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衡水中学四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 ;“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早期国家诞生C.王的出现D.世袭制的确立【答案】B【KS5U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

故应选B。

2.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B.“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C.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D.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答案】A【KS5U解析】考查宗法制的特点。

从材料可见,只有得氏者才能为宗,只有领主贵族才能立宗庙,并按宗法结成宗族组织。

社会下层即广大“持手而食”的劳动者,则不得立宗庙,因而不行宗法。

所以说,周之宗法实即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故应选A。

【答案】B【KS5U解析】考查古代中国分封制的特点。

由图表内容可知分封一王世子弟居多,所以A说法正确;从地域来看王世子弟主要分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C的说法正确;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所以D的说法也正确。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衡水中学2015一2016学年度上学期四调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王庆余王翠翠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肪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成王是天下共主,其盟约会长期遵守B.成王年代分封制尚稳固C.周公辅成王体现了宗法制原则D.周公与大公政治地位相等2.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3.《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倍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

”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4.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5.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道:“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中央集权D.尊君敬祖6.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物理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10分。

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 6分)注意事项:1.答卷I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卷I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在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为OB.在时间内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小C.在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在减小D.在时间内物体所受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2.“儿童蹦极”中,拴在腰间左右两侧的是悬点等高、完全相同的两根橡皮绳。

质量为m的小明如图所示静止悬挂时,两橡皮绳的夹角为60°,重力加速度为g,则A.每根橡皮绳的拉力为B.若将悬点间距离变小,则每根橡皮绳所受拉力将变小C.若此时小明左侧橡皮绳在腹间断裂,则小明此时加速度以D.若此时小明左侧橡皮绳在腰间断裂,则小明此时加速度3.我国志愿者王跃曾与俄罗斯志愿者一起进行“火星-500”的实验活动。

假设王跃登陆火星后,测得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已知引力常量为G,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g,地球的半径为R,王跃在地面上能向上竖直跳起的最大高度是h,忽略自转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星的密度为B.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C.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D.王跃以与在地球上相同的初速度在火星上起跳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4.如图,在竖直平面内,直径为R的光滑半圆轨道和半径为R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水平相切于0点.0点在水平地面上。

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从0点以某一初速度进入半圆,刚好能通过半圆的最高点A,从A点飞出后落在四分之一圆轨道上的B点,不计空气阻力,g=l0m/s2。

河北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

河北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

河北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 个小题,每题2分,共48 分。

以下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帝〔“〕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 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表达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3.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假设你同意上述观点, 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4.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

这可以佐证〔〕〔关〕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说明〔〕这〔”〕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6.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衡水中学2014-2015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版)

衡水中学2014-2015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版)

衡水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8分,每小题1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3、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A.重商主义盛行 B.商品经济畸形繁荣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4、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5、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题(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4页,满分100分,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3.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4.《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5.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

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

材料表明隋朝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

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

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50小题。

每小题1.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2.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3. 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到宋代童贯统辖禁军,再至晚清李莲英飞扬跋扈,宦官乱政问题一直很严重。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A.宦官职权扩大B.官僚缺乏监督C.专制皇权放大D.监察制度弱化4.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B.置“三公”“九卿”C.全国郡县化D.确立皇帝制度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C.“立嫡以长不以贤”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4.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二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25.《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日.:‘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26.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B.工商业规模庞大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27.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8.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9.下图(“新式五味瓶”)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

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0.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试题

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两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6.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

这表明当时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A.《唐风》B.《陈风》C.《郑风》D.《赵风》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一一《忘山庐日记》A.13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

……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

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19.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簪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1.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22.“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懵。

”歌谣反映的近代史实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23.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圜》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锯决。

……所谓的革命,无非是露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2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25.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C.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26.迭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2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呵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

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2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该宣言的发表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30.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

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表明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B.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31.1937年德国《共和报》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酌狂妄计划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3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