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统计学教案

合集下载

哈尔滨统计学教(学)案

哈尔滨统计学教(学)案

哈尔滨统计学教(学)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哈尔滨统计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方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方式;3. 学会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2.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方式来描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式。

难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哈尔滨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讲解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利用图表表示数据: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式。

4. 数据分析: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特点。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哈尔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式,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运用哈尔滨统计学的方法,收集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示。

2. 请运用哈尔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答案:1. 统计图略2.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身高集中在140cm160cm之间,个别同学身高超过160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哈尔滨统计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利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数据的规律和特点。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难点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定义、概念和研究方法;2. 学生参与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统计软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统计学概述1. 统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概述3.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第二课: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数据和变量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第三课:数据的图表表示1. 分类数据的表示:条形图、饼图2. 数值数据的表示:直方图、箱线图第四课: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1. 中心趋势度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 变异程度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第五课:概率分布和抽样1.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2. 抽样和抽样分布第六课:统计推断方法1.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2. 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第七课: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1. 简单线性回归2. 多元线性回归第八课: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 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的应用2.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听讲、讨论和参与情况;2. 作业成绩: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准确性;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计学教材、统计软件手册;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统计软件。

八、教学延伸1. 统计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数据采集和分析实验;2. 统计学报告:让学生撰写统计学报告,展示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信息职能
2,统计咨询职能
3,统计监督职能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2,标志,指标,指标体系
3,差异和变量
计划讲授时间: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用时10分钟)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用时50分钟)
统计学教案(共3页)
课程分教案(课次)
第1次课2学时
授课章节: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
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3,重点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4,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以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深入浅出统计学》,《统计学习方法》。
参考网站:
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应如何改进等):
1,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探索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
3,增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用更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和统计的方法。
4,总结本次课的不足和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1,采用问答式让学生回答对统计和统计学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资料是通过统计方法采集的。
3,让学生首先说说对变异,变量,指标,总体和个体等这些专有名词的理解,然后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2.统计资料
4.统计学
三、统计的研究对象
四、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
3、具体性
4、社会性
作业
课下了解统计学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板书
设计
一、统计涵义
二、统计研究对象
三、统计特点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的涵义和统计的特点,练习了统计学的特点的分析与对比,内容比较重要,请同学们课下认真学习。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学资源库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能够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教学
重点
可以清楚变量数列的编制
教学
难点
认知不同的变量分布数列
教学过程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次数分布的种类
1.品质分布数列
2.变量分布数列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1.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
2.确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教学
反思
同学们通过手机查阅到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比较积极认真,反映较好。
教学
课题
1.2/1.3
授课
时间
第一周2课时
教学
资源
教材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1、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2、掌握统计研究方法
3、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
重点
1、统计的工作过程
2、统计研究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调查的概念
2、统计调查的地位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来分类

统计学实践课程设计

统计学实践课程设计

统计学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等方法整理和展示数据的能力,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3. 使学生掌握概率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2. 提高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如Excel、SPSS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问题解决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认识到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有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数据和分析结果要有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针对高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统计学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和落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统计学基本概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进行讲解。

2. 数据整理与展示: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饼图等,引用教材第三章案例进行分析。

3. 概率初步:概率的定义、计算方法,条件概率,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进行教学。

4. 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引用教材第五章实例进行讲解。

5. 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等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结合教材第六章内容进行操作演示。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统计学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3.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描述统计学和推理统计学的基本方法;4. 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方法;2. 实践操作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3. 利用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统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30分钟)1.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 讲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

第二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0分钟)1. 介绍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常见数据类型;2. 分析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第三节:描述统计学的基本方法(30分钟)1. 介绍描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频数分布、均值、中位数等;2. 利用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第四节:推理统计学的基本方法(30分钟)1. 介绍推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抽样、假设检验等;2. 利用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推理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第五节: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0分钟)1. 介绍统计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市场调研、医学研究等;2.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验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情况;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书面报告分析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计学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实例数据。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统计学专业书籍,拓宽知识面;2. 组织学生参加统计学竞赛或实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统计学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统计学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设计本统计学教学课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3. 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1. 绪论- 统计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描述性统计- 集中趋势的度量:均值、中位数、众数;- 离散趋势的度量:极差、四分位数、标准差;- 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饼图。

3. 推断性统计- 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单样本检验、双样本检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4.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

5. 统计软件应用- 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数据录入、数据清洗、数据转换;- 统计分析、结果展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 实践报告:考察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计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书籍:《应用统计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网络资源:统计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变量等。

(2)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

2、难点(1)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抽样误差的理解。

(2)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的人口数量、商品的销售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引出统计学的概念。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通过举例,如研究某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全校学生的身高就是总体,抽取的部分学生的身高就是样本。

(2)变量和数据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数据则是变量的具体取值。

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变量,而每个学生的具体身高值、体重值、年龄值就是数据。

3、数据收集(约 30 分钟)(1)普查普查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讲解普查的优点(准确性高)和缺点(成本高、费时费力),并举例,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介绍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成本、高效)和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抽样方法的应用场景。

4、数据整理与描述(约 40 分钟)(1)数据分组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讲解分组的原则和方法。

(2)频数分布表根据分组情况,制作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情况。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商业、金融到医学、社会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它的实用性和广泛性,统计学也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初学者的统计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熟悉和掌握基本统计概念和方法,包括数据类型、概率、统计分布等。

2. 理解和运用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均值、中位数、方差等。

3. 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4. 浅显易懂地介绍统计学的高级内容,如因果推断、实验设计等。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类型和概率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以及它们的常见表示方式。

同时,还需要了解常见的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二项式分布和泊松分布等。

2. 统计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是描述数据的一种方式,包括均值、中位数、方差、标准差和百分位数等。

这些方法对于描述数据集的核心特征和分布很有用。

3.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测量,并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解释。

4.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于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学生要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并能够解释残差和R平方等概念。

5.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设计和安排实验的过程,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如随机化实验和区组实验,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三、教学方法1. 统计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和理论化的学科,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和演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的数据分析课题来让学生进行实践。

3.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将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中,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规律。

《统计学》教案完整版doc(2024)

《统计学》教案完整版doc(2024)

移动平均法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移动平均 值来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的影响,从而揭示时间序列的长
期趋势。
指数平滑法
根据时间序列的近期数据对未来 进行预测,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 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近期 的数据对预测结果具有更大的影
响。
线性回归法
通过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 线性关系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 求解模型参数,从而实现对时间
软件安装与启动
介绍SPSS软件的安装步骤和启动方法,以及软件界面的基本组成。
2024/1/26
数据文件建立与管理
讲解如何在SPSS中建立数据文件,输入和编辑数据,以及数据文件的保存和管理。
33
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在SPSS中实现
描述性统计
介绍如何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 计分析,包括频数分布、集中趋 势、离散程度等指标的计算和解
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9
05 回归分析预测技 术探讨
2024/1/26
20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 义与假设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 一元线性回归中的应用
回归系数的估计与解释
模型的检验与评估:拟 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等
2024/1/26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与假 设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值。
作出决策
将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的值与拒绝域进行比较,作出 是否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7
方差分析应用
2024/1/26
方差分析的概念
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不同因素对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 影响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 教案

统计学 教案

统计学教案教案标题: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数据收集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白板、标志笔、统计学相关的实例和数据;2. 学生准备:笔记本、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遇到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的作用和重要性,如:“统计学在哪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白板向学生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如:“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2. 讲解统计学的分类和应用领域,如:“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领域。

”3. 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相关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统计学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一个给定的问题,并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整理本节课的笔记或完成一道相关的练习题。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对巩固所学知识的帮助。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数据收集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熟悉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据收集、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数据收集与处理3. 数据描述与图表4. 数据分析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1)讲解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

(2)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如抽样调查、数据清洗等。

(3)讲解数据描述与图表的绘制,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饼图等。

(4)讲解数据分析方法,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5)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演示法:通过PPT、视频等手段,直观展示统计学知识。

4. 实践法: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哈尔滨统计学教案

哈尔滨统计学教案

05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Chapter
方差分析原理及应用
方差分析原理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方差,判断各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程 度。
方差分析应用
用于研究多个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如医学、农业、工业等领 域中的实验设计。
方差分析步骤
建立假设、构造统计量、计算p值、得出结论。
回归分析原理及应用
回归分析原理
双样本假设检验
介绍双样本假设检验的方法,包 括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 检验,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01 02 03 04
单样本假设检验
详细讲解单样本假设检验的方法 ,包括z检验和t检验,并通过实 例演示如何进行单样本假设检验 。
多元统计分析简介
简要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概 念和方法,如多元正态分布、多 元线性回归等,为后续课程打下 基础。
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
Chapter
统计总体与样本
统计总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具有共同性质的个 体所组成的集合。
样本
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
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称为总体参数, 而描述样本特征的数值称为样本统计 量。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用 于推断总体的特征。
数据类型与测量尺度
定性数据
描述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如性别 、职业等。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简单明了 但易受极端值影响。
适用于定距和定比数据,反映数 据与其均值之间的平均差异程度 。其中,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
04
推断性统计方法
Chapter
概率论基础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
阐述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 事件等,并介绍概率的基本性质,如非负性、规范性、可 加性等。

《统计学》教案范文

《统计学》教案范文

《统计学》教案范文教案封面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编号:所属系别: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方式:讲授+实践教学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总结归纳和运用统计学方法的习惯。

教学内容:第一讲统计学的概念和分类(2学时)1.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统计学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二讲描述统计学(4学时)1.数据收集与整理;2.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制作;3.数据的集中趋势度量;4.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

第三讲概率与概率分布(4学时)1.概率的基本概念;2.概率的性质;3.随机变量的概念和分类;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5.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第四讲统计推断(4学时)1.抽样方法;2.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

第五讲回归与相关分析(4学时)1.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释。

第六讲方差分析(4学时)1.单因素方差分析;2.双因素方差分析。

第七讲非参数统计方法(4学时)1.排序检验;2.秩和检验。

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案例分析,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掌握;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法:1.作业评价:布置并批改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统计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实践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1.统计学教材和教学PPT;2. 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3.统计学案例和相关资料;教学进度安排: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方式统计学的概念和分类2讲授+案例分析描述统计学4讲授+案例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4讲授+案例分析统计推断4讲授+案例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4讲授+案例分析方差分析4讲授+案例分析非参数统计方法4讲授+案例分析总结与复习6讲授教学参考书目:1.杨仲尉、曾国华《统计学》第八版;2.吴喜之、李长江《统计学教程》第三版;3.施光林、程国栋《高等数学教程》第七版。

哈尔滨统计学教案

哈尔滨统计学教案

哈尔滨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统计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数据等。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等。

3.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分布形态等。

4.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率、独立性、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等。

5.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等。

6.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等。

7.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8.非参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符号检验、秩相关分析等。

9.统计学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思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创新意识。

4.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作业提交时间等。

3.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等。

4.考试成绩: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成绩。

五、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8课时,每周4课时,共12周。

2.教学进度安排:每周讲解一个主题,共计12个主题。

3.作业安排:每周布置一次作业,共计12次作业。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统计学中的常用概率分布;3.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1.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1.2 统计学的分类1.3 统计学的基本原理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数据的来源和类型2.2 数据的收集方法2.3 数据的整理和清洗3. 描述性统计3.1 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概念3.2 描述性统计的常用方法3.3 描述性统计的应用4. 概率分布4.1 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4.2 常用概率分布的特点和应用4.3 概率分布的参数估计5. 统计推断5.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5.2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5.3 统计推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3.讨论法:通过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描述性统计和概率分布的应用;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2.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检测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掌握情况;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测学生对描述性统计和概率分布的应用情况;4.作业评估:通过作业评估,检测学生对统计推断的方法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统计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统计学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3.统计学案例和实验数据。

六、教学建议1.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了解统计学的应用;2.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3.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统计学基本概念 2 学时2 学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描述性统计 4 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概率分布 6 学时统计推断 6 学时八、教学反思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归纳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数据、变量、总体、样本、概率、分布等。

2.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来源、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等。

3. 集中趋势的度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4. 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等。

5. 概率与分布:概率的基本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正态分布等。

6. 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等。

7. 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练习题解答法: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案例,引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练习题解答: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统计学的教学设计

统计学的教学设计

统计学的教学设计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真实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 统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统计学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3) 抽样和抽样误差。

(4) 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2.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1) 数据的基本统计量。

(2) 概率分布和分布函数。

(3) 样本推断和总体推断。

(4) 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5) 数据可视化。

3.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1) 随机变量的定义和性质。

(2) 常见的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及其性质。

(3) 随机变量的运算法则。

(4) 中心极限定理。

4. 统计推断(1)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2) 置信区间和拟合优度检验。

(3) 误差和效应分析。

(4) 实证研究的设计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统计学有整体的了解。

2.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真实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计算实验:通过编写程序,让学生实际操作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回答问题,促进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统计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 小组项目: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统计思维能力。

4. 考试成绩:综合考察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取一本内容全面、易于理解的统计学教材。

2. 计算机软件:使用统计学相关软件(如SPSS、R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教案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第一章总论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

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计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

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

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1) 小王是学统计的(2) 他已搞了几十年统计了(3)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4) 请找统计登记一下(5) 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那么,把统计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

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

在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计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如:(1)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万平方公顷,平原约11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 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 17.0%。

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这些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计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

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计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

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等。

三是统计学,是系统论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其中,应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抽象的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理论统计学,而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各领域客观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科学称为应用统计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则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按其性质它属于应用统计学。

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一方面,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一方面,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只有当统计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统计学。

另一方面,统计工作的发展又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总之,三者中最基本的是统计工作,没有统计工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生统计科学。

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统计学或统计理论则是在长期统计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回顾一下统计的渊源极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统计实践史人类的统计实践是随着计数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对统计实践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的打绳结、画道道计数,这可算是最初的统计。

而统计实践的真正萌芽是在古代奴隶社会。

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的需要,常常进行征税,征兵、服劳役等统治活动,因此有了了解社会基本情况的需要。

我国早在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就有了人口与土地数字的记载,当时全国分为九州,人口1355万人。

世界上,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人口、居民财产统计;古代希腊据说公元前600年就进行过人口普查。

古代罗马在公元前400年建立了人口普查和经常性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这些就是原始形态的统计。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也阻碍了统计实践的发展。

统计实践的广泛发展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商、农、贸、交通的发展,统计实践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

从18世纪起,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设立专业的统计机关,收集各方面统计资料,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人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项调查,出版统计刊物,建立国际统计组织,召开国际统计会议。

(二)、统计学说史随着统计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作为统计实践活动理论概括的统计学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算术》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

统计学从诞生开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认识研究有关统计理论,逐渐形成不同的统计学派,它们同时共存,互相影响,互相争论。

在各学派的争论中又产生新的学派。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比较主要的学派有政治算术学派、记述学派和数理统计学派。

300多年来,统计学就是在这种争论中逐步得到完善、充实和发展。

(1) 政治算术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在他所著的《政治算术》一书中,对当时的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明确英国的国际地位并不悲观,提出了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威廉·配第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从数量方面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工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威廉·配第采用数字、重量、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对比分析的思想和方法,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配第的朋友约翰·格朗特,通过对伦敦50多年的人口出生和死亡资料的计算,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所用的具体数量对比分析方法,对统计学的创立,同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统计学作为一种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所谓国势学就是记述国家显著事项的学科。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哥丁根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阿亨·华尔(1719-1772)等,代表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该书通过研究“国家显著事项”,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提出一些治国方略。

阿亨·华尔在大学中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叫做“国势学”,后人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称为国势学派。

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因此又被称为记述学派。

也正是阿亨·华尔最早将“统计”一词当作学名来使用。

严格地说,这一学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只是登记了一些记述性材料,借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都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调查作为研究基础。

但政治算术学派注重用数字说话,进行定量分析。

而记述学派注重文字表达,进行定性分析。

在是否把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方面,两个学派互相争论了200多年,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的克尼斯于1850年发表了《独立科学的统计学》论文,提出“国家论”和“统计学”的科学分工,主张把“国家论”命名为“国势学”,把“政治算术”正名为“统计学”,争论才告结束。

(3) 数理统计学派。

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其著作有《统计学的研究》、《关于概率论的书信》等。

他是当时统计学界的中心人物,担任过比利时中央统计局局长,主持过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3年),他最先将概率论应用于人口、人体测量和犯罪等问题的研究,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

从此,统计学开始进入更为丰富发展的新阶段。

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统计学,不断增加新内容,相继提出和发展了相关和回归理论、 t分布以及抽样理论等,使数理统计学很快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系统、完善的学科。

国际统计学界称凯特勒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就在于他发现了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和开创性地应用了许多统计方法,促使统计学向新的境界发展。

由于这一学派主要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故又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在理论上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过分夸大了概率论的作用,认为统计学就是数理统计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否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存在,因而又导致了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派的长期争论。

(4) 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这一学派于19世纪后半叶兴起于以德国,即原来政治算术意义下的统计学。

但由于它在理论上比政治算术学派更加完善,在时间上比数理统计学派提前成熟,因此它很快占领了“市场”,对国际统计学界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主要代表人是恩格尔(1821-1896)和稍后的梅尔(1841-1925)。

他们主张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

这一学派融会了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并把政府统计和社会调查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社会经济统计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