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论文]
重视朗读还小学语文课堂之教学本色
重视朗读还小学语文课堂之教学本色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色彩。
从古至今,语文课堂上都不能缺少了朗读这一主角。
缺少了朗读,语文课堂就失去了生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高度重视朗读的价值,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本色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色彩,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生动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显著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技能。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启蒙时期,朗读活动的开展十分关键,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学生的朗读活动安排在了课下,对学生的朗读也没有给予有效指导,导致本该活力满满的语文课堂缺失了精气神儿。
在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起朗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朗读,让语文课堂上充满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还小学语文课堂之教学本色。
一、转变教学观念,合理规划朗读时间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划分给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都是草草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新课讲解,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不深,以至于在以后的课堂问答环节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出现了偏差,在教学中抱有很强的功利心,只过分关注学生应试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而忽略了学生长远的发展。
要知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教师不重视朗读,学生也不会在朗读课文时花费很多时间。
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活动,并合理地规划学生朗读占用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与作者和文本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加强课文朗读教学还原语文本色之美
加强课文朗读教学还原语文本色之美“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
――余映潮一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
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
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竟然会泪湿眼角,读罢以后,静思良久;每有文质兼美的美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
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
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
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
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5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
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再加上让人头痛的命题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
”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严重的朗读教学缺失现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离不开“读”!如果语文课上老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而是醉心于支离破碎的烦琐讲解和倾筐倒箧般的“满堂灌”,那么,色、香、味俱佳的“语文大餐”,将变得面目可憎、索然寡味!一、关于“朗读”的诠释朗读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朗读”: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
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
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许多学生对朗读已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导致有效朗读在学生中逐渐被忽视。
怎样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成为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可以通过传统诵读活动来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传统诵读包括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作品的朗读,通过这些作品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修养,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这也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使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应当继续传承和弘扬传统诵读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好。
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生活实践是指将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学校组织朗读大会、朗读角、朗读团等活动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朗读。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表现能力。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传统诵读、朗读比赛、生活实践等形式,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好,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我们应当重视朗读教育,加强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指导,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这样是不是可以?】。
重视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重视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摘要]朗读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笔者就怎样才能提高朗读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朗读效率做了一些探索。
从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提供示范,模仿朗读;抓住重点,质疑朗读;巧用形式,提高水平;园材施教,评价朗读;常抓不懈,培养习惯等方面入手达到培养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该始终把朗读教学放在首位,贯彻始终,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理解后再朗读。
将分析、理解、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朗读教学;本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实践证明,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朗读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人情地读,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朗读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怎样才能提高朗读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朗读效率?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尤其是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体裁的文章,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写景文章。
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 本色
刘正松 务川 自治县濯水 中学,贵 州 务川 54 0 6 35
语文学科是包 容性很强 的学科 , 其包 函知识的广度和
深度 可 以说 至 今无 法 界 定 。 如何 引 导学 生 学 好 语 文 这 一 门
知识水平也就不错 了吧 。几千年来 , 历朝历代 的学堂里运
用 朗读教学法育 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 、 政治家、 思想家 。 如李 白、 愈、 韩 王安石、 苏轼等 。 历史 已经证明, 朗读教学是 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 。笔者认 为, 语文朗读教学这种朴素 的教学方法不但解决了教学方法 的问题 , 还解决教学的 内 容 问题, 以说是一箭双雕 , 可 一举两得 。
课文 中的精典句子在嘴上是 自然而 出, 言谈 中运用得恰 在 如其分 , 真让人羡慕 。 他们在学校里读书, 语文教学就是真 正落实在了读上, 那时的教师就是让他们反复读 , 一直读到
能背诵为止 。如果不能按 时背诵 , 那就要受到惩罚。一所 小到只有几十人 的学校, 读书声回荡在校 园, 那师生读书的 架势真让人钦佩 。 学生读得能背了, 还要写 , 即一字一句抄 写课文 , 大多用毛笔书写得工工整整。 现在这些人当中。 没 有哪一个不会读 , 不会写 , 不会说 。会 读, 会说 , 会写 , 语文
候就用一本正经的书遮住 。 学生在 朗读的时候读成用 “ ” 一 本正经” 的书遮住 , 我及时纠正应读为用“ 一本” 正经” “ 的书
遮住; 还有本册 的《 第一千个球》 一文中“ ……我似乎看到父 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 , ……” 学生在朗读时读读 成“ 每星期一~ 拐一拐地” 我纠正为 “ , 每星期” 一拐一拐 “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中文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语言。
中文汇聚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中文的地位似乎有些动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而对于中文的理解和运用却在逐渐减少。
为了让中文回归到语文天地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提高中文的教育质量。
在学校中,语文课程应该占有更高的地位。
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学生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名著和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学校也应该加大对中文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要注重中文的实际运用。
中文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性的语言,更应该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考的工具。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中文,而不仅仅是英语。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使用中文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和推广。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中文的兴趣,提高中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加强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文的根源。
传统文化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教授,还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音乐等媒体进行推广。
我们要让中文成为一个饱含智慧和优雅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养分,提高文化素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使用和传播中文。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中文书籍、写作中文文章、参与中文社区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鼓励他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中文回归到语文天地中。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为了让中文回归到语文天地中,我们要提高中文的教育质量,注重中文的实际运用,加强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文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文发扬光大!。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语文是我们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掌握好语文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了疏远的态度,导致语文水平的下降。
为了让我们重新认识和重视语文学习,我们应当回归语文天地。
我们要关注语文的基本功。
语文的基本功是我们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基本工具。
包括识字、拼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要通过多读书、多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只有基本功扎实,我们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我们要培养语文思维的习惯。
语文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的文化著作,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并学会运用语文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来锻炼语文思维。
只有思维灵活、逻辑清晰的人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丰富自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
阅读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把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多读好书、多读优秀的文章,让自己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我们要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生活。
我们要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读懂新闻、广告等,学会分辨真假信息;在交流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们也要关注语文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语文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回归语文天地,关注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培养语文思维的习惯,重视课外阅读,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水平。
我们也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让我们一起回归语文天地,共同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成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语文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字词句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回归语文天地,就是要让语文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功课。
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回归语文天地还意味着要重视语文的实际运用。
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是用于交流、表达的工具。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语文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演讲中,培养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在阅读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只有真正将语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让语文真正发挥其作用。
回归语文天地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受。
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让语文教育更有深度和广度。
回归语文天地还要注重形成良好的语文氛围。
语文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一门学科,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语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在社会中,可以举办各类语文活动,让人们更加关注语文教育。
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文氛围,才能让语文教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回归语文天地,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呼唤和思考。
我们应该让语文教育真正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让语文成为我们思考、表达、交流的良好工具。
通过全面、实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加有效,真正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回归语文天地,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正是奉行这样的理念,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的。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
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
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小池塘》这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受识字少,注意分配能力弱的限制,造成初读困难,缺乏兴趣。
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范读,让孩子先了解课文的意思,产生朗读的兴趣之后,再自由练习,效果更佳。
范读同时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
一些长句,学生往往读得一字一顿,范读、领读是捷径。
《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
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
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让他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了一定的体味,对课文的意境也有了形象性的感悟,这些都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摘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朗读习惯可以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帮助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水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朗读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字的含义,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学生重视朗读,让其成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朗读,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有效朗读,回归,提升,水平1. 引言1.1 有效朗读的重要性有效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调自然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音韵感。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朗读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意识,使作文更加生动和流畅。
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自信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高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
有效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让有效朗读回归语文天地,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1.2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朗读对语文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和修养,从而提升整体语文水平。
朗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让他们更加流利自如地使用语言。
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在逻辑,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语文素养和水平的关键之一。
语文课,让“诵读”回归
语文课,让“诵读”回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在古代就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身方式。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诵读习惯渐渐淡化,尤其是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上,诵读这一古老的传统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诵读在语文课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诵读重回课堂。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修养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语文课上引入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诵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格。
在当代社会教育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让“诵读”回归,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来谈谈如何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
学校要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诵读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组织开展朗诵比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社团,开展更多的诵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多陪伴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诗词,让孩子在诵读中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来谈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诵读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是一种美感,有着神奇的魅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现代诗歌、名篇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诵读,然后让学生带着韵味和情感去感受和模仿,慢慢引导学生体验诵读的美感和乐趣。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本色语文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一、朗读是本色语文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新课标还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这就明确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数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十分重视朗读教学的。
古代的私塾教学启蒙时,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和描红开始的。
即使是国子监太学生也十分注重朗读。
下面是明朝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
不仅学生读,老师也要读。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得“拗过去”“拗过去”,那是读得多么的入神啊。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
从古代的陶渊明、苏轼……到现代的朱德、周恩来、温家宝,无一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广征博引,妙语如珠,没有数百篇经书的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
在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中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又说“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
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这就是本色语文课了。
总之,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
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
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
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
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
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
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朗读——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论文】
“朗读”——还原了原汁原味的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朗读”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精髓与理念。
“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显得尤为重要。
我试着从四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初步地探究: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四、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
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以读破文、以声传情;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朗读”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精髓与理念。
“朗读”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
可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尤为重要。
目前“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
我就“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地探究。
一、明确学生“读”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例如:我在这次语文阅读教学培训学习中,三里棚小学的语文教师余雯静再讲《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的时候,她的教学过程就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以读破文、以声传情、以读促思”的精髓与理念。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语 文课 上 如果 是教 师在 唱独 角 戏 , 久而 久之 , 学 生就 失 去 了参 与 的兴趣 , 渐 渐地 疏 远 了语文 课 , 但有 了朗读 就大 不
一
成 绩是有 目 共 睹 的, 但 也 出现 了一 些应 该 引起 重视 的 问
题, 语文 课堂 形式 主义 的东西 过 多, 淹 没 了语文 的本 体 , 课 堂 上“ 语文” 少 了, 问题 集 中表 现在 : 大量 声 音 图像信 息的 多媒
可 见一 斑 。 1 . 朗读 可 以激发 学 生 的兴趣
新 课程 改革给 沉 闷的语文 教学 注入 了生机 与活 力 , 语文
课 堂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 变化 : 激发 学 习兴 趣手 段 多 了 , 合 作学 习 多 了, 使用 多 媒体 多 了 , 多 元解 读 多 了…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 趣提 高 了, 思维活跃 了, 口语交 际能 力、 综合 学习 能力都
和 安排 上必 须更加 注意 教法 新颖有 创意 , 以便 更好 地调动 和
的视 听语言 环境 。
( 3 i ) 合 理评价 教学 效果 , 巩 固课堂 教学成果
发挥 学生创 造语 言的交 际情 景 , 让学生 以愉 快 的心情 参加 听、 说、 读、 写 的学 习活 动 。 为 了更 好地 让学 生置身 于语 言环境 中 学 习, 要 在教师 的指导下进 行扮演 角色 , 自由对 话 , 看 图叙述 、 唱 英语 歌 曲、 做 一些 小游戏 等活 动 。 寓 教于 乐的活 动 , 激发 了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让学生在 学习 中学会如何 获得知识 的方法 , 以达 到培 养创 新意 识 、 提高创 新 能力 的 目的。 ( 四) 有 效利用 教学手 段 , 提 高课堂 教学 效果 教师 既要 充分利 用直 观教 学手段 如 图片 、实物 、简笔 画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本色语文
增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掌握朗读要点,激发朗读兴趣。
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善于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
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
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
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
能够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二、增强朗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一)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叶圣陶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要训练他的语感,尤其是基本的准备。
有了这种准备,才能够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即使小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语感,但语文教师理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培养语感”这个工作。
而培养语感主要就体现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我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很美。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古语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些美丽的词句还在心头萦绕;电视上,现代学童身着儒服摇头晃脑吟唱《三字经》《弟子规》,那动人的韵律犹在胸中激荡;记忆中,小时课堂上那琅琅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书本上,“三味书屋”的老先生“拗过来、拗过去”的醉人神态,总在眼前闪现……可曾几何时,一切都变得是那么陌生而又模糊,语文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从而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手段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形式主义的东西过多,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
时间太少……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褪去了原汁。
同时,为追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
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二、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上如果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朗读要
求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
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
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反复地读,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
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朗读《安塞腰鼓》会知道生命力的蓬勃与旺盛;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总之,语文课上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味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言外之意,意中之境。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朗读要做到读有层次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朗读训练要注重层次落实:
一是初读,抓重点字词,读正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读,人人读,把语言文字和文章内容“读懂”。
有四点要求: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朗读字词障碍;读得通顺,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读时把不懂的做好勾、画、圈、点。
二是精读,抓重点句段,读流利,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点拨学生通过重点句段的流利朗读,去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三是品读,创设情景,读出感情,体悟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地读出情、读出神。
四是赏读,声情并茂,内化语言,赏识文
本妙处,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语感,积累、运用、内化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朗读要做到读有方法
为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读、个别读、接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影响很大,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情基调,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例如在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不同角色的个性化的朗读,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配乐朗读。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要做到读有讲究
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
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给予点评,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朗读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任务,例如: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
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我们应该加大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人文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