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推开法律之门》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课件第1课时 (1)
阅读角
知晓法律 维护权利
故事中,吕慧娴的哪项权 利受到了侵犯?是哪一部法 律维护了她的权利?
阅读角 知晓法律 维护权利
吕慧娴的受教育权受到了侵犯;《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维 护了她的受教育权。
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活动园 法院法官普及法律知识
15周岁的蒋某某参 与贩卖毒品被警察抓住 。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活动园 法院法官普及法律知识
学校附近刚开了一 家网吧,小学生杨某某放 学后经常偷偷去那里打游 戏。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活动园
法院法官普及法律知识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 见到过哪些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 护的情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活动园 法院法官普及法律知识
罗某某初中没毕业 ,家里人就让他辍学打 工。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 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阅读角
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我就停了一会儿,怎 么罚500元啊!
刘文娟的叔叔对交警作出 的罚款决定不服,吕慧娴建议 他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 讼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活动园法院法官普及法律来自识红领巾小学六(1)班学生邀请当地法院的法官普及法律 知识。授课结束后,同学们又向法官咨询了四种情形。你 认为这些情形会运用到下列哪部法律请将合适的序号填写 在圆圈中。
初二思想品德下册知识点
初二思想品德第一课推开法律之门一、课标依据:(课标8页)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2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本质、作用,理解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实现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懂得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能力目标: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重点:生活离不开法;法律的特殊性及法律的本质。
难点:法律的特殊性及法律的本质。
三、知识点:一目、规矩成方圆1、规则的含义和范围定义: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范围: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2、规则的作用规则指引和规范着人的行为,维护着社会公平和正义。
规则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尊重和遵守社会规则,是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具有正义感的外在表现。
二目、特殊的行为规范1、法律包括宪法、狭义的法律、法规。
2、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3、法律在制定主体、保障机制及适用范围上的特殊性法律的特殊性:从制定上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从保障机制上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从适用范围内看: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具体见课本7页第一段)4、法律的本质及类别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法律的类别: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三目、生活离不开法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促进社会进步,法律维护人们合法权益。
第一课推开法律之门
让规则看守世界
•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一所世界著名大 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书籍被毁于一炬。
• 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逼迫他做出选择。在此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 悄把一本珍贵图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 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这所大学捐赠图书中的惟一珍 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 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忐忑不安的他 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 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表示感谢,但接下来的举动令 人吃惊,他对这位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后,毅 然地把这位学生开除出校。
思考:
1.有人说:“道德对人没有约束作用,你怎么看?” 2.老板的态度后来为什么会改变? 3.老板说, “在这里我就是法”。这话对吗?为什么?
规则比拼
产 生 调整范围 实现手段
社会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 惯、信念
纪律 规章
行政机关
局部适用 行政力量
国家 法律
国家制定 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没有了“红灯停绿灯行”,不想撞车都不行。 没有了 (规则) , (后果) 。
没有了
,
。
没有了
,
。
没有了
,
。
没有了
,
。
没有了
,
。
没有了
,
。
……
第3届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时, 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 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 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 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 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悲 痛 欲 绝 的 家 长
《推开法律之门》教学设计
《第1课推开法律之门》导学方案设计主题课时时间课型主备教师导学教师推开法律之门 1 2.29 新授课李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本着“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资料搜集、材料交流、课堂讨论、模拟情境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当的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就尤为重要。
《课标》1.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3.2 指导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整本教材的第一课,为法律的学习起到理论铺垫、激发兴趣、初步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作用,。
本课设计了“规矩成方圆”、“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法”三目内容,从探讨生活中的规则开始,通过对规则概念及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是特殊的规则以及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知道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对法律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很模糊,缺乏对““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和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法律具体问题的认识中,往往只片面地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缺少对“法律”保证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重要作用的认识,从而容易只看到法律的惩罚性,而忽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维护性。
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教学方式:情境式、合作探究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参与事例讨论,在活动参与中自主体会环环相扣的学习内容。
1课 推开法律之门
• 常国义见到照片发表后,即以杂志 常国义见到照片发表后, 社未经自己同意而使用自己的肖像, 社未经自己同意而使用自己的肖像, 导致被村民误解为自己在做广告, 导致被村民误解为自己在做广告, 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 损失为由,向法院起诉。 损失为由,向法院起诉。
•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9日终审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9 判决, 乡镇论坛》 判决,《乡镇论坛》杂志社因使用 他人肖像照片不当, 他人肖像照片不当,被判对肖像权 人进行书面道歉并支付使用费20 人进行书面道歉并支付使用费20 00元 00元,同时赔偿肖像权人经济损 失共计1052 1052元 失共计1052元。
二、特殊的行为规范
• • • • (一)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时间: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 、时间: 2、形式:法律有严格的格式要求 、形式: 3、调整范围:都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 、调整范围: 系,但道德要广与法律。 但道德要广与法律。 • 4、保证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保证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 A、道德依靠内心强制和社会舆论作用
• 1、法律产生的四个阶段? 法律产生的四个阶段?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含义?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含义?
(二)法律的产生
• 提出 • 审议 • 通过 • 公布
三、生活离不开法
• 想一想: 想一想: • 假如没有交通法规、假如没有治安管理处 假如没有交通法规、 罚法、假如没有、、、、、、 、、、、、、可能会造成 罚法、假如没有、、、、、、可能会造成 的后果? 的后果?
• 1998年1月,摄影家吕广臣在陕北进 1998年 行摄影艺术创作时, 行摄影艺术创作时,为绥德人常国义拍摄 了一张具有陕北人特点的人物照片。 了一张具有陕北人特点的人物照片。照片 中的常国义头戴白羊肚手巾, 中的常国义头戴白羊肚手巾,手里拿着烟 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 袋,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这 张照片被《乡镇论坛》 张照片被《乡镇论坛》杂志社刊登在该杂 志的2001年第12期封面位置上, 2001年第12期封面位置上 志的2001年第12期封面位置上,标 题为《喜悦》 题为《喜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二课时,以生活中的法律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法律现象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概念理解不深,法治观念较为淡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法治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障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治观念的培养。
2.教学难点:法律概念的理解,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具体应用。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法治观念的培养。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节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全书共12课,重点呈现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
本节课以序言、实例、探究、感悟四个环节展开内容,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知法、守法、维权,了解维权的重要性及途径,并以专家访谈的形式介绍了儿童维权中的亮点和难点。
教材特色:•表达明确,内容简单易懂,注重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通过实例、讲解、观察、探究、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知法、守法、维权的含义及其重要性;2.学习儿童维权中的时事案例,了解儿童的合法权益,提高维权意识;3.能够理性看待和思考维权问题,并掌握一些常用维权途径。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本节课的主题是“9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呢?3.2 展示案例演示一个小男孩被同班同学打了一巴掌,同学们看完后可以问他想做什么?如果小男孩认为这个巴掌打得不对,他应该怎么办?3.3 探究知法、守法、维权的含义通过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经历的事例,思考一下知法、守法、维权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知法、守法、维权?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同学们思考法律和法治教育的过程。
3.4 看视频,介绍儿童维权中的亮点和难点播放一个专家访谈的视频,专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儿童维权中的亮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权的重要性和途径。
3.5 概念讲解知道了知法、守法、维权的含义,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维权的专业术语,比如什么是投诉,什么是申诉,什么是起诉等。
老师通过课本上的案例,逐一进行概念讲解。
3.6 探究维权的途径在实例中,老师将介绍常用的维权途径、途径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
学生也可以根据从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
推开法律之门ppt政治初二下
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 治安支队对陈文武开出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颁布施行后的第一张“球迷罚 单”:依法对陈文武处以拘留 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同 时禁止他在一年内进入体育场 观看同类比赛。
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 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 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 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强行进入场内的; (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 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 (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 的; (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 (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
规 则
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 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 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 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 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 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
施。
田风山(原国土资源部部 长) 1940年12月8日出生
受贿罪、渎职罪
2005年12月被判处无期徒 刑
学习目标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初步 了解法律的概念、本质、作用等 相关知识,理解体会生活离不开 法律,法律是实现人民权利的重 要保障,懂得学习法律知识的必 要性于重要性。
第一目:规矩成方圆
1.规则的含义和范围
可以从介绍一些自己熟悉的游戏规则入手,开 展寻找身边的规则的小活动。也可以从一些规则 的起源入手。 强调:公共生活需要规则的维护。 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规则?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作者:李潇潇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公序良俗原则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为遏制权利滥用、实现个案正义而援引的民法原则。
但当我国在审判中第一次援引公序良俗原则判决时,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本文将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从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合理适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司法改革;公序良俗;司法适用一、公序良俗原则概念的提出及正当性公序良俗原则的最早立法见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当事人不得以特别的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公序良俗原则的本意是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目的是维护多数不特定人的利益,限制私权的滥用。
时至今日,2017年3月15日颁布的《民法总则》中首次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词代替社会公共经济秩序等词,体现了公序良俗原则限制私权滥用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是限制公共权力的体现,与国际通行立法相一致。
公序良俗原则产生和法律适用的正当性可以用法国法学家狄骥“社会连带关系”理论来论证。
社会连带关系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联合,并且始终是联合着的。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与他人与社会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社会连带关系。
社会连带关系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更是国家和法存在的基础。
法律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其存在是为了维持这种社会连带关系。
二、当下司法适用经验与评析提到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的司法适用,就不得不提起“蒋伦芳诉张学英”案。
本案经人民法院以遗嘱违反《民法通则》第七条的“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为由宣布该遗嘱无效,从而使张学英无法得到遗嘱指定的财产份额。
这一审判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拥护,但在法学界却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声音。
首先,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
遗嘱生效所带来的法律后果直接影响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妻子蒋伦芳。
而很明确的一点,社会公共利益的指向应是全社会中多数不特定人的利益。
因此,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判定遗嘱无效是不符合法律逻辑的大前提的。
法律启蒙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华,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年轻人,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然而,在大学期间,张华对法律的认识几乎为零。
他认为法律只是用来约束人的,与自己无关。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华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他逐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本文将围绕张华的法律意识觉醒之路,探讨法律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二、案例经过1. 初识法律大学期间,张华结识了一位热衷于法律研究的同学李明。
在一次闲聊中,李明向张华介绍了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让张华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法律意识萌芽随后,张华开始关注身边的案例,发现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都与法律息息相关。
例如,学校里的抄袭现象、朋友间的借贷纠纷等。
他开始意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3. 法律知识学习为了深入了解法律,张华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法律讲座,阅读了大量的法律书籍,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法律知识的博大精深。
4. 法律实践在一次暑假期间,张华参加了一次社区法律援助活动。
在活动中,他协助律师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处理纠纷。
这次实践让张华深刻体会到法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5. 法律意识觉醒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张华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开始主动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分析事件的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张华逐渐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维护个人权益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案例启示1. 法律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张华的法律意识觉醒之路,充分说明了法律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
因此,加强法律启蒙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于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张华的法律意识觉醒,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电子课件-《法律基础知识读本(第三版)》-A01-3249 绪论
(二)法的特点
•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法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 序、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宗教、章程、纪律等其他社会 规范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小结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 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 和推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青 年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 首先,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 其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 • 再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 最后,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以
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
家做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知识概要
1.法律体系的概念 2.法律体系的构成
✓ 2011年,立足中国国情
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 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宣 告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讨论、课堂讲授方法为主,并辅以多 媒体手段,生动活泼而又条理清楚地阐述整个 章节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但他们对于法律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比较模糊,对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认识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难点: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律师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新课导入: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事故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第1课 《推开法律之门》
学情分析
教学设想
课标依据 教材分析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 义务”中的3.1和3.2:
课标依据
学情分析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 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 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 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重点 : 1、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 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2、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难点 :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体验式、合作探究式 。
活动一:展望奥运,话说规则
顺义八中 荣淑印
基本理念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激趣导入
环节一规矩成方圆
教学重难点
环节二特殊行为规范
教学方法
环节三法律与我为伴
基本理念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德育回归生 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入手,努力创设活动 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 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提高学生法 律意识、增长法律素养。
生活离不开法
活动五:感受法律威严
结合课前搜集的案例,分小组讨论法律 的重要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 利益的前提,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 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从作用上看:一方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 一个标准或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告诉人们 违法就会受到制裁。
生活离不开法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 活的“卫士”;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维护了 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法律是国家生 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十本经典法律书籍
十本经典法律书籍十本经典法律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十本经典法律书籍,希望您喜欢!十本经典法律书籍NO.1《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推荐理由:美国总统位高权重,仍须定期更替,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却终身任职,深居简出,在被称为“大理石神殿”的宏伟建筑内审理案件,发布判决,守护着宪法与公正。
一个拥有三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这九人守护?在这条司法“流水线”上,作为最终产品的“公正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美国人民又凭什么信任他们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带着上述疑问,公共事务电视台(C-SPAN)采访了九位现任大法官和三位离任大法官。
所有大法官出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这在美国历史上尚是首次。
这些珍贵的访谈记录,都收录在这本书内。
NO.2《批评官员的尺度——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推荐,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亲译。
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南方阅读盛典2012最受关注年度十大图书等19个各类图书奖项。
)推荐理由: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
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NO.3《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陈瑞华教授十年经典力作!)推荐理由:《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作者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陈瑞华,是经典著作的再版。
本书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走进法律之门_公众演讲_0.doc
走进法律之门_公众演讲应公共意志的需求,立法、执法司法过程应得到人民一定程度的参与,并接受他们广泛的监督。
所有法律关系主体包括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平等地守法,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10】三、法律的公开性“被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法律所统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11】这与前面所述的问题,即法律被少数特权集团所把持的现象休戚相关。
法律越是神秘、不为人知,越能凸现他们权力的正当性,于是就出现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以及“朕即国家”的人治思想。
对于这个问题,乡下人在一开始便表示了困惑,他曾经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
【12】然而这一最为单纯却又是千真万确的本能意识却遭到了守门人的扼杀,即便是他拥有晋见法的权利,却仍需付出漫长的等待来获得许可。
也许在乡下人来到法律之门之后,头脑中现实与理想做了激烈的交锋,剧烈的反差使他对先前民间所流传的法的系统另一形象产生怀疑,先古的贤者们世代积淀下来的经验、告诫在这道门前竟是如此的苍白。
乡下人直到最后依旧没能见到法,确切的说是没有见到真正的法。
笔者曾经以为,乡下人从站在法律门前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最后死去一直都在与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他早已无意识的站在了法的面前。
他在法律门前一生所见到的都是守门人在职责范围内的行为,守门人是忠诚的法的执行者,他严格的遵循法的旨意而行事。
那么守门人的行为也就可以看作是法的意思表示,守门人对乡下人所提出的一切要求或问题的应对也就是法的应对。
然而,在对法的真实涵义及本质进行分析后才发现,以上论述存在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诚如前面所提及的民主与法治问题中法的真正意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非民主非法治的社会结构中法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
那么守门人所遵循的“法”的正当性便值得怀疑。
笔者认为,第一个守门人所遵循的原则是由最深处的守门人在将对法的解释通过命令的形式通过一个一个守门人所传递出来的,而第一个守门人则并不会去质疑命令的正当性,他只会单纯的将其视为法所下达的神圣的昭示,并绝对的服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一个人来到世间(生命健康权)《婚姻法》 儿童少年时代 (受教育权)《义务教育法》
十八周岁时
中年时
(选举权)《选举法》
(劳动权)《劳动法》
年老、疾病丧 失劳动能力时(物质帮助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死 告别人世间时 (财产处分权)《继承法》
2、从横向看,法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和遵守 社会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体会法律在社 会生活中价值,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努力 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的意识。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 生活所必需法律意识,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 会要求遵守规则、法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形成观察、分 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理 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过规定 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理解我国法律 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理解和体会生活 离不开法。
活动四:对号入座
产
社会道德 中学生守则 法律
生适用范围普遍适用 Nhomakorabea实现手段
舆论、习惯、信念
自然形成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力量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1、国家制定或认可 2、局部适用 4、舆论、习惯、信念 5、行政力量 7、行政机关制定 8、普遍适用
3、自然形成 6、全国适用 9、国家强制力
生活离不开法
活动五:感受法律威严
结合课前搜集的案例,分小组讨论法律 的重要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 利益的前提,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 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从作用上看:一方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 一个标准或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告诉人们 违法就会受到制裁。
生活离不开法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 活的“卫士”;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维护了 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法律是国家生 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了“规矩成方圆”、 “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离不 开法”三目内容,从探讨生活中的 规则开始,通过对规则概念及作用 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法律规 则的特殊性;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本课的落脚点是懂得法 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法律在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
课标依据
教学设想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 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 法律,但他们缺乏对“规矩”、“法 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片面地 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缺少“规 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 运行的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对其产生 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 自觉遵规守法。因此,对初中学生进 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本质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 的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体现人 民的利益和意志。 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们治理国家的工具。
你愿意和既可敬
又可爱的法律
结成好朋友吗?
我国法律是人民 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我国法律最终维护了谁的利益?
三、生活离不开法律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重点 : 1、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 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2、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难点 :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体验式、合作探究式 。
活动一:展望奥运,话说规则
2、你认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据统计,我国因违反交通规则死亡 人数统计在案的有10.9万人,全国相当 于每天掉下一架民航客机。 3、这些现象和事实对你有什么启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需要
来自
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规则。
活动二:同心协力找规则
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较, 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
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 特殊的行为规范。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认可,并依靠国家强
特殊的行为规范
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即 秩序,良好的法律就是良好的 秩序。” 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顺义八中 荣淑印
基本理念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激趣导入
环节一规矩成方圆
教学重难点
环节二特殊行为规范
教学方法
环节三法律与我为伴
基本理念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德育回归生 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入手,努力创设活动 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 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提高学生法 律意识、增长法律素养。
秩序需要法律作保障,有 法律作保障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特殊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由法律来 确认和维护,就能依靠国家强制力 保证其被全体社会成员切实遵守, 并强制那些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违 法犯罪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我国,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受 到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受 到法律制裁,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
首都市民 文明公约
中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 《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
进施工 现场须知 《中华人 民共和国 刑法》
公园 须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活动三:分门别类辨规则
道德
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
法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在影剧院,看电影不能大声喧哗。 2.在学校里,上自习课必须保持安静,否 则要扣除班级分。 3.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 请问:哪一种行为规范是法律? 法律包括哪些? 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有哪些?
学情分析
教学设想
课标依据 教材分析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 义务”中的3.1和3.2:
课标依据
学情分析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 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 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 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内容 出行 在校学习
规则 遵守交通规则,不得骑车带人, 乘车要购票,排队上下车等。
公共场所
(购物、参观游览、观看影 剧等)
比赛场 生意场 思考: 1、假如没有了这些规则、规范,我们的生活会变 成什么样? 2、作为一名公民,一名中学生,我们应怎样做?
活动三:分门别类辨规则
思考:每一方面的要求是对谁提出的? 分别属于哪一种行为规范?
请按学校、公共场所、比赛场、生意场分四组讨论,
寻找规则给我们带来的良好秩序,带来的美好生活。
学校 公共 场所
比赛 场上
生意 场上
内容 出行 在校学习
规则 遵守交通规则,不得骑车带人, 乘车要购票,排队上下车等。
公共场所
(购物、参观游览、观看影 剧等)
比赛场 生意场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规则,都是规定人们可以怎 么做,必须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规则是规定出来供 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1、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 在我们顺义将进行哪些项 目比赛吗?请你说出比赛 项目及这些比赛项目的规 则是什么?
皮划艇项目
2、你作为观众,在观看比 赛时应该注意什么? 3、假若没有这些规则行不 行?为什么? 请用中国一句古语概括。
赛艇项目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思考: 1、看了这段录像后,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六:我心中的法律 请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 的关系,或者你准备怎样对待法律。
(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 漫画、歌曲、诗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