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全国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语出自( )A.《论语》B.《易》C.《荀子》D.《礼记》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D.北冰洋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人文环境B.地理环境C.生活环境D.自然环境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A.西周B.东周C.汉朝D.明朝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两宋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黄帝B.高车部C.鲁班D.伏羲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A.西周B.战国C.秦朝D.唐朝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A.老子B.庄子C.墨子D.孔子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1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达到( )A.24个B.20个C.16个D.12个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A.章炳麟B.吴稚晖C.鲁迅D.钱玄同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贺麟和冯友兰B.梁赖溟和熊十力C.唐君毅和牟宗三D.余英时和杜维明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B.监察制度C.科举制度D.法律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经济基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内地的自然 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从古至今的农耕经济。
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 成熟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的延续 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中国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 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 础。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对却无法动摇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这就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三、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它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 常用来表示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
社会结构的停滞性和大一统王朝的周期性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最基本特点。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系统。这种社会结 构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周期性震荡。正是 这种超稳定系统,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延续,使社会结 构呈现出巨大的稳定性,其浓厚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伦理型范式,其典型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型 范式。宗法一体化则表现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其次农耕经济的多 元结构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再次农耕经济 的早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再其次农耕经济弱化了理 论逻辑推理和实验性研究。最后农耕经济对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 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一、文化地理概述中国的文化地理是指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和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了不同的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因素,导致了其文化的地理差异。
1.1 北方文化地理北方的文化地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要特征。
在北方地区,农业文化的发展为这里的经济、社会和宗教文化奠定了基础。
例如,北方的传统农耕文化体现在丰富的农田景观和农耕节庆活动中。
1.2 南方文化地理南方的文化地理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特征。
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且温暖,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以水稻农耕文化为中心。
南方的文化地理特点还体现在地方戏曲、饮食、建筑和服饰等方面。
1.3 西南和西北文化地理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
例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如藏族、彝族和壮族等;而西北地区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丝绸之路的交流和西部边疆的多民族文化。
二、文化多样性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地域背景形成。
2.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力。
汉族文化包括了汉字文化、汉服、汉绣、汉韵等多种方面。
汉族文化的特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2.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还拥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所熟知。
辽阔的版图让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等。
2.3 地域文化由于中国地域之大,不同地域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例如京剧、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等各具特色的戏曲文化;鲁菜、川菜、粤菜等多种地方风味的饮食文化;以及丽江古城、北京故宫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
三、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文化地理和文化多样性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旅游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基础。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概论为背景,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样的地理条件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域广大,包含了北方的平原、南方的江南水乡、西南的高山峡谷、西北的戈壁沙漠等各种地貌。
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人文景观、生态系统和生产方式,使中国成为一个拥有多种文化元素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环境还带来了多样的气候与季节变化,这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其独特的季风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农民能够根据气候的季节变化调整种植作物和养殖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收成。
这种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农耕思维模式,农民劳动的辛勤和勤俭节约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地理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文化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流域的典型地貌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长江流域则多山多水,交通发达,适合商品流通和商贸活动。
这两大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支柱,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差异的形成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山水画风格独特,中华民族尊崇的"山水即中国"便是与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身心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共生,通过描绘山脉、江河和湖泊的美丽,表达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
除了地理环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现象。
一、地理中国的地理特点主要包括面积广阔、地貌丰富多样、河流众多以及多种气候类型等。
1. 面积广阔: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面积之大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2. 地貌丰富多样:中国地貌上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从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东部的黄河、长江两大平原,中国的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给中国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3. 河流众多:中国有长江、黄河、珠江等众多重要河流。
其中长江被誉为亚洲之母,被视为中国河流文化的象征。
黄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4. 多种气候类型:中国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北方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二、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服饰等多个方面。
1. 语言: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象形意义和审美价值。
2.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有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的《诗经》和明代的四大名著。
3. 音乐: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包括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传统音乐以古琴、古筝、二胡等乐器为主,流行音乐则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并融入中国的文化特色。
4. 绘画: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为主要形式。
其中山水画被称为中国画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笔墨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5. 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著名的古建筑有长城、故宫、天坛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随着地理因素和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多个文化区域,这些区域在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区划与文化地理。
一、华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
华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讲究礼仪、谦虚和孝顺。
这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北京的烤鸭和山西的刀削面,受到了全国的赞誉。
二、东北文化区东北文化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个区域地势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对文化地理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如满族、朝鲜族等。
这里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舞蹈、歌曲和戏曲都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得到广泛展示。
三、华东文化区华东文化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这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商业繁荣、教育发达和文化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建筑群。
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京剧、评弹、民族舞蹈等。
四、中南文化区中南文化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广东等地。
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
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中南地区的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五、西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这个区域地理环境多样,山水奇特,给文化地理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丰富。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选择,判断,知识点点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第一阶梯”。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最南的是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
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就是汾河谷地。
【还有一些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点竺可桢将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的下限是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之后进入第二个寒冷期。
从公元1400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寒冷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
第四个的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个时期为“仪器不雅测期”单项到西周,“天下”的不雅念已十分清晰。
点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不雅念中的基调。
点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点“状元乡”“秀才县”安徽的“桐城派” 方苞、姚霡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单项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不雅念单项、多项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是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点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被破坏严重。
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致于消失。
单项、判断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简答,论述多选、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简答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二)农耕的经济模式和农业型文化 (三)宗法家族主义的伦理社会
(一)、封闭的内陆环境
正如不同的气候、土质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一 样,不同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生长 其上。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人们之间的三种关系:
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
地缘
分封制
业缘
宗庙祭司制
2、家族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宗谱,家谱 (2)、宗祠 (3)、族田 (4)、族长 (5)、族规
对中国姓氏影响深远,中国13多亿人,常 用姓才几百个,《百家姓》收录462个,中 国人的姓不仅少,而且集中。
五大姓:李、王、张、刘、陈。李姓占总 人口的7.9%,王姓占7.4%,张姓占7.1%, 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2.7亿。 日本人口1.2亿,姓氏超过12万。在近代以 前,大多数日本人有名无姓,姓氏只有上 层贵族有。多数日本人的姓只有100多年 的历史,大多遵命仓促草率而取,随意性 很大。
(5)、务实、勤劳节俭和温顺的民族性格
(6)、平均主义思想、小农意识等落后观念
(三)、宗法家族制度的伦理社会
1、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 种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 系统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生活末期的家 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和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服从。
3、家族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家族本位家族利 益之上;
亲属称谓发达; 血缘观念强;人际关系泛血缘化;人情
风、裙带风盛行;亲属之间的连带责任 传统伦理道德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尤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官方笔记•精讲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思维导图地理与人群分布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古代叫自然方面的作为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二、知识点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限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知识点U 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的人群分布(1)地理特征①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属的海疆更是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又称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中东海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o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2)人群分布①东北壬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鲤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区域。
②蒙古高原,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③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④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置地之一。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可谓表里山河!⑤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2023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
这片土地上,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多元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地理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形,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南方多山地、水乡和亚热带气候,北方则是广袤的平原、草原和寒带气候。
这种地形地貌差异,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差异。
1、南方中国南方以山地、水乡为主,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绵延不绝的喀斯特地形,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使得南方成为中国出产优质水果和茶叶的主要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的多样化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2、北方而北方则以辽阔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水资源为主,在荒漠化和风蚀严重的情况下,北方农业技术难度也更大。
但是这里的人们有着封闭性强、忍耐力十足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精神。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还有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和河南黄土高原等,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在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藏红花和牦牛肉,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珍贵的资源,成为西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根植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也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1、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食文化。
中国的餐桌上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食物,例如宫廷菜肴、民间美食,还有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这些菜肴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宝库之一。
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幻灯片2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发表在1972年《考古学报》上,文章指出,中国气候的大趋势是由暖变冷。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印度——恒河;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黄河●中国文明的成功不是靠战争而是靠联合与融会。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主要是指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关系问题。
●广阔的蒙古高原,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中国文化兴起于黄河流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特征,——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最早记载中国分区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山川为标志,把当时的中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要素●第一条件:自然环境,它决定一个区域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心态和习俗的影响:《韩非子가五蠹》韩非子·五蠹》篇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 梁漱溟: 否定经济决定论. 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否定经济决定论.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 国一直是一个没有经过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中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 国传统的风教礼俗,无疑地自要与它相适应.尤其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 有见于二千年文化颇少变革,更不推想其间(经济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 基础与其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已达于高度,上下左右扣合紧密. 下左右扣合紧密.<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梁漱溟:否定经济决定论. 但我们没有理由可以据此论断一切中国风教礼俗就为这种经济所决定而形成.相反地, 定而形成.相反地,说不定中国生产工具生产方法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 二千余年之久而不得前进于产业革命,却正为受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了其风教礼俗的影响.”梁漱溟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 文化的影响论述较少.<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 冯友兰:地理环境对哲学文化有重要影响.“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 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 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和分配.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学者们的论述与讨论: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 冯友兰借用了孔子的话.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孔子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仁者寿. ”朱熹注释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朱熹注释说: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故乐山. ”<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p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平原产生哲学文化―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海洋产生科学文化―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以欧洲为代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2.地理环境与文化: 2.地理环境与文化: 地理环境与文化例1p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对俄罗斯的文学艺术与人文性格有重要的关系例2p日本的岛国环境与日本民族性格的p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结论:文化是对自然的开化,人首先以自然为根,人的心性为根人的心性p气质p 性格p心理等精神活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动以自然为依托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基础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 但又不是唯一的作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 3.自然环境与思维方式“中国”名字的由来中国”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中国整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海中地” 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整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大一统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宽泛广博学科分类:学科分类:伦理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中国“五行”方位图:中国“五行”方位图:水金土火木<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海中地结构图:海中地结构图:水水土水水<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西方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地中海” 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个体思维的价值取向:部分专一学术精神:精通专一学术精神:学科分类:学科分类:科技型<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地中海结构图:地中海结构图:土土水土土<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4.自然条件与文化4.自然条件与文化中国陆地自然条件:中国陆地自然条件:文化:文化:农业文明视野:视野:封闭生态经济:经济:自足自给精神:精神:不思进取<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西方海洋自然条件文化:文化:海洋文明视野:视野:开阔生态经济:经济:城邦市场精神:开拓进取精神:<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二、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社会结构: 1.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 ①家庭+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家族→ →自然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自然关系→<i>湖南农业大学,李长泰</i>血缘宗法制度所谓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贵贱高低的法规准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七通八达,形成了便当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
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不雅测期”(1900-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李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
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
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
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
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
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
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
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
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
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
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
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
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六、论述题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
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城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场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
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f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裁,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
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汇。
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
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
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
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
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牲相关联?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狂狁,之后北狄,秦汉以后裔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徒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哉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城,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商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城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城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