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

合集下载

《南朝》原文注释及赏析

《南朝》原文注释及赏析

《南朝》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南朝》①
[宋]石延年
南朝人物尽清贤②,不是风流即放言③。

三百年间却堪笑④,绝无人可定中原。

【注释】
①南朝: 指偏安于东南的宋、齐、梁、陈四代。

②清贤:清流贤士。

③风流:指优秀杰出的人物。

放言:洁身自好、不谈世务的言论。

④堪笑:可笑。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评论的是南朝的上层人物。

作者对当时士大夫不关心国事、崇尚清淡的风气深表不满。

六朝偏安江左,南北分裂,志在匡复者寥寥无几,却风行空谈,玄言务远,且世风浮靡,醉生梦死,此诗力斥其非,直言讽刺,字字千钧。

南朝的诗词

南朝的诗词

南朝的诗词
1. 《入朝曲》-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 《咏早梅》-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4. 《玉阶怨》-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5. 《王孙游》-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

谢朓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写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qiú 虬 ______ . zuò 怍 ______ . kē 疴 ______ .
xià n 鬒______ zhěn kuī 窥 ______ 霰 ______ . . . ménɡ 甍______
栏 目 链 接
5.古今异义 池塘生青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池,园池;塘,堤岸
今义:蓄水的坑,比较浅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精读 探究
(1)“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至“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这几句诗是怎样写景的?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3)杂英满芳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用作动词,满布
____ (4)泪下如流霰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流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栏 目 链 接
精读 探究 (4)比较《登池上楼》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说 说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风格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精读 探究 答案 :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将玄言与山水加以沟 通,寓理于情,带有一些“玄言”色彩;谢朓的山水诗

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返回
[热评]
一名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宁可放弃宝贵
的复习时间,也要远赴千里之外,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白
血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读到这则新闻,顿觉心头洋
溢着一股浓浓暖意。在这场救人还是备考、利他还是利 己的两难境地中,张文驰以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豁达与善 良、自信与阳光,毅然选择了前者,因此也赢得了社会 各界以及人们的一致赞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张文驰
力。“变”充分写出了春天来临,柳树上增加了很多
鸟声的情景,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诗 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
返回
3.《登池上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提示:表达了作者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 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 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 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 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 水忘却世事。
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
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 423年的初春。
返回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
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
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 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 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 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西队打起了对攻战,令巴西队险象环生。虽然他们一成
一败,但人们脸上的嘲笑已不见,取而代之的都是敬佩。 志向太远,不可怕;没有达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 志向,失去了奋斗的方向!
返回
返回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 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的主要成就在 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 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优质课件(共3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优质课件(共36张PPT)
南朝诗两首
南朝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
谢灵运
——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 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 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 族之家,袭封康乐公, 又称谢康乐、大谢。 • 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 山水诗的作家,与陶渊 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 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他的主要成就在 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 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
1.文本审美 《登池上楼》 (1)情景交融。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 郁。 (2)比兴、用典手法的运用。用虬和鸿的进退来说明自己进退 失据。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春替换了残冬。
8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9 祁祁伤(感伤)豳歌,萋萋感(感伤)楚吟。 (正常语序)伤祁祁豳歌,感萋萋楚吟
• “采藩祁祁”这首豳歌与“春Hale Waihona Puke 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产 生无限的感伤。
10 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 , 离群难处心(难以安心) 。 • 离群独居,时光难挨,内心也难以安定。 11 持操(保持节操)岂独古,无闷(没有烦闷)征 (验证、证明)在今。
望,此时寒冬已过,初春的太阳赶走了残 冬的冷风,暖意融融,诗人侧耳倾听那池 水的波声,举目远眺高峻的山峦,一幅生 动的春之美景映入了诗人的眼帘。

一个“生(生长)”,一个“变(变 化、增加)”,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 化,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了动感,同 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欣喜、新鲜之 感,准确、生动、传神地反映了出来。

19、南朝诗两首

19、南朝诗两首

登 池 上 谢

运楼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 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 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 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登池上楼
谢灵运
qiú
zuò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xùn
伤情
整体感知: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
建康时晚登三山所见京邑的壮丽和大自 然 的美景,抒发了眷恋京城的情感。 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感情真挚, 开头四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艳,洗 练流丽,最后三句写离开京邑的忧伤。 因对京邑依恋,所以淹留不忍离开,因 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虽佳妙,自己 却已无心欣赏。
追求禄位而到了荒僻的海滨地区,卧 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林。
衾(qīn 大被子)枕昧(昏暗,不明)节候, 褰开( qiān 揭开、打开)暂窥临。
因卧病在床,不明季节的变化,拉开 窗帷,临窗眺望。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qū qīn 山 势险峻的样子) 。
侧耳倾听近处波涛彭湃,举目眺望 远处山势险峻。
初景革(清除)绪风(余风) ,新阳(指春) 改故阴(指冬) 。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 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
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祁祁(qí)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采藩祁祁”这首豳歌与“春草兮萋 萋”这首楚歌使我产生无限的感伤。
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 白练。
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对比:绮红练白,红白相衬, 对比鲜明。二是动静对比: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1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结构。

2.鉴赏两首南朝诗歌:《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意境、意义,掌握表达技巧。

3.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南朝文学有哪些了解。

2.文本阅读请学生阅读《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其中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并分别做以下点评:(1)《登池上楼》预测:前两句预测未来,后两句描绘现状,又一次预示未来。

露渍湿鞋重,云开见太清。

相逢飘毳服,常与钓鱼声。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干戈不肯收,茅屋晚相思。

山色依依暮,江声悠悠迟。

3.学生解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受,并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也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4.教学互动通过学生对南朝文学的认知及对两首南朝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设计互动环节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5.文学创作要求学生模仿南朝诗歌的体裁、韵律和古韵,自己写出一首以“登楼”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或是一首以“山水人情”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

三、教学手段1. 讲授、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2. 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或是课件,展示南朝文学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

四、课后拓展学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的南朝文学资料,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和感悟,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投稿到校园文学刊物上。

五、总结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瑰宝,其中南朝诗歌作品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魅力,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南朝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南朝诗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可以领略到南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感受到古籍文化的深邃古怪、优美凝重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知识链接] 山水诗派:中国南朝宋代出现的诗歌流派。开创山水诗派 的大师是谢灵运。其实,在此之前的东晋晚期,士族寄情 山水,优游名胜,在他们的玄言诗中已出现了一些写景名 句,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写下了大量的山 水诗作品。直至唐代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创作更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从全诗来看,《登池上楼》的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 活? 我的答案:__向__往__一__种__隐__逸__的__生__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诗人望见了哪些景色?用原诗 句作答。 我的答案:__白__日__丽__飞__甍__,__参__差__皆__可__见__。__余__霞__散__成__绮__,__澄___ _江__静__如__练__。__喧__鸟__覆__春__洲__,__杂__英__满__芳__甸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字音辨识
潜虬.(qiú)
岖嵚.(qīn)
流霰.(xiàn)
飞甍.(ménɡ)
鬒.(zhěn)
卧疴.(kē)
褰.开(qiān)
豳.歌(bīn)
2.通假字 徇禄反.穷海 __“__反__”__通__“__返__”__,__返__回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绪① ②初 扰景 百绪革.绪 于.风 眼前
[作者卡片]
姓名 生卒年 朝代 字号称
谓 籍贯
谢灵运 385~433 南朝 宋 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晋时 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 相关资 的山水诗。被公认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其作品
料 《山居赋》颇有名。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作者直抒胸臆。“我”此去将
在外久久地淹留,是多么怀念那不能参 加的亲友的欢宴,直言不讳的道出了 “我”对故乡的依恋。同时用泪下如霰、 鬓发变白的夸张描写,突出抒发了离开 京邑的伤感。
对比: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登池上楼》融情于景,把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完全融到对初春万物复 苏的美景之中。如名句“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便是很好的力证。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则是 以美景写哀情,他眼中的景色越是 美好,那么,他心中的眷恋就会越 是炽热,他也就越是悲伤。
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赏。这句诗以“绮” 喻晚霞,以“练”喻澄江,想象奇特, 比喻贴切,描写了黄昏时分天际、江上 之景色,使人在一片绚丽灿烂的色泽中 感受到无限的舒缓和宁静,创造出一个 鲜艳而和谐的艺术境界。同时以景衬情, 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的惆怅。
3. 解读“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 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 能鬒不变 ” 。
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再度变化, 具体有何表现?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南朝诗人,是谢灵运的 同族,世称“小谢”或 “谢宣城”。 诗风清新流丽,多为山 水诗,情味隽永,极受 李白推崇,对后世影响 很大。
开建康时晚登三山所见京邑的壮丽和 大自然 的美景,抒发了眷恋京城的 情感。全诗层次分明,写景如画,感 情真挚,开头四句描写春日暮景,色 彩鲜艳,洗练流丽,最后三句写离开 京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淹 留不忍离开,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 风景虽佳妙,自己却已无心欣赏。
整体感知:本诗描写了诗人即将离
局部突破
1.“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此处 用典,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此处使用了借指的手法,以灞
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京邑, 用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 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佳句欣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提示:李白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
薄(靠近)霄愧(惭愧)云浮,栖川(指深渊中的潜龙) 怍( zuò 惭愧)渊沉。
面对高飞于云霄的飞鸿和潜游于深水的虬龙,我惭愧万分。
进德(指仕途上的进取)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想做一番事业,自己的智能又来不及,想告老归田,体力又担 当不了。
徇(xùn 追求)禄反穷海,卧疴(kē 追求)对空林。
追求禄位而到了荒僻的海滨地区,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树 林。
1.诗首八句在全诗中的地位怎样?表达作者 怎样的感情? 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 。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我” 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我”欲隐 居山川又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 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 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欲隐居却乏 此高致。接着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 任”抒发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 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再想到 自己被贬永州、一直追求的理想难以实现 ,在病榻上度过万木萧疏的冬天,心境愈 加沉郁感伤。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 ,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派遣,新鲜之 “采藩祁祁”这首豳歌与“春草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产生 无限的感伤。 感激起 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 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矛盾,心情复 索居 (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 ,离群 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难处心 (难以安心) 。 ”,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 离群独居,时光难挨,内心也难以安定。 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 持操(保持节操)岂独古,无闷(没有烦闷)征(验证、 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今天照样有不 证明)在今。 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有德的隐者, 能保持高尚的节操无所苦闷,此事岂独古人有,我于今日 这一点将在自己身上得到证明,作者最终下了 可验证它。 隐居的决心.
言于胜行 做 事 有 计 划
人 生 有 目 标
南朝诗两首
谢灵运
——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玄 之孙,出生于世袭贵族之 家,袭封“康乐公”,又 称谢康乐、大谢。 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 水诗的作家。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怜惜)幽姿,飞鸿(大鸟名)响远音(悠远的 声音) 。
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飞鸿的声音从悠远的高空传来。
2. 第十三至第十六句写了诗人登楼及所见 所闻,其中佳句“池塘生春草,圆柳变鸣 禽”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衾( qīn 大被子)枕昧(昏暗,不明)节候,褰开 作者终日卧床,甚至连外界节气的变化 ( qiān 揭开、打开)暂窥临。 也不知晓了,当他姑且撑起久病初愈的身 因卧病在床,不名季节的变化,拉开窗帷,临窗眺望。 体揭开门帷登楼一望,此时寒冬已过,初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qū qīn 山势险峻的 春的太阳赶走了残冬的冷风,暖意融融, 样子) 。 诗人侧耳倾听那池水的波声,举目远眺高 侧耳倾听近处波涛彭湃,举目眺望远处山势险峻。 峻的山峦,一幅生动的春之美景映入了诗 初景革(清除)绪风(余风) ,新阳(指春)改故阴 人的眼帘。一个“生”,一个“变”,一 (指冬) 。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春改变了残冬。 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了动感,同时将诗 人心中激起的惊奇、欣喜、新鲜之感准确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生动、传神的反映了出来。在此时,诗 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 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