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球仪、岩石标本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结构和岩石特征。
2.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地理图片、视频和动画,形象地呈现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标注、展示和讲解。
4.网络资源: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主要知识点包括: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地壳、岩石圈、软流圈的关系;3.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了解地壳、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关系;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4.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地质作用奠定基础。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查报告,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升地理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岩石圈概念、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等;右侧则展示相应的实例和图表,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前置知识。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1.对岩石圈、软流圈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2.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导致理解困难;3.地质构造在实际地表形态中的应用能力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部分学生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4.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3.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课程导入通过对地球圈层动画的演示,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回忆起本节知识框架。
学生能够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建立起对后边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自主掌握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2)两个界面的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度(3)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名称、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 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 圈:由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成 因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1)右图中A 、B 、C 是三大类岩石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填到相应方框中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基本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内部分层及其划分的依据,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此节内容是岩石圈的基础,难度相对较小。
教材对岩石圈进一步进行延伸,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每一类岩石形成过程及涉及到的内外力作用,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的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最后还通过“活动”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说明三大岩类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三大岩类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我也喜欢,而且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捡一些石头,下面咱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我捡到的石头里有没有你认识的?(播放视频)里面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岩石?(学生通过视频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见闻说出一些岩石的名字)这些岩石叫什么,怎么形成的,又为何会“百世轮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摸着岩石、看着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
(ppt呈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意图:以旅行为话题,通过提问问题以及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融入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学习。
)【预习展示】(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两名同学上黑板展示)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2(鲁教版必修1).doc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比较: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阅读P.31课本内容,讨论、分析、比较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貌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2、内力作用的“足迹”自学本板块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哪两种?褶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两种基本形态?比较背斜和向斜并完成下列表格:地表形态岩层形态早期晚期背斜向斜断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地表常形成哪些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有哪些?(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承转)3、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阅读课本,在课本中找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小结、归纳。
动力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等形式(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引导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和热情,并树立正确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难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三、教学方法情境设计法、趣味探究法、引导讲解法、图形结合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材料:1966年,我国珠穆朗玛峰综合考察队在海拔4800米的地区,采到生活在一亿六千万年前的巨大的鱼龙化石,证明了这个地区在一亿六千万年前,曾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海洋。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材料:2007年8月6日,在南京“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专家们表示,化石数据证明,如果不是外力作用,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应该为2万多米,比现在高1.2万米。
喜马拉雅山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长高还是变矮,取决于两大力量的对比,即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讲述】两大力量的对比,指哪两大力量呢?指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板书: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知识窗:板块构造运动【讲述】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六大板块;提问:(多媒体展示空白的板块分布图,并指导学生填写六大板块名称)图中六大板块对应的板块名称分别是?【学生】略【讲述】在板块分布图中,板块间的边界类型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
编制:杨爱国 2011-11-15【考试说明】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见右图)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三大类岩石(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常见变式图(如右)2.意义:①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塑造地表形态。
③实现了地区及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地质作用的分类2.地质构造(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形成褶皱。
①基本形态:②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性疏松,易遭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③背、向斜的判断方法:A.根据中心岩层形态: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B.根据岩性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的。
高中地理_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许步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三大类岩石标本的收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思维导图第一步【情景导入】展示乡土岩石景观图片,激发探秘岩石圈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预习交流】“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同桌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读一读,背一背,巩固预习成果。
3、找出困惑。
学问始于问题,养成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的习惯。
第三步【提出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观看微课、视频等激发探究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
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知识。
【探秘第一站】岩石圈的位置★合作探究11、大屏幕展示鸡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如何进行类比分析?【知识链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纵波:前进速度快,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横波:前进速度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莫霍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急剧地改变,,为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2、出示岩石圈结构图,指出岩石圈位置。
【探秘第二站】岩石圈组成★合作探究21、展示岩浆岩形成示意图,观察玄武岩、花岗岩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2、观看沉积岩形成视频、展示沉积岩图片,分析沉积岩特征,并尝试按年龄给岩层排序。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利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区分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理解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1:读课本前言及“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名称,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关系。
活动2:读课本“岩石圈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析地壳、地幔、软流层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填表2-1-1认识地壳结构的特点。
表2-1-1 地壳的结构活动3:①了解岩石、矿物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②阅读课本,观看矿物标本,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表2-1-2。
表2-1-1 三大类岩石比较表③读课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请你设计一幅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活动4:阅读课本内、外力作用的内容,填表2-1-3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表2-1-3 内、外力作用比较活动5: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填写表2-1-4比较两类地质构造,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表2-1-4 地质构造活动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填写表2-1-5。
表2-1-5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典型例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甲,乙,丁(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展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目标】知识: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理解并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类型;4、列举常见的岩石和应用。
方法:利用所给文字、图片、示意图等材料,养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用可持续的理念善待自然。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2013年6月,我国“神十飞天、蛟龙入海”,上天入海,世界瞩目。
深处地下深处的岩浆也回想起自己几百万年前的一次“上天入海”的旅行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岩浆们的回忆《小岩浆旅行记》吧!资料分四个篇目,分别是《旅行准备》篇、《离家》篇、《旅途》篇、《回家》篇。
这四个篇目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学生活动。
全体学生分成四组,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活动时间约20分钟。
活动进行中,时刻关注学生情况,有问题随时作出解答。
每小组中心发言人呈现研讨结果。
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进行精讲点拨,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
〖活动研讨〗活动一:读《旅行准备》篇,完成“岩浆的家”部分。
1、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2、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3、软流层的位置:地幔上部4、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活动二:读《离家》篇,完成“路上的风景”部分。
1、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代表岩石:玄武岩;特点:有气孔或流纹2、岩浆侵入地表形成侵入岩代表岩石:花岗岩;特点:质地紧实3、形成作用:冷却凝固4、应用:花岗岩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活动三:读《旅途》篇,完成“外部圈层之旅”部分。
1、沉积岩的形成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常见的沉积岩类型: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3、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岩层、具有化石4、应用:石灰岩为建筑材料、含有煤、石油、天然气活动四:读《回家》篇,完成“归家之路”部分。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集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三层:、、。
3.岩石圈的结构: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
4.地壳是连续且不均的圈层,部分较厚,部分较薄。
5.地幔中的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2.常见的岩浆岩有、。
(颗粒结构)3.常见的沉积岩有、和等。
在岩层中能找到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研究沉积岩,对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和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大特征: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4.常见的变质岩有、和等。
(片理结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活动活动1:①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②利用图2-1-2观察横波、纵波的速度变化,说出两者出现明显差异的位置。
活动2:观察典型的岩石标本图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活动3: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并说明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a. b.c. d.①②③④活动4:读图2-1-7,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当堂巩固1.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2.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3.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4.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5. 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说明A、B、C和箭头代表的含义。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案2020-08-28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主要包括: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其中,关注岩石及其衍生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和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
理解这些内容的的关键是明确“课标”的相关要求,即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从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在内外力作用下与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第三是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说明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地表以下的地理事物,虽然在之前初中的学习和前一单元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地理知识,但是与地表上的地理事物相比,学生接触甚少,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四大圈层之一,是自理环境学习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说出岩石圈结构特点。
2.能演示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理解内外力作用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说出岩石圈结构特点,就是知道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能演示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就是知道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演示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循环及其内在关系。
3.理解内外力作用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就是知道地壳运动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地貌的演化及其地形地貌类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判断褶皱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形态。
产生这一问题原因是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形态理解不到位。
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实物模拟地质构造运动从而把握其岩层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6【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4、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5、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2、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横波:只能通过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能通过2、圈层结构:、、二、岩石圈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2、物质组成:(1)岩浆岩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2)沉积岩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成因: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3、物质循环(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4.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2)褶皱:①形态:和岩层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拱起②判断方法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向斜常形成或盆地③构造地貌背斜顶部受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侵蚀后地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常形成(3)断层:①含义:岩层受力并沿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大断层,常形成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②构造地貌: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或,如渭河平原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有时有泉、湖泊5、外力作用:(1)主要表现: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3)风力作用风蚀作用:例如、风积作用:例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B.岩石圈主要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C.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 D.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之一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断层直观图
总结:断层的两种表现形态,地垒和地堑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观察:剖开的熟鸡蛋,观察蛋壳、蛋清和蛋黄
联系课本2-1-2图,引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从宏观上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分布。
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和外核)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展示:P26图2-1-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以及地震波的特征,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速的变化。
非集体备课教案统一格
课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备课日期
2014/9/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示意图概括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理解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理解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学会分析各种常见各种内、外力地貌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④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原因是:
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
完成新学案与地理地图册P41-P43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二)岩石圈的结构
1、地质构造的定义
阅读:教材P31第一自然段
总结: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作用的结果,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模拟实验:用课本充当岩层,对课本施加挤压力。
(展示)请同学展示实验成果,观察描述课本变化的情况。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图。观察并思考: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各环节的地质作用各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写出下图中各环节的名称。
结合教材P29“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一步明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并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初步了解了岩石圈,下面我对岩石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浆岩:
岩石圈沉积岩:
变质岩:
1、岩浆岩
展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思考讨论,岩浆岩的形成及所需的条件;
总结:总结归纳岩浆岩形成过程
总结:褶皱的两种表现形态,背斜和向斜;分析背斜和向斜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别背斜和向斜。
展示:褶皱与地形的关系图
总结:常态下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展示:地形倒置图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是什么作用?
总结:在经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的影响,裂隙比较发育,侵蚀程度较大;而向斜因受挤压力,岩层变的紧实,不易遭受侵蚀,一段时间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得出地形倒置的成因。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标出相应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和各层之间的分界线。
2、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图片,注意在图上的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和显著特点。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的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利用该图说明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概念及范围,分辨出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区域,使同学们能够区分岩石圈和地壳;认识到:岩石圈≠地壳,且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新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展示: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图
思考:熟鸡蛋能够切开看其内部结构,地球不可能切开来看,那该如何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使地表趋于缓和平坦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把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展示:风力侵蚀的地貌图,观察分析地貌的特点
②风力沉积:风在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少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的风积地貌。
思考: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承转: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4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的定义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2)断层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
(3)冰川作用、海浪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冰川侵蚀地貌:(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斗、角峰、冰川U形谷、峡湾。
②冰川沉积地貌:(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带)
冰碛垄、冰碛湖、冰碛丘陵。
4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展示:冰川和海浪作用形成的地貌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展示:展示图片,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流水堆积地貌图,包括:洪积扇、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思考:以河流为例,上、中下游、河口处外力作用与形成的地貌有何差异?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总结:上游,因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中下游,因流水搬运形成河漫;河口,因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
(2)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风力侵蚀:,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
展示: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分最典型的两种岩浆岩。
2、沉积岩
结合课本P28,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①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
②沉积岩有什么特征?
展示:沉积岩形成过程;让学生思考讨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所需的条件;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炭等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
C、大西洋D、长江三角洲
(4)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B,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②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③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中找。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完成P26活动图2-1-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归纳出重难点
第二课时:
导入: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5、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别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来进行比较。
小结:回顾本节知识点,重难点
师生互动设计
1、指导学生完成图2-1-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讨论、互动交流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指导学生读图2-1-3,,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3、指导学生读图2-1-5,,学生思考讨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中提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并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分析、说明问题的技能。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同地貌景观图片
阅读教材P29,分组合作讨论,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简单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
主要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