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潮形成的策略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潮形成的策略

义乌市稠江中学朱忠斌

内容摘要:教学高潮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也使教学效果成几何倍的增加,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最终推向大高潮。结合教学实际,本文阐述了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高潮形成的八大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高潮策略

新课程主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我认为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家,让自己的课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引导学生在教学艺术的高潮中,领悟浩瀚学海的壮美。何谓教学艺术高潮,也就是指老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学生的反应最富于感情,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的时刻。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在成功地导入新课后,总是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潮,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从而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体验到征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体验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快感。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制造教学艺术的高潮呢?

一、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走向高潮

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Mead)最先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一个人就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角色扮演一般包括角色认知与角色实践两方面,角色认知是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则是在一定情景下扮演者进行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比较缺乏,所以很难理解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舞台剧、小品、历史剧等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使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亲身去体会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的内心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理解。如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理解“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利用课外多种渠道收集的材料,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和这一事件发生的大致线索。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和初步形成的观点,选择要扮演的人物(如北魏孝文帝、鲜卑族大臣、汉族官僚、普通百姓等)。很多同学表演的非常

活灵活现赢得一阵阵掌声,在欢声笑语中既理解了知识又使课堂走向了高潮。

二、激情渲染:让学生在共鸣中走向高潮

从课堂教学特点看,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其中特别强调道德情感的激励,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仅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情感的参与,而且在道德行为的实践方面也要有情感的参与,这样才能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区分出美丑,判断出是非,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对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描绘、渲染,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走向课堂的高潮。比如说,在讲述那些在山河破碎之际,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业绩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深沉悲壮之美;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教师的语言就应充溢着流动的诗韵之美;而当讲述那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或战争经过时,教师的语言则应具有生动的形象之美,使学生从中听得见铿锵的金戈铁马之音,看得见浓浓的硝烟翻腾之景……使学生深切领略到历史教育的魅力,并为之倾倒,在共鸣中走向高潮。

三、播放影音:让学生在欣赏中走向高潮

一个个历史事件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明星。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录、影视作品和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历史与社会课堂带来了福音,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像《唐明皇》、《大汉天子》、《林则徐》、《开天辟地》、《汉武大帝》、《八路军》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音频或视频能给学生以视听的感受,也符合初中生这一年龄喜好能更好的吸引注意力,也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能有更深的印象,更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触动。如播放《南京大屠杀》后,学生都呆了,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世上会有如此血腥残忍之事,很多同学泪流满面,为苦难的中国人而流,也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如在讲岳飞抗金时,播放岳飞事迹的视频,最后定格“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看完后学生无不动容:有咬牙切齿憎恨高祖昏庸、秦桧奸诈的;有扼腕叹息于抗金大业功亏一篑的;更多为岳飞精忠报国虽死无悔而折服,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岳飞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经久不息、昌盛不衰……,学生情感内化的同时也使课堂走向高潮。

四、组织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走向高潮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很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为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是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他在教学中就常常运用竞赛手段制造高潮。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比如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共同合作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并评选最佳团队。又如,《我们的学校》一课中,要学生为学校设计校标与校训,并且进行竞赛,看谁的设计能的冠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成果体现了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有人把日常生活中所喜欢的卡通、漫画等都加以应用。比赛过程中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不断生温,冠军的产生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假设再现:让学生在想象中走向高潮

假设: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众多人口”一目时,提问“假设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全国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维,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办法。生甲:使人口密集区的人地矛盾得到缓和。生乙:有利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开发。生丙:人口增加会对人口稀少地区带来环境压力。……集思广益,思维互相启迪、碰撞,带动课堂教学走向高潮。

再现:对于一些年代悠远,又没有影音资料的历史片段,如何才能使学生全面客观的去认识?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即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锻炼能力。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讲到“北京人”时,根据课本上“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和“北京人用火取暖、烧烤”的两幅图片和文字描述,合理想象北京人当时的生活情况。又如讲《大河流域的文明》时,把学生分成四组,以“我是(国家)的(身份)”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在学生展现自己作品中使教学走向高潮。

六、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走向高潮

传统历史、地理课教学注重的是系统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更加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基础之上的。于是课堂讨论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常用途径,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既培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更加促进了同学之间的

友谊与协作,也能带动课堂走向高潮。

小组讨论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中攫取营养。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 有些是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这样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相互合作,共同寻求各个疑点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于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可以集众人智慧,从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文化,隋唐本身、隋唐以前等多个角度找出很多的历史因素。其次有助于相互启发,找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角度,因为各人存在差异性,将不同的思考角度积聚在一起,必然能引发思想的升华,认识的飞跃,也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课堂辩论活动。以《大众传媒的影响》为例,辩论主题:互联网对我们青少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把全班分成两组,确定各组的辩题。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整理辩论稿。再到课内进行辩论比赛。然后推荐学生代表作小结,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升华主题。最后小组评价选出最佳辩手。通过收集资料、辩论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也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

七、研发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走向高潮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起“以人为本、终身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理念,所以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即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继而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形式的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时,当“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的标题出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题后,说一说,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古老,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年轻。这样从课题入手解剖,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母亲河》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1)黄河与长江上、中、下三段的水文特征各是什么?(2)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是什么?(3)长江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黄金水道”?长江通航条件优越的原因是什么?(4)黄河和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四个问题由浅到深,学生一步一探索,在探索中走向成功走向高潮。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思维不断递进,逐步达到独立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创设情境要谨慎,应警惕和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虚假造作、热闹浮躁的“问题”情境充斥课堂。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凸显实际、实用和实效,科学地创设情境,让问题情境的创设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走向高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一般都好动、喜新,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抓住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设下悬念,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课堂中段把握契合点,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再次集中学生松懈下来的注意力,并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深刻内涵的兴趣,顺利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在讲完“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一节后,学生情绪也明显地松懈下来。这时,老师插讲一个小故事:“孙中山一开始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但为什么在成功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14 年之后,孙中山留下的遗言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这样“设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还能进一步引导解决“何为革命成功”这一问题。悬念揭开之时也是课堂的高潮阶段。

可以用来设置悬念的素材很多,如图片、歌曲、实物、神话、传说、歌谣等等数不胜数。要做到在课堂中设下的悬念既紧扣主题又富含神秘色彩,教师应多在课外多下功夫收集和挖掘素材,厚积薄发。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落实知识、培养技能、升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让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充满快乐和享受,所以不要忘了让你的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且歌且行,让历史与社会课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5-348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出版社,1995.49.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5]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7](美)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8]沈晓敏主编.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9](美)德莱尔(Delisle,R.)著,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