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必背手册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

很多同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

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在高三历史学习中,了解经济方面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 中国古代经济1. 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农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2. 商业经济: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商业经济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商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也很发达,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内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 中国近代经济1. 不平等条约对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曾经遭受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侵害,这些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掌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剥削与压迫、中国经济发展的受阻等相关知识。

2.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工业经济的兴起: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兴起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需要关注工业经济的兴起与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内容。

三. 世界近代经济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内容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 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需要掌握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3.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很多,且历史作为一门主靠记忆的学科,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呢?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欢迎阅读。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高一历史背书提纲 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一历史背书提纲 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一历史背书提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两汉和隋唐时期的发展表现分别是什么?2.古代中国在曹魏、唐朝、宋朝和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准确弄清灌溉动力。

3.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和性质分别是什么?结合内容理解耕种方式和瓦解的原因及表现。

封建社会存在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主体是哪一种?4.小农经济产生于何时?具备哪几个条件?开始瓦解于何时?最终废除于何时?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小农经济?5.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成就有哪些?(青铜时代、铁农具出现、汉代冶铁业、灌钢法)6.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成就有哪些?(突出宋元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和标志)7.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成就有哪些?(原始瓷器、商朝中期到东汉晚期、唐代、宋元、明清时期)8.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存在哪些差异?(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和历史地位)你能从中提炼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吗?9.中国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如何?(以北宋为分水岭,从政府管理和时空限制等方面比较不同;重点关注宋朝的4个表现;注意草市的三个发展阶段)10.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汉都长安和五都、唐代4市、北宋开封、明清商帮和市镇)1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出现于何时?实施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带来怎样的影响?12.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内涵和实质?怎样评价这一政策?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和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在哪里?带来怎样的影响?2.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背景和指导思想是什么?代表性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有哪些?两类企业有何关系?如何评价洋务运动?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什么?原因有哪些?代表性企业和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代表性企业有哪些?带来怎样的影响?5.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其中主要原因是哪个?主要行业和分布情况如何?影响是什么?6.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发展的概况如何?带来怎样的影响?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有哪些?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8.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9.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基本任务是什么?有何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影响是什么?2.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怎样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3.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什么?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有何规定?意义是什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4.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重心转移?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从哪两个省搞试点?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哪两点?有何特点和意义?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哪四次调整?哪些调整改变了土地所有制?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开始于哪一年?中心环节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90年代,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什么?7.经济特区创办于哪一年的?它“特”在何处?有何意义?沿海开放城市开放于哪一年?位于江苏的是哪两个?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时间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哪些特点?8.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表现是什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时间和内容?意义何在?中共十四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哪一次会议赋予非公有制经济以合法身份)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在中国近代男女服饰中,完全从西方引进的服饰是什么?体现中西合璧的服饰有哪些?传统服饰有哪些?如何理解建国初期列宁装盛行?2.中国四大菜系是指哪四个?西餐何时传入?中西餐最主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颁布法令、大力推行是在何时?中国近代在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方面发生哪些转变?4.近代轮船和航空业的发展成就有哪些?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哪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公共汽车最早出现在哪一年?哪一个城市?有轨电车最早在哪里建成?5.中国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出现在哪一年?电话出入中国的时间?清政府在哪里开办第一个电话局?6.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什么?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创办的报刊分别有哪些?各自传播什么思想?起到怎样的作用?7.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路线)?进行环球航行的哪一位航海家,哪位航海家率先到达亚洲?哪些航海家到过亚洲?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对世界、对欧洲、对亚非拉的影响各是什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对欧洲的影响是什么?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含义如何理解?)4.如何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解读新航路开辟?5.荷兰和英国对外扩张的概况是什么?(主要扩张方向、殖民地)荷兰崛起的时间?如何理解“海上马车夫”?英国崛起的过程中打败了哪些对手?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英国打败荷兰、法国分别说明了什么?6.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是什么?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对殖民地、对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7.英国首发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圈地运动带来怎样的影响)8.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大发明?代表性发明是什么?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是什么?9.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重大发明?代表性发明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是什么?10.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手段有何不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有哪些新兴工业部门?1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途径、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建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建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建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二):古代中国经济建设1.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曹魏、唐朝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水利设施完善的原因和表现(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①夏商西周: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②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③三国曹魏:发明灌溉工具翻车。

④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

②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

汉代:关中地区: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王景治黄。

2.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1)耕作方式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③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

③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

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

3.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

(2)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

(3)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3.标志: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工人
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工: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三、 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明中后期(15世纪末)
2.原因: 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代空前繁荣; ② 宋代 以来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③城市 经济 功能逐步增强 ④ 明清 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如晋商、徽商; ⑤政府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
②重农:奖励耕织、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等
压制打击工商业,加强控制工商业 ③抑商: (如征收重税、限制经营、对
“市”的限制等)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一、“重农抑商”政策
4.影响: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
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消极作用: 阻碍商业发展,压南 工商业市镇兴起:景德镇、佛山 镇、汉口镇。
专题一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要求: 评价“重农抑商”、“海禁”(实质是闭
关锁国)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 厚本抑末。
——明太祖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 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 知本业之为贵。
明清王朝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 易的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并非禁绝)
2.根本原因: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海 外贸易需求不大
3.影响: 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伍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成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

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必胜高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商业发展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汇编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点总结汇编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高中的历史涵盖了经济、资质、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方面的历史知识是同学们要好好复习的,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1、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为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较小时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具有的特点有①自给自足,极少有商品交换。

②生产活动具有封闭性,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

③守旧性:因循守旧,忽视技术革新和创造。

④自然经济是简单的再生产。

2、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3.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4、井田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出现在夏商,西周时盛行。

西周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由于土地分成许多方块,形似“井”字,俗称“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到春秋时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逐渐瓦解;战国时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从法律上逐渐废除了该制度。

5、工官制度:工官是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

开始于西周。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司称为"司空",汉代以后,司空成为一个不做实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而起之的是"将作",掌修作宗,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

秦到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为"将作大匠",唐宋则称“将作监”。

大匠和监的副手称"少匠","少监"。

到隋朝的时候在中内政府设计"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

6、初税亩:“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这种按耕地的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做法与“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桓管改革”后的“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之上的,而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桓管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征收的前提是农户租用了属于国家的土地,税收还带有“地租”的性质;而初税亩则是在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

也就是说,初税亩更接近于现代的税收。

所以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

7、庄园经济:是指以佃佣为主要经济基础,我国自春秋战国私有土地制发生后,农民难堪生活重负而被迫出卖田地,富者承买兼并,到了汉代,贫富阶级,悬殊尤甚。

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已经出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兼并更加大肆的扩张,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豪强手中,使得这些大地主手中掌握有数量庞大土地,而土地被夺走后破产不得不远离祖辈挥洒汗水地方而逃亡的农民们却是无立锥之地。

为了得以继续生存,他们只得投靠依附于大地主。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大动乱的年代,大地主们为了保护自己掌握的土地免受战争的洗劫和乱兵的掠夺,开始建立有着高强堡垒的大庄园。

曾有人形容大庄园经济“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 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大地主们的庄园经济大概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二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三是武装性。

8、屯田制: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有军屯、民屯等形式。

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

曹魏军屯、民屯两种方式并存。

金世宗利用黄河故道屯田,元朝在西域、中亚屯田,明朝曾大规模屯田。

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9、王田制:王莽“新”朝实现王田制,实质上是土地国有政策。

10、代田法:亦称"代田"。

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

其具体办法是: 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汉书·食货志》)。

11、垄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

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1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该现象十分严重。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只能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13、均田制: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首创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时(485年)颁布。

北魏封建政府将掌握的土地计口授田,男子和妇女都可以领种土地,露田年老身死后还给政府,不得买卖,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同时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此制度仅对无主的土地进行分配,在不触及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有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北方经济的恢复,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

此后北齐、北周、隋、唐都继续推行,具体方法略有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无法再继续授田。

武则天以后,该制度无法推行,唐玄宗时完全破坏。

14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

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15、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

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

是为"两税法"。

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显然比租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四,两税法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有了较大自由空间。

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16、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

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简化手续"。

一条鞭法的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