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它的作用是什么意义何在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定义教学资源则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
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
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
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表达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
通常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是从狭义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本书所讨论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指蕴涵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信息资源。
学习资源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与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与环境。
这些教学资源的要素可以单独地使用,也可以由学习者将它合起来使用。
作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
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与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
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
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与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现代信息技术考试复习题、单选题1.教学媒体按照它们对感官的刺激方式一般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
下列对媒体的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A.幻灯、录音、唱片、电影、电视、录像都属于视听觉媒体B.黑板、书本、图片、投影都属于视觉媒体C.广播、录音、幻灯、唱片、录像都属于听觉媒体D.电视、教学游戏机、有线电视、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包都属于交互媒体2.在放映幻灯片演示文稿时,教师需要向学生指示知识点,如何操作比较好()A.用小棒子指向知识点B.用绘图笔在幻灯片上作些标记C用手直接指向知识点D.切换到编辑模式,将要标示的地方突出显示,在切换到幻灯片放映模式3.老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电子相册,这里幻灯片主要所表现的是媒体的什么特征?()A.呈现力B.参与性C.传播力D.可控性4.电脑使用正常,但Powerpoint演示文稿拷贝到教室里的电脑时无法打开,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电脑受病毒感染B.电脑里没有安装office办公软件C.原来的演示文稿所用的软件版本太低了D.电脑死机5.在前端分析中,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么用图表或符号等直观形式来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为()。
A.信息加工分析B.层级分析法C.图解分析法D.归类分析法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幻灯片演示文稿中少了一张图片,而该图片在word文档里有,现在需要把该图片补上,下列哪种方法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A.利用幻灯片演示文稿中的插入图片命令插入图片B.将图片直接拖动到幻灯片演示文稿中C.选中word文档中的图片,使用ctrl+C和ctrl+V组合键将图片复制到幻灯片演示文稿中D.把word文档保存为图片格式,再利用幻灯片演示文稿中的插入图片命令插入图片7.幻灯片演示文稿提供的以下哪种功能,可以设置幻灯片的超级链接?()A.自定义动画B.动作设置C.幻灯片切换D.预设动画8.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料时,需要在网络上搜集有关“秋天的雨”的图片素材,那么在搜索引擎中设置怎样的关键字可以准确地搜索到所需要的图片素材?()A.秋天雨B.秋天C.雨D.秋雨9.大学物理课上,教师利用幻灯片来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这主要利用了幻灯片的什么特性?()A.参与性B.可控性C.即时重现性D.呈现力10.老师用PPT展示照片,其学习目的是()A.巩固以前所学知识B.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D.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1.下列关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B.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两者没有区别C.信息技术的范围大些,它包含教育技术D.教育技术的范围大些,它包含信息技术12.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演唱教学内容中的歌曲,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为下面的哪一项?()A.问题一一探究模式B.情景一一陶冶模式C.模仿一一练习模式D.传授一一接受模式13.高校人文基础课中需要赏析“景"时,你排除的教学方法是()A.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如何B.教师逐句讲解都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C.教师适当补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D.请学生想象描述景象14.关于情境创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所处环境B.情境环境不同于学习环境,但与学习环境有密切联系C.情境创设不适用于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D.情境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15.下列有关教学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框架与实践策略洪 玲(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大量师范院校仍主要以“微格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场所,存在设备陈旧、反馈滞后等问题。
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提出“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概念及其数智高效、虚实共生、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等特征;基于教师教育理论与系统设计理论阐述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云端分析三个向度建构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框架。
本研究立足教师教育的育人立场,围绕师范生主体、教学反思、课程推衍、循证探究等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实验课程;师范生教学技能;数字化转型;循证探究[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3)01−0053−07一、问题提出进入新时代,培养高素养、创新型师范生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和强师计划的关键。
尽管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在中小学已有广泛建设,但教师教育实验室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紧密联结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的重要实践场所,目前仍以“微格教室”为主,“黑板+粉笔”“摄像头”“计算机”等简单的物理空间设计暴露出授课时间短、设备落后、反馈不及时、评价单一等诸多弊端(穆玉芳等,2016)。
此外,学界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不足,缺乏对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系统设计,鲜有研究从智慧学习空间视角探索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实践模式,导致师范生毕业后无法直接参与中小学智慧课程开发、智慧教育研究和智慧校园建设等。
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 • • • • 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结构 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模式的分类依据 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 国内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结构
• 1 何为“模式” • 2 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 • 3 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
1何为“模式”
• “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对象某种逻辑上的 轮廓。在西方学术界通常把模式理解为经验和 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它是“再现现实的 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 • 对于教学理论,模式就在于说明一定教学 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 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 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
2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
• 国外: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布斯(B.Joice) 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 材、提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 国内:在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大致有三 种看法: • ①模式属于方法范畴(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
教学模式的功能
• 教学模式的功能最主要的在于它起着教学理论 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建立教学理论 与实践之间的畅通渠道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某 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经过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同时还 为某种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备、可操作的实施 程序。 最后,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我们在方法论的革新上具 。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教 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 信息处理的模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2 人格发展的模式。着重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 展。 3 社会交往的模式。着重强调教学中各个成员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社会关系。 4 行为修正模式。重在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青岛科技大学课程编号:0101101化工原理Ⅰ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总学时:48总学分:3 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第4学期,每周3学时适用专业及层次: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相关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分离工程、传递过程原理等教材:夏青、陈常贵编著,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推荐参考书:[1] 谭天恩、丁惠华等编著,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2] 赵汝溥、管国锋编著,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3] 陈敏恒、丛德滋等编著,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4] 赵文、王晓红等编著,化工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打好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工程技能训练。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以三种传递原理为主线,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传递速率等基本概念为理论依据,使学生掌握典型单元操作通用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进行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操作及选型的计算,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以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工原理属于工程学科,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观点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0绪论(1学时)化工单元操作的历史梗概;本课程的性质及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等化工原理研究方法。
1流体流动(15学时)1.1流体的物理性质1.2 流体静力学方程式(2学时)密度、压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静力学方程的应用(液柱压差计、液封、液面测量)。
1.3 流体流动基本方程(3学时)流量与流速、定态流动与非定态流动、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柏努利方程的应用。
高中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篇
高中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6篇本文将分享六篇关于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教材解读的四个核心要素
教材解读的四个核心要素教材解读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进行教材解读时,教师需要注意四个核心要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互动。
首先,教材解读需要考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深度指的是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而内容的广度则指的是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用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材解读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教材解读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作业情况的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帮助。
最后,对于教材解读来说,课堂互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发言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课堂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课堂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进行教材解读时,教师需要注重以上四个核心要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互动。
只有在这些要素的有效结合下,教材解读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课程纲要讲稿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的编写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给大家的课堂教学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一点启发。
我区从02年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从洋思、杜郎口到生本教育,再到三级建模,老师们在近几年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有了不少新发现、好做法。
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不再完全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仅研究“教”什么,还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引导学生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与实践各种各样的先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们交流的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解读课标、把握教材的方式方法。
一、什么是《课程纲要》?一提到《课程纲要》这个词语,大家可能感到特别的陌生,同时,也感到距离我们很遥远。
其实不然,所谓纲要就是纲领和要点,那么《课程纲要》就是我们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这四个要素要回答的问题分别是:1、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2、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内容)3、我怎样带他们去?(实施)4、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评价)结果如何简言之,《课程纲要》就是对本册教材所进行的系统的前期规划,也可以说是整册教材的课程计划与安排。
为了更好理解课程纲要的概念,我们做两个对比分析。
一是比较一下《教学进度表》和《课程纲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
首先,《教学进度表》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教学进度表》主要回答教师在这学期要做什么,而《课程纲要》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要“学会什么”,紧接着回答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以及什么样的评价方式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及结果。
教材分析有哪几个步骤
教材分析有哪几个步骤教材分析是指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它是教师备课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教材的整体分析教材的整体分析是对教材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把握。
首先,需要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教材的编排特点、单元和章节的划分、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等。
同时,还要对教材的体例、语言风格和配套教材等进行分析。
通过整体分析,可以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顺序,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2. 目标分析目标分析是对教材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中列出的各项教学目标,理解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并判断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同时,还要注意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教材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
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习顺序,判断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此外,还要对教材中的例题和题目进行分析,评估其与内容的匹配程度和难度适宜性。
通过内容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4.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分析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分析是对教材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估。
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要求,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
同时,还要评估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是否与目标和内容相适应,是否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分析,可以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为教学活动和评价提供支撑。
5. 教材的补充与拓展教材的补充与拓展是对教材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学资源,寻找适当的补充材料,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理组织课堂检测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一
识 的掌握程 度 , 根据检测的结果 , 节课 下作业 的数量 、 调 内容 及难 易程度 , 为学生的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
4 堂 2  ̄ 0分 钟 检 测 课 04
针对优 、 差生进行分类检测 , 中、 检测优 、 差生对 近期 中、 所学 知识的掌握程 度 , 注意问题难 易程度 的把握 , 区分 必做 题和选做题 , 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课 堂 检 测 是 为 了 检 查 本 节 课 教 学 目标 的完 成 情 况 , 助 帮 学 生 巩 固 和 消 化 课 堂 上 所 学 的 知 识 , 现 并 解 决 学 生学 习 过 发
程中存 在的问题 ,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和调节教师的教学 。
针对近一个月或几个月所学 内容的检测 , 检测最近所学 知识的掌握程度 。若效果不理想 , 就要对最近所学 的知识进 行 系统性地复习 , 同时对 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 、 调整 , 对学生 进行学法指导。
要 想提高课 堂检测的有效性 ,一定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
增 强学生 的 自 心 , 发学生 的 自 感 , 信 激 豪 这样学生才 能乐学
善思 。因此 , 我认为可 以采用以下几种灵活的检测形式 :
1 效性 的提 问 . 有
具有代表性 ,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 触类旁 通。其次 , 在教学 中
21 第 0 0 0年 8期
总第 12 8 期
教 学实 践
合理组织课堂检测
( 乡县第一 中学 , 金 山东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济宁 220 ) 7 20
张 萍 李 焱
让学生动起来 , 让课堂活起来 , 打造快 乐、 高效 的成功课 堂, 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本质要求 。 依据“ 惜时增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中国画》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教育的需要5.适用对象:小学生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2.掌握笔墨的运用,能够画出简单的花鸟、瓜果、昆虫等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三、教学内容1.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表现技法3.中国画的题材和画幅形式4.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5.中国画的欣赏和评价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2.讲解和演示3.互动讨论4.实践操作五、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2.作品评选3.课堂表现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画》2.教具: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3.参观名家作品展览4.实地写生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2课时,共20课时。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第二单元:毛笔和墨的运用第三单元:花鸟画的基本构图第四单元:花鸟画的表现技法第五单元:瓜果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第六单元:昆虫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第七单元: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第八单元: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第九单元:人物画的构图与表现技法第十单元:中国画的欣赏和评价八、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考试成绩、作品评选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媒材,通过看、画、做等方式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期目标。
总目标包括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传统艺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期目标包括掌握工具材料的特点,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体验墨与彩的乐趣,初步学会墨色、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花鸟、瓜果、昆虫等。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供中药等专业用)《中药鉴定学》实训指导书主编彭志芬副主编王小平周铁文编者彭志芬王小平周铁文陈文吴卫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7月前言《中药鉴定学》是阐述中药鉴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为中药学、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中药学各专业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和《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实训指导书在编写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力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国家药品标准、中药现代化要求相统一,与《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相衔接,注重吸收中药鉴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教材整体内容的优化,力求内容充实、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全书内容包括总论、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中成药类的实验指导5大篇,共40项实验。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业务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和完善。
《中药鉴定学》编写组2007.7《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组织制片【实验时数】2学时【实验地点】中药鉴定学实验室【实验器具准备】显微镜、培养皿、毛笔、刀片等;稀甘油、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醛试液。
【实验要求】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徒手制片的制作和永久制片的制作过程,注意事项【实验内容】熟练显微镜的使用,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药材的横切片或纵切片,操作简便,迅速,制成的切片能保持其细胞内含物的固有形态,便于进行各种显微化学反应。
熟悉永久制片的制作过程【实验内容方法】(一)徒手切片法徒手切片法主要用于临时制片,制片迅速,更为重要的是制片过程中没有复杂的化学处理,可以观察到植物的天然色彩,真实地反映植物细胞组织的本来面目,也利于显微化学的观察,因而必须熟练掌握。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6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6篇)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篇120xx年3月19日,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认识到新教材基于儿童发展的课程理念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所以,《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反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我们让学生学习书中的内容,一直接受成人的观点,成为道德说教的工具,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有时还会起到逆反的作用,这种教学存在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而《道德与法治》提倡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差异,关怀儿童的独特个性。
也就是说,课程理念由学生被动说教转变成学生亲近学校,家庭和社会,“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体验活动,这要比教师闭门灌输讲解效果更好,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体会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道法课程的积极性。
新教材解读与使用讲座提纲,从道法教材的特点,单元主题的指向,教材栏目的组成及法制教育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怎样才能将活动园、交流园、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知识窗、小贴士等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道法教学过程中。
这对我今后的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认识到联系实际,紧扣主题,灵活使用教材的实效性通过示范课,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紧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
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论着评析之十一
主 旨 :试 教 交 流 ” 显 示 这 本 书 与 上海 教 育 出 版 社 出 “ 则 版 的《 国家 课 程 标 准 高 中语 文 实验 课 本 ( 编 本 ) 的特 试 》
譬 教参 文论析 学考 教著 大・ 育评 语
主持 人 简 介 : 王荣 生 , 文课 程 与 教 学 论 博 士 , 海 师 范 大 学 学 科教 育研 究所 教 授 博 士 生导 师 。 语 上 执 行 主 持 : 根 林 , 文课 程 与 教 学 论博 士 , 海 市 浦 东 教 育发 展研 究院 助 理 研 究 员 胡 语 上
殊关 系。 或者 说 , 书是 通 过 试 编 本 的 编 写 者 与 试 教 者 本
的交流 。 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 的对话 。 同探讨语 共
文教 材 的 建 设 问题 。体 现 了教 材 编 写 者对 教 材 内 容 教
学化 研 究 的 一 种 探 索 和努 力 。
化 ” 工 , 篇 课 文 仅 在 后面 附 了 “ 考 与 练 习 ” 。 加 每 思 题 教
、
教材内 教学化" 容“ 研完的一十 轮廓
— —
20 0 8年 语文教 育 研究论 著 评析 之十 一
画 陈隆升
好 的语 文 教材 应 该 做 到 课 程 目标 内 容 化 、 程 内 课
的 开 发 ” 教 材 呈 现 方 式 的变 革 ” 教 学 方 案 的研 制 ” “ “ 这
三 个 主要 追 求 。 是 摸 索 语 文教 材 编 撰 的工 作 路 径 二 好 的 语 文 课 本 , 做 到 “ 程 内容 教 材 化 、 材 内容 教 学 要 课 教 化 ” 促 使 学 生在 师 与 生 、 与 生 的互 动 中 有 效 地 开 展 , 生 语 文 学 习 。 著 者 认 识 到 , 例 研 究 是 教 材 编 写 的 基 础 编 课
发挥教科书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发挥教科书对教学的引领作用作者:***来源:《化学教学》2022年第05期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于2020年编写出版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科书,用化学大概念统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物质结构研究方法与价值的教育,明晰地呈现应该“教什么”。
教科书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能帮助教师明确该“怎么教”。
教科书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和“学业要求”,设计多样的“教-学-评”活动,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科书很好地发挥了对教与学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 教材设计编写; 化学课堂教学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5-0019-04中圖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编写出版的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科书(2020年5月第1版)[1](下文简称“教科书”),是依据我国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三种版本同类教科书中的一种。
课程标准规定,“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内容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认识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比较深入地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
人教版教科书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大概念统摄学习内容,以物质微观结构的概念、原理、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学习作为教学结构的中心。
教科书在教学素材选取、教学内容编排与呈现、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复习练习的编制与指导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发挥了教学范例与学习指导作用,能有效地引领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 教科书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大概念统领学习内容,帮助教师认识“教什么”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学习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遵循物质结构研究层次从低到高的顺序,以有关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大概念为引领,帮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超分子等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物质形态,从(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层次认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建构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学科观念。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文章教学手段的方法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PPT图画片,再加上生动的文学语言,并运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情景现场,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事内如临其境;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过程让学生学习记忆,例如上化学课老师找同学一起做实验就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
案列教学法,案例学习就是通过具体案例去理解相关知识,这一点经常运用在法律条文的学习中。
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类似于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和理解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经常运用在大学教学中,老师只勾勒出大致轮廓,而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填充。
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常用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中,通过给定一定论题,学生下来自行论证,这种方法适用于成人。
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
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种类目前,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
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陈隆升: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十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陈隆升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
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对200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编本)语文教师手册: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第1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
其特别之处正如编著者所言,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两种表达的结合。
“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表明这本书的主旨;“试教交流”,则显示这本书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的特殊关系。
或者这样说,本书是通过试编本的编写者与试教者的交流,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共同探讨语文教材的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种探索和努力。
在这本书中,教材编写者集教材编写意图的揭示和教材试教经验的总结于一体。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课本编撰试验”,主要是试编本编写者的言说,陈述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解说课本的单元构成和编撰思想,期待试教教师的理解,也与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商讨;第二部分是“试教反思与交流”,主要是编写组成员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以及在试编本编写过程中曾参考过的课例;第三部分是“教材篇目的课例研究”,汇集了对相关课文的课例评议和课例综述。
编著者认为,这本书对语文教材教学化的新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内容建设的实践。
校本教材编写步骤
惠南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草案)“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
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
二、奋斗目标: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
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个轮廓作者:陈隆升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12期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
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将2008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试编本)语文教师手册: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其特别之处正如编著者所言,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两种表达的结合。
“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表明这本书的主旨;“试教交流”则显示这本书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的特殊关系。
或者说,本书是通过试编本的编写者与试教者的交流,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对话,共同探讨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
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的一种探索和努力。
在这本书中,教材编写者集教材编写意图的揭示和教材试教经验的总结于一体。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课本编撰试验”,主要是试编本编写者的言说,陈述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解说课本的单元构成和编撰思想,期待试教教师的理解,也与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商讨;第二部分是“试教反思与交流”,主要是编写组成员的教学实录与反思,以及在试编本编写过程中曾参考过的课例;第三部分是“教材篇目的课例研究”,汇集了对相关课文的课例评议和课例综述。
该书对语文教材教学化的新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内容建设的实践。
“语文课本编撰试验”部分介绍了试编本的概貌,分别对数个单元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
聚焦并体现了试编本“课程内容的开发”“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案的研制”这三个主要追求。
二是摸索语文教材编撰的工作路径。
好的语文课本,要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促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
编著者认识到,课例研究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工作,试教交流是教材修正和改善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认识,编著者把试教反思与交流、教材篇目的课例研究,看成是教材编撰的分内工作,并努力根据对课堂教学的了解和理解来编撰试编本,也愿意根据课堂试教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修正和改善。
本书的探索价值集中体现为,把教材编撰意图和具体的课文试教情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教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或“选文集锦式”,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没有进行“教学化”加工,每篇课文仅在后面附了“思考与练习”题。
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甚至挖空心思去“想”要教的内容,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本套教材所做的教学化设计,无疑为改变这种现象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必将在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学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理论思考分析样本: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年第3期);李镗《“活动”“内容”与“支架”》(《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6期);王侠《同课异构:繁荣下的隐忧》(《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0B 期)。
2008年度,关于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理论思考有五篇文章值得关注,一是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探讨语文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方式。
李海林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中认为,对语文教学来说,“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是很有意义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重构,老师们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一些新观念,也在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语文教学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原因就在:瓶子换了,但里面的酒没换,课堂里老师教的、学生学的还是老一套,“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理论,从“教材”这个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无疑,李海林的观点为教师的教材内容教学化行动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路向。
其实,“用教材教”观点的提出指向的就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问题,即教师的教学不能纯粹教完一篇课文的全部内容就了事,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是将学习心理学理论引入对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研究。
何更生在《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知识)能(技能)情(情感)法(方法)等诸多因素。
在我国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在确定究竟应该“教学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茫然,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大杂烩”;要么任意而为,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
何更生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运用基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任务分析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
根据任务分析理论的有关原理,语文教师在设计课文“教学什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类型;分析起点能力,确定学习内容;分析学习条件,确定教学内容。
而李镗在《“活动”“内容”与“支架”》一文中则引入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对学生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为主,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设计和实施预期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要通过测评访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设计的学习内容不断接近于“适切”的标准,给学生提供适时、适当、适量的“教学支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从“同课异构”现象出发来思考教材内容教学化问题。
王敏勤的《“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认为,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上课,更有可比性。
同课异构的课首先要反思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
其次是反思重点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
再次是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完成了三维课程目标。
反思后写成课例分析,可把这一反思活动延续下去,使课例分析成为教学反思的载体。
针对“同课异构”逐渐热闹的趋向,王侠的《同课异构:繁荣下的隐忧》指出,“同课异构”就是教师根据文本、学生和自身特点来寻求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必须坚持合宜、有序、有效的原则。
为什么对同一文本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这样大的区别?深入去想,全国数百万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会“异构”出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令人欣喜还是悚然?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必然的,但是随意确定教学内容却值得我们反思。
既然某个文本放在了某个学业阶段,它的教学价值应该指向某一或某些课程目标,而这种“指向”就决定了该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一定的“共性”,脱离这种“共性”的教学处理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序列性缺乏明确的表达,只提供文本而不提供合宜的基本的教学内容,把从文本中抽取教学内容的任务交给了老师,这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语文教学的热闹场面,但更多的是让众多语文教师做着重复而无效的“同课异构”工作。
“同课异构”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却彰显了课程制订者和教材编撰者的缺位。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这么一个逻辑线路:正是因为课程制订者和教材编撰者的缺位,才造成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而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材的开发中,无暇顾及具体班级的具体学情,更加剧了语文课堂脱离“学情”的现象。
三、教师的视角:基于“学情分析”的教材内容转化分析样本:《〈好嘴杨巴〉教学设计》,朱则光,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楼佳钰,《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屠谖,《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在沙漠的中心〉教学设计》,石卉芸,《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卢廷顺,《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滕王阁序并诗〉教学设计》,时剑波,《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毕于阳,《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5期;《〈古今言殊〉教学设计》,江海陈虹,《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散步〉教学设计》,屠谖,《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金色花〉教学设计》,高峰,《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8期;《〈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贾会彬,《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及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中的39篇教学设计(备教策略)。
共计51个教学设计样本。
我们以“学情分析”为关键词,对这些样本内容进行了三级编码。
第一级编码是对内容要点的切分。
因为相当多的教师分析的“学情”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多方面。
这就需要进行单项切分,然后将这些单项要点按序号编码。
第二级编码是对第一级编码内容分别加以归类,将具有相同“学情”要素的单项内容集中在一起。
第三级编码是对第二级编码处理的内容按类别提炼出核心词,进行抽象概括。
编码与概括处理之后,我们发现教师“学情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归为四大类,包含十一个学情点:(1)“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对“学生与课文有距离”的分析、关于“学生对课文学习有困难,缺乏兴趣”的分析;(2)“学习准备”分析,包括关于“课文内容比较易懂”的分析、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分析、对“学习兴趣”的分析、“认知特点”及情感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基础和差异性的了解、关于“学习习惯”的分析、学校及班级背景的介绍;(3)学情分析方法的使用,主要包括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手段的陈述;(4)学情分析结果的使用,主要包括学情与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陈述。
对这些编码结果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对教师基于“学情分析”的教材内容教学化处理的情况作出以下推论:1.以“学情分析”为基点对教材内容加以教学化的基本经验(1)学情分析由宏观背景逐步落实到具体层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论受到一般教学论的影响,学情分析仅是对学生的基本特征作出整体性描述,显得空洞、模糊。
本年度的样本分析显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虽然有相当多空洞、模糊的现象,但也有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学情分析应该走向具体化。
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基本上都是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进行的,同时许多教师都特别分析了学校性质和班级学生状况,有的甚至已触及到了学生的个别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