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相信未来》的阅读与解析。
2. 冰心的生平介绍和文学成就概述。
3. 讨论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4. 实践活动: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欣赏冰心的诗文《相信未来》。
2. 分析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体验,体会诗文的启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冰心的生平背景和诗文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鼓励他人的话语。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冰心的照片、诗文选段和相关信息。
2. 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3. 网络资源:提供冰心的诗文作品集和相关评论文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冰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5分钟)。
2. 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阅读诗文《相信未来》,并进行解析(15分钟)。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主题和意象(10分钟)。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创作一句鼓励他人的话语,并分享(10分钟)。
4.2 时间安排1. 课时:本章节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关注其鼓励他人的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鼓励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推荐冰心的其他诗文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其文学风格。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优秀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汲取正能量,模仿优秀小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情感,通过短时间的模仿提高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二、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2、通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奋斗激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时长40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中国新诗一人,他是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食指。
今天我们就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
(板书——相信未来同时ppt展示一页)(二)朗读诗歌师:首先,我们来欣赏朱军跟杨晨的朗诵视频,注意节奏与重音的把握。
(ppt展示第二页)听过两位名人的深情朗诵后,我们自己也来体验一下它的情感——自由读,一会儿同学争取在班上朗读。
生:读师:哪位同学争取在班上给大家朗读?我们再齐读一遍,将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文革时期师:文革时期是“非常时期”,这个“非常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一二节中找出关键词。
生:动笔找(无情、贫困、失望、凄凉)师:对,是无情、贫困、失望与凄凉。
无情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无情?生:人与人之间的师:“贫困”“失望”“凄凉”分别又是哪方面的呢?生:生活的贫困……师:(ppt展示)面对人与人之间的无情,面对生活的贫困,面对社会的凄凉与精神的失望,诗人吼出了自己的心声,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生:相信未来师:对,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我们试着体验一番这时代的呐喊。
读前面三节,女生从开始读到“写下:”时,我们一起读“相信未来”生:读……(三)赏析诗歌师:大家配合得很好!诗人常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是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失望、困顿,哪些意象来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情感的?(ppt展示问题)自己找两分钟。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相信未来》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2.2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法: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展示诗文《相信未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引入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展开1. 讲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
4.3 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进行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表现。
3.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相信未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 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相信未来》这首诗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的,诗人食指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1.2 作者简介介绍食指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食指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相信未来》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未来”的象征意义。
2.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递对未来的信心。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表达“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3.2 诗歌思想内涵分析诗歌中所传递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感悟4.1 诗歌鉴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如字词的选择、意象的描绘等。
4.2 诗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未来”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析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促进互动和思考。
6.2 分析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
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方法运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到诵读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讨论法则在学生对诗歌主题和 意象的探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问答法则让我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 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我通过 播放《相信未来》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 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谈谈自己的 初步感受;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 题、意象和语言特点进行探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总结评价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并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学生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巩固练习环节
填空题
教师提供诗歌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让学生填写完整诗句,巩固所 学内容。
选择题
教师设计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简答题
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回答,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效果分析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课堂讨论 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自评环节中未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这需要在今 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题目所述的《相信未来》这一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涵义,以及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2.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3.通过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
2.探究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如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创新创业等。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未来,如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
4.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探讨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技能。
5.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3.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4.游戏化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具体安排第一课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开启话题,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故事、小视频等方式阐述“相信未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
第二课未来的趋势和方向案例教学法通过阅读新闻、杂志、网站等方式,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让学生了解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新兴行业。
分析案例并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相信未来》教案2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1.了解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学习天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的构成。
2.进行天文学实验,探究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知识。
3.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并介绍一些天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进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为:1.学生对宇宙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2.掌握天文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文学知识。
3.了解世界性科学项目,以及如何加入到该项目中,并对一些前沿研究领域的技术和进展有所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概述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并介绍天文学实验方法。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世界性科学项目及前沿研究领域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热情,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评价方式1.学生成绩测评:对学生的天文学知识记忆、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评估: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的成果及其报告进行评估。
3.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其在学习中逐渐提升。
六、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相信未来》教案2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文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教案旨在通过以天文学为主题,介绍宇宙中的星际物质和行星构成等基本概念,以及世界性科学项目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相信未来 教案(精选6篇)
相信未来教案(精选6篇)相信未来赏析篇一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期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能够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仅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我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
“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引入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食指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教师朗读《相信未来》诗歌,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学生提出问题或对诗歌进行评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诗歌的评论,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行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主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的分析,以便进一步教学。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义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诗歌启示的思考,以便进一步教学。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相信未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观点把握。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诗文背景和作者情况。
b.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研读诗文:a.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内容。
b. 学生互读、集体读,进一步理解诗文。
c.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与探究: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问题和观点。
b. 学生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或演讲,运用诗文中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b.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b.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相信未来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2. 通过观看视频、课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了解对未来的美好愿景;3. 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2. 了解互联网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3. 小组讨论,分享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看法;4. 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5. 多向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视频观看法: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
2. 课文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游戏和小组竞赛法: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视频观看: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影响。
2. 课文阅读:阅读《相信未来》,了解“相信未来”的核心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望。
注意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到未来世界的构建。
4. 游戏和小组竞赛: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5. 多向思维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考试:通过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相信未来”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2. 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世界,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3. 课后讨论:为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讨论未来的方向和变化。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通用4篇)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通用4篇)《相信未来》教学反思篇一《相信未来》教学反思从讲完《相信未来》以来,常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审视和打量讲台上的自己。
那些瞬间,我仿佛在读讲台上的自己,读自己的眼神与表情,读自己的优点与缺陷,读语文的灵性与隽永,读人生的厚重与洁净……我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
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时候,有时仅是轻轻一碰,可能就有软软的触痛,于是一切雕琢就化为乌有,所有的执著与追寻都变得若有若无。
可我知道没有那把刻刀,没有剥蚀的痛苦,不会有那柔和温润的光芒。
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伤与惆怅,追寻的激情与焦灼,梦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挣扎的迷惘后,一种沉甸甸的有金属质感和重量的东西才会渐渐浮出沉默的真醇。
于是今晚,我打算带着智慧与虔诚打磨自己,用勇气与战栗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背后黑板上的字还那么稚嫩,隔开了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
汉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可自己手下的无数文字在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让该哭的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
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
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
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第一活动板块咬文嚼字环节中的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
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相信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难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相信未来》;(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3)让学生思考诗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教师讲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诗文《相信未来》;2. 写一篇关于《相信未来》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与《相信未来》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相信未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信念。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相信未来”的深刻内涵和诗人坚定的信念。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信念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写作训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迷茫和绝望。
但是,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相信未来》,看看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定地相信未来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郭路生,1948 年出生。
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诗坛崭露头角。
他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信念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诗歌解读1、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现实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要放弃希望。
2、逐节分析(1)第一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提问:这一节中,“蜘蛛网”“炉台”“灰烬”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蜘蛛网”象征着黑暗的势力,“炉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灰烬”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悲哀。
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他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
(2)第二节“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相信未来》的主题和情感。
1.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二章:诗歌背景分析2.1 作者简介介绍诗歌作者郭路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2 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和诗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3.2 诗歌主题分析通过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即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3.3 诗歌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乐观、积极情绪。
第四章:诗歌表达技巧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4.2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相信未来》中的某一主题或表达技巧进行深入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6.2 分享讨论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1《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相信未来》是一套以少儿科技教育为主题的教育资源,旨在帮助孩子们培养学习和探究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涵盖了整合思维、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相信未来》4 教案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3. 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2. 如何使用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成功自制出风力发电机。
2.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4、教学内容1. 太阳能与风能的基本概念。
太阳能是指太阳光的能量,通过太阳能,我们可以获取热能和电能。
风能是指风的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和风能是我们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燃料。
2. 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的方法。
(1)准备材料:纸板、塑料杯、扇叶、电线、电机。
(2)制作步骤:① 在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底座和支架,然后用剪刀和胶水进行剪切和拼装。
② 将电机和扇叶固定在纸板上的支架上。
③ 将塑料杯反转放置在支架上,并与电机固定连通。
④ 将电线焊接到电机上,然后与电池进行连接,调节电机转速。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风机转速和电池充电情况。
3. 团队合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因为废弃物品自制风力发电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能,所以每个小组都需要分配任务,互相协调,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整合各个组员的成果,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guide)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导,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同他人互动、协商,锻炼社交技能、创新思考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实现知识、情感以及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朗诵一首北岛的诗歌《回答》和顾城的诗歌《一代人》,接着引出这个荒谬的时代,十年动乱,在这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好多人的自由被剥夺,尤其是那些年轻知识分子,都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但他们依然执着,他们绝不放弃,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朦胧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教师板书。
附:北岛《回答》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一代人》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
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二、朗读指导
1.抽一个学生朗诵这首诗,教师正音和指出不妥之处。
教师出示朗读技巧PPT
(1)节奏:急促舒缓
(2)语调:低沉高昂
(3)降调:(叙述句、议论句)
升调:(疑问句、感叹句、抒情句)
(4)重音
(5)音停意连(声音停、气息不停)
(6)摇曳生姿(优美、深沉、缠绵)
(7)空拍
教师讲解如何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两句中关于手、还是手指是手还是手掌?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浓缩为一个“浪”字吗?
教师明确:“排浪”和“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地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以此明白。
类似第二句就此解决。
手掌托起来像大海。
2.教师范读,接着让学生自由读。
3.在指出的基础上再请同学朗诵一遍。
4.本诗共有七节,如果从内容上来进行划分层次,我们又该怎样来划分?
第1、2、3节为第一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他们凸现出来,是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象征性的描绘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至6是诗的进一步推进,属于第2层次,诗人说出了为什么会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
第7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板书:
(1——3)描绘现实世界表达自己信念
(4——6)说出相信未来的原因展示现实的批判精神
(7)发自内心的呼号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和主题
1.分析内容
(1)首先展示意象的概念: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文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是寄托了情感的客观物象,可以理解为借物抒情。
(2)隐喻的概念:隐喻又称暗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在语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3)象征的概念: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找一找,本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和隐喻以及象征物?请体会意象的内涵。
蜘蛛网——黑暗势力、破坏力量。
蜘蛛网查封炉台——没有生命赖以生存的事物,被蛮横剥夺了生存的凭借。
灰烬的余烟叹息悲哀——生活极端贫困。
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是严冬的亮色纯洁、轻盈,能使人寄望美丽未来的事物。
紫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信仰变成了失望的眼泪,最甜美的东西化为虚无等。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比喻属于自己的机会、荣誉、成功被剥夺了,情感失落,内心失落,精神受伤。
凝露的枯藤——枯死的绝望、被摧残的生命但却闪烁着万分之一的新生希望。
凄凉的大地——黑暗、绝望的现实。
指那滚向天边的波浪——手指
指托住太阳的大海——手掌
温暖漂亮的曙光——笔杆
未来人们的眼睛——客观公正的评定(象征)
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历史作出公正的评判
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遭受的痛苦、失败迷茫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等。
脊骨——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追求等。
2.探索主题
“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于1966年,两年以后,也就是1968年,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食指仅仅因为写了这一首小诗《相信未来》,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个女人写下这样的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同学们,你们认为江青说的对吗?你觉得这首诗如何?
答案明确:反对。
因为这是一首面对残酷现实,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诗,而不是灰色的诗。
觉得有点道理的是:食指就是否定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现实,从诗歌前面两节可以看出。
因此江青的话既有道理,又无道理。
总之她说的“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是有道理的,但因为她的立场是反动的,因此把食指的这首诗定性为“灰色”那是显然不正确的。
我们觉得食指的诗并不是灰色的,而是绿色的,他的诗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让学生齐读之,并简要说说此诗的内容和主题,也可作简要的赏析,然后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一、(1——3)描绘现实世界表达自己信念
二、(4——6)说出相信未来的原因展示现实的批判精神
三、(7)发自内心的呼号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