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合集下载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开放思路,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帮助老师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品社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通过调查、观察、讨论等方式来探究此事的背景、原因、后果、影响等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完善思维、发展能力。

如教学目标是了解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老师可以请家长拿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图片来展示,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各自小组的发现。

随后,让学生集体讨论,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二、资源整合教学随着数字化、科技化的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将品社课的内容和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教育体验。

如教育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老师可以将教学材料与数字教育资源相结合,向学生展示纸张的制作、造纸机的使用、纸张的种类等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制作纸张,深入了解极具实用的技能。

三、多角度教学品社课程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提高其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在学习“减灾救援”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心理和科学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究和研究。

社会方面可以了解政府对于减灾救援的政策与措施;心理方面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在地震等威胁下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科学方面可以结合自然科学课程,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与规律。

四、小组合作教学品社课程是非常适合小组合作的。

小组合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

小学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1.讨论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

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7.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品社四下精品教案

品社四下精品教案

品社四下精品教案以下是一份品社四下精品教案,超过1200字。

◆教学目标:1.了解品社四下的教材内容,并能够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知识点。

2.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品社四下的教材内容,包括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学生:课本、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二、展示教学目标(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并解释每个目标的重要性。

三、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教材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品社四下的重点知识点。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记忆效果。

四、讨论与分析(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教材中的一个社会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的案例或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

五、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小组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互动。

六、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重要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复习和进一步学习的参考。

七、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影片、上网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本节课的主题和相关问题。

八、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本节课所讨论的社会问题,并撰写一篇辩论文章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等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团队合作意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2)讨论问题可以预先提出
(3)在确定讨论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性
争论性
两难性 (4)教师在讨论中要起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5)教师要重视对讨论结果的处理。
体验学习:讲故事
三、讲故事 (一)什么是讲故事? 故事讲读法是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道德故事,使学生感知和 理解内隐其中的价值观念,促进其道德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歌舞 (一)带动唱 歌曲+简易动作
体验: 奉献
(二)舞蹈
七、行为训练法 1、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 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2.运用行为训练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 建立那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2、为什么要运用讨论这种方法?
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 的建构。“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 创造的”
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 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3、种类 (1)集中讨论 (2)分组讨论 (3)分组、集中式讨论 (4)脑力激荡法
4、注意事项
(1)方式多样是小组讨论具有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前提。
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 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 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 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 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 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 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 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

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

3、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

4、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

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作者:钟金波单位: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薄家小学邮编:257450联系电话:5750586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形式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综合课程,主题活动是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本课程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题应当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一、收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图片、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在学习“祖国真美丽”之前,要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祖国名山大川,人文景观的资料,包括自己游览某胜地的照片、门票,也可以是明信片、图片、旅游图等;组织讲英雄故事的活动前,要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中秋节”活动前,要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学习交通规则时,要学生收集交通标志和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交通事故的资料的等等。

在组织资料调查活动时要注意,向学生交待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按要求或自己的兴趣进行整理,充分利用资料开展交流和分享活动。

二、讨论、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可以是随意,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和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讨论时,应当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多发言,哪怕是半句话,或表达不清,或表达错误。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发言,要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一开始就急于纠正孩子的表达。

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表达,相互支持和鼓励。

三、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当事人交流,能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种调查方式适用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社区的变化,以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走访英雄人物或老前辈、调查历史遗迹等活动,也可适用于观察交通现场、观察大自然美景等活动,如:在进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并比赛谁最会提问问题,谁了解得最多,谁最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小学品社课是一门涉及人文、社会、伦理、公民、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礼仪意识、法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素质。

为了构建开放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让学生参与决策品社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是通过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课堂决策,达成共识。

教师在品社课上可以制定讨论主题,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要求,共同探讨和决策课堂内容和活动项目。

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决策,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创建参与互动的课堂环境小学品社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参与互动,发表个人意见,贡献各自的观点。

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任务、分析案例实践、开放问题解决策略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共同探索品社的乐趣和深度。

三、引导学生与社会联系小学品社课应该与社会接轨,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可以在品社课上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现象、了解公益事业、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纪律、道德、创新等方面的品社素养,培养他们的的公益意识和社区责任感。

四、探索多元的课程形式品社课程涉及的知识是复合型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调研、大型多媒体演示以及全流程模拟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选择不同的课程形式,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小学品社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构建开放的品社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与社会联系,以实践为中心,塑造品社素养。

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改进教育内容,将从小处做起,打造优秀公民的培养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

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

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

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

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

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或在网上练习E-mail。

小学品社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品社实践活动教案

一、活动主题:环保从我做起二、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保习惯,我校决定开展以“环保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品社实践活动。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保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活动对象:小学三年级五、活动时间:一课时六、活动地点:学校操场七、活动准备:1. 环保宣传海报若干张2. 环保知识问答卡片3. 环保手工艺品4. 环保歌曲播放设备八、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环保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环保是关系到我们生活、关系到我们后代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出一份力。

(二)环保知识讲座1. 教师讲解环保知识,包括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方面。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环保实践活动1. 分组进行环保手工艺品制作,如:用废旧纸张制作环保袋、用塑料瓶制作花盆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环保知识问答1. 教师准备环保知识问答卡片,学生抢答。

2. 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礼品。

(五)环保歌曲演唱1. 学生演唱环保歌曲,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环保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六)活动总结1. 学生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教师点评。

2. 教师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九、活动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制作的环保手工艺品,评选出优秀作品。

3.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

十、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环保知识,带动家人共同参与环保。

2. 学校开展环保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环保行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

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习,大展示的精神来确定的每一课的上法。

(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


四步是指每一课可以按照四个基本的步骤来上,分别为: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总结提升。

八环是指每一课要按照八个基本的环节来组织,分别是:
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

根据学案的要求,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参观、采访、调查、阅读、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一些资料,并自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合作共享态度。

2、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组织各小组在班内展示交流,交流的方式要发挥好小组的作用,根据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可以采用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小制作等方式在班内交流,在展示中对于一些学生说不完整、或疑惑之处等,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尽量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师也要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达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目的。

3、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

先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科学评价,再次明理,升华学生的情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

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前老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展示,尽情交流探究,使智慧才华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

翻开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科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二是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我们将学生们以4人为单位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采取高中低(即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和一名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男女生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势力均衡,同时每组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合作学习时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师生合作,达到对基础内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案例,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交流、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

三年级品社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分析

三年级品社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分析

三年级品社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分析2023年,三年级品社课程在各大学校内持续开展,为了更好地展示品社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分析。

一、课程教学目标品社课程是针对小学生开展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能力。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纪特点和实际情况。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通常采用“几个不同层次目标”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品社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品德教育目标。

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守纪守法、诚实、勤奋、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与健康心态。

(2)社会生活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与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知识物理、思维方法目标。

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的含义,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式品社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体验和反思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我们通过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品德和社会生活等问题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

通过给学生许多问题的启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引发的原因,自主探索,理解,认知和反思得知道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

(2)情境教学。

通过学生处于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和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品德修养,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世界。

(3)案例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真实事件和相关案例,让学生感受善恶、正义和公义,引导学生辨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策略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1.课前初探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

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探究。

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

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几种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几种组织形式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积累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活动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堂情景剧、小品表演等角色扮演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节,挑选学生进行课堂情景剧或小品表演。

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表演或现场演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中领悟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形式要求教师要设计情节,编排剧本,选好表演者,进行排练。

如在“同学·朋友”这一节中,笔者编写了反映中学生校园交往的小剧本《我想对你说》。

它通过一个同学因迟到被扣分而引起同学们不满到最后真相大白过程中发生的喜剧故事,把学生中的冲突、矛盾放大,通过表演把矛盾沟通、解决的过程展现出来。

学生在表演和观看中,在笑声中更加懂得交往中理解和沟通的珍贵,更加珍惜同学友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谈话辩论形式1.演讲比赛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在“保护自我”一课可举行“安全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在“爱洒心间”一课可举行以弘扬孝道“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演讲;在“欢快的青春节拍”一课可举行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

这种主题演讲比赛,教师可以适当设立一些奖项或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

2.课堂辩论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辩论活动。

这种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

辩论赛最好是对某个事件、某种行为等进行辩论,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准备材料,辩论结束后教师作简单点评。

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课堂辩论赛,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例子,做好准备。

课堂上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为例证,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流程运用策略预设效果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活动体验合作探究激发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引出问题提出思考明确任务―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实践。

归纳整理提升认识让学生归纳整理、总结。

提高认知能力规范学生行为检测评价知识落实检测学习情况。

技能训练知识落实
拓展延伸达到目的体现教学目标。

分享活动快乐【设计思路】
该模式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合作居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把学生自学品社从直观的科学知识记忆返回文本中来,向课堂必须效率。

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这一教学理念扩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设计这个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主性,关注师生互动。

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为宗旨,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启发学生,将情感体验和参与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小学思品课教学八个基本理念。

[关键词]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自我报告讨论交流榜样示范案例分析指导训练体验感悟中小思品课教育课实质上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特点决定思品课活动形式的丰富性。

总结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内心感受,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方法。

表演的形式可以是课前编排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课堂中的即兴表演,形式的选择可以根据表演的要求和学生的表演能力来确定。

对于一些表演要求较高或者比较严肃的话题,也可以采用课前录象的方法。

在组织角色扮演时,要注意两点:(1)表演的内容要能说明问题,能反映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有所感。

(2)表演的要求不要太高,形式不要太复杂,千万不能为了表演而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

2.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乐于从事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相应的活动体验、领悟一定的心理知识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也是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融洽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

例如:上“花季中的男孩女孩”这一课,我们设计了全班性的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把学生男女间隔分成4-8个组一起做游戏,迅速地消除了男女同学间的隔阂,为后面的交流活动营造了融洽的氛围,然后再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谈游戏时的心情等帮助学生感悟到正确看待和对待男女同学间的关系的意义。

3.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状态作出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报告的方式很多,大都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对于那些需要经过认真思考或者后续教学环节中还需要运用以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可以用书面报告。

必要时,也可以用量表进行评测,但不能用得太多,要注意量表的科学性;运用量表时,也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发现、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或者存在问题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社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

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7.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

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8.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
同学和自己的进步等等。

9.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

10.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

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1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