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 重塑信心—— 社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失独老人就像被风雨吹打后独自飘零的树叶,看似孤单又脆弱。
但咱们社工一介入,就像给这片树叶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有这么一位失独老人李大爷,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那表情严肃得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小孩,一言不发。
我就打趣说:“大爷,您这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呢,有啥烦心事跟我唠唠呗。
”他哼了一声,可算开了金口。
原来啊,他整天就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感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那我能让这潭水继续这么平静吗?当然不能!我就像个热情的小太阳,带着各种活动计划闯进他的生活。
我跟大爷说:“大爷,咱们这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可好玩了。
”我先拉着他去参加社区的老年书法班。
刚开始,大爷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的蚯蚓在纸上乱爬。
我就笑着说:“大爷,您这字可真有创意,这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流派呀。
”大爷被我逗得哭笑不得,但是也有了继续练习的动力。
后来,我又带着大爷参加了社区的园艺活动。
大爷那双手啊,在泥土里捣鼓的时候,我就说:“大爷,您这双手现在就像魔法师的手,这小种子在您手里指不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他白了我一眼说:“就你会说。
”可嘴角却有了一丝笑意。
慢慢地,大爷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了。
他就像一朵重新绽放的花朵,和社区里的老人们有说有笑。
有一次,他还主动跟我说:“你这小娃子,就像一阵春风,把我这老骨头吹得又活过来了。
”再看大爷的生活,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他参加了老年合唱团,那歌声虽然比不上歌唱家,但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充满了生机。
我跟大爷说:“您这是要成为老年歌星啦,到时候我就是您的头号粉丝。
”通过这个个案,我深刻地感觉到,失独老人其实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只要我们社工像一阵风,吹散那乌云,他们就能重新闪耀。
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像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足够温暖这些老人的心。
现在的李大爷啊,生活得可带劲了,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一样开心。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爷爷和张奶奶是一对失独老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几年前因为意外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老两口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每天就只是守着儿子的遗物发呆。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的情况,转介给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能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老两口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二、接案与预估。
# (一)接案。
我第一次上门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屋里那种压抑的气氛。
我敲了好久的门,张爷爷才缓缓地打开,眼神里满是警惕和冷漠。
我表明来意后,他也只是淡淡地让我进了屋。
屋里很昏暗,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我知道这背后是老两口破碎的心。
# (二)预估。
通过和老两口的初步交谈以及对他们家庭环境的观察,我发现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1. 心理层面。
巨大的悲痛使他们陷入深度的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一直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里,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有很强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何去何从,缺乏重新开始生活的动力。
2. 社交层面。
因为儿子的离去,他们主动切断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社交圈子几乎完全封闭。
长时间的自我隔离,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外界重新建立联系,缺乏社交技能和自信。
3. 生活层面。
由于情绪低落,他们对生活的基本事务都缺乏打理的兴趣。
家里的卫生状况差,饮食也不规律,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三、服务计划。
# (一)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
与老两口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
改善老两口的家庭环境,确保基本的生活秩序。
引导老两口适当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
2. 中期目标。
帮助老两口恢复一定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重新与亲朋好友建立联系。
协助老两口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转移他们对儿子离去的过度关注。
3. 长期目标。
促使老两口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找到生活的新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 (二)服务策略。
1. 建立关系策略。
定期上门探访,每次带上一些小礼物,比如新鲜的水果或者自制的点心。
我看到生命之花的绽放:社工如何帮助失独家庭?
我看到生命之花的绽放:社工如何帮助失独家庭?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温善琨单位 | 成都市新都区金东公益服务中心我叫温善琨,是一名普通党员、也是一名平凡社工。
阿婆给我取的名字,希望我温润如玉,善心长存。
很巧,我现正从事着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工作。
之前“关爱失独家庭”的活动我参加过很多次,以志愿者、主持人的身份,那时候的我,能理解这个群体失去子女是一种莫大的伤痛,但要怎样去引导,怎样去帮助,实在没有更深的领悟,只是尽力去给与活动中的支持。
2018年7月,金东公益中心成功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关爱失独家庭共享幸福银龄》项目的时候,我刚刚晋升成为一名母亲,体会到了怀胎十月的不易,体会到了“儿奔生,娘奔死”这句民间俗话背后的真正的含义,更体会到了当一个家庭迎接到一个寄托着父母所有爱与希望新生命时,是那样的快乐与幸福,换位思考,当失去孩子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打击是有多么的致命与沉痛。
本次项目只有短短的4个月,失独家庭的老人们面对哪些困难,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阴霾?怎样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新生活?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的重复思考着。
我决定为他们做些什么为了确切了解失独家庭老人们的具体需求,我和我的团队针对三河街道的9个社区37户53位失独老人,进行了全面需求评估调查,考虑到是陌生拜访,而这个群体的家庭也多是不愿意和外人接触的,于是我们邀请社区的妇女主任作为志愿者带我们挨家挨户的走访询问。
我们了解到部分失独家庭成员因丧独打击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常常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社会接触,沉浸在失去子女的伤痛中,难以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有一部分失独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病痛,生活质量不高,同时存在看病难、生病无人照顾、重大疾病造成家庭负担等等困境;还有部分家庭虽然慢慢的淡忘着,但一谈起与子女相关的事情,任然充满着对当时独生子女政策的不理解,心有怨怼。
这群老人们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灰色的老照片,带着一抹忧伤与沉寂。
走出阴霾重塑信心——社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走出阴霾重塑信心——社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案例“走出阴霾重塑信心”——社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案例一、背景介绍李阿姨今年60多岁,其独生子于一年前死于心脏病,留下还在上学的小孙子。
独子的突然离去让李阿姨极度悲痛,使得李阿姨曾一度精神恍惚,不愿提及儿子的离去,也不愿多与人接触,待人小心翼翼,生怕别人知道她丧子,老伴也常开导,但效果不大,老两口都有退休金,生活基本无忧。
二、分析预估通过多次走访,以及从朋友、邻居等侧面了解,对李阿姨的生活状态大致了解:丧子的沉重打击,使李阿姨的内心非常苦闷,长期封闭自我,情绪容易陷入低潮,不敢与人交往;生活较孤寂,缺乏自信和热情。
走访中发现李阿姨的儿媳比较孝顺,家庭氛围较和睦,这是李阿姨的优势。
通过接触李阿姨发现,老人自身其实愿意与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目标帮助李阿姨走出内心阴影,改善人际关系;帮助李阿姨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
(二)服务策略通过引入外部支持系统和优势视角增能理论,帮助李阿姨减轻内心不安,增强李阿姨适应能力;采用社区照顾模式,动员邻里、志愿者提供照顾和服务。
(三)服务程序1.帮助李阿姨渲泄内心的悲苦,缓解心理阴影。
2.帮助李阿姨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外部支持系统。
3.动员李阿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而改变他的人生态度,找到自已生命的意义。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一)特别关注事件注意收集信息李阿姨到社区办事,跟熟悉的社区老主任提及儿子已经去世的事情,偷偷掉眼泪。
据李阿姨说,她非常自责,因为自己当时生病住院,同时儿媳的父亲也生病住院了,儿媳要照顾父亲,儿子工作很忙压力大,一边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她,太累了,一天晚上感觉胸口疼,儿媳又不在家,儿子自己开车去医院,结果到医院还未抢救就心脏猝死了,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李阿姨一度情绪崩溃,接受不了事实。
曾试图用搬家等方法远离以前的亲戚朋友,自己也不愿跟人提起儿子去世的伤心事,每每提到总忍不住哭出声。
高龄老人社工案例
高龄老人社工案例
案例标题:关怀与支持——赵大爷的高龄老人社工故事
背景介绍:
赵大爷,现年85岁,是一位孤寡老人,居住在城市的老旧小区。
他的妻子早在五年前去世了,没有子女,亲戚放假也很少来看望他。
近年来,赵大爷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行
动不便,同时面临着心理孤独的困扰。
社区社工团队接到了他的求助,并为他提供了多方
面的支持和关怀。
介入策略:
1. 定期与赵大爷进行家访,了解他的需求和困扰;
2. 建立赵大爷的健康档案,记录身体情况和医疗服务需求;
3. 与医护人员合作,为赵大爷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药物管理服务;
4. 与志愿者团队合作,为赵大爷提供陪伴和社交支持,定期陪他散步、购物、聊天等;
5. 帮助赵大爷申请社会福利和优待政策,减轻他的经济压力;
6. 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开展康复活动和引导他参加社区的养老活动,帮助他渡过孤
独的时光;
7. 与邻居联系,倡导邻里互助,帮助赵大爷融入社区四邻之中。
实施效果:
1. 赵大爷的身体健康得到持续管理和关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赵大爷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情绪得到宣泄和关怀;
3. 志愿者陪伴的参与让赵大爷感到温暖和关心,减轻了他的孤独感;
4. 通过申请社会福利和优待政策,赵大爷的生活负担得到减轻;
5. 赵大爷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与邻居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结语:
通过社区社工团队的多方位支持和关怀,赵大爷的生活得到了提升和改善。
在社工的
帮助下,他的孤独感减轻了,身心健康得到了改善,为他的晚年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关怀。
该案例也展示了社工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社区资源,促进高龄老人的自立和幸福感的提升。
《2024年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范文
《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城市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老人。
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面临着生活、心理和医疗等多方面的困境。
个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失独老人的关爱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则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探讨其管理过程、方法及成效,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中的失独老人名为李先生,今年75岁,居住在某大城市。
李先生曾有一子,但因病离世,导致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李先生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退休后生活相对独立,但自儿子去世后,他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逐渐下降。
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李先生的情况,并开始对其进行个案管理。
三、个案管理过程1. 需求评估:首先对李先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况、经济状况等。
同时,了解他的生活需求和期望。
2. 制定管理计划:根据需求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包括心理疏导、生活照料、医疗协助等方面。
3. 实施管理:(1)心理疏导:为李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缓解悲伤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生活照料:协助李先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清洁、烹饪等。
(3)医疗协助: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定期为李先生提供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
4. 跟踪与调整:定期对李先生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计划。
四、个案管理方法及成效1. 方法:本案例中采用了个案管理的综合方法,包括心理疏导、生活照料和医疗协助等。
心理疏导主要通过与李先生进行沟通,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生活照料则通过社区志愿者等资源为李先生提供实际帮助;医疗协助则与医疗机构合作,为李先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建议。
2.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管理,李先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他逐渐摆脱了悲伤情绪的困扰,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同时,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有效监控和治疗。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一、背景介绍失独是指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在成年前夭折或失踪,导致父母失去了所有的子女。
失独老人面临着心理、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以下是一些以失独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典型个案服务案例。
二、个案服务案例1. 李阿姨李阿姨是一位失独老人,她的唯一的儿子在车祸中不幸遇难。
她由于长期悲伤和孤独,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志愿者得知此情况后,积极组织心理咨询师为李阿姨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她走出悲伤,重新建立社交圈。
2. 张叔叔张叔叔是一位失独老人,他的女儿在小学时失踪,至今未能找到。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境后,协助他寻找女儿的线索,并联系相关部门提供帮助。
同时,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张叔叔提供陪伴和关怀,缓解他的孤独感。
3. 王奶奶王奶奶是一位失独老人,她的儿子在年轻时因疾病去世。
社区服务中心为她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定期为她体检并提供必要的药物。
此外,社区还为王奶奶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帮助她与其他失独老人建立起友谊,共同度过晚年。
4. 刘大爷刘大爷是一位失独老人,他的女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刘大爷的情况后,积极帮助他申请了失独救助金,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
同时,社区还安排志愿者每周定期探望刘大爷,为他提供陪伴和关怀。
5. 赵阿姨赵阿姨是一位失独老人,她的儿子在年轻时因意外事故去世。
社区志愿者了解到赵阿姨的情况后,帮助她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和培训课程,提升她的技能和自信心。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赵阿姨逐渐摆脱了悲伤,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6. 黄叔叔黄叔叔是一位失独老人,他的儿子在青少年时期因疾病去世。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失独抚恤金,并联系相关部门为他提供医疗援助。
同时,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黄叔叔提供家庭陪伴和照顾,帮助他渡过晚年。
7. 杨奶奶杨奶奶是一位失独老人,她的女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社区为杨奶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定期派专业护工为她提供护理和照料。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失独老人个案案例
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失独是指父母在某个或某些孩子的死亡后,没有其他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生活的现象。
失独后的老人们不仅需要面对亲子关系的断裂,还面临着孤独、心理压力和经济困难等问题。
下面是一个失独老人的个案案例,展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的努力。
李老先生,现年78岁,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三年前。
他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世,使得李老先生和妻子失去了最亲密的亲人。
李老先生的妻子在失去儿子后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几个月后不幸因病离世。
李老先生因此成为了一个独居的老人。
失去亲人的打击让李老先生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与孤独之中。
他经常闭门不出,整日守在家里充斥着回忆和寂寞。
他的身体健康也因此逐渐恶化,病态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的食欲和日常生活。
他曾试图寻求心理辅导,但由于经济拮据和交通不便,他无法前往心理咨询机构。
了解到李老先生的困境,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邻里关爱活动,邀请他参加社区的养生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李老先生逐渐走出了自闭的心理阴影,与其他失独老人建立了友谊和共鸣,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区居委会还组织了失独老人义务劳动队伍,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通过帮助他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孤独感。
李老先生加入了义务劳动队伍,他负责为社区的公共花园修剪花草,每天的劳动不仅使他的身体得到锻炼,还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社会认同感。
尽管李老先生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社区居委会也为他提供了一些经济援助,帮助他支付基本生活费用。
并且,社区还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确保他的身体健康和及时治疗。
通过社区的关爱和帮助,李老先生逐渐走出了失独的阴影,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他开始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结交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也开始关注失独老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并积极参与相关的志愿者工作,为其他失独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个个案案例展示了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的关爱和支持。
“和乌云说再见,一起拥抱阳光”社工介入独居老人个案
“和乌云说再见,一起拥抱阳光”社工介入独居老人个案一、服务背景服务对象基本背景:L,女,71岁,服务对象和其老伴是早期参与特区建设工作而后定居,其老伴精通书法、爱好古书,退休后一直活跃在社区各项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余热。
2.情绪状况:其老伴不幸于前年年突发心梗去世;儿子已成家并育有一子,在年初因患血癌治疗无效去世,接连发生的重大事件给服务对象带来了巨大打击,服务对象情绪低迷压抑,整日偷偷抹泪,郁郁寡欢。
3.身体状况:服务对象生活能够自理,自述天气不好时,腿脚会有些疼痛,但目前不影响出行。
4.居住及经济状况:服务对象还有另一儿子(已离婚,有一女在外上学)长期不在身边,目前独自一人居住,偶尔去看望媳妇和孙子(离世儿子家)。
房子为两房一厅,房子光线昏暗,客厅及房间摆放很多其老伴生前的书法作品、书籍,十分杂乱,可活动的空间极少。
之前其老伴在世时,负责家里的各项琐事,服务对象对其比较依赖。
其老伴离世后,服务对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不便的同时,生活也缺乏很多的乐趣,如服务对象找不到家里电视机的服务卡不能观看电视,使用的是只能接听电话的手机不能接受新的资讯,只有一台老牌收音机能够简单收听一些栏目。
服务对象多次自述中,暂无提到经济压力,能够正常生活。
5.社会互动状况:服务对象互动圈极小,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偶尔去看望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儿媳妇及孙子,只有下楼去买菜的时候,和小区的邻居们简单打招呼,之前也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
二、服务需求为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工作者运用了直接观察和访谈的评估方法,通过评估发现服务对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1.情绪疏导的需求:服务对象承受丧偶、丧子之痛,打击巨大。
目前仍处在情绪悲伤期,独居更是没有人可以倾听及陪伴她度过适应期和缓和期,需要进行心理慰藉和陪伴服务。
2.生活适应的需求:服务对象之前都是跟老伴居住在一起,生活琐事和日常起居都有老伴的帮忙协助。
其老伴去世后,需要自己重新适应独居的生活,重视居家的风险,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安排。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范文
《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市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老人。
他们因为子女意外离世而独自生活,面临着生活照料、心理关怀等多重困境。
本文将通过一则城市失独老人的个案管理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为这一群体提供服务与支持。
二、背景介绍本案例中的失独老人,姓李,75岁,退休前为一名教师。
李先生的子女因意外离世,导致他独自生活。
李先生年龄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弱,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关心。
此外,他还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就医和药物控制。
三、个案管理过程1. 需求评估在了解李先生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首先进行需求评估。
通过与李先生沟通,了解他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医疗需求。
发现李先生最迫切的需求是生活照料和心理支持。
2. 制定服务计划根据需求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服务计划。
包括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如定期探访、帮助购物、打扫卫生等;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如陪伴聊天、心理疏导等;以及协助李先生就医和药物管理。
3. 实施服务计划(1)生活照料服务:组织志愿者定期探访李先生,帮助他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
同时,与社区居委会合作,为李先生提供居家安全检查服务,确保他的生活环境安全舒适。
(2)心理支持服务: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李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通过陪伴聊天、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李先生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同时,鼓励李先生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3)医疗支持服务:协助李先生就医,包括陪同就医、协助取药等。
同时,定期关注李先生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管理方案。
4. 跟踪与评估在实施服务计划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定期对李先生进行跟踪与评估。
通过与李先生沟通、观察他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等方式,了解服务效果和需求变化。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服务计划,确保为李先生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
四、案例成果与反思通过个案管理服务的实施,李先生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注失独老人,志愿者在行动”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关注失独老人,志愿者在行动”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关注失独老人,志愿者在行动”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暑假实践报告七旬失独老人靠捡垃圾为生,大学生志愿者探访送温暖--关注失独老人,志愿者在行动今天,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可怕的数字背后是一群落寞的背影。
为唤起更多人对于失独老人的关注,帮助老人走出失子阴霾、重拾生活信心,中国石油大学馨火志愿服务队特针对失独老人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访志愿活动。
七旬垃圾老人展笑颜7月24日上午,馨火志愿服务队一行四人前往青岛积米崖社区,顶岗实习周记,对失独老人苏爷爷进行了探访。
大门没有上锁,进门我们便看见堆在角落里的废品,嗡嗡乱飞的苍蝇,苏爷爷躺在床上专注听着收音机,那种空洞的眼神,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队员王慧这样回忆道。
几经辗转,实践队员来到了苏爷爷的小屋,一间小屋,一个人,一个收音机,标准的失独老人,没有家人的他只是得过且过,主要靠政府每月的补助和自己收捡一些废品为生。
外面的人都说我又怪又犟,没有家人,我自己一个人又有什么盼头,什么都无所谓了。
开始的苏爷爷对大家的志愿活动还是反应不大。
一个个问候微笑、清扫卫生、准备午饭实践队队员却从未放弃。
饭后几位队员帮苏爷爷把铜丝从捡来电线剥离出来,你们可别小看这些铜丝,卖废品时30多块一斤呢,我年纪大了,眼睛也看不大清了,还得你们年轻人来帮帮我。
苏爷爷沧桑的脸上终于露出的灿烂笑容,伴随着和谐的气氛,灿烂的笑颜一直蔓延到日落时分。
道别后,回望老人那微驼的背影,志愿者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现在的苏爷爷还能勉强养活自己,大学生入党自传,但是在十年、二十年后呢?苏爷爷面前的应该是,如的生活压力、无人照顾的病痛、还有寂然的心灵空虚。
笃定了志愿的信心,这些志愿者相信自己还是会回来的。
养生知识进家院水果、养生食谱和按摩锤,准备的满满当当的志愿者们就这样走进了灵卫失独老人陈爷爷家。
热情的陈爷爷说话间就给志愿者们倒上了热水,可水还没凉,薪火志愿者的志愿者们就开始给徐爷爷两口子推销起养了生食谱和按摩捶。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精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和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帮助。
下面将介绍几个老年社会工作的案例,以期为广大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借鉴。
案例一,孤寡老人关爱。
在某城市社区中心开展了一项孤寡老人关爱活动。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摸底调查,发现该社区有多位孤寡老人,他们大多身体虚弱,生活无着,精神上也缺乏关爱。
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这些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互助小组,让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娱乐,增加生活乐趣。
案例二,老年人心理辅导。
某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老年人心理辅导项目。
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发现,一些老年人在面对退休后的生活空虚、子女疏远等问题时,心理压力较大。
因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老年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案例三,老年人法律援助。
某法律援助机构开展了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
该机构的律师团队发现,一些老年人在继承、房产、医疗纠纷等方面遇到了法律问题,但因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该机构开展了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法律问题,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语。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社会工作者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老年社会工作既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也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
希望广大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老年人群体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今年64岁,属于独居的失独老人,儿子在29岁时突患肺结核医治无效身亡,服务对象的老伴在19年查出患有肠癌,在21年的时候开过刀,去年3月又复发,之后转移病情变严重,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刚去世。
因家庭的变故,服务对象心理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
目前,服务对象独自居住,身边无人陪伴,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
二、问题预估/需求评估:(一)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家庭支持:由于服务对象一人居住,没有人陪伴,感到孤独。
服务对象儿子、丈夫去世,没有第三代,无人赡养,生病时没人照顾。
2、社会支持:生活单调、乏味,服务对象的生活仅限于在家做手工、织毛线,其他时间基本不外出活动,害怕被其他人指点。
3、经济需求:服务对象现在退休,日常要定期吃药,每个月都需要医药费支出。
服务对象的生活费用支出也较大,电话卡一月话费200元,超出自己的支付预算。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预估。
1、心理支持与陪伴,服务对象的内心能够得到关注,有倾诉对象,舒缓心理,获得更多的陪伴。
2、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
三、服务目标:1、扩大社会交往,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人际交往,拓宽朋辈系统。
2、心理支持与陪伴,使服务对象感受对她的关爱和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和落寞感。
3、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物资,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电话卡问题,使其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4、提升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普及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和预防。
四、服务过程:(一)了解服务需求,建立关系。
社工通过入户探访的方式,与服务对象经过多次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社工前期主要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辅导,社工以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扰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和帮助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困难。
(二)扩大社会交往,拓宽朋辈系统,提升健康意识。
社工认真地去聆听服务对象说的每一句话,时常以服务对象的视角去观察感受,运用同理心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尊重。
帮助身患多病的空巢老人走出阴霾
帮助身患多病的空巢老人走出阴霾一、案例背景(一)案主基本信息服务对象:提防(化名)性别:男年龄:78岁(二)个案背景资料1、接案原因:服务对象属于空巢家庭,从2012年7月份住院回来后,确诊身患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等疾病,使服务对象为病痛而忧愁,精神上一直处于低落状态。
同时也受到服务对象妻子常年抱怨同病相怜,让服务对象慢慢失去了信心去治疗。
并导致对外交往的频率逐渐下降,及产生消极情绪。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情况后,展开个案服务。
2、行为表现:每逢服务对象吃药时表现闷闷不乐,尤其服务对象的妻子容易被客观的不良因素所影响,从而牵连服务对象的情绪起伏不平,服务对象夫妇常在家里唉声叹气。
3、人际关系:服务对象夫妇相处较为亲密,但也存在不少的误解。
服务对象的女儿们虽然都不在身边,但节日偶尔会回来探望服务对象夫妇,父女关系甚好。
在亲戚方面,服务对象较少与亲姐弟们联系,而与邻里关系一般,朋辈群体圈子较小。
4、心理状况:服务对象的情绪波动较大,感到没有人去理解和体会服务对象的心情。
5、健康状况:服务对象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风湿等疾病健康欠佳,而听力、视力等器官功能有衰退迹象。
6、经济状况:服务对象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退休金,服务对象夫妇每月约有3000元维持基本的日常开销,包括医疗用费。
7、支持网络:家庭方面,女儿、外孙等家庭支持系统;社区方面,社区医生能提供保健的医疗咨询,以及邻里互助的支持。
二、问题分析认知理论在行为矫正中的问题分析: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服务对象这种消极情绪主要产生于认知行为上的错误或者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要对其病后消沉情绪进行矫正就需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其行为得到理性的引导及矫正。
在此理论的运用上,老年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方法,依据接纳、尊重、同理等原则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引导服务对象阐述过往的人际相处和如今的人际关系作出相应对比,以提高服务对象对此偏差行为的识别。
“陪伴暖人心”失独老人个案案例
“陪伴暖人心”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原创:张茂霜、段祎阳邂逅社工一案例背景介绍服务对象李某(化名),女性,65岁,初中文化水平,孩子和老伴去世,家里没有其他人。
性格外向,喜欢跳舞,健康状况良好。
社工通过外展发现个案,本着缓解孩子和老伴的离去给案主带来的悲伤情绪和让老人得到陪伴的目的而主动挖掘的服务对象。
由于孩子和老伴的去世,案主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心理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
案主独自居住,身边无人陪伴,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
在人际关系方面,逢年过节案主会和兄弟姐妹一起团聚,平时晚上喜欢出去跳坝坝舞。
二案例分析(一)服务对象需求评估1、获得陪伴。
服务对象由于一个人居住,没有人陪伴,感到孤独,服务对象表示希望能可以获得多一点的陪伴。
2、找到倾诉对象。
据了解,服务对象心中的苦和累找不到对象倾诉,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闷闷不乐。
长期的累积,使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3、尽量忘掉过去的痛苦。
孩子和老伴的去世对服务对象造成了极大地打击,心灵上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半夜时分经常想起这些沉重的打击,会不由地流泪失眠、胡思乱想。
服务对象表示想让自己的心不那么累,尽量让自己走出这种痛苦,面对新的生活。
(二)社会工作者的分析与诊断1、服务对象的优势优势: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自理。
性格外向,喜欢唱歌跳舞,每天晚上会在小区广场和大家一起跳坝坝舞。
情绪相对稳定,很少出现情绪波动。
有兄弟姐妹,逢年过节有聚会。
社区和社工机构会定期看望慰问,政府对失独老人有补助政策。
2、服务对象的劣势劣势:失独丧偶带来的心理伤害。
一个人居住,无人陪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平时和兄弟姐妹联系较少,亲人的支持比较薄弱。
社区中失独丧偶老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政府对丧偶的老人没有政策关怀。
3、案主需求:希望可以获得陪伴,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可以让自己的心不那么累,尽量让自己忘掉之前的痛苦。
4、服务建议:运用支持性技巧,倾听案主的心事,鼓励支持案主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想法和感受。
“点亮心窗,重燃生命之光”社工站社工介入失独长者个案服务社工案例计划
“点亮心窗,重燃生命之光”社工站社工介入失独长者个案服务社工案例计划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曾宪琳、廖文琳、陈燕妮单位 | 海口市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案例背景资料(一)个人基本情况案主(以下尊称梁阿叔,化名),男,现年77岁,属于失独家庭,海南户籍,目前退休在家,退休金1800元/月。
梁阿叔目前与妻子居住在贷款买的房子,平时有需要时,夫家兄弟的儿子会给予帮助。
梁阿叔家住在一楼,通风好,出入方便,家居环境整洁。
梁阿叔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问题堪忧,平时身体不是很好,需要社工帮助办理商业医疗保险理赔。
(注:认定梁阿叔为失独家庭,是因为在国家规定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梁阿叔的儿子已经去世。
)身体情况:总体上来说,梁阿叔的身体比较健康,生活方面能够自理。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逐渐衰老,抵抗力也大大下降。
梁阿叔患有腰痛、糖尿病,很少出去散步,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
心理状态:梁阿叔因独生子过世加上腰痛,不方便出门,长期在家,情绪低落悲伤,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认知层面:梁阿叔自诉因计划生育,儿子去世日后养老问题堪忧,房子也是贷款购买,日后生活也有困难。
(二)经济状况梁阿叔和其爱人以前是职工,所以两人均有退休工资,每月有3500元左右,经济情况一般,能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还要吃药,经济压力相对很大,生活很拮据。
(三)家庭成员状况及关系梁阿叔与妻子共同居住,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失独。
妻子刘英花65岁,平时刘英花会与一名退休的阿姨出去公园散散步,聊聊天,偶尔在水塔种种菜等。
刘英花身体稍胖,咳嗽,脸色不佳,与人说话吐字不清晰。
(四)社会支持网络梁阿叔正式支持网络有民政局、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者等,非正式支持网络只有妻子以及侄子。
梁阿叔的个人经历非常坎坷,但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比较好,侄儿侄女对她和外孙也很好,都会经常来看望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和照顾。
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政策方面也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他们申请一些救助和补贴,适当增加他们的收入。
《2024年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范文
《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失独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生活、健康和心理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以某城市一位失独老人个案为例,探讨城市失独老人个案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二、背景介绍该失独老人姓李,今年75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
由于早年独生子女意外离世,李老一直处于孤独、失落的状态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老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其展开个案管理,成为了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
三、个案管理方法1. 基础信息收集:对李老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
2. 心理干预:为李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排解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建立积极心态。
3. 生活照顾:为李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如协助购物、打扫卫生、烹饪等。
4. 健康管理:定期为李老进行健康检查,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预防疾病发生。
5.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帮助李老建立与社区、亲友的联系,扩大其社交圈子,提高其社会支持度。
四、管理过程与实施1. 建立个案管理档案:将李老的基本信息、心理状况、生活需求等整理成档案,便于管理和跟踪。
2. 定期随访:定期对李老进行电话或面对面随访,了解其近况,调整管理方案。
3. 开展活动:组织社区活动,鼓励李老参与,提高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4. 联合多方力量:与社区、医院、志愿者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李老提供服务。
五、管理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管理,李老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状况改善:李老的情绪逐渐稳定,孤独感、焦虑感明显减轻,积极面对生活。
2. 生活能力提升:李老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3. 健康状况改善:通过健康管理和定期检查,李老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疾病发生率降低。
4.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李老与社区、亲友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交圈子扩大,社会支持度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阴霾重塑信心”
——社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一、背景介绍
李阿姨今年60多岁,其独生子于一年前死于心脏病,留下还在上学的小孙子。
独子的突然离去让李阿姨极度悲痛,使得李阿姨曾一度精神恍惚,不愿提及儿子的离去,也不愿多与人接触,待人小心翼翼,生怕别人知道她丧子,老伴也常开导,但效果不大,老两口都有退休金,生活基本无忧。
二、分析预估
通过多次走访,以及从朋友、邻居等侧面了解,对李阿姨的生活状态大致了解:丧子的沉重打击,使李阿姨的内心非常苦闷,长期封闭自我,情绪容易陷入低潮,不敢与人交往;生活较孤寂,缺乏自信和热情。
走访中发现李阿姨的儿媳比较孝顺,家庭氛围较和睦,这是李阿姨的优势。
通过接触李阿姨发现,老人自身其实愿意与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帮助李阿姨走出内心阴影,改善人际关系;帮助李阿姨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
(二)服务策略
通过引入外部支持系统和优势视角增能理论,帮助李阿姨减轻内心不安,增强李阿姨适应能力;采用社区照顾模式,动员邻里、志愿者提供照顾和服务。
(三)服务程序
1.帮助李阿姨渲泄内心的悲苦,缓解心理阴影。
2.帮助李阿姨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外部支持系统。
3.动员李阿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获得快乐和满足,从而改变他的人生态度,找到自已生命的意义。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特别关注事件注意收集信息
李阿姨到社区办事,跟熟悉的社区老主任提及儿子已经去世的事情,偷偷掉眼泪。
据李阿姨说,她非常自责,因为自己当时生病住院,同时儿媳的父亲也生病住院了,儿媳要照顾父亲,儿子工作很忙压力大,一边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她,太累了,一天晚上感觉胸口疼,儿媳又不在家,儿子自己开车去医院,结果到医院还未抢救就心脏猝死了,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李阿姨一度情绪崩溃,接受不了事实。
曾试图用搬家等方法远离以前的亲戚朋友,自己也不愿跟人提起儿子去世的伤心事,每每提到总忍不住哭出声。
(二)贴近了解观察诚意打动案主
了解了李阿姨的这些情况之后,社工向李阿姨告知基于对60岁以上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政府有特殊扶助这一政策,并主动上门为其办理相关事宜,李阿姨表示感谢,通过此事加深了李阿姨与社工的彼此了解,李阿姨开始愿意向社工倾诉往事和发泄自己的情绪。
李阿姨告诉社工,儿媳也是独生女,对公婆还比较孝顺,在丈夫去世后经常带孩子来看望老两口,逢年过节也会接上自己父母和公婆聚在一起,还像原来一样,家庭氛围较和睦。
社工运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让李阿姨看到自己的优势:虽然失去了儿子,但还有孙子。
孩子是生活的希望,儿媳孝顺,家庭和睦,老两口又都有稳定收入。
李阿姨表示:“有孙子的陪伴,对自己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
社工趁热打铁,邀请李阿姨参加社区组织的失独家庭联谊活动,第一次李阿姨以腿脚不好婉拒了社工的邀请,第二次社工的诚意打动了李阿姨,再加上老伴的鼓励和支持,李阿姨答应和老伴一起参加活动。
这一次的活动是包粽子,一开始李阿姨和老伴坐在一起,后来互动中打乱了重新组队,李阿姨和老伴被分别安排在了两个组里,李阿姨明显有些局促不安,后来通过社工的加入安抚,拍照以及其他互动环节,李阿姨渐渐放开,跟其他人有了些话题,因为都是失独家庭,相同的遭遇让大家相聚到一起,李阿姨开始与其他同伴有了互动,向其他人学习怎样包粽子。
活动结束后,李阿姨非常感谢社工邀请她,并表示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还愿意参加。
(三)运用社区照顾构建支持系统
通过前几次的走访和活动奠定的基础,社工开始从改善李阿姨的外部环境开始,帮助李阿姨建立有效支持系统。
首先,社工找到李阿姨的老伴,让他多关注李阿姨的情绪,多交流多沟通,鼓励李阿姨多出去走走散散心。
肯定儿媳的做法,鼓励她常来看望李阿姨,多陪伴多理解,告诉她孩子是老人活下去的支柱,希望她能多带孩子陪伴老人,聊聊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转移老人的注意力,给李阿姨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向楼长说明李阿姨的情况,请她带动邻居们,多给李阿姨一些热情,有机会去谈谈心聊聊天谈谈心窜窜门。
再有发动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多问候多关心,并鼓励带动李阿姨来参加社区的兴趣活动,在活动中,认识更多的老人,扩大李阿姨的交流圈。
有了家庭、邻里、社区的关爱,让李阿姨知道他不再是孤独一人。
五、总结评估
本案例从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入手,通过办理特殊扶助,用诚意走进李阿姨的内心世界,帮助她宣泄心中的悲恸情绪,回归现实生活,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一步步带领李阿姨走出自我狭小的空间,逐步融入到社区更大的舞台,从而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接。
社区照顾模式中亲人、邻居、社区志愿者与李阿姨互动增多之后,李阿姨的很多情绪都得以了排解。
与刚开始相比,李阿姨越来越相信别人,也愿意与人交流,明显感受到李阿姨的交往圈子扩大了,心情也舒畅了。
六、专业反思
失独老人的个案服务中,切忌不能把失独老人作为一个弱者,他们只是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心理有过创伤。
但他们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优势的个体,和每一个人一样,具有闪光点。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揭伤疤,而是帮助他们和外界建立链接,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去建构新的生活格局。
在充分尊重李阿姨自决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使其在与外部交流互动中,得到支持和认同感,从而充实自我,找到人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而在这一过程中社工更多的是扮
演好一个使能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