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4年级BS北师版上册:第四单元 运算律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件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上册四运算律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课时目标导航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第50页内容)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3.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情景引入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7(个)4+3=7(个)3+4=4+3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全班交流)3.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那乘法呢?二、学习新课1.加法交换律。
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PPT出示练习题)并板书:4+6=106+4=10(1)提问: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1)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回答: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4和6,和都是10;而不同点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因为4+6=10,6+4=10,所以4+6=6+4。
(3)提问: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相互交流。
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4)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5)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6)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400+500=()+()(7)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
2.乘法交换律。
(1)提问:每个小朋友有多少根手指?你是怎么计算的?回答:5×2=10(根)2×5=10(根)板书:5×2=2×5(2)课件PPT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右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2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性质,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3.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加法交换律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的现象,如:5 3 = 3 5。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性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乘法交换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的现象,如:2 × 4 = 4 × 2。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性质,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运算律第2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北师大版
第2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投影出示教材第50页主题图中的两组算式:4+6=6+4=3×5=5×3=请学生口答算式结果。
师:我们利用学过的知识快速地计算出了结果,那么关于加法和乘法,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你们愿意吗?1.观察并猜想。
(1)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根据直观观察,不难得出每组算式的得数都相同。
(2)引发思考:为什么每组算式的得数相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深入的研究。
教师投影出示探究活动具体要求:①看清每组算式中的运算符号。
②观察每组算式中的两个数,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③小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结果没有变?(3)学生小组学习后,有序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每组算式中的运算符号,都是加号或乘号,再看每组的两个加数或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即彼此交换了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得数才会相同。
这是学生根据这一组算式初步得到的发现。
在此应使学生意识到交换了加数和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是不变的,为后面的进一步验证奠定了基础。
2.举例验证。
(1)通过观察上面的一组算式,我们感受到如果交换加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换成其他的数,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吗?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尝试举出不同的算式来验证这一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举例验证的过程,是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学生识记加法和乘法交换律有重要的作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4单元 运算律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精品教案
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方式,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到加法、乘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瓶,3箱矿泉水一共多少瓶?可以列式12×3=36(瓶),也可以列式3×12=36(瓶),即12×3=3×12,像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完的。
预设3:我们组发现减法和除法都不能交换的,所以它们没有交换律。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一起发现减法和除法交换位置,是不可以的。
在乘法里,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3运用规律解释道理。
师课件出示: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1)运用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位置进行验算。
(2)运用乘法交换律,使竖式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1猜想规律的作用。
师:我们学的知识是为了应用,你们觉得这两个规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用吗?预设:计算简便、可以用来验算。
下面,一起运用这两个规律来计算并验算下面的式子吧!234108= 35×24=2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1题。
结合下面的例子说说等式为什么成立。
汇报:花牛16头,黄牛12头,求一共有多少头牛?可以列式1612=28(头)还可以列式1216=28(头),所以1612=1216。
2021子一串,穿6串,就是求6个2021式2021=12021);6颗珠子一串,穿2021就是求2021,列式6×20212021)。
所以2021=6×2021从上面的例子再次说明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它们交换加数或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法和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交换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如何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内容包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实物等教学道具,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加法和乘法中的交换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规律。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交换律的概念。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同步备课】第四单元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计算器。
2. 学具:学生自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 探索加法交换律a. 出示例子:2 3 = 3 2,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两边的结果。
b. 学生尝试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并总结规律。
c.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 b = b a)。
3. 探索乘法交换律a. 出示例子:2 × 3 = 3 × 2,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两边的结果。
b. 学生尝试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并总结规律。
c.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4.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a.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b. 学生互相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共同总结简便计算的方法。
5. 总结与拓展a.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b. 提问:除了加法和乘法,还有哪些运算具有交换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尝试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数学世界奥妙无穷,在数学计算中有着许多运算规律,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发现规律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分别观察下面的式子,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学生独自观察,并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发现的规律。
指名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1.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规律师:同学们发现计算中这么有趣的规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规律是不是到处存在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利用交换律计算加法和乘法。
师:现在,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了吗?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
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用竖式计算乘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把位数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位数较少的写在下面,这样就比较容易计算,不会出错。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 400+500=()+()()+56=()+44 a+()=b+()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 25×976=976×()45×()=55×() 303×786=()×303()×▲=()×■()×54=54×37()×()=C×D a×( )=c×a3.完成教材5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自尝试,然后指名汇报并说说你的发现。
引导:加法和乘法满足交换律,减法和除法不满足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精品课件 第四单元 运算律 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分别观察上面的式子,请你找例子再写一 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a,b来代表两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 吗?想一想,认一认。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 的道理吗?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应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 实际问题。
你们能说说发现了什么吗?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养了一 大群猕猴,它们很喜欢吃橡树果实。有一天, 他发现橡树果实越来越少,于是他想要限制 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就先骗猕猴们说:“以后,我给你们的橡树 果实,早上3颗,晚上4颗,这样够吗?”众多 猕猴一听很生气,都叫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他又说:“那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4颗, 晚上3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很开心, 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217+158=( 158 )○+ ( 217 )
加法交换律:ɑ+b=b+ɑ 乘法交换律:ɑ×b=b×ɑ
课堂小总结
教材第51页第1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
教材第51页第2题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
45+76= 76 +45 28+13= 13 + 28 56 + 34 = 34 + 56 45×102=102× 45 296×200= 296 × 200 56 × 34 = 34 × 56
教材第51页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加法交换律或乘 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918+395= 1 3 1 3
35×27= 9 4 5
918 + 395 1313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运算律 第二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2020/8/10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加法交换律
2020/8/10
乘法交换律
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两个数相加,( 交换 )加数的位置,和( 不变 ),这
叫作( 加法交换律 )。
2020/8/10
9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1.二想级一想,填一填。
(2) • 三级
– 四级
横着看,» 五每级排( 5 )人,有( 2 )排,列式为
( 5×2=10(人) );竖着看,每列( 2 )人,有( 5 )列,
–
二级
我•早三上级吃3根香蕉,
晚上–吃四4级根香蕉。
» 五级
我早上吃4根香蕉, 晚上吃3根香蕉。
2020/8/10
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探究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 单击分此别处观察编下辑面母的式版子文,本请你样照式样子再写一组,说
– 二说级你发现了什么。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列式为( 2×5=10(人) )。无论怎么看人数是
( 相等 )的。
两个数相乘,( 交换 )乘数的位置,积( 不变 ),这叫
作( 乘法交换律 )。
2020/8/10
10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2.击填此一填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北师大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发现两个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和或积不变。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主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交换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能够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和或积不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具体的物品,如苹果、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篮子苹果,让孩子们看到具体的物品,然后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计算这篮子苹果有多少个,我们可以怎样计算?”让孩子们思考并回答。
2. 讲解加法交换律:我会拿出一张纸,上面写有两个数相加的式子,然后我会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让孩子们看到它们的和并没有改变。
我会解释这是因为加法交换律。
3. 讲解乘法交换律:同样的,我会拿出一张纸,上面写有两个数相乘的式子,然后我会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让孩子们看到它们的积并没有改变。
我会解释这是因为乘法交换律。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孩子们看到如何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我会逐步引导他们,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写有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示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计算下面的式子:2 +3 =4 ×5 =答案:1. 2 + 3 = 3 + 2 = 54 ×5 = 5 × 4 = 2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相信,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点。
因此,在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我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这些规律,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证明以及应用。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交换律。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发现加法和乘法中的一种规律。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3. 讲解示范:我会在黑板上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和证明。
4. 实践应用: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列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
七、作业设计我设计的作业包括填空题和应用题。
例如:1. 填空题:请根据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完成下面的句子。
2. 应用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吃苹果,请问他们一共吃了几个苹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运算律》知识点总结(全)
(一)四则混合运算1.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运算,又有乘、除运算,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要先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提醒: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结果相同,两个加数或乘数不变,只是交换了位置。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①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加时,如果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就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加法结合律可以改变加法运算顺序。
连减运算:a-b -c=a-(b+c)。
注意:加减同级运算,为了改变运算顺序而加括号或去括号时:“+”在前,不变号;“-”在前,必变号。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①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的两个数相乘能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顺序。
数字如:25和4、75和4、125和8等。
连除运算:a÷b ÷c=a÷(b×c)。
注意:乘除同级运算,为了改变运算顺序而加括号或去括号时:“×”在前,不变号;“÷”在前,必变号。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课件(共16张ppt)
新课导入
分别观察下面的式子,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 什么。
我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我写了一组式子,交换15和4的位置,和不变。
15+4=19 4+15=19
15+4=4+15
我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 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5 ×27
245 70 94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 × 35
135 81 945
4、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举例试一试。
10-6=4,可6-10 我不会算,但肯定不 等于4,所以减法不满 足交换律。
8÷4=2,可4÷8我不会 算,但把4平均分成8份,每 份肯定不是2,所以除法不 满足交换律。
课堂小结
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 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45×102=102× 45 296×200=200 ×296 37 × 59 = 59 × 37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918+395=1313 验算:395+918=1313
918 + 395
1313
395 + 918
1313
35×27=945 验算:27×35=945
我写了一组式子,交换6和7的位置,积不变。
6×7=42 7×6=42
6×7=7×6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 数的位置,和不变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 数的位置,积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进 行验算。 573+237= 810 (验算略) 48×52= 2496
归纳总结:
在减法和除法中,不存在交换律。
小试牛刀(教材P51练一练)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
加法适用交换律。
乘法适用交换律。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
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吗?
用a,b代表两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下面计算的道理吗?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小试牛刀(源于《典中点》)
1.想一想,填一填。 (1)
李叔叔骑车从B地到D地的距离列式为 ( 132+118=250(千米) ),返回时从D地到B地的距离
验算略。
4.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举例试一试。 减法和除法不满足交换律。例如:1-2和 2-1,1÷2和2÷1结果都不相等。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4.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 25+16×4 =25×4+16 改正: 25+16×4 =25+64 =89 ( × )
=100+16
第四单元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建议一课时完成)
BS 四年级上册
1
课堂探究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
课时流程
探索 新知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哪只猴子占到了便宜? 我早上3根香蕉, 晚上4根香蕉。
我早上4根香蕉, 晚上3根香蕉。
探究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分别观察下面的式子,请你照样子写一组,说说 你发现了什么。
45+76= 76 +45
28+13= 13 + 28 36 + 55 = 55 + 36 答案不唯一
45×102=102×
45
296×200= 200 × 296 67 × 13 = 13 × 67 答案不唯一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 律进行验算。 918+395 =1313 35×27 =945
列式为( 118+132=250(千米) ),李叔叔骑车从B地到
D地的距离与从D地到B地的距离是( 相等 )的。 两个数相加,( 交换 )加数的位置,和( 不变 ),这 叫作( 加法交换律 )。
1.想一想,填一填。 (2) 横着看,每排( 5 )人,有( 2 )排,列式为 ( 5×2=10(人) );竖着看每列( 2 )人,有( 5 )列,
=116
辨析:在非同一级运算中错误使用运算律,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列式为(
2×5=10(人)
)。无论怎么看人数是
( 相等 )的。 两个数相乘,( 交换 )乘数的位置,积( 不变 ),这叫 作( 乘法交换律 )。
2.填一填。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 )。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一填。
56+94=94+( 56 125×32=( a+( 98 )=98+( 72×( b )=b×( ) a 32 )×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