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中国城市化战略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_陈锋

10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年~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 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达5 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浙江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

②1984年~19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的全面发展;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了以福建晋江、湖北沙市、广东顺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1985年~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5%提高到了34.3%,第三产业实现就业人数由8 359万人增加至1.3亿人,所占就业比重由16.8%上升到19.8%;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继1980年首批4个经济特区后,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划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开发了浦东新区。

沿海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③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陈 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居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2)城市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 式。 本质相同: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 三产业
2.城镇化现状 (1) 城镇人口增加。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 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03-16 21:20
(2)城镇数量增加。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 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施: (1)让“分类成口号” (2)引入私人资本 ①成立专业的垃圾回收利用机构 ②成立了废品理事会 (3)改变居民生活习惯 ①贴上了介绍垃圾回收利用流程的广告 ②设置两个垃圾桶 ③墨西哥城议会通过法律,凡是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者,可 受到最高3800美金的罚款,并被判处36小时监禁。而从 2009年1月起,对于不把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政府会予 以警告。
1.指导思想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2.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3]刘爱玉.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12118.
[14]周批改,徐艳红.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J].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6:69-72.

城镇化十年进程反思

城镇化十年进程反思

城镇化十年进程反思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4期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流。

19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小城镇,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市场机制发生了作用,在这20多年中,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小城镇,大战略”实际被放弃。

然而随着大城市病愈发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政策的天平似乎再次转向,小城镇又受到人们的亲睐。

一般的理解,大城市化侧重于发展大中城市,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集中;小城镇化侧重于发展中小城镇。

新型城镇化,究竟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恐怕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

小城镇确实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重要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也不是最重要的途径时至今日,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但对城镇化道路的认识及应采取的措施还不十分一致。

从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到近十年来各地的做法,其间都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近十年来,我国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各地纷纷建立“融资平台”,圈了很多地,建了很多园区,城市和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面积动辄几十、几百平方公里。

很多地方对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大都提出“大拆大建出大变”的口号,都想尽快改变县城形象,把很多财力用到城镇建设上,而且标准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大中城市的标准。

许多中等城市不是完善基础设施,而是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有的市的办公大楼跟宫殿一样。

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大量财力用在城市形象上,确实是一个误区。

毫无疑问,借助于高科技,城市规划部门可以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搬到中国来,但这恰恰提高了城镇化的门槛,使农民很难进入到城市。

我们提出加快城市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

中国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简单认识管理学院陈敬(S2*******)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二)、城镇化的由来。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

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

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三)、城镇化的核心和特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遵循十二五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

遵循十二五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

遵循十二五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作者:凤鸣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第2期本刊记者凤鸣前段时间,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叫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这句话在“十二五”规划建议里重复了三次,这是对我们在过去六年房地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总结。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中国绝不可能也不应当放弃对城市化的积极推进,绝不可能也不应当放弃满足老百姓住房改善的需求。

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大国,一个大的经济体,面对的是发展不平衡、底子薄、家底弱的发展基础和改革过程中各项政策、法律以及人们的认识都没有充分得到准备的经济体。

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面对的是一个不稳定、多变并且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颇有深意。

积极推进城镇化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舆论声音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发展房地产业成就了现代化,听起来挺对的。

遍数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依靠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扩张成就了现代化。

但是,这句话因果说颠倒了。

没有一个国家能绕过城市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和老百姓住房大规模建设、改善这个阶段而走到现代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走过了一个大规模建设的城市化过程,也面对了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中的阵痛——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剥夺土地之后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超过一半,老百姓和雇佣工人生活悲惨,居住条件非人般的恶劣。

此后,这个国家经历了贫民窟、工业污染等大城市通病才走到今天。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历程,城市中的底层老百姓在失业、没有房子、受到警察和地皮流氓欺侮等种种辛酸过程中度过了城市大发展的过程。

说的近一点,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

1964年日本举办了奥运会;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完成了新干线,完成了在全国基础设施大规模完善的阶段;60年代和70年代初,完成了老百姓住房脱困;70年代到整个80年代中,完成了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基于区域城际产业同构化的视角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基于区域城际产业同构化的视角
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主张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不是城镇
企业协同和 合作难 以开展 ,资源和比较优势的浪 费,主
要表现为产 业同构的同时主导产品也同构 ,低水平恶性
竞 争严重 ;其次是指 由于分工的细化 、 集聚经济 、 规模 经济的存在导致的某些产业在特定区域城际集中而形成 的 产业集聚 类同构 ,表现 为产业同构 但主 导产 品不 同
乡村城市化战略 。 不管是小城镇化战略抑或乡村城市化 战略 ,表明农村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利益的强化 ,城镇化
础上形成的 ( 曹和平 ,林卫斌 ,2 0 ) 0 5 ,没有触及到大 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 于城乡之间的两级分化严重 , 而解决城 乡之 间发展 的不平衡正是要通过市场推动的城 市化来实现 。 这种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托 达罗城 乡人 口流 动模型 ,强调要避免乡村人 口向大城市集 中所市间产业 同构化的视 角,我 国要摈弃 以前违 背市场规律 的单一城 市化 发展 战略 , 而 制定宏观 的区域城市群化 战略 能够利 用城市的正外部性 、城市 的 自组织能力、城市的等级体 系,协调城 市行政利
益从 而减弱产业行政类 同构 ,加 强集聚类 同构 ,以此加速我 国的城市化进程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8月 第 4期 总 第 i7 2期
开 放 旦 - J报
C i a O e n H r l h n p ni g e a d

\ gus 20 u t 06
Xo. f a1 4 ot No. 2 1
【 城市化研究】
度城市化 。
过程中的中央政府作用开始减弱 。 小城镇战略的理论基 础是刘易斯 一费景汉二元动力结构模型 ,实际上就是把
城 市化等 同于工业化 。 在小城镇就地转移 农业人 口,完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13-01-08 18:26:07 来源:搜狐焦点网 2013年01月08日2013“迭代与平衡——中国地产新视角高峰论坛”于1月8日上午9点半在中国·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

迭代与平衡,启迪与碰撞,“2013中国地产新视角高峰论坛”力图把脉中国社会发展之要冲在大经济、全战略时代,开始勾勒行业迭代的蓝图。

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演讲:陈淮教授老是对货币政策研究不满,但是他一讲货币政策话筒不坏,我一不讲货币政策话筒就坏。

既然货币政策都被研究房地产的人讲了,所以我讲一下城镇化的我们近期研究的看法。

现在大家对城镇化的讨论已经非常的热烈。

资本市场把城镇化的主线也已经炒了一段时间了,所以无论以何种方式、以何种路径在推进,中国城镇化的未来肯定会非常显著的影响到房地产行业。

我最近一直在参与相关部委这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在会上我们还说现在各种媒体上传的这个数字,那个数字,可能先透支了一些信息。

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中国的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会明显的改变关于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划分的标准。

在中国城镇化大规模推进之前,一百万就算特大城市。

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你要必须提升到更高的级别,比如说五百万,甚至一千万才算特大型的城市。

大家经常引用城镇化的一个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会成为两件大事。

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

什么叫城镇化?无非是土地、资金和人口的自由流动。

这三个要素的流动决定了地理空间的分析。

房地产就是其中为了这三个要素服务的。

房子是建给人住、建给人买的。

我们的房地产也是土地和资金的组合,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带来的设计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居住方式的转变。

这个不同的转变对房地产提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作为业界应该很谨慎的去把握。

我们过去二十年城镇化的重点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的转变,具体是第一产业的产值持续的下降。

观点领袖访谈 学者陈淮

观点领袖访谈 学者陈淮

观点领袖访谈学者陈淮2012-4-20 观点地产网陈淮一直在淡化其所拥有的"官方痕迹",这一次也不例外。

他在演讲之前强调:"作为一个学者,用不着非得和某个部委联系起来才有影响。

"3月22日召开的2012城市观点论坛青岛行,是陈淮卸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之后,再次出席观点地产新媒体主办的论坛活动。

应邀在会上发表演讲的陈淮,再一次阐明了自己的身份。

期间,陈淮先生接受了观点地产新媒体一个短暂的访谈。

身份与意见无论是否担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总是强调自己并非官员,而是学术机构的学者,哪怕他所在的学术机构挂上了一个"住建部"的头衔。

印象中,几乎每一次在公开场所上亮相,陈淮的开场白都是:"首先声明,我所在的政策研究中心是一个研究机构,并非政府部门;我的意见也只是一种研究性质的个人看法,完全不代表住建部。

"但大多数人都相信,房地产相关政策的出台与陈淮及其任职八年的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肯定有着关系。

因此,在没有更多公开渠道的时候,陈淮的身份让他成了媒体追逐与报道的重点人物。

在当下,媒体与报道对象的关系,一直都是显得较为微妙。

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也是公众人物的"必修课程"之一。

近些年来,陈淮虽然经常有出席财经或房地产论坛等活动,但已经甚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多数时候也只能依靠陈淮在各种场合的演讲和发言来报道。

陈淮的每一句发言,在媒体的报道中,标题都五花八门,解读也各显神通,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曲解。

这种报道方式带来的后果,使得双方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向一个不太美妙的方向倾斜。

以陈淮在房地产业界的知名度与地位,也决定了其受关注的程度,舆论很多时候会将他的观点描述为住建部的观点,并使他多次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早在2004年,关于"中国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大争论之中,陈淮的某些观点和言论被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导致其到网友潮水般的凶猛抨击;2010年8月,由于媒体报道,陈淮所言"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再一次成为批判的焦点。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城市化心得体会范文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城市化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们从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而城市作为现代化的代表,集中了科技、文化、信息等现代元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为社会经济带来许多机遇,如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等。

同时,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制度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解决和改善,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再次,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化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

例如,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市场。

另外,城市也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城市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城市化,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城市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总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解决和改善,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对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

对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

心态。 或者由于对城市生活的丧失信心激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因为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感受的确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增 加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负面影响。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问题 的认识能影响接纳的意愿程度。 许多人认为城市规模扩张带来人 “ 城市病 ” 口拥挤、 交通堵塞、 污染严重等这些 。 东京、 巴黎的人口 密度分别是 !/ , 但它们 "0# 人 1 平方公里、 ’# , .%# 人 1 平方公里, 却交通井然有序, 环境优美。 而我国 ’% 个大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不 足 /### 人 1 平方公里, 只有它们的 ! 1 % 和 ! 1 - 左右, 即使是北京 “ 城市 市区也仅为 %### 人 1 平方公里左右。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病” 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城市建设质量差, 城市基础设施差, 城市管 理质量差。 这更应说明我国的大城市需要加快进行内涵的城市 化, 完善城市功能。 香港和新加坡的成功也许更有说服力, 这两个 城市在 !"%# 年的人口密度分别是 ’’/. 人 1 平方公里、 !0%" 人 1 平方公里, 而且在此以后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下取得了 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 在保持完善的城市功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 “城市病 ” 腾飞和社会发展。 人口拥挤、 交通堵塞、 污染严重等这些 与城市规模并无必然的联系, 并不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 “城市病 ” 更不能依据大城市存在 而控制大城市发展。 三、 对我国城市化策略的反思 “十五” 虽然我国政府在 规划中提出城市化的战略, 但从 大中城市还没 ’##! 年只是放开县及县以下的城镇的户口控制, 有放开控制, 可以说并没有脱离原来的以小城镇为重点的策略。 对此, 笔者对我国城市化提出以下建议: 大力发展大中城市, 放开大中城 !, 积极完善调整特大城市, 市户口限制, 合理发展条件优越的小城镇。 具体宜采取城市区域 规划的政策, 制定全国性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 要阶段积极培育发展城市圈: 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骨干, 发 展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城市网络。 在不同的城市圈内 分别部署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 形成城市圈内的产业经济合作与 分工, 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基础。 根据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 ’, 城市规模指导应有一定弹性, 确定适度的城市规模范围。 与此相适应, 城市化决策应该适当分 散化, 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目标层次确定灵活的指导性指标。 不同 城市分散决策有利于探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 /, 城市化主要是农业人口的转移, 该把消除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的障碍放在首要的地位, 只有城 市间人口流动起来, 才能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山东省即墨市城乡建设局、 华中农业大学 )

16农民工移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难题

16农民工移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难题

北京日报/2011年/8月/15日/第018版理论周刊・学习与答疑能否走出一条不以社会对立为代价的城市化、工业化之路,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农民工移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难题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陈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何时“农民工”一词消亡了,城市化才算真正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1980年时城镇人口为1.9亿人,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仅为17.9%;到2010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到6.66亿人和49.68%。

单从城镇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所占比重两个指标看,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是我们也得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人口规模中,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部分是“伪城市人口”。

我们迄今所实现的城市化,尚有相当一部分是并不真实的城市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城市里确实住了这么多人,确实有与此相应的人群就业,确实要供应能够满足这样一个人口总量的各种产品和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人口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部分并未真正定居在城市中,他们的根还在农村,社会身份还是农民,他们远没有为城市所接纳。

不论在那里住多久,对于城市来说,他们也还是“过客”。

这部分人群的共同名字叫做“农民工”——一个在全世界的城市人群中,为中国所独有的群体的名字。

中国城市化能否成功,最终并非取决于我们能建多少高楼大厦,能修多长的地铁,城市经济创造出多大的GDP总量,城市的生活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

那取决于什么?根本地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解决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定居的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什么时候“农民工”这个词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亡了,中国的城市化才能真正称为成功。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最大国情,就在于我们必须在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聚集和定居的问题。

农民工“进城”涉及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有四个:就业、社会保障、资产权益、住房农民工在城镇定居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中国城市化战略回顾与反思

中国城市化战略回顾与反思
2 0 多 年 前 的 战 国 时 期秦 国打 算 用 1 00 5 座 城 市 和 赵 国 换 一 块 玉 的 故 事 。 个 这 故 事还 留下 了另 一 个成 语 . 做 “ 叫 价 值 连 城 ” 但 另 一 方 面 我 们 又 不 得 。 不 承 认 我 们 是 对 城 市 的 功 能 作 用 以及 发 展 规 律 了 解 最 少 的 民族 直 到 现 在 . 们 很 多 人 对 城 市 的 认 识 还 停 我 留在 人 口的 大 规 模 聚 集 点 或 者 是 工 厂 聚 集 区 的 水 平 上 。 设 部 曾 提 出 个 建 加 强 城 市 规 划 的 文 件 . 调 城 市 发 展 强
区 域 经 济 格 格 不 入 . 成 了 城 乡 对 立 形 的 二 元 结 构 。 60年 代 到 70年 代 . 在 要 准 备 打 仗 ” 思 想 指 导 下 经 的 济 布 局 更 走 上 了 一 条 “ 挖 洞 . 积 深 广 粮 之 路 。 市 建 设 几 乎 完 全 停 滞 。 城 现 在 北 京 依 稀 还 能 找 到 7 年 代 建 的所 0 谓 ” 易 楼 。 什 么 建 简 易 楼 简 为 呢 7 为 那 时 认 为 . 知 哪 一 天 炸 弹 因 不
第 二 产 业 进 入 第 三 产 业 。 50 年 在
亮 很 具 有 现 代 化 气 息 的 上 海 . 是 这 9 代 初 期 浦 东 开 发 以 来 才 有 的 变 0年 化 。 实 际 上 反 映 了 我 们 在 大 城 市 发 这 展 上 的战略 思路 摇摆 不定 。
再如. 8 从 0年 代 中 期 开 始 . 民 农
自 己 创 造 出 了 一 种 农 村 工 业 化 的 形
式 . 是 乡镇 企业 。 9 就 到 0年 代 初 期 的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张超【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应当指出,S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作为基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规律符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正常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市化差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任务艰巨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城市规划反思谁在折腾中国的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反思谁在折腾中国的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反思:谁在折腾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网()6月11日消息:城市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折腾"的浪潮,希望以城市化的基建规模拉动内需。

这种以牺牲住房公平、空间公平为代价的城市开发,正陷入正当性缺失的泥沼。

近年来,人们本已开始反思畸形的城市化进程,这种畸形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由地方政府联合商业力量主导的城市建设,过度集中为经济型开发,而鲜见社会型开发。

与追逐经济利益的急切相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热情持续萎靡。

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与政治空间拓展乏力。

以牺牲住房公平、空间公平为代价的城市开发,正陷入正当性缺失的泥沼。

主政者们却发现,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竟然缓解了他们的道德危机:城建与改造正好暗合了国家扩大内需的需要,是政府可以出手抵御风暴的最大项目。

于是,各地接连涌现城市史上的最快拆迁速度也就不足为奇。

开发城市浪打浪,前浪倒在沙滩上。

尽管4万亿刺激计划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有2800亿,棚户区改造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政绩新样板,但如果以往在城市开发中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总结与扭转,城市中国的版图上就将复制出一处处新的尴尬,也将有新人在反腐中倒下。

即便短期做到了保八、保十,实际又有多少意义?城市,既不是地球的伤口,也不应在人群中制造分裂。

胡锦涛总书记说,"不折腾"。

当"石家庄速度"遭遇金融危机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花园村,这个曾经因为拆迁争议而几乎陷入"停摆"的城中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施工场地,新的楼房正在建设之中。

66岁的李淑英老人是反对搬迁的村民代表之一。

她对记者说,花园村的改造开发属于石家庄2002年就开始的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的一个部分,2004年就和河北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开发,但因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诉求不一致,与村里签订的开发协议也存在问题,花园村直到2007年底都没有开发。

但2008年事情起了变化。

"3月28日,花园村开始发放一本关于旧村改造的宣传手册,大约也只发放了50多户,29日突然贴出通知,要求村民29日下午到村委会去拿房号。

中国三十年城市化得与失

中国三十年城市化得与失

中国三十年城市化得与失2010-04-09 11:21:17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新中国的城市化无不系于六十年的跌宕历史。

那些在关键节点上曾经改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抑或一时的主流陈述,以期能勾勒出人口大国身份转变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有明显政府主导的特征(CFP/图)开发浦东之后,珠海向上海学习(CFP/图)【城悟】数字不容宽慰城市呼唤新生作者: 章雨辰本届世博会举办地——上海,无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

1979年打开国门后,短短30年间,它就重新成为远东明珠,跻身国际大都市之列。

上海国际地位的改变得益于中国经济迅猛崛起。

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3亿农民进城,这造就上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城市。

毕竟60年前,中国只有86个城市,今天却惊人地达到了660个城市。

两周前,联合国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在中国。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2025年将达到59%。

专家预计,2040年的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

实际上,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快速城市化运动,集大成者就是上海。

可对上海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沉重的责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上海都是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但它依然感染上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

这些“疾病”遏制了它的生命力,以至于人们对它提出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产生了质疑:“城市本身是否美好呢”?这是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上海尚且如此,遑论中国其它城市。

可怕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病的恶化也在加速。

今天,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这意味着各个城市必须调整传统增长模式,果断运用工业文明的一切先进技术提高城市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停止对环境的破坏。

从而使自身焕发生命活力,重获新生。

正因如此,上海对本届世博会寄予厚望:一方面因为世博会巨大的带动效应,另一个方面则因为世博会是人类先进文明重要的交流平台,而上海、长三角乃至中国的城市群或都将由此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个引人注意新的政策着力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是我们准备把以滨海新区建成像第二个浦东一样带动华北地区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带来了外资的集聚,带来市场经济的改革,有了一个试验的机会,我们那么多的开发区,四个经济、五个经济特区,14个城市对外开放,我们能有今天和世界经济接轨的诸多方面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密切连载一块,从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内生力量强劲的增长,98年到2001年经济还比较平稳的话,那是付了极高政策代价维持的结果,02年、03年、04年、05年我们的经济逐步稳定和发展,那不是吃药的结果,而是支持经济增长很多力量,比如说老百姓消费结构升级,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及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很多新的带头产业不断发展所造就的。
我们曾经提出过,在最极端的时候提出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把城市的人口都动员到农村去,城里是一个吃闲饭的概念,不生产只消费的概念,是一个饿的概念,我们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头,对城市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上,今天房地产业大家面对了诸多的难题,不能不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城市的排斥留下的后果,我们今天要用十到二十年时间去偿还。大家想一想,中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盖过多少住房,到1979年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水平还不如刚解放的时候,不足5平方米,在整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20年间,我们盖的房子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基本上都得拆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要准备打仗的思想下对待城市的,随时准备着革命战争引起革命,准备把敌人放进来打,准备等敌机把我们的城市轰炸之后再重新搞建设,我说的不是现编的词,像我以上的年龄耳熟能详当时大家所熟悉的政治术语,是我们当时基本建设方针,就像我们现在属于构建和谐社会一样熟悉的政治术语,这里边的故事很多,我们不一一往下说了。
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城市的规律掌握得不充分,今天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地方,十一五规划,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作为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标题挺好,这句话叫做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呢?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的规划开宗明义对我们所处阶段有一个判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加速的时候。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一个新四化的概念,我们处在这新四化不断加速的时候。在十一五关于城市化说了什么呢?说了以下几个方面:
我面临着的讨论非常有序的问题,中国过去二十年对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最大,变化最生动,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过去二十余年改革和开放中,失误和缺陷最集中、最明显,导致我们今天面临诸多难题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在第十一五规划、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提出的,我们未来五年中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新意最多、政策最集中,也是矛盾最尖锐的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或者叫城镇化。
我们刚才说到上海带动珠三角,长江下游15个城市强劲发展,形成支持中国经济增长最强有力的区域经济,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现代化的、国际化的、漂亮的新上海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浦东开发带来之后的变化。在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前十年,长达十年的周期里头,我们居然把中国工业重心所在的最大的城市,最有潜力的城市上海给忘了,北京还有一个亚运会,还得到了一定的改造,上海连这样一个机会没有得到改造,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上海市容市貌城市基础设施和八十年代初期相比江山依旧,涛声依旧,当时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上海年轻人谈恋爱不像现在有咖啡馆,有绿地,有什么地方去谈,只有一个地方外滩,外滩这个地方有几公里长一人多高的矮长,华灯初起的时候,得先去占地,一座矮墙挤满的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脸靠脸背靠背,万一撒尿出去回来没地了,那是上海,那是的骄傲,今天说参与世界竞争第一梯队的城市,我们有十年时间被延误了,是不是一个遗憾呢?还有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了。
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中所走过的道路如同我刚才说的,成也箫何,败也箫何,一方面我们今天有堪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的产业,有能够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入一轮第一梯队竞争国际城市化大都市,与过去二十年战略密不可分。中国着急主席外汇储备七千多亿,专家写文章,外汇储备太多了,可怎么办啊?钱多得有一点受不了,要知道27年前,198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负13亿美金,要知道27年前中国的正真人口1.9亿人,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是5.3亿人,我们的城市化、城镇化人口聚集,对外开放、产业竞争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和城市功能的大力拓展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中国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平地兴起一座新城,以深圳为核心为代表为窗口的建设就有不了今天为之骄傲的珠三角地区,没有九十年代初期浦东开发差不多新建了一座新上海,我们也就没有机会讨论长三角和珠江三角孰强孰弱的问题。
中国过去五年里头的经济增长靠两个车轮,一个叫做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另外一个就是媒体不断批判的,我们这个城市化过程中引起诸多的社会矛盾,我们大家今天面对很多尖锐的矛盾恰好反映被并购为政绩工程,没有人认为政绩工程是好事,但是它是城市化进程中加速侧面的反映,征地、拆迁、房价等诸多人民讨论的难题,其实反映都我们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历史现象。可以这样说,未来五年和未来十五年,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实现小康中期、长期战略发展过程,我们面对诸多重大战略难题这些战略难题包括就业,包括资源不足,包括三农问题,包括应对外来不断加剧的国际化竞争,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造,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包括我们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协调,所有这些重大的战略难题,有一副药吃下去全有效,这副药就叫做城市化和城镇化。
如果我们刚才说,成也箫何,这是我们过去的,败也箫何,我们今天面对从98年起就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到今天我们还面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新的表现,我们到今天老百姓说房子贵,买不起、买不着,到今天我们在城市化扩张过程中,产生很多所谓的三失农民,失地、失业、失保在城乡接合部等诸多问题,也和我们前二十余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缺陷密切连载一起。我们略举来个例子说明,一是乡镇企业,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1991年左右的时候,1991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8%,之所以还没让中国经济崩溃,一个重要的因素——乡镇企业,但是我们这个时候给乡镇企业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呢?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尽管当时乡镇企业规模已经发展到在国民经济总量,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在出口创汇中,在国家上缴税负总额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当时邓小平同志说,三分天下有其一,异军突起,小平同志当时还健在。但是我们跟人家农民兄弟说,兄弟你办工业挺好的,就在你们村里办,千万别到城里头来,曾几何时,容纳1.2亿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乡镇企业没能继续获得在市场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转换供不应求普遍性过剩的时候生存基础,扩张市场的余地没有了,创造名牌、做大做强的机会没了,和环境的矛盾变得极其尖锐,淮河流域那么多小纸厂为什么关掉,基础设施条件不充分,痛失农村工业化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非常好的创造。以至于现在我们面对大批量数以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出路是下广州、奔深圳、到上海、上北京,导致了很多不得不今天面对的困难。
在过去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实际上并不是过去二十年,建国五十余年的历史上,我们始终在对城市这个对象认识和不认识、熟悉和不熟悉过程摸索前进,我们用很少几分钟把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我们对城市的认识给大家提示一下。
在很长时间,我们认为城市是和我们这个制度不够相容,是和我们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相容,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所以长期以来,北京从解放以后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把一个消费型城市,古老的文化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今天看来,拆掉了北京的城墙,遍地建了街道工厂,发展很多得城市文化有极不相融性的工业,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第三、第四、第五年五年规划实行靠山分散进洞的政策,也就是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极度排斥的政策,在这三个五年计划中,70%的工业固定投资投入远在山沟里的三线,当城市中不能容纳就业的时候,我们让城镇劳动力到哪里去呢,到农村去,我们通过反城市化的人口流动劳动力集聚方式寻找解决人口众多的中国就业问题的出入,我们今天面对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趋势。
第一,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我们既不大轰大嗡的把城市化、城镇化作为一个大跃进式的运动来搞,我们的法律没准备好,物质条件、基础没准备好,投资规模没有准备好,投资能力没准备好,各产业间相互协调条件没准备好,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得到统一也没有充分地储备,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这是我们在过去二十年,过去五十年中得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城镇化的脚步不能停下来,我们未来在十五年左右的周期内,还有3亿到3.5亿万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要转移到城镇中来。我们的确在过去城市化中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给大家举一组数字说明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大家热点问题讨论的媒体关心的房地产,媒体给我们的印象好像中国现在面对的是严重的房荒、严重的短缺,明天就会发生社会性的、普遍性的住房危机,这不是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的真实属性、真实面貌。198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不足5平方米,2004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接近25平方米,准确的说是24.97并没有平方米,从1999年以来我们保持平均每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平方米,2005年我们还仍可以保持这个记录,今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肯定超过26平方米,要知道这组数据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权数,1980年中国的城镇居民1.9亿人,今天的中国城镇居民是5.4亿人,我们在二十余年城镇军民人口数增长了180%还多,人均居住面积是原来的5倍以上,仅仅二十余年,为数以人极大的改善住房条件,数以人搬到城里,全世界过去200余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的事,我们已经造就一个城市化的奇迹,这才是我们的真实的情况。25或者2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样的含义呢?是远超过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甚至接近于世界最富有的日本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但不是说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包括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住宅建设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多次场次说过,中国房地产业不是一个产业发展,盖的不仅仅是住宅,他们在今后十到二十年盖的是城市,这就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和以前和以后中国的区别,我们在盖城市,我们只能循序渐进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一个晚上,05年过渡到06年就把城镇人口对城市的需求全部满足,办不到的。第一,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这不仅包括城镇居民的住房,我只是试举其中一例,也包括中小城镇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城镇化的问题的同时,还提出极其重要的命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提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村镇的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适度的人口集聚,实际上最后一段时间以及最后一段时间撤乡并镇以及县城建设等诸多方面城镇化的推进,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也过度,别以为就是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滞后,包括发达地区也有同样的问题。当前我们在农村住房中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农民辛辛苦苦挣了钱,挣了钱干什么,第一件想干的事就是盖房子,农民盖房子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反复拆建,最先富起来盖瓦房,很多省当时提出来瓦房率的问题,有多少瓦房取代了草房,表示我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过了两年出去打工去了,又挣了一点钱,回来一看瓦房不带劲,得盖楼房,拆了,拆了盖二层小楼,又过几年,出去了,做生意回来又发一点财,街坊盖三层,我们家凭什么住二层,拆了盖五层,对农民私人财富极大的浪费,还是对社会财富极大的浪费。发达地区富裕农村的住房,有两个现象,一是很多房子很少有人住,有的房子住的人很少,非常普遍,怎么把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是我们循序渐进的推进城镇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仅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推进城镇化的问题,关于城市化提出很多具体的设想,比如说发展大城市群的问题,努力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城市群,不仅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不仅有天津开发新区,天津开发新区,首钢搬迁、奥运经济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支撑的新城市群,实际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其它一些地方也应当成为中国的新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化城市群。不仅东部地区要发展城市带、城市群,大家把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万多字的文件看一遍,清晰得到一个印象,包括西部大开发大型区域战略也适当向城市和城市带和城市群收缩。在未来五年或略长一点的周期内,政策在西部大开发大区域战略上重心也在若干城市带和城市群,比如说南贵昆城市群,长江上游重庆为核心的城市带城市群,西北地区新陇海线兰西线城市带,从西安、宝鸡、兰州、嘉峪关等这一切聚集共产党很重要的工业生产能力,石油、石化,钢铁、纺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那个地方配置大量纺织生产能力,光学仪器、航天、飞机制造、机械、汽车,我们刚才说到西部很多城市都面临新的发展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