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合集下载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试论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切身利益,食品是否安全、优质已成为关注焦点。

无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标志,而农药则成为食品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制定相关规范及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性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纷纷出台了各种规章措施,制定了农药使用规范同时限定其最大残留量以达到限制和控制农药的使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检测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本文就食品农药污染现状、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具体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一、食品农药污染现状为了保证农业丰收,确保粮食产量及其它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益,数以百万吨的各种农药施用于田间地头,虽然农业部门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章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标准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另外,在农药生产方面,随意生产、销售使用及管理问题严重,导致农药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农药仍在市场销售。

导致在农业部门组织的采样检测中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由食品安全引发的急性中毒乃至死亡等问题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农药使用的混乱及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对广大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这就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不合格或超标的食品严禁进入市场,从根本上杜绝其危害,保障食品安全。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免疫分析、亲和色谱技术、电化学分析、酶抑制法及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等方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作物、土壤、水体、空气和动植物体内超过一定限量的残留。

农药残留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1.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是一种通过分离和检测物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

质谱法则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子、碳离子、分子离子等来鉴定和定量农药残留。

光谱法则是通过分析物质的吸收、散射、荧光等光学性质来检测农药残留。

虽然这些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等缺点。

2.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生物元件与物理元件相结合,通过生物合成方法构建的高灵敏度、高灵活度和低成本的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

目前,已有一些基于酶、抗体、DNA等生物元件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已经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中。

3. 快速检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快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检测设备等。

这些技术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等优势,能够满足实际场景下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需求。

1. 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传统的单一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采用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

即结合色谱法、质谱法、生物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对农药残留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

2. 联网检测与智能化检测设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能够通过网络实时监测信息,并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

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也将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利器,便于用户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浅析果蔬中农药残留现状及检测技术发展

浅析果蔬中农药残留现状及检测技术发展

1.果蔬农药残留基本现状当前我国果蔬行业在种植过程中常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其中杀虫剂占比 72%、杀菌剂占比 11%、除草剂占比 15%左右。

果蔬中的农药多为以有机氯、有机磷等化学成分为主的有机物,也有含砷、硫、铅、铜等重金属元素的无机物,这些农药残留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血液吸收,对大脑神经元、人体免疫机能构成损害,部分有害物质还有可能诱发器官病变、癌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并且对于生态环境构成破坏与威胁。

为响应国家号召与要求,近年来农业检测机构持续加强技术攻关,不同地区农业理化实验室的建设数量逐年增加,综合运用如明确检测方法步骤、控制样品制备细度、加强仪器设备维护管理、防范器皿用具交叉污染、确立空白检测值、重视检测结果计算等手段,并开发出分散固相萃取 (QuEChERS)前处理结合气、液质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检测等多种先进技术,可针对不同复杂基质进行检测,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极大推进了农业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建设。

伴随串联质谱技术的持续应用与推广,其灵敏度、选择性、抗干扰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条件的实验室已将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傅里叶变换质谱( FT-MS) 等高分辨质谱应用于果蔬农药的全方位扫描检测领域,增强了筛查与定性分析能力,为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标准体系的建设创设良好发展前景。

2.果蔬多农药残留的主要分析方法2.1速测法2.1.1速测卡法农药残留速测卡又名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农药残留检测卡、农残速测卡。

是以国家2003年公布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执行标准:GB/T 5009.199-2003方法为原理,根据胆碱酯酶催化靛酚乙酸酯(红色)水解为乙酸与靛酚(蓝色),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由颜色的变化判断出样品中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

利用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高敏感的胆碱酯酶和显色剂做成的试纸。

该试纸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反应速度更快,保存时间长。

农残检测总结

农残检测总结

农残检测总结农残检测,是指对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兽药以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和农产品贸易的全球化,对农残检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总结农残检测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残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食品中农残的含量。

如果食品中的农残超标,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因此,农残检测成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公众的饮食安全。

其次,现阶段的农残检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农残检测主要依靠实验室技术手段,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特点,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农产品中的农残。

同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残检测的监管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监测标准和法规,以确保农残检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

然而,农残检测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残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由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数量庞大,农残检测的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的实验室人员和设备来完成。

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来说是一个困难之处。

其次,某些新型农药和兽药的检测方法还不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农药的研发,农残检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此外,农残检测还受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残的检测标准和法规存在差异,这给农产品的贸易带来了一些障碍。

未来,农残检测的发展趋势将朝着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型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将不断涌现,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农产品中的农残。

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现状与解决途径

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现状与解决途径

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现状与解决途径食品化学污染物是指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原料本身或人为因素导致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因此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至关重要。

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手段不断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手段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新兴的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等也逐渐应用于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

2. 检测项目不断丰富:随着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化学污染物的检测项目也不断丰富。

既有对常见污染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的检测,也有对新兴污染物如塑化剂、抗生素等的检测。

3. 检测标准不断提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并对食品化学污染物的安全限量进行了规定。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不断修订,推动了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的发展。

1. 建立食品安全监测网络: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可以全面、及时地监测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及时发现问题,保障食品安全。

2. 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追踪食品的来源和流向,减少食品污染源的可能。

3.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不断提高食品化学污染物的安全限量,推动食品生产者加强质量控制。

4.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加强对食品化学污染物的科普宣传,提醒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

5.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更加快速、准确、安全的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

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的现状虽然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法规标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食品化学污染物的风险。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技术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

这些技术虽然可以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但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于新型农药的检测能力明显不足。

二、测试设备过时: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要用到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色谱仪、质谱仪等。

目前国内许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测试设备过时,无法满足对农产品中微量农药残留的灵敏度要求,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三、人员素质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要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目前国内许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这就容易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四、检测流程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流程和标准并不够规范,导致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由于监管不力和法规不够完善,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存在着不正当手段来规避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进并推广国际先进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更新测试设备: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更新力度,完善设备和仪器的技术性能,提高对农产品中微量农药残留的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加强人员培训: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规范检测流程: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监管和管理,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规范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流程,加强对检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规范的检测行为,提高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发布时间:2022-01-21T07:47:50.91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0期作者:颜伟[导读]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食品农药残留问题。

广西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22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食品农药残留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食品农药污染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后,对不同种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具体分析与合理运用,从而掌握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以此为人们的食品食用健康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食品检测;农药残留;技术检测前言:食品中所残留的大量农药所产生的危害,已经受到了农业部门的重视程度,并为了保障人们食品使用安全,制定了相应的农药使用规范,以此达到农药使用控制的目的,并出台了各种检测技术,以此对食品农药的残留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1食品农药污染现状为了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农作物种植人员采取各种类型的农药在田间以及地头进行喷洒,以此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以及生产产量。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虽然出台了关于农药合理使用的相关规范以及使用准则,但在具体推行与落实的过程中,并未起到良好的作用。

1)在农药生产方面,虽然减少了农药的生产量,但是市场中的农药销售与使用过于随意性,导致农药质量未能够得到保障,甚至一部分明令禁止的农药,依旧在市场中盛行,而且在相关部门在对农作物食品进行采样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食品表面中所残留的农药物质严重超标,甚至达到了50%以上,如果人体在长期食用该类型食品后,就会严重引发慢性中毒的情况,甚至会造成死亡。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中残留农药时,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需要对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提高重视程度,避免农药超标的食品流入到市场当中,从而根本上解决食品农药安全问题,确保食品食用安全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2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2.1 样品前处理技术2.1.1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技术一般在液体样品检测中的应用较为常见,通过对样品的合理分配,并搭配好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进行试验检测,根据溶剂的溶解度与分配度,以此达到样品分离与提取的目的。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是保障人们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不足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设备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的检测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检测需求,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2. 专业人才不足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目前一些地方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直接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质量。

3. 检测机构少由于国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检测机构相对较少,一些地方甚至没有专业的检测机构,进一步影响了检测工作的开展。

4. 检测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地检测标准不统一,导致同一批农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5. 数据共享不畅各地的检测机构之间缺乏数据共享的机制,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及时共享和传递,这不利于对问题农产品的快速处理。

二、对策1. 加大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投入,更新和提升检测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检测需求。

2. 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这个领域,提高检测工作的专业水平。

3. 增加检测机构政府应加大对检测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机构投身于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建立更多的检测机构,提高检测工作的覆盖面。

4. 统一检测标准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统一全国的检测标准,保障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对策,相信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保障人们食品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摘要: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维护公众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与推广应用快速、有效的农药、兽药及相关污染物质的残留分析测试技术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的技术手段。

本文首先阐述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

其次,针对我国食品中农药超标问题,阐述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同时,就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1. 前言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维护公众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于200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在总则和第六章中均明确提出,政府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安全科技研究并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实施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残留及污染现象较普遍,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我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研究与推广应用快速、有效的农药、兽药及相关污染物质的残留分析测试技术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的技术手段。

2.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主要有:施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来自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如:水中农药→ 浮游生物→水产动物→ 高浓度农药残留食品;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3.我国食品中农药超标问题
农民滥用、乱用农药现象普遍存在,在蔬菜种植中经常使用剧毒农药,有些地方将当日喷施甲胺磷的蔬菜上市,造成食品蔬菜中毒事件。

90年代初,由于菜农违规使用甲胺磷,在供港蔬菜中发生甲胺磷残留量严重超标事件,引发200多人食用后中毒事故,造成震惊港区的毒菜时间。

我国出口美国的浓缩苹果汁,由于美方FDA检出甲胺磷残留量超标,而发生退货事故。

我国90年代开始重视食品中农药残留。

1990年国内首次膳食调查研究:12省的食品样品中均检出666、DDT,12种有机磷农药中检出5种有机磷,其中甲胺磷农药检出率最高,膳食中甲胺磷农药总摄入量占有71.3%。

1994年北京蔬菜市
场抽样81份,41件超标(50.6%),其中:韭菜100%,小白菜80%,油菜50%,其中还检出3911、氧化乐果等蔬菜禁用农药。

1994~1996年,有机磷农药严重超标,DDT、666还可以检出。

近年来,有机磷农药残留仍较为严重。

4.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1)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有机氯农药,经过肠道吸收,主要在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和脏器中蓄积。

对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当人体摄入量达到10mg/kg体重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在肝、肾和神经中枢,它不仅引起肝脏和神经细胞的变性,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变。

人若长期接触可出现体重下降、恶心、头痛、易疲劳等症状。

(2)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有机磷农药经皮肤、呼吸和胃肠中毒,特别是脂溶性溶液经皮肤吸收更快,对人、畜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碱酯酶受抑,活力下降,使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中毒表现,如出汗、肌肉颤动、心跳加快、瞳孔缩小等,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长期摄入有机磷农药可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等,并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5.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
(1)酶抑制技术
酶抑制技术原理:乙酰胆碱是胆碱进行神经传导的一种重要介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乙酰胆碱完成传导作用以后即被体内的胆碱酯酶分解成为胆碱和乙酸。

同时,胆碱酯酶被乙酰化,成为乙酰化胆碱酯酶,在几千分之秒内立即水解成为乙酸和胆碱酯酶,后者又重新作用于乙酰胆碱。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机体以后则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了不易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丧失了水解乙酰胆碱的活力。

如果大多数胆碱酯酶都转变为相当稳定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就在体内大量蓄积,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使中枢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和一些腺体首先兴奋而活动增强,引起运动失调等,最后转入抑制和衰竭、瘫痪甚至中毒死亡。

根据此毒理学原理,用在对农药残留的检测中。

(2)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常用方法为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和免疫分析(IA)技术。

这两种技术多用于分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优点是选择专一性和分析成本低。

(3)化学速测技术
此法主要是根据有机磷农药的氧化还原特性。

有机磷农药(磷酸酯、二硫代酸酯、磷酰胺)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水解为磷酸与醇,水解产物与检测液反应,使检测液的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

本方法的特点是避免了使用酶的不稳定、不易保存,但该方法局限于有机磷,灵敏度不高,易受一些还原性物质干扰。

(4)质谱检测技术
由于农药品种多、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待测组分复杂,有的还要检测其有毒代谢物、降解物、转化物等,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效农药品种不断出现,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量很低,国际上对农药最高残留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给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质谱检测器被认为是最经典、最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此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样品的离子的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农产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已知和未知的农药,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作为仲裁依据。

因此,都必须有电离装置把样品电离为离子,有质量分析装置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开,经检测器检测之后可以得到样品的质谱图。

由于有机样品、无机样品和同位素样品等具有不同形态、性质和不同的分析要求,还加上多种色谱技术仪器的联用,所以,所用的电离装置、质量分析装置和检测装置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符展明, 符超.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08)
[2] 李喜仙, 侯玉泽, 刘玺, 罗星海. 市售部分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报告[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0,(01)
[3] 王付江. 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5)
[4] 余铀. 试论食补生化原则与天然富微食品的开发[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