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完整 修订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第七章运动和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难点】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2.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23,完成以下问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探究】演示一认识生活中的力现象甲人推车乙汽车拉拖车丙手提箱子丁人压弹簧戊磁铁吸引铁屑1.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什么?施加力的物体叫什么?答: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3.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有先后之分吗?答: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4.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出怎样的规定?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5.试着感受一下1 N的力有多大.答: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 N;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演示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如图所示,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观察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松手后两个小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2.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如图所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答:人推墙,墙受力,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3.由以上实验,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点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2.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例如磁体吸引铁屑.【跟进训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24,完成以下问题: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合作探究】演示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捏橡皮(如下图甲所示),松开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压或拉弹簧(如下图乙所示),观察弹簧的形状(长度).1.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变化了吗?答:橡皮泥和弹簧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2.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演示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小铁球会由静止开始运动.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小铁球运动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答: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甲乙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如图所示),观察小铁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小铁球的运动快慢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4.由此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教师点拨】1.手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了眼睛看不见的形变.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或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但如果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跟进训练】如下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25,完成以下问题:1.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合作探究】演示五力的三要素1.如图所示,大人和小孩用力拉弹簧,用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大小.2.如下图所示,用力压和拉弹簧,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力的方向.3.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答:推门的时候,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六力的图示小车受到了大小为20 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你可以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个力.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示例步骤(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用适当长度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选定标度.(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3)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4)标明力的大小1.在力的示意图旁边选定一个标度,以它为标准画出表示这个力大小的线段的长度,这样表示力的图叫力的图示,这样一种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法.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描述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描述力的两个要素(即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跟进训练】人推车前行,人对车有推力作用,同时,车对人也有推力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D ) A .完全相同B .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作用点相同C .大小、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反D .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课堂小结力⎩⎪⎨⎪⎧⎭⎪⎬⎪⎫概念: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温馨提示:实验视频见课件.。
《杏红物理》第七章 力与运动(全章表格教案)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内容。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一个大人可以提起一桶水,两个小朋友一起也可以把桶提起,那么大人和两个小朋友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认真回答,明确其中“一切、总、没有爱到外力”等是什么意思。
思考,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入新课1.讲解: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定义运用了“等效”的思想。
听讲、明确方法完成练习巩固新知感受力与合力的关系课题力的合成授课人韦洪时间2014年2月28日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理解合力的概念。
2.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性3.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到了一些关于力的基本知识,比如:知道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给第二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比较熟悉,但多个力同时作用效果比较陌生。
注意理解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等效替代学习方法指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弹簧、钩码、弹簧测力计、塑料尺、气球、弹皮弓、玻璃瓶、细玻璃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物理第七、八章运动和力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下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2021.3
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
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空中向上飘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
典型例题8:
一个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5 kg,用重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典型例题9:
如图,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 )
A.右面高,左面低
B.左面高,右面低
C.左右相平,前高后低
D.左右相平,前低后高
典型例题10:
在公路桥梁附近通常有下面的一个标志牌,最大只能通过30t的重物,一辆重1.96X105N 的汽车能否顺利通过?
流程三、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本堂课知识
流程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第周第课时执笔人:备课组长:互动调控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概括、推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让学生观察16页上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合作探究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新课标第一网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三)、交流展示:(1)体验图8.1-3的实验(2)体验物体小球入原处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8.1-2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一节力教案
教课方案学科物理讲课人颜毅课题第一节:力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力的观点;2、认识力的互相性;3、认识力的作用成效。
二、过程与方法教经历从很多与力有关的平时生活现象归纳卖力的基本观点的过程,学学习归纳归纳的方法,经过常有的案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互相性和作用成效。
目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标经过对力的认识、研究,加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时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取研究科学规律的乐趣,多着手,多体验,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本节内容是在详细议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前让学生成立力的概教念,认识力作用的互相性和力的作用成效。
课本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材观点,第一从学生熟习的一些波及力的生活情形中归纳卖力的观点,然后指引学生经过一些简略实验,体验力作用的互相性和力的作用成效,分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对于力的物理图景。
析要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观点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说有关现象学学生对力既“熟习”又“陌生” 。
此中的“熟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本情章以前已经有大批对于力的“前观点”和知识,生活中也有大批与力有关的词语,学生仿佛对力是很”熟习”的。
“陌生”则是重申力是一个基本的分物理观点,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析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少对力的互相性的认识。
因此教课从“熟教法教课环节悉”下手,充足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渐断察看、实验、剖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研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成科学意义的“熟习” 。
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主要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我们先从一首诗提及:引入新课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期间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气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认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所有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对,力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十分常有,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下边我们就一同深入认识一下什么是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教学过程: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 2.5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布置作业:P17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符号:F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单位:N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图示:五、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教学课题:7-2力的测量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具: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7-2力的测量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篇二: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教案示例第一节力篇三: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教案示例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图示:第一节压强:。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就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F表示。
(拉、推、压、举……等作用)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力来说,施加这个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这个力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
(学生能认识、能分辨就行)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分别用力弯钢尺、压气球:(钢尺由直变弯了、气球被压扁,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其中任意一个改变,运动状态即改变。
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从快到慢,从慢到快,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力、力的单位2、明白力的作用成效3、明白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力的三要素4、会画力的示意图5、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成效2、通过实验探究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三要素3、体验模型法、转换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列举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力的作用成效和力的三要素难点:力的三要素教学方法:情形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预案一、引入:教师:同学们,大伙儿差不多看到桌子上摆放了专门多器材,讲明这节课我们要动手做专门多实验,第一,让我们来给双手做做预备活动。
学生实验:捏橡皮泥竞赛学生:1、实验2、展现成果3、评比教师:橡皮泥什么缘故会变成各种形状?学生:用力捏的教师: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化——称为力的作用成效。
今天我们就研究力的作用成效。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力的作用成效教师:刚才的竞赛,差不多反映了一种力的作用成效,是什么呢?学生:力能够改变物体形状。
教师:板书。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桌子上的器材再来感受一下力能够改变物体形状。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提出新课题:力还能够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屏幕显现探究课题一〕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汇报成果:实验过程——现象——讲明的咨询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随时板书学生的成果结论。
师生:归纳、合并、得出成效之二——改变运动状态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差不多明白了力的两大作用成效,同学们能否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生:生活举例。
〔二〕力的三要素学生实验:竞赛:谁的力气大?〔一女生、一男生分不掰握力棒。
〕教师:同学们都认可男生力气大,那么让他〔她〕俩再来比一比。
学生实验:刚才两名学生拿地板擦竞赛〔位置不同〕。
教师:什么缘故又是女生力气大了呢?教师:依照刚才的场景,同学们能否设立一个探究课题呢?学生:设立课题:阻碍力的作用成效的因素有哪些?〔屏幕显现探究课题二〕教师: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实验探究。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七章《力和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用心爱心专心- 1 -. 受力物体手对桌子施加那就是说,例如手拍桌子,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但人的手感施力物体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了向下的作用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到痛,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 ,的同时请举例。
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
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那么,又可以说它对于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
说它是施力物体,手拍桌子,是受力物体呢?受力的施力的是手,施力的是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桌子,受力的是手。
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爱心用心专心-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 (2). 动状态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其变化包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括以下四种情况:或从①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变为静止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完全正确,. 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什么是合力?二力3.的合分钟)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成(5 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同 .合力a.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个物体上的两作用在同一爱心用心专心- 3 -的合成”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8(分惯性指的是什么?惯性质叫做惯性钟),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是的。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7.1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
第二节弹力力的测量
第三节重力
第四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第五节二力平衡
第六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
前摔倒;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
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研究对象:鸡蛋
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安装实验器材,
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