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实验-4
《第四章一、光的折射》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光的折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光的折射》。
本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折射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形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光的折射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光的传播规律,引出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形式。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光的折射概念、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光的折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等。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更好地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实验回放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回放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
1. 观察钠和水反应的化学现象,验证钠对水的活泼性;
2. 理解钠对水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影响;
3. 学习掌握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原理:
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在与水反应时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钠与水反应时,钠首先剥夺水
分子中的氢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
实验器材:
1. 钠块
2. 水
3. 反应瓶
4. 密封橡胶塞
5. 灯心草或折纸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块钠块放入反应瓶中;
2. 加入适量水至反应瓶中;
3. 立即用密封橡胶塞封闭反应瓶口;
4. 观察反应瓶内的化学反应现象,并通过灯心草的变化或火焰传递实验观察氢气的生成;
5. 记录实验现象,观察氢气燃烧时的化学反应和观察。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钠与水反应实验时,要确保实验操作安全,避免因实验操作不慎导致危险的发生;
2. 实验过程中应戴上安全眼镜和手套,以防止钠和水反应时产生的飞溅物伤害皮肤和眼睛;
3. 在实验结束后将反应瓶清洗干净,确保实验场地的清洁和安全。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钠和水反应的化学原理和过程,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能力。
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安全意识和实验实施能力。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
科学课堂实验操作可以根据具体的科学课程和实验目的进行设计。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科学课堂实验操作示例:
实验名称:探究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相变特性。
材料:
- 水
- 冰块
- 两个透明玻璃杯
- 温度计
- 计时器
操作步骤:
1. 将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将另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放入一个冰块。
3.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两杯中的水温和冰块温度。
4. 同时开始计时器,观察和记录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5.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和记录两杯中的水温和冰块温度。
6. 当水完全凝固或冰块完全融化时,停止计时器,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
1. 小心操作,避免倒水和触摸玻璃杯的热或冷部分,以免烫伤或冻伤。
2.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稳定。
3. 实验结束后,归还实验设备,清理实验场地。
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进行观察和记录来了解水的凝固和融化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水和冰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和融化的时间和速度。
同时,他们可以发现相变过程中的热交换现象,以及温度和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4(机器人正运动学)

机器人基础原理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台号: 2课程:4、机器人正运动学日期:成绩:教师签字:实验目的:1、学习连杆变换2、学习建立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方程实验设备及软件:1、珞石XB4机器人2、MA TLAB实验原理:对一个具有n个自由度的操作臂,它的所有连杆位置可由一组n个关节变量来确定。
这样的一组变量常称为n*1的关节向量。
所有关节矢量组成的空间称为关节空间。
操作臂在空间中位置与姿态是在空间相正交的轴上进行描述的,一般称这个空间位笛卡尔空间,或任务空间和操作空间。
操作臂的位置与姿态可以在关节空间或笛卡尔空间进行描述。
正运动学是利用机器人各个关节变量的信息求取机器人末端的位置与姿态。
即实现关节空间到笛卡尔空间的变换。
根据连杆坐标系的建立步骤(改进D-H参数法),可知连杆坐标系{i}在坐标系{i-1}中描述为:该变换矩阵用于将在坐标系{i}中定义的矢量变换成坐标系{i-1}下的描述:对于n自由度机器人,分别计算出各个连杆变换矩阵,把所有连杆变换矩阵连乘就能得到一个坐标系{n}相对于坐标系{0}的变换矩阵:该变换矩阵n0T是关于n个关节变量的函数。
机器人末端连杆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位置和姿态能过通过n0T计算出来。
该表达式即为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
带入D-H参数,即可求得相应的动力学方程的符号表达形式。
实验步骤:1、根据标准D-H参数法推导连杆坐标系{i}相对于坐标系{ i−1}的变换矩阵。
连杆坐标系{i}在坐标系{ i−1}中的描述为:3、根据各个连杆的变换矩阵表达式推导正运动学表达式。
操作臂末端执行器在机器人笛卡尔空间的位置描述:P B=T0B T60T T6P T其中: P T为末端执行器在坐标系{T}下的描述取为[1001000000001001];4、编写正运动学代码○1使用MATLAB软件打开\东大机器人实验程序\4、机器人正运动学\sia004.slx 文件。
○2、双击DH模块。
在该函数下,补充函数。
初中化学四大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四大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四大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四大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玻璃棒、滤纸、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银、氯化铁、氯
化钠、甲醇、苯酚、盐酸。
实验步骤:
第一步:观察铜片和铁片的物理性质。
用玻璃棒轻轻划一下铜片和铁片,观察是否会产生
明显的变化。
第二步:制备硫酸铜的溶液。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硫酸铜,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三步:制备氢氧化钠的溶液。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
搅拌均匀。
第四步:观察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会
产生颜色变化。
第五步:制备硝酸银的溶液。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硝酸银,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六步:制备氯化铁的溶液。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铁,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
第七步:观察硝酸银和氯化铁的反应。
将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铁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会产生
沉淀。
第八步:制备盐酸和甲醇的混合物。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和甲醇,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第九步:观察盐酸和甲醇的反应。
将盐酸和甲醇混合物点燃,观察是否会产生明火。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铜的性质、化学的性质、使用化学试剂的方法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实验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反应时

Posner的实验 Posner的实验——结论 的实验 结论 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 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 两个连续阶段. 两个连续阶段.
不足: 不足:
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并不太清楚任务中所包含 实际研究中,
的认知过程. 的认知过程.
提取过程中具有 独立作用的四个 因素: 因素:
1,测试项目 的质量
2,识记项 目的数量
3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第一阶段(1850~1969) 第一阶段( ) ——唐德斯反应时 唐德斯反应时ABC时间或减数法时期 唐德斯反应时 时间或减数法时期 赫尔姆霍兹(德,1950年)测定蛙的运动神经传 导 赫尔姆霍兹( 年 速度.——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 速度. 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 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 唐德斯(荷兰)运用反应时测定心理活动所用的 时 唐德斯(荷兰) 间.——反应时正是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实验 反应时正是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实验 冯特(德)及其学生们 冯特( 及其学生们——测定简单反应时 测定简单反应时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69~) ) 斯滕伯格加法加因素法
(二)加因素法的应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 上,确定 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 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速度 准确性权衡
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步骤与原理

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步骤与原理
1、醋酸铜检验醋酸
实验步骤:
(1)将醋酸溶于比较粗的棉线上,然后放入干净的烧杯中。
(2)把准备好的铜片放入烧杯中,然后给它加热,利用火力把醋酸
挥发去。
(3)将燃烧完毕的醋酸加热,直到气体以紫红色的火焰显示出来。
(4)把火焰左右的铜片拿出来,检查它们的外观,如果发现有类似
棕色的现象,就说明有醋酸存在于溶液中。
原理:
铜片在醋酸存在的情况下,醋酸会与铜片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然后
形成醋酸铜和水,水会把氧化铜变成碳化铜,这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具体的式子如下:
2Cu+4H2SO4→2CuSO4+SO2+2H2O。
因此,如果检查发现有类似棕色的现象,就可以说明有醋酸存在于溶
液中。
2、溴化钠检验水的硬度
实验步骤:
(1)将恒定的浓度溴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少量的水样本,给它加热。
(2)当溶液变淡时,加入少量的氯化铜溶液,直到溶液变绿色,然后用烧杯测量,如果测量后发现溶液是绿色的,则说明水硬度比较高。
(3)如果溶液发现是青绿色的,则说明水硬度较低。
原理:
溴化钠检验水的硬度是指利用溴化钠和氯化铜在烧杯中进行实验。
《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报告1-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手册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机地点(以上由学生填写)实验教师(签字)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年月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四(综合设计)学期总结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和《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两本书。
实践教程主要讲解了windows7及office 2013版,在讲Windows7时,老师不仅讲了win7,同时也讲了微软公司一系列的Windows产品,在什么时候出了什么操作系统,其特点又是什么。
改变了不少人认为最新操作系统就是好系统的错误观点。
而office则是一套经典的、常用的办公软件,就word 而言,简单的输入文字,或许大家都会,但细致的处理则未必人人都会。
在当今社会,office已经成为很多行业必备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多与他人交流,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难免有很多知识不懂。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计算机并不是简单的娱乐工具,运用别人设计好的程序并不能算是懂计算机。
计算机在科技研究上有这极其重要作用,能自主根据需求设计需要的程序才是真正的计算机能手。
对一些常用的软件,如office,要经常使用,才能发现问题,同时包括电脑操作上的问题都可以上网查答案,养成自行解决疑难的好习惯,在运用中找到不足,弥补不足。
此外最好能够掌握一门高级语言,通过编程可以大大发散个人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研究一.经典条件反射实验1.问题提出:巴甫洛夫在对狗的消化研究中发现,起初只有当实验助手将食物放入实验动物口中后,狗才开始分泌唾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狗在实际吃到食物以前,其唾液分泌量就开始增加了。
最初,狗只要一看到食物,唾液分泌量就开始增加;后来则发展到只要见到送食物的实验助手,甚至听到实验助手的脚步声,唾液分泌量便开始增加。
狗的这种提前分泌唾液的现象,使巴甫洛夫很感兴趣。
他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心因性分泌”,并由此开始了其著名的条件作用研究。
2.操作过程,详见图3-4。
(1)条件作用前。
音叉声对于狗来说是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不能引起狗的特殊反应(分泌唾液),而食物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这里的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CS),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狗本身具有的。
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
(2)条件作用中。
音叉声与食物配对呈现,每当音叉声响起,同时或稍后呈现食物。
这时狗在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共同作用下分泌唾液。
(3)条件作用后。
为了检验狗的学习是否出现,撤除食物,单独呈现音叉声,看狗是否分泌唾液。
如单独出现音叉声,狗分泌唾液,这表明狗的学习已经出现。
这时音叉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CS)。
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
二.操作条件反射图3-5呈现的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条件反应的重要工具。
饥饿的白鼠被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
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
箱中还有红绿两种灯光。
假设你的目的是教会白鼠按压箱中的杠杆,那么每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即释放食物。
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结合之后,不给食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
如同经典条件反射一样,若多次压杆而得不到食物,白鼠习得的压杆行为会逐渐消退。
白鼠习得了什么呢?斯金纳认为通过训练,白鼠的行为处于强化物(食丸)的控制之下。
三.尝试-错误实验图3-6描绘了桑代克用过的实验装置之一。
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钮。
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开启,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
桑代克认为,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情境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识出一个开门设施(S),并作出正确的开门动作(R)。
这就是说,在相应的刺激(如金属绳)与反应(如拉动)之间形成巩固联系时,便产生了学习。
在上述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又称尝试与错误论。
四.黑猩猩接棒实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W.K hler)的黑猩猩接棒实验证实了顿悟的思想。
香蕉置于远处,黑猩猩用两根棒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到远处的香蕉。
苛勒认为黑猩猩在未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它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
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远处香蕉之间的关系时,便产生顿悟,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它可以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立刻运用已经“领悟”到的经验。
后来有实验表明,只有在野外生活的黑猩猩才能解决此类问题,人工饲养的黑猩猩则不能解决此类问题。
这说明,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
五.迷津实验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托尔曼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
图3-8是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
实验时将白鼠置于箱内的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中探索,迷宫中有到达食物箱的三条长短不等的通道。
当白鼠在迷宫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被置于箱的出发点,研究者观察它们的行为,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
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走第二通道;若B处堵塞,则它们选择走第三条通道。
根据这个实验以及其他许多实验,托尔曼认为,动物的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
六.观察学习实验理论假设研究者计划让儿童分别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榜样出现的新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他们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
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测:1. 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没有榜样的被试。
2. 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换句话说,非攻击性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3. 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 “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实验条件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的 48 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受非攻击性榜样,一半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
这样最终得到8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你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些儿童原先就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怎么办?班杜拉通过事先获得每个被试的攻击性评定等级来克服这种潜在的问题。
一名实验者和一名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对物体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
这些评定结果使实验者可以依据平均攻击水平对个组被试进行匹配。
实验程序每个儿童分别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
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
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榜样,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
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有土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
随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
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榜样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榜样一开始都先装配拼图玩具。
1分钟后,攻击性榜样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
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榜样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击打它的鼻子。
随后榜样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
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顺序重复3次,中间伴有攻击性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真是个顽强的家伙'。
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10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榜样告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
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的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
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努力确保除要研究的因素――攻击性榜样对非攻击性榜样以及榜样性别――以外的所有实验因素对每一名被试都是一样的。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10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内的一套娃娃,等等。
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
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
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
攻击性玩具包括波比娃娃(当然会有)﹑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
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
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攻击性进行评定。
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
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
首先,研究者记录所有对榜样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它抛向空中。
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他,打倒他”等的次数。
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
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
结果观察者把研究发现概括为表 3。
如果你仔细查看此表,就会发现这些结果支持了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前提出的四种假设中的三种。
若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均有 38.2 次,女性被试平均有12.7次模仿了榜样的身体攻击行为。
此外,男性被试平均17次﹑女性被试平均15.7次模仿了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
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
表3 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映的平均数榜样类型攻击性非攻击性攻击性非攻击性控制组攻击类型男性男性女性女性模仿身体攻击男孩25.8 1.5 12.4 0.2 1.2女孩7.2 0.0 55 2.5 2.0模仿语言攻击男孩12.7 0.0 43 1.1 1.7女孩 2.0 0.0 13.7 0.3 0.7用木槌攻击男孩28.8 6.7 15.5 18.7 13.5女孩18.7 0.5 17.2 0.5 13.1自发攻击行为男孩36.7 22.3 16.2 26.1 24.6女孩8.4 1.4 21.3 7.2 6.1 回想一下,班杜拉和他的助手曾预测,无攻击行为的榜样能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为了支持这种假设,结果应该显示被试在无攻击条件下攻击行为的平均数明显低于没有榜样的控制组。
在表3中,如果你对比一下非攻击性榜样组的数字和控制组的数字,你会发现结果是混杂的。
比如,在用木槌攻击行为中,观察无攻击行为的男性榜样的男孩和女孩榜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明显低于控制组;而观察无攻击行为女性榜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却远远高于控制组。
作者承认,这种矛盾性结果不能说明无攻击榜样能对攻击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实验假设中提到的性别差异却受到实验结果的明显支持。
很显然,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
观察男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男孩平均每人共表现出 104 次攻击行为,而观察女性榜样后,平均只有48.4次。
另一方面,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观察女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平均出现57.7次攻击行为,而观察男性榜样后,只有 36.3 次表现出这种行为。
作者指出,在同性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
最后,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