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老师普通心理学讲义第14章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与培养 心理发展与教育
墨森(Mussen, 1990)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 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 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 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成人依恋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 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 近。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 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 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 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 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3个基本事实
(1)母亲和婴儿之间个影响是相互的即婴儿影响母 亲的程度和母亲影响婴儿的程度相当(亲子依恋)。
(2)同伴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伴 关系)
(3)父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 养方式)
亲子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 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当人们进入一个安全、持久的人际关系时,他们的依 恋类型会改变。
教养方式
包姆玲德(Baumrind,1967 )教养方式
第一种:权威型父母(管之、望之、教之、爱 之)
培养出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自力更生的精 神和幸福感, 并有很高的自尊,非常受同龄人的喜爱, 在学校表现较好。
第二种:专制型父母(管而不教,严而苛刻)
心理学第十四章
❖意志与人格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
2020/4/15
第十四章
8
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的含义
❖意志行动是与自觉的确定目的,主动的支配和调节个 体的活动,努力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征
❖具有自觉的目的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不随意运动分四种:本能动作、无意识动作、习惯 动作、冲动行为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020/4/15
第十四章
24
挫折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障碍性质分为: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 外部挫折:缺乏、损失、障壁 内部挫折:缺陷、损伤、抑制
❖根据挫折性质分为:需要挫折、行为挫折、目标挫折、 丧失挫折 需要挫折:多种需要产生矛盾,外界阻碍自认为的 合理需要
❖根据挫折来源分为:学习或工作挫折、情感挫折、人 际障碍挫折和生活困难挫折
2020/4/15
第十四章
14
采取决定
动机斗争
❖动机冲突的模型 ❖模型包含四个概念
效价:物体活动的特性 向量:驱使个体趋向或回避有效价的物体 运动:出现单一驱力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 生活空间: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
2020/4/15
第十四章
15
动机斗争
采取决定
❖动机冲突的理论 社会文化冲突理论——文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情 感、态度、行为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2020/4/15
第十四章
25
挫折的产生
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自然因素 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限制
❖社会因素 来自社会的干扰和障碍
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某些生理缺陷和疾病所带来的限制
❖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特点和水平
学前心理学 (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课件
PPT学习交流
32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二)学前儿童攻击 性行为的特点
PPT学习交流
33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
PPT学习交流
34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影响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大众传播媒介
PPT学习交流
35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有选择性的让儿童观看影视录像
PPT学习交流
36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减少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2.家园联系,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焦虑―矛盾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9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一)亲子依恋的类型
4.混乱型依恋
PPT学习交流
10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1.父母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PPT学习交流
11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亲子依恋概述
2.儿童自身的因素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4岁之后就逐渐减 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儿童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 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 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 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逐渐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缺点: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 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
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 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 话,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三)群体-连续研究
首先在同一时间内选定不同的群体(横向)进 行研究,然后再对各群体进行追踪研究(纵向)。
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共同规律:指个体发展中表现出来的 一般发展状况。它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 平得到的,反应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 点。所谓的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指的就 是这一点。
个别差异: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征 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即个体之间 的差异。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法 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从大 学一年级开始追踪,每年都要了解大学生的社会 性成熟状况,直到四年级,从而了解他们社会性 成熟的变化。 优点:可以研究变量在时间因素中的变化发 展。 缺点:1、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投入较多。
下表是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各个时 时间段 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 期名称
产前期 受精~ 生理发展 出生
婴幼 出生~3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儿期 岁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儿童 3~6岁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早期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 6~12岁 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强调语言活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 联结。
强化论:语言的获得是学习和强化的结 果。
如婴儿发出类似“妈妈”的声音,受到 母亲的爱抚,以后就会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普通心理学课件第十四章
❖过度焦虑 ❖冷漠
长期遭受挫折 处境艰难,无法改变 个体心理上的攻击、压抑之间的冲突
2023/12/30
第十四章
25
挫折的行为反应
非理智反应
❖攻击 直接攻击 间接攻击
❖退化 ❖逃避 ❖刻板
2023/12/30
第十四章
26
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的含义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以避 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2023/12/30
第十四章
18
执行决定
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自己的行动,以实 现预定目的
❖在合适的时间执行方案,开始行动,不要拖延
排除困难或障碍,保证意志行动顺利进行
❖在行动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意志一定要坚定,但也 不能死板,要灵活应变
2023/12/30
第十四章
19
第三节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2023/12/30
第十四章
8
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意志与情感
❖情感激励意志 积极的情感可以鼓励人,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 情感削弱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阻碍
❖意志调控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调控自己的情感,克服不良情绪 的干扰,意志薄弱的人往往被不良情绪干扰,行动 半途而废
2023/12/30
第十四章
9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2023/12/30
第十四章
33
2023/12/30
第十四章
34
2023/12/30
第十四章
23
挫折的产生
挫折产生的客观因素
❖自然因素 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限制
❖社会因素 来自社会的干扰和障碍
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
普通心理学 学习手册 复习思考题(三)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复习思考题(三)第13章生理和认知发展1、试以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明个体发展中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2、举例说明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或连续性。
3、发展心理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纵向研究法?4、Piaget的同化和顺应是什么意思?5、Piaget认为认知发展分哪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第14章社会性发展1、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基础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化?父母在个体社会化中起什么作用?3、性别角色是如何受社会的影响的?4、简单描述人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简述Kohlberg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简述Erikson心理社会毕生发展理论。
第15章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1、为什么说很难定义什么是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2、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观点对心理障碍的看法有何区别?3、素质-应激模型如何看待心理变态?4、试从多个方面分析酗酒的原因是什么?5、系统脱敏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6、什么是理性情感治疗?7、为什么有的心理治疗以家庭为治疗单位?8、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第16章态度和社会认知1、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2、假如你负责某项募捐活动,你如何让人捐出更多的钱物?3、用认知失调观点解释态度的转变过程。
4、社会认知和前面所说的一般认知有何不同?5、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6、什么是偏见?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消除社会偏见(如城里人对乡下人)?7、社会认知的图式有哪些类型?8、举例说明一个归因现象及过程。
9、社会认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第17章人际过程1、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吸引?2、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爱?3、你(从常识经验、哲学理念和心理学角度)怎样看待自私和利他行为?4、社会上为什么经常出现危机时刻见死不救的现象?5、人类为什么会有攻击性?6、从众的原因是什么?7、Milgram的服从实验给我们以什么启示?8、集体决策是否一定优于个人决策?为什么?主要参考书1、DrewWesten.Psychology.JohnWiley&Sons,Inc.1996.2、P.G.Zimbardo.Psychology&Life.13edition,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2.3、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94年版。
《普通心理学》大纲(入门考)
《普通心理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二、个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第二节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调查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元一、神经元的构造与机能二、突触第二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第三节反射与反射弧一、反射和反射弧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第四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机能一、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二、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二、注意的特点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第三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二、注意的广度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五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二、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第二节知觉概述一、什么是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整体性2.知觉选择性3.知觉理解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距离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种类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运动记忆6.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7.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第二节记忆过程一、识记1.无意识记2.有意识记3.意义识记4.机械识记二、保持三、遗忘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2.影响保持的因素3.遗忘的原因(1)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2)复习第三节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第八章表象和想象第一节表象一、表象的概述二、表象的种类三、表象的作用第二节想象一、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第九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二、思维的种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4.聚合思维5.分散思维第二节概念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的种类和功能1.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2.概念的功能3.概念形成的过程(1)抽象化(2)类化(3)辨别4.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第三节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二、情绪情感的功能三、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二、情感的种类第三节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的理论二、坎农丘脑说三、阿诺德的认知-评估说四、沙赫特的三因素理论第十一章意志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行动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一、确定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二、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二、果断性三、坚韧性四、自制力第十二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二、需要三、动机第二节气质的概述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体液说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第三节性格的概述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和气质的相互关系三、性格的结构第四节性格理论一、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二、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三、霍兰的类型理论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三章能力第一节能力的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的种类三、能力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第二节智力结构理论一、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二、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液体智力三、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四、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五、智力的多元智力理论第四节智力测验一、智力发展的趋势二、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五节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的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普通心理学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
根据年龄特征和主要发展任务,可将 个体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如胎儿期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 、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影响因素与理论流派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社会因素等。
理论流派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 素论、相互作用论等。
人生全程发展的意义
促进身心健康
了解个体发展规律,有 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
康,预防身心问题。
指导教育实践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发 展特点,有助于指导教 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
。
增进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发展阶段和 特点,有助于增进自我 认知,更好地规划人生
。
推动社会进步
了解个体发展规律,有 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提
高社会整体素质。
02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 展
技能习得
阐述儿童技能习得的阶段和特点,如婴儿期的抓握反射、幼 儿期的模仿行为、儿童期的操作技能等,并解释这些技能对 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感知觉发展与认知能力提升
感知觉发展
描述儿童从胎儿到成人的感知觉发展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觉的发展。
认知能力提升
阐述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等,并解释这些认知能力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介绍一些重要的认知能力,如记忆、思维 、想象等,并阐述它们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02
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社会性发展
例如,自卑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从
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03
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相互促进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的,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可
普通心理学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缺点: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 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无法比较。
比如上面的研究,如果三年级学生都下过 乡,其他学生没有经历过,如果盲目相比较的 话,就会使研究的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
(二)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其 中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例子: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要 同时研究这四个群体:新生、二年级、三年级、 毕业班。
第二节 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四、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期的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三个时期:
胚芽期(0~2周):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 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到8~12周):产生主要身体系 统:心脏搏动,脑部、肾脏和消化道结构、头 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性别已经分化。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 体的内在因素。
环境因素:在个体的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 影响个体的因素。包括两种:物质环境和社会 环境。
两类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的效应模型——遗传和 环境在个体的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 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带来好的发展; 不良遗传和不良环境带来不好发展; 其中任何一个不良,会带来中等程度的发 展。
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普通心理学-张志勇
5.2 心理学的职能
描述行为 解释行为 预测行为 控制行为 改善行为
5.3 心理学的职业
2.9 3.7 13 33.9 学术机构 医疗或咨询服务机构 独立开业 企业或政府 教育机构 其它
22
24.5
5.4 心理学:科学与民俗的区别
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
心理学的定位
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
5 心理学的界限和范围
5.1 心理学的研究层面
(生理)天性 大脑及其成像技术 行为 (环境)文化 – 价值差异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时间观 企业管理和员工个性(日美比较)
生活的路
生育孩子 结婚 离家出走 逐渐懂事
心理树
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IQ分提高近30分 癫痫发作频率降低
原因:生理 vs. 环境
1 心理学的定义
民俗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与民俗心理学的区别?
1.1 民俗心理学
算命? 相面? 占星术? 琢磨人? 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 行为的科学 行为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 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 科.
2.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 学. 冯特(W, Wundt)
冯特(W, Wundt)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1879年) 深厚的生理学背景 首创系统的实验研究方法 – 内省法(introspection) – 研究意识及意识内容
3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 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 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 – 公认的方法
科学心理学讲究科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人生全程发展要点解析
普通心理学人生全程发展要点解析第十四章人生全程发展普心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2、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3、什么是人脑发育的关键期和可塑性4、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是什么5、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有哪些6、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知论7、编写一个两难故事,测查不同年龄儿童对故事的反应,并结合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8、什么叫依恋行为,怎样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9、成年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人应该怎样调适自己的生活答案1、(1)研究个体一生中在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变化,各种变化发生的机制以及它们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2)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
群体--连续研究: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2、(1)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般认知能力的相似性随遗传相关程度的增加而提高;遗传对人格五因素模型所有因素都有显著影响;个体在人格、职业兴趣、学业成就、特殊认知能力和一般智力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2)环境和遗传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遗传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而遗传特性影响环境中某些因素起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式和程度。
3、(1)关键期:在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感觉、语言以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大脑皮层不断经历着专门化的过程。
(2)可塑性:脑可以被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在关键期内,脑的结构和功能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关键期也是脑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4、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顺序主要遵循三个原则:(1)由上到下的原则(2)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3)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5、(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其典型代表)主张言语活动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普通心理学 14人生全程发展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 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2、道德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采用了间接故事法,设 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研究 4-12岁儿童的道德判断。
例如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向儿 童叙述了诸如下面这样的故事,然后要求儿童 说出评定的理由。
六、第1周,在受精之后几小时之内,受精卵开始分裂。 1周以后,这个小圆球将自己附着在子宫壁上
七、受精后8天,胚芽完成“着陆”,微微嵌入子宫内膜 ,此时它分裂发育为几百个细胞
32天时
九、40天时
呱呱落地
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环境因素
母体的疾病 母亲的不良习惯:香烟、酗酒、吸毒与
药物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评价: 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 调和。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 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 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 盾运动发展的
三、发展的性质
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注意各阶段的过渡与前后衔接 发展的顺序性和定向性——注意教育的“循序渐进” 发展的不平衡性——注意“关键期”的教育 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第一节 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发展的概念 生命的各个时期 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 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的质的变化。发展不仅指向前 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PPT学习教案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
阶段
心理特征
一 前习俗水平 1 避罚服从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
的 (4-10岁)
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
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
带来需要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水平
二 (10-13岁 3 寻求认可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
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
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
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
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 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第16页/共24页
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行为 百万富翁为癌症研究捐款50万 马拉多纳拍广告
动机 可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病情 可能是为自己做广告
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
第9页/共24页
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
择友标准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直接接触 41
21
36
25
28
接受关系 16
24
27
15
11
敬慕关系 13
55
30
57
59
其他关系 0
0
7
3
2
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 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 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
3、 敌 意 攻 击 却有 所增加
第21页/共24页
如何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攻击性发展
1)遗传与与攻击性---耐心和自我克制 2)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3)冷处理的方法
2024版《普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心理学概述•感知觉与意识•记忆与学习•思维与语言目•情感与动机•个性与心理发展录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机制与规律。
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观察法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言语、表情等进行系统观察,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以探究其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收集资料,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古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和思考,为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古代心理学思想19世纪末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科学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心理学的流派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情感计算、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 2 3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感知觉的定义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也是人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类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对有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感知觉的作用感知觉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三个阶段,其中信息加工是核心环节。
感知觉的过程感知觉概述03感知觉的特征包括感受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
01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等。
02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感知觉的种类与特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识的定义注意的定义意识与注意的关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
感知觉影响社会交往
感知觉的敏锐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个体在社会交往 中对他人情感和行为的感知和理解。
感知觉与情感共鸣
通过感知觉,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情感状 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
记忆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通过参加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或任务,锻炼个体的 意志力和坚韧品质,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05
个性特征与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
气质类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不同气质类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气质类型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个 体的社交方式和效果。
气质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关联
气质类型会影响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行为和情感反应,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维护。
行为能力与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行为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技能和能力,包 括沟通、合作、解决冲突等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效 果。
06
总结与展望
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重要性
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情感、认知等因素,进而揭示人类行为 的本质和规律。
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性格的开放性与创新能力
03
开放性性格的个体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和观念,具有更
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能力水平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体现
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判断, 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
情感能力与社会性发展的联系
情感能力强的个体更善于理解和表达情感,有助于建立和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普通心理学》讲义
第1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2.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 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 2.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3.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物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或中间学科) 第2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 - 整合信息。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分为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延脑:呼吸中枢核心跳中枢,因此被称为“活命中枢”。
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络结构:决定觉醒状态。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种树,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儿童社会性发展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
儿童在与周围社会环境,包括亲人、同伴、教师、其他人以及各种社会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特性的过程。
借助它,儿童由出生时的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人格对社会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主要表现在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性情绪和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几方面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同特点。
对0岁~1岁婴儿来说,对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具有特殊意义。
对1岁~2岁幼儿的社会化训练,一般注重发展其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抑制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吵闹、丢弃食物、损坏物品、随地大小便、对父母过分依赖、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攻击行为等。
3岁~6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之一,儿童开始和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同伴和幼儿园教师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学会各种基本的社会与道德规则,形成初步的良好品质,如独立性、利他行为、移情、合作以及相应的社会技能。
在儿童中、晚期(7岁~11岁),儿童在小学里渡过一段平静的心理发展期,由于学校教育和同伴交往实践,儿童的社会性智力、社会认知能力有了本质的发展,并掌握大量的社会技能。
若儿童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社会特性,进入少年期以后,他们将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巨变,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成年以后在社会上正常生活创造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社会性发展01. 社会发展,指在人际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一生中可以预测的变化。
02. 依恋,指儿童对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系。
别离焦虑,指与依恋对象分开时的痛苦和忧伤,在不同人类文化中它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年达到顶峰。
Harlow对猴子所做的实验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恋的基础。
Bowlby综合了心理动力学和进化理论,指出依恋是保证未成熟动物接近父母的一种机制。
03. 研究者用一种称为"陌生情境"的方法发现,依恋有四种不同的风格:安全,回避,矛盾和无序的。
早期的依恋模式对后来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成人依恋风格的基础。
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征,它们是随后亲近关系期望的基础。
04. 社会化,指个体了解他们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
05. 父母是特别重要的社会化代理。
研究者区分出独裁型、宽容型和权威型三种不同的做父母的风格。
不同的父母风格倾向于使儿童具备不同的特点。
为人父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父母的爱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绝孩子的程度。
父母的接受,与自尊、独立和情绪稳定联系在一起。
06. 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有作用的一个角色是性别角色(被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范围)。
与生理上的性(***)不同,心理学的性别(gender)受后天学习的影响。
性别社会化在生命之初就已开始。
07. 形成友谊,是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胞兄弟姐妹关系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敌对又亲近。
与其他孩子的友谊大致在三岁是出现。
有些孩子不幸不为其他同伴所喜欢,这些被拒绝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这些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无足轻重。
08. 青春期以躯体第二性症的出现为标志,往往伴随自我统一性危机。
成年初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
约会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决定结婚之后摩擦开始增加;孩子是家里的"第三者"。
中年是事业丰收的季节,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但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因而出现转折。
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适应退休,他们希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09.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关系形成概念的方式。
自我概念,指一个人有关自我的信息表征的组织方式。
起初,儿童缺乏一个独立的自我概念,随后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较抽象,更多地依赖于情感、人格特质这样的内在心理过程。
视角采纳,是一种逐步发展的重要社会认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10. 通过将文化信念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儿童形成性别图式,即与男性或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点的心理表征。
性别图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惊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础和社会学习的相互作用。
11. 道德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指获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和规则。
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他人的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诸如条件作用和示范作用这样的过程习得的。
认知-发展模型更注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为。
Kohlberg的阶段理论,将道德推理分为三种水平:前世俗水平(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赏而遵守道德规则),世俗水平(按照习得的文化标准认定好坏),后世俗水平(应用抽象、自我定义的原理)。
信息加工观点,将道德发展分解成不同的成分过程,并研究各成分在儿童期的发展变化。
12. 按照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将父母的价值内化,是内疚促使人们遵从自己的良知。
其他理论强调"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伤害)在激励人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
道德发展,无疑反映了认知和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
13. Erikson心理社会八个阶段,是最著名的毕生发展理论。
这八个阶段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害羞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以上为儿童期);自我统一性对自我统一性模糊(青春期);亲密对孤独,产出与停滞,完整对绝望(成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