南京晓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力图打造地方品牌大学,一直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近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文章将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作者:穆元彬,张瀚文,吴龙,吴宏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1期摘要:借鉴大类招生背景下国内外高校已有研究成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四年大类招生改革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个人访谈等,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并从实践的角度探索总结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生管理中图文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13-04一、引言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引擎中,以“大类招生”为关键词,进行国内发文总量指数分析(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2013年至今,有关大类招生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也间接说明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采取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指有关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只按学科大类而不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的一种培养方式。
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举办实验班,首先在我国开创了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例,自此之后,全国开始掀起一股通识教育热潮,现今,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然而,通过认真分析中国知网关于大类招生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以及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大类招生研究的比例仅占到12.76%,而在所有有关大类招生的职业院校研究成果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分流机制等教学实施等内容上,对于大类招生新体制下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个别本科院校开展了一些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1-5],然而这些成果也主要还是以本科院校学情为主,大多结论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对获得同一类别学位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时,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够个性化。
一些传统的专业设置过于固化,没有及时跟进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2.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足以支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实施,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教学。
3. 学生分层管理困难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学生分层管理存在难度。
即使学校有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也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都进行精准的分层管理。
二、对策建议1.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确保专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高校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专业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培养需求。
2. 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招聘更多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提供更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
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培训、激励政策等,鼓励教师参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针对学生分层管理困难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提供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初探
1702016年/第三十一期/十一月(上)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初探穆元彬杨悦梅傅联云钟婷婷周婧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1400)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该模式也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少的新挑战。
文章总结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提出了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该模式下系统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New Ideas of Stud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and Split Training"in Higher V ocational CollegesMU Yuanbin,YANG Y uemei,FU Lianyun,ZHONG Tingting,ZHOU Jingmin(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ngzhou V 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1400)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but in recent years,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large class enrollment;student management;new ideas0引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实践与探索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实践与探索作者:葛阿萍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9期[摘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状况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与学习需求各不相同。
生源结构的多样性使得采用相同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入学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
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源结构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
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层分类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58-02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多元化正日益凸显,多元结构生源虽然促进了高职教育培养外延,为更多的社会人提供学习深造的机遇,但在毕业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面对多元的生源结构,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满足毕业后学生个体及社会的需求是当前的热点,也是难点。
本文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分类招生引发教育对象变局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制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我校学生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分类提前招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对口考试毕业生、“3+2”直升的中职生。
这些学生来源不同,导致个体差异大。
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均不相同。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1]。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识”可学、有“标”可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满足社會、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内涵(一)分层教学的内涵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将其划分为水平相近的学生群体。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
209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徽商职业学院 物流系 洪丽摘要:分类招生是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模式的新举措,学情分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情分析发掘分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基础上,增加方法论的学习,围绕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需求调整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类招生;学情分析;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09-0003一、分类招生的现状分类招生是把国家统一高考,改革为在省教育厅和省招办的监督指导下,由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一种招生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分成了统招生和自主招生两类。
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应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50%左右,2017年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模式。
”分类招生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号召,认真落实“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科学高效地选拔各类人才的必经之路。
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沿用以往统招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分类招生制度下生源差异大、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问卷调查及学情分析高职院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办学方针,必须将学情调研分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起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从学情调研入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2017、2018、2019、2020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人访谈的方法,实际回收问卷265份,有效率98%。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与传统的按专业分类招生不同,大类招生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如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
大类招生的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增强了学生的二次选择机会,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本文将就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浅析,并针对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进行分析。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按专业分类招生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招生方式是按照专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电子类、机械类、材料类等,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选择好了自己要学习的专业。
而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则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医学类等。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科体系和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程、教师和项目的多元化选择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一个专业领域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多个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在大类招生的模式下,学生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丰富其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引自百度百科)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首批开展大类招生的高校之一,对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有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在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制定小班化教学规划,创新课程设置和引进优秀师资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了一批有独特特长和丰富知识背景的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相应的多元化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课程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科兴趣和知识需求。
2. 实施小班化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大类招生的优势,西安交通大学采取了小班化教学的方式,控制班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2019 年 8 月254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张 哲 崔铭仁 孟艳茹(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很多高校采用,2018年我校将首次实施大类招生制度,大类招生制度实施也必将会导致学生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新生辅导员迎新事务工作重点、学生冷热门专业选择、班主任作用的发挥、心理咨询方面重点、宿舍调整及管理、奖学金评定、组织发展等方面,传统的学生管理机制不再适应大类招生模式,给我们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人才培养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背景简单来说,大类招生是一种运用某一大类的通才教育,在相同的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按照学生的成绩和志愿取向进行双向的选择,继续进入下一专业进行专门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取代了原有的依据专业进行招录。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减少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然而,在大类招生的过程当中,大学生所呈现出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二、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1.专业冷热不均问题依据大类招生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进入学校的前一学而起会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但这一阶段学生对专业了解往往不充分,对于专业的选择依旧较为盲目,对专业发展方向认识模糊,凭个人兴趣而非充分考虑选择专业研究方向,导致在选择专业方向时通常出现扎堆现象,产生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这就直接导致了专业冷热分配不均匀的现象。
并且,根据高校对专业分录的条件根据举例,通常会参考高考成绩、学期综合成绩,这样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有更为主动的选择权利,名列前茅的学生较为喜欢选择相对热门的专业,优秀专业的班级内部,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班级整体风气和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大类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
为 我 国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发 展 的 战 略 目标 , 也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教 师 队 伍 , 了使 教 学 内 容 为
任 务 。 国《 等 教 育 法 明确 规 定 : 高 等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 院 根 据 学 科 方 向 , 建 我 高 “ 学 创 教 育 的 任 务 是 培 养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 展科学技术文化 , 发 促
的培 养 , 培养 过 程 注 重 学 生 的知 识 、 力和 础 课 学 习 后 , 三 年 级 下 学 期 根 据 志 向选 能 在 择 相 关 课 程 模 块 进 入 相 应 专 业 学 习 。 是 这
一
断 加 快 的 当 代 社 会 , 国 经 济 社 会 的 全 面 素 质 协 调 发 展 。 各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 因 此 , 力 培 养 ” 着
与 科 技 进 步 紧 密 相 连 及 大 力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科 、 业 , 现 自己 的 兴 趣 和 特 长 之 后 , 专 发 了教学与科研 高度融 合的教学 团队 , 中 其
包 含 国 家 级 教 学 团 队 1 , 成 了 高 水 平 个 形
1. 教 学 与科 研 相结 合 的教 学 团队 和 高水 2
的培 养 创 造 了条 件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需 要 一 支富 有 创 新 思 维
种 新 型 的 创 新 人 才 选 拔 模 式 , 效 地 拓 有
决 于 人 才 的 质 量 。 人 才 的 质 量 在 很 大 程 平 的 师 资 队伍 ,为大 学 生 创 新 与 实 践 能 力 而
Q: 垫
Si c a eh lyn vtn e l cn dTcno n ao Hrd een og Io i a
高职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探讨
[收稿时间]2018-08-16[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社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7SJB1493)。
[作者简介]吴海华(1981-),女,江苏启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计算机。
王海舟(1982-),男,江苏海安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戴国梅(1972-),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徐飞(1985-),男,江苏泰兴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目前,高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与学生个性化追求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教育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明晰未来的岗位需求及定位;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同时要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加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所需的良好氛围。
唯有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4-0159-0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生源结构、就业低端化、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1]。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方面是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这两个方面的新趋势导致人才需求的类别多样化、专业化,这对高职院校传统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行业各个实际岗位争夺的焦点,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很难达到社会岗位的要求。
大类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
大类培养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探索摘要: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应积极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于大类培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机制。
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管理办法和实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新实践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
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同创新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
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大学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方法和途径,为完成这一光荣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出贡献。
1 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和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
尤其近几年,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显示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整合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一流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创建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项目建设和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1 学院正着力实施“大类招生、自选专业、模块教学、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经过两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习后,根据志向选择相关课程模块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按照不同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招生专业进行分类,通过招生政策、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细化分解,实现对学生专业发展轨迹的个性化定制和全面培养。
随之而来的运行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及时采取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招生政策不够透明针对不同专业的招生政策应该更加透明,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清晰了解到各个专业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报考志愿时有明确的选择。
2. 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中存在着过度追求某些热门专业而忽略其他专业的情况,使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过大,而部分专业则因招生规模过小而缺乏生源,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折损。
3. 专业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由于专业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一些专业虽然在招生时人数众多,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却供大于求,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
4. 专业教育质量不一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中,由于一些专业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其教育质量较差,与部分优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不均衡的情况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影响较大。
二、对策措施高校应该完善招生政策,公开并透明地展示各个专业的招生要求和专业前景,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情况,为他们的报考志愿提供明确的指导。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出现某些专业过度火爆而其他专业缺乏生源的情况。
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来优化学生的培养结构,使每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资源支持。
高校应该制定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各个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使每个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有一席之地,避免出现因社会变化而导致的专业供大于求的情况。
高校应该加大对一些薄弱专业的投入力度,提高这些专业的教育质量,使其与其他优质专业形成平衡。
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现状 与创新 ” 的研 究成 果之 一 中图分类号 : G 6 4 文献标识码: A 原标题 : 高校 大类招生 对学生管理工
作 影 响路 径 研 究 收 录 日期 : 2 0 1 3年 9月 1 7日
一
管理 工作的 内涵 ; 其次 , “ 大类招生 ” 提 升 学生面临的“ 专业分流 ” 的竞 争压力 , 辅 导
析 影 响路 径 , 最 后 给 出 自己的 见 解 。 关键 词 : 大类招生 ; 影响路径 ; 对 策 基 金 项 目: 安 徽 大 学 2 0 1 1 —2 O 1 2学 年 度 学 生 工 作课 题 ‘ 大 类 招 生 下 学 生 工 作 生” 带 给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的 负 面 影 响 研 究 较 管 理 工 作 的 。
下 学 生 管 理工 作 面 临 了新 课 题 , 很 多 问题 级进 行 , 由于 专 业 尚未 划 分 , 无 法 结 合 专 是 传 统 学 生 管 理 工 作所 没有 遇 到 过 的 , 需 业特 点进 行 日常教 育 , 这 就 要 求 辅 导 员 以 要学校 、 院系、 辅 导 员 等 各 级 机 构 去 探 索 新的形 式进 行 , 创新交 流沟通方 法 , 利用 Q Q、 飞信 等 网络手 段等 ; 考 虑 到 解决方案 。 “ 大类招 生” 完善并充实了学生 校 园 网 、
了学 风 建 设 。 “ 大类 招 生 ” 的 初 衷 就 是 培 养 员 在 启 航 工程 实施 中 , 强 调 专 业 认 知 度 , 创 新型人才 , 提 高人才质量 , 这 与 学 风 建 引 导 学 生 将 重 心 放 在基 础 知 识 的 学 习上 。
、
引 言
近几 年来 , 随着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设相辅相成 。 “ 大类招生” 实施后很多高校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改革措施及实施过程
措施
1. 完善招生政策: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分类考试招生政策,明确招生对象、报考 条件、考试科目、录取程序等要求,确保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
2. 加强考试管理:建立专业的考试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考试大纲、命题、考试组织 、阅卷、成绩发布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加强高职院校招生管理力度
规范招生市场秩序
加强对招生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 宣传、违规招生等行为,确保公平、公 正、公开的招生环境。
VS
提高招生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的招生管理制度,明 确招生工作的流程和责任,提高招生工作 的规范化程度,同时要加强对招生工作人 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进 行。
硬件设施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硬件设施不 完善,如实验设备、教学 设施等,影响教学质量和 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认知及考生报考心态方面
社会认可度低
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导致考生更倾向于选择本科院校。
考生心态不正确
一些考生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会选择高职院校,因此不愿意报考。
政策缺乏灵活性
政策制定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 适应市场需求和考生实际情况,导 致招生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自身管理方面
01
02
03
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 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如招生宣传与实际不符 、虚假承诺等。
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 足,教学质量不高,难以 吸引优秀的生源。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管 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管理现状
地方院校分类招生培养的理性思考
分 类招 生 既是 招 生 方式 和培 养 模 式 的改 革 ,
更是“ 以学 生 为本 ” 教 育 理 念 的具 体 体 现 。 以专
业 类别 为基 础 的分 类 招 生 , 是 对 学 生 单 纯 以就 业
和家 长 意 愿 为 标 准 , 盲 目进 行 专 业 选 择 和 传 统
人 才培 养向综合 型人 才培养的转 变。分类招生注重 学生基础 素质 、 能力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 强调学生终 身学 习能力的培
育, 将学生的戍才选择权 交给 学生。同时, 对 高校 在学分 制 实施 、 师资 、 课程 资源、 教 学 管理等 方面提 出 了更 高要 求 . 对 此, 各地方 院校既不能盲 目跟风 、 也不能坐视不理 , 应在 综合考虑学校条件 、 效益 的情况下 , 有序 开展 、 逐 步推进。 关键 词 : 地 方院校 ; 分类招生 ; 培 养模 式
地 方 院 校 分 类 招 生 培 养 的 理 性 思 考
高文智 品文
( 绥 化 学 院 教 学 质 量 监 测 中心 , 黑龙 江 绥 化 1 5 2 0 6 1 )
摘
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 , 就 业买方市场的形成 、 高新技 术的发展 、 知识 的 日新 月异 , 推动 着地 方高校从 单一技 能型
才 培养模 式 在 满 足 市 场 对 人 才 的 自由选 择 和 人
分类 招生人 才 培 养模 式 , 符 合 高等 学校 教 育 教 学 改革 大趋 势 , 是2 l 世 纪普 通高 校人 才 培养 的 理性 选择 。北 京大 学 、 宁波 大 学 等 国内 综合 性 重 点高 校 , 依靠 丰富的多学科交 叉课程 资源 、 优 秀
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钱锐锋;付梦瑶;高蕙雯【摘要】采用自编问卷方式考察了大类招生政策下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影响专业选择因素等内容。
结果表明:(1)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为多数学生进行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2)自身的兴趣、个人能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为影响学生专业分流的关键因素。
根据调研结果,管窥高校专业分流的实施现状,总结专业分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学生专业选择和高校制定分流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分流模式的优劣根源,探讨专业分流模式的新思路,为以专业特色为主导的高校提出可供借鉴的分流细则。
【期刊名称】《新一代:理论版》【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影响因素;时间偏好【作者】钱锐锋;付梦瑶;高蕙雯【作者单位】[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2206;;[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2206;;[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474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在人才培养与招生政策上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改革,由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化培养思路,逐渐转变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培养思路。
这与社会的发展、“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密不可分。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不断被推上时代的前沿。
现今对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已有的人才培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大类招生改革为背景的人才培养、现状、发展对策、培养模式等方面。
在大类招生政策下如何进行人才分流,具体分流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大类招生政策下的专业分流是指在高招录取阶段将相近专业按学科合并,学生入学进入相应的学科大类学习,在完成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根据成绩、兴趣和志愿等因素细分到各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习。
大类招生问题
大类招生问题一、背景介绍大类招生是指在高等教育招生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进行分类招生。
这种招生方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旨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大类招生问题的重要性大类招生作为一种灵便多样的招生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助于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材。
然而,在大类招生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确保招生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
三、大类招生问题及解决方案1. 专业选择问题在大类招生中,学生面临着众多专业的选择,有时很难确定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专业介绍和指导: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介绍会或者开设选修课程,匡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前景,提供专业选择的指导。
- 实施专业倾斜政策: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对某些热门专业进行适度的倾斜,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这些专业。
2. 选拔标准问题大类招生需要通过考试或者其他选拔方式来选拔合适的学生,但如何确定选拔标准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多元化选拔标准: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和潜力等因素,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 建立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明确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 课程设置问题大类招生需要提供不同专业的课程,但如何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 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4. 教师队伍问题大类招生需要有足够的教师资源来支持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学能力。
大类招生问题
大类招生问题一、背景介绍大类招生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本科招生中按照不同学科或者专业领域进行的分类招生。
这种招生方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然而,在大类招生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问题描述1. 学科分类不明确:有些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分类存在含糊不清的情况,导致学生和家长难以准确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属的大类。
2. 信息不对称: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类招生时,往往面临信息不足或者不许确的问题,无法全面了解各大类的招生要求、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等信息。
3. 录取标准不统一:不同高校对于大类招生的录取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给学生造成困扰和不确定性。
4. 专业转换难度大:由于大类招生的学科范围较广,学生在入学后进行专业转换时可能面临较高的难度和限制。
三、解决方案1. 学科分类明确化:高等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各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分类标准的制定和解释,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大类的范围和特点。
2. 信息公开透明化:高校应该加强对大类招生的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向学生和家长提供详尽准确的招生信息,包括各大类的招生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等,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3. 统一录取标准:高等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大类招生录取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各高校在录取时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减少差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
4. 简化专业转换手续:高校应该简化专业转换的手续和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转换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匡助他们顺利完成转换过程。
四、数据支持为了更好地解决大类招生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共有1000名高中生和家长参预了调查,结果显示:1. 80%的受访者表示对大类招生的学科分类不够清晰,希翼能够有更明确的分类标准。
2. 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选择大类招生时面临信息不足的问题,希翼能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招生信息。
大类招生问题
大类招生问题一、背景介绍大类招生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过程中将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将学生按照大类进行录取。
大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然而,大类招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分析1. 大类划分不合理:目前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划分存在一些模糊和重叠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信息不对称:学生和家长对于大类招生的了解程度不一,缺乏全面准确的信息,容易产生误解和困惑。
3. 录取标准不明确:大类招生的录取标准不够明确和透明,学生和家长难以准确预测录取结果,增加了招生过程的不确定性。
4. 专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大类招生的限制,一些专业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招生资源,而其他专业则可能面临招生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1. 优化大类划分:通过深入调研和专业分析,对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划分进行优化,确保各个专业的划分准确合理,避免模糊和重叠的情况。
2. 提供全面信息: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准确的大类招生信息,包括各个专业的介绍、就业前景、培养方案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选择。
3. 完善录取标准:明确大类招生的录取标准,公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等信息,增加透明度,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录取结果。
4. 调整招生资源分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合理调整招生资源的分配,确保各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
四、预期效果1. 学生选择更加准确:通过优化大类划分和提供全面信息,学生能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盲目选择和后悔。
2. 招生过程更加透明:明确的录取标准和公布的信息能够增加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学生和家长的困惑和猜测。
3. 专业发展更加平衡:通过调整招生资源分配,各个专业能够得到更公平的发展机会,避免一些专业招生过剩而其他专业招生不足的问题。
五、总结大类招生问题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自2000年起,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教育形式开始被某些高校采用。
经过10多年的推广与应用,该模式的优势和缺陷都在逐步显露。
本文将从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阐述各种大类招生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读这些措施的作用、意义及可行性。
标签:大类招生;学生管理;辅导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今全国100多所“211”院校中,已有超过50所高校在全校范围或者某些院系范围实行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已渐成趋势。
各个高校在享受大类招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该模式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
如何在减少该模式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对其加以合理应用,也就成了很多高校关心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中常见的学生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
1.传统班级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新生入学时就组成固定的班级,这种班级设置不会随着之后专业的细分而改变。
也就是说,在通识教育结束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专业与班级两套设置的状况。
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更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对辅导员的信任会促使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
然而,因为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上课的时间、地点都会有所不同,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
同宿舍的学生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因为专业不同而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2.专业班级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是指在学生具体分了专业之后,取消其原有的班级设置,再将相同专业的学生重新分配到相应的新班级中。
这样大部分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间较为一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会更为有效。
但学生在原班级中都已形成了有惯性的社交圈,这会使他们比较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辅导员是在新班级成立时指定的,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自然没有新生时期的辅导员那么深厚,很难与学生交心,所以管理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
3.导师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在国外高校应用较多,它的意思是放弃传统的班级设置理念,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为了保证在导师在有限的精力下,关注到每
个学生,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一般控制在4~6人。
由于这种制度对导师要求比较高,导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对学生培养工作有极大的热情。
而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优秀教师科研、管理工作较多,考核压力较重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实行这种制度。
4.辅导员制与学长制
这是一种将辅导员的思想辅导与学长学姐的学业生活辅导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通常由高校辅导员负责全局把控,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和利用自己在专业学习中产生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历对新生进行指导。
在高年级学生的辅助下,实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交流。
但由于高年级学生毕竟缺乏专业的学生管理知识,且他们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让他们做到全天候对学弟学妹进行帮助和指导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也对辅导员与低年级学生密切交流造成了阻碍。
三、针对所产生的弊端的探索
对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
(1)分年级建立“新生辅导员+专业辅导员”模式。
选拔出在新生入校辅导方面最有经验的辅导员做新生辅导员,由新生辅导员负责大学生通识阶段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如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可选择两名新生辅导员,一人负责信息类学生的管理,另一人负责计算机类学生的管理,将两人固定,作为每年新生的辅导员。
从大二开始,由专业辅导员与新生辅导员进行对接,按照固定的模式快速完成学生的接手工作,从而有利于专业辅导员尽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2)对新生实行“新生辅导员助理”制度。
就刚刚入校的新生而言,师兄师姐的影响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多年以来的相关经验发现,建立“新生辅导员+新生辅导员助理”的制度,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有力补充与支持。
新生辅导员助理是从高年级学生中层层选拔出的优秀学生,通常品学兼优,社会实践工作能力强;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引导新生的学习生活,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在新生培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生和辅导员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3)建立“本科生导师辅助责任制”。
在通识教育阶段,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老师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最为了解,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他们可以配合辅导员老师负责学生专业方面的疑难解惑。
通过专业内部的交流会、带动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专业老师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组织专业报告会、学术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二次专业选择观念。
2.改进原有学生管理方式
(1)建立详细的学生网上信息档案。
新生辅导员需要整理一套完整的通识教育阶段学生成长档案,其中应包括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在校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如参加活动经历、课堂参与活跃程度、任课老师的评价、与宿舍同学关系、受到的奖励与处分等),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情况、学习成绩等。
所有信息的填写,都应以描述和记录为主,这样可以真实地反馈新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在新生辅导员和专业辅导员进行工作对接时,便于专业辅导员更迅速有效地掌握信息。
(2)设立网络班级,实现有凝聚力的虚拟集体。
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班级平台,建立发帖、实时通信、发布通知、文件上传、班级相册等各种日常管理功能。
班级成员可以在虚拟社区讨论问题,组织活动,非常直观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在线交流。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结交更多同学,对所属班级产生认同感。
行政班级解散后,原先班级数据可以保留。
将该平台发展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
(3)设置“大类纵向党支部”的形式。
在“大类招生”体制下,党支部和团委的设置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通过建立大类纵向党支部,利用党支部在思想方面“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加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这种形式弥补了大类招生常规体制下班级管理的断层,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持长效性,且变成一种常态。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施行“大类招生、分类管理”的学生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挑战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对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方式都有细微差异,这些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还需要我们在日后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城,田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时空,2009,(12):144-145.
[2]陈芳,张婷.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创作经济与科技,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