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合集下载

简析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简析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简析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思想不断融合、碰撞,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章通过对英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探析,以期获得一些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丁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探析英美思想道德教育,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美国高校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1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

第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也保持着自身的主旋律,主要内容为: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公民教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美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方面,利用宗教、博物馆、纪念馆、节日庆典以及政党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来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历届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使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广泛性与间接性。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word资料9页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word资料9页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

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

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

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

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

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

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

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

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

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

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教育灌输。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内容丰富,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

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

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

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

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

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

(二)途径广阔,方法灵活第一、学校德育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

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

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做判断。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

1、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西方思政对我国的启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区别,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一家为本,国家一体” “家天下”的思想。

比如中国古人追求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将人的品行、道德、思想的培养与天下的治理联系起来。

其伦理思想理论体系要求个人要服从社会整体,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人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还奉行的是“先集体,后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而西方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不同,他们根强调个体价值,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人人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国家的重要性决不能以牺牲个人的独立性来保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不同首先,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法治,中国则更强调德治,以德代法。

西方国家重视法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苏格拉底非常尊重法律。

他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是城邦意志的提现,既然是公民们举手通过认可的法律,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区别。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如我国古代往往较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孔子的《论语》就是一种以说教的形式对世人进行教育,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即灌输与认知的方式。

西方国家虽也进行公开、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方法亦即以渗透与规范的方式来实施,这种教育方式具有的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西方国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到了近代,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

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校园专区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及启示许安源【摘要】就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显著地理论和实践价值。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育程度,在教育阶段上也有所差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要坚持分类引导、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方法。

具体而言,在欧美等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来说,虽然英国的学术界并没有给予确切的阐释,也没有设置一些专门的专业和课程,但是其符合国情的自身独创性和别具一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令人耳目一新。

这里将通过对中英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甄别出优点和弊端,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看法、新思路。

【关键词】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国内方面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局面下,当前大学 生在面对利益的多元化、金钱的诱惑及各种不良思潮的严 重影响下,同时出现了如:价值观混乱、道德缺失、精神 荒芜等层出不穷的问题。

从国际方面看,当前,信息、科 学、技术等全球化越来越显著,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思想、文化、教育等交流方面 出现空前频繁的局面,这就给当前我国大学生在素质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就意味着新 的挑战。

古言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因此,在怎样加 强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球 视野。

因此,在现实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打破 常规、推陈出新,就必须面向世界,同时各个高校主体要 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其他国,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该 领域的有益成果,中国也应在实践中推动我们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水平不断走向国际化、合理化、科学化。

_、我国关于对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研究现状以往学者虽然对于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的研 究有不同的概括和看法,但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教育、宗 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摘要:东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区别,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无论在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目标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本文试图阐述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并希望通过对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的分析,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西差异,借鉴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有的。

而资本主义国家高度自由,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

其实不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而且思想极为丰富。

思政教育并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阶级社会一项普遍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虽然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不曾使用过,但思想政治教育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却都是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通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内容确古已有之。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本文试分析东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而后提出几点西方思想道德教育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特点。

一、东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通观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双方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

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

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家国一体”。

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

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

中国同西方国家思政教育实践课的区别读书笔记

中国同西方国家思政教育实践课的区别读书笔记

中国同西方国家思政教育实践课的区别读书笔记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取舍,有取舍才能有优化,有优化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和提升。

这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按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洋为中用的要求,通过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比较,取优舍劣,纳长补短,为我所用,从而确立起我国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方法支持。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之点主要体现在:在教育方式上,中国侧重于显性教育,采取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的方式,而西方国家侧重于隐性教育,立足柔性灌输方式;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一向主张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宗教信仰自由,而在西方,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在领导、管理方式上,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齐抓共管,而西方国家多是国家指导调控,分权管理;在培养目标上,中国培养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三向”、“四有”新人,而西方国家则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都普遍受到重视;都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灌输;都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培养目标上,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统一性。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比较本身不是目的,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归因分析科学确立起应有的价值取向。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之点由中西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之处则主要是由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要求,在明确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异同优劣的基础上,站在时代至高点,背靠历史,胸怀全球,放眼未来,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吸收以往的成功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又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长处,“洋为中用”。

自由与权威: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自由与权威: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自由与权威: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原因而呈现出许多不同。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模式及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点。

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以思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模式;教育内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这种正确的思想行为是统治阶级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的主要特征为自由与权威,集中体现在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方面,以下从此三方面进行论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1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群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2]这两种文化价值影响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1.1 以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中,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孟子在继承孔子“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进而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

孟子强调要通过道德修养,提高人格,以达到“内圣”境界,“天”被赋予了完全的道德内涵。

这种道德理性不是依靠法律、政治制度来维系,而是依赖于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伦理社会关系。

这种道德价值标准成为维系封建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呈现出封建社会中思想建设的绝对权威性,也奠定了中国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思想至今依旧影响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人们依然注重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环境,集体生存的环境会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本国社会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点(一)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受到重视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汉唐至明清时期,统治者竭力构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西方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我国。

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代的《理想国》《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到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宗教唯心主义教育,再到文艺复兴的民主、平等、自由、无神论等教育,无不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①(二)持续运用思想政治灌输方法我国一直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灌输,内容大致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从来不存在所谓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资产阶级统治者就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进每个成员的脑子中。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参与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和高效。

一是政府部门的参与,由政府部门提出规划,确立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

二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寻求“教育合力”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性(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差异我国侧重于显性教育。

即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西方国家则更侧重于隐性教育。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和启示

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彻底的资本主义革命使它成为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这些都对学校德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英国现代教育发生较早,学校德育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统一国家教育之后的现代学校德育,却是在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

从英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前)可称为古典绅士型德育阶段,这时期德育以各郡、县市或校自成体系,管理不一,内容繁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致力培养典雅高贵的古典绅士所具备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按英国社会的秩序尊卑来修养约束个人,把培养符合贵族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趋慕有产阶级的虚荣和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乃至日常言行,已成为左右这个当时闻名的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另一特点是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一切以相应教派的教义为准则,尤其是国教会下属的私校更加严格,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颂习教训教义,所以也可以说这时期英国的学校德育是宗教教育。

第二阶段(1870-1944年) 1870年,英国受法国等大革命的影响,尤其受德国、美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颁布著名的《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提倡教育世俗化,其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仍允许自愿,或在家庭和教堂中进行宗教教育,这一规定受到英国教会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英国大多数国民都是分属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徒,因此本世纪来英国一直在为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发起一次次的运动。

20年代,各教派就进行协议,要求修正1870年条款;1936年的教育法规定允许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子女受相应的宗教教育。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拟中英思想政治教育比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

随着各国的开展,经济政治开展程度不同,统治阶级也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方式。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

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传播维护其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拟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公民教育。

主要进行有关社会责任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国公民历史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认同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和价值观。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英国是个基督教国家,宗教教育在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现代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英国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进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角色模仿,舞蹈演出,展览,网站,辩论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根底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根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最一般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主导性内容表达了方向和性质,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而拓展性教育主要有老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及启示_吴广宇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及启示_吴广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明显的统领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概述美国立国以后,随着工业发展、领土扩张、移民涌入,需要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从美国建国以来,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价值教育,其主题是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要求儿童具备自我控制、仁慈、独立、真实、合作、义务感等方面的品质,培养所谓“美国公民”、“好公民”、“合格公民”、“民主公民”。

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表述各异,但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美国的“国民精神”。

一方面赋予年轻人以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善民主所需的知识、价值和技能;使学生成为具备美国式的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道德成熟的公民。

这成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日本的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现代化的大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几乎改变了整个日本的基本国貌。

昭和前期,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都把培养忠臣良民作为自己的目标,使日本各级各类教育彻底陷入“战时总动员”的漩涡之中。

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在政治经济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了民主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为清除战前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侵蚀,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想要熔铸的完美人格,特地以民主和平的国家理念作为核心素质,要求培养批判性、理性等合乎民主的品质。

小原国芳在谈到修身教学时说到,“在修身教学上希望务必做的事情是知识的陶冶,批判力的养成,伦理上的知识观念的掌握,理性的开发等等”[1],把日本人培养成既有感情,又有头脑和理性的国民。

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组织建立了一整套苏联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它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道德基础上,运用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组织和个人,以组织、领导权威为主导,进行动员和灌输,最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

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校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应该是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异同点,并探讨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差异以及原因。

二、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中方高校强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注重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西方高校注重开放和多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意识,教育内容相对宽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中方高校注重群体形式,如团日活动、思想政治讲座和班会等,比较强调队伍纪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西方高校注重个体形式,如论坛讨论、课程演讲、实践形式等,强调学生的自由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原因中西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发展历程所决定的。

•中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家政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关注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展视野。

四、结论与建议中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有利有弊,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

我们应该兼容并包,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好的部分合理结合,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计划并做好宣传工作,如围绕学生的问题,设定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建立一个多元互动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模式的时候,既要注重个人也要注重集体,做到平衡发展。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普遍存在的客观实践活动,在各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形式:美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英国注重在实践中进行教育;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民参与的道德教育网。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提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政府重视程度、教育层次性、教育的形式、全民参与性、对教育实施者的培训等方面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普遍存在的客观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形式可以各式各样,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在国外,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其它学科中,如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情况,可以说,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

同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乏共同之处,现就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组织形式加以讨论,总结出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组织形式1.美国美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美国社会独特的传统,以培养学生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合众国。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途径广泛,基本上可分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基本途径: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宗教、政党与政治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社区和社团、家庭等渠道进行;学校教育则是美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本途径。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上有以下特点:(1)在管理手段上,美国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进行。

例如,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早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把国会通过的旨在对美国电话和有线电视市场加强管理的电信法案签署成了法律,其中的一项规定:“今后在美国销售的所有电视机都必须安装一种用来阻止接受色情或暴力内容的V芯片。

关于中英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

关于中英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

关于中英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分析宋璐怡南京理工大学摘要: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我国的经验借鉴有着重要意义。

以英国作为比较对象,在发现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中英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目标、方法途径各部分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相关知识体系分析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平等地互动、目标层次化和隐性教育方面由英国带来的启发,以期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英比较启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英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有着一系列与其相关近似的侧重于教育之类的概念,如公民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国民精神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工作。

因此,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如何正确的认识中英两国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并结合各自的国情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指导,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比较(一)教育主体的比较中英均把教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并向其提出全面客观认识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选择创新教育方法、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等要求。

但英国除了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外,还提出了“双主体”的概念即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用各种自治手段教育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当教育者的角色。

与教育者的互动中,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者主体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平等的,学生们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两个具有独立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对话理解关系,学生不会盲目迷信老师的权威,而在开放、比较过程中来认识事物。

(二)教育目标的比较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英国的教育目标经过发展调整,从1999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资格与课程当局发布的《英格兰国家课程:价值观声明》到“2000年国家课程目标”规定的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发展技能,再到2007年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宣布的将在学校中加强“英国价值观”教育即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理性的和自治的人的教育,注重有责任和关爱之心的公民教育。

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宗教化、宗教与世俗化并进、世俗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宗教性、隐蔽性和多样化的突出特征。

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方法的优势,努力构建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标签]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因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的思想。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统治阶级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利对全体人民实施政治灌输造成的。

这种灌输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

在资本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传播维护其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

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必需和必要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从人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前4世纪的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学成立之后开始的。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12世纪末成立的牛津大学开启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也从此开始。

英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从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统治阶级思想的共性虽然不曾改变,但是因为时代的不同,统治阶级需要的变化,每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出不同的内容与侧重。

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探究

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探究

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探究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目的,而具体的实施模式则存大诸多差异,我们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诸多不足。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好的一面,丰富和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进而获得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启示。

一、多层次多角度比较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价值取向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使得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多将美国历史学、政治学、公民学、社会学等政治性极强的思想政治课程列为必修课,注重课堂灌输。

同时,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熏陶和延展宗教教化。

而我国高校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价值取向和指導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强调“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宏观要求。

2、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比较。

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获得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方面的硕士和博士专家来完成,课程设置十分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

在我国,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主要是政治辅导员和社会科学部教师。

而高校政治辅导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相当普遍,如学机械专业的当新闻专业的辅导员,因其缺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政治理论、文化底蕴和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致使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及马列主义的基本问题不能科学回答和正确解释,往往只能回避或者粗浅应付。

社会科学部专职教师,虽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但其流于政治理论层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要求尚有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彻底的资本主义革命使它成为保留君主立宪制的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这些都对学校德育发生深刻的影响。

一、英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沿革英国现代教育发生较早,学校德育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统一国家教育之后的现代学校德育,却是在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之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

从英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70年前)可称为古典绅士型德育阶段,这时期德育以各郡、县市或校自成体系,管理不一,内容繁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致力培养典雅高贵的古典绅士所具备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按英国社会的秩序尊卑来修养约束个人,把培养符合贵族提倡的行为和道德要求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趋慕有产阶级的虚荣和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乃至日常言行,已成为左右这个当时闻名的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由于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基本由教会扶持,因此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另一特点是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一切以相应教派的教义为准则,尤其是国教会下属的私校更加严格,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颂习教训教义,所以也可以说这时期英国的学校德育是宗教教育。

第二阶段(1870-1944年) 1870年,英国受法国等大革命的影响,尤其受德国、美国教育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影响,颁布著名的《初等教育法》,国家开始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提倡教育世俗化,其中规定,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但仍允许自愿,或在家庭和教堂中进行宗教教育,这一规定受到英国教会和传统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英国大多数国民都是分属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徒,因此本世纪来英国一直在为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发起一次次的运动。

20年代,各教派就进行协议,要求修正1870年条款;1936年的教育法规定允许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让子女受相应的宗教教育。

1938年基督教发起“道德重振运动”,先是弗兰克卜克博士在伦敦作了著名的“道德重振运动”的演说,主要针对20年代世界性青年的反抗运动和如何改革旧宗教教育及恢复公立学校宗教教育,很快得到国际知名人士的支持和社会响应。

这次运动的中心思想是:动员全世界男女老少,使每家每户都变成“道德堡垒”,使人人再接受幼儿时的“母教”,即诚实、纯洁、公正、爱人的教育,一句话,受宗教教育。

由于1870年后英国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并考虑到战后的教育改革,1944年,英国发布了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令”,奠定了当代英国教育改革基础,但是法令却像英国革命一样,对在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的要求进行妥协,它否定不同教派的宗教教育要求,但却规定全国县立、民办和领取公费津贴的学校进行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即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按国教会同其他教派协定大纲开设宗教科目,其中还特别规定要教授和要求死记那些包含礼拜和宗教教育的自由。

这个法令反映了英国德育的保守性。

第三阶段(50年代以来)战后英国学校德育重新开始了艰难的世俗化改革,尽管1944年法令肯定了学校中的宗教教育,但是(1)科学迅速发展,不信教的人多了;(2)移民大量增加,新教派大量分化瓦解,多元化社会出现,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3)宗教的繁文缛节,非常不符合青年的接受方式;(4)宗教教育套用古训,微言大义,同现代青年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无法解决青少年的各种问题。

因此,1955年起,人本主义都在BBC广播中开始“非宗教道德教育”讲座,到60年代改革宗教化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60年代英国对学校德育世俗化探索中,受到进步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德育观的影响,其中进步主义德育观尤其突出,它认为,学校德育要根据个人独特的发展,宗教教育把丰富的个性压进固定框架中,削足适履,扼杀人的天性,因此主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把德育溶于丰富多样化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有益的道德体验。

教师只是引导人而不是制裁人,反对正规德育课程,主张戏剧性的活动和故事。

但是由于与英国传统习俗相去甚远,还由于进步主义提供的是一个盲目的社会化的模式而不关心学生对道德问题真正意义的理解,导致了许多教学的失败,引起新混乱,使进步主义德育很快冷了下来。

正是学校德育在理论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软弱,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英国这一最保守的号称最有秩序的资本主义老巢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吸毒、抢劫、凶杀、性混乱等犯罪行为大增,在重要的正式起诉犯人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1970年被捕人数达22万人,1978年增加了40%,达30多万人,其数量和犯罪性质,均前所未有。

而青少年学生的普遍抗议活动和反文化倾向更使英当局坐立不安。

人们越来越抱怨学校培养的人对多元文化社会缺乏生活准备,不懂得基本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理解健康、职业、政治、理财和利用闲暇时间,只寻求物质享乐和性满足。

60年代中期,学校曾开设了“个性与社会教育”课程,终因流于形式而导致流产。

如何摆脱困惑,引导青少年走出迷茫,成了英国当代学校德育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改变被动状况,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是由约翰·威尔逊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企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二是彼得·麦克菲尔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的德育课程计划。

英国政府在70年代经济大危机财政困难情况下,也坚持拨出一笔可观的经费自主研究,使这两研究机构对英国学校德育做出了成绩,编写了一套道德教育教材,供中学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NM )和供小学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1978年,在英国教育大臣提议下,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在莱斯特大学成立了“社会道德教育中心”,在德里克·莱特教授领导下研制统一的学校德育计划,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提出了许多德育新设想。

1988年,英国在颁布《国家课程》时仍重申学校开设宗教课,尽管受到反对和普遍不欢迎,但也可见英国的保守和宗教传统根深蒂固。

然而,战后宗教课已有了重大改革。

二、英国学校德育的目标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

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有四条就谈到德育的:“……(二)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

(三)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相互依赖的关系……(五)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

……(七)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讨”。

尤其特别强调初等学校中的德育作用,初级学校的三条教育目的是:“(一)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二)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三)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

”在初级学校中,宗教是第一课程,在中学里,宗教也是仅次于语文之后的重要必修课,并且根据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综合中学对德育作了规定,把德育作为培养英国社会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11-17岁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并从实际生活需要来理解德育。

多数学生认为,“有道德的人”就是能考虑他人需要、情感和兴趣的人,否则相反。

因此认为德育就应教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能理解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

这种认识使以往灌输宗教信条和训诫的宗教教育和德育课程受到挑战。

三、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这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一种有关宗教一般知识的教材,它排除具体的宗教,具体内容和材料因时代有所变异,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科目,但据1978年一次包括1127个教学班的大规模调查表明,英国中小学的“社会学科的教学主要是支离破碎的和浅薄的”。

为此,英国政府10年来对社会学科进行了重大改革。

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宗教教育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编制新颖、生动活泼。

确定德育教材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1)依据学生的需要。

麦克菲尔研究组认为,传统德育失败的关键是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认知水平,因此他们调查了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要求和反映。

如他们以三个问题:①写出有人使你感到快乐的事,你干了什么?②写出有人使你感到恐惧或痛苦的事,你干了什么?③写出当你与某人在一起不知该干什么时,你干了什么?调查了3475名8-13岁的学生,根据调查中的道德问题编写成小故事作为德育教材。

同时询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学校里学的东西哪些最重要,并让他们提出取舍的意见,根据这些材料中的道德问题充实有关性关系、家庭关系、公民政治生活、失业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2)依据社会反馈。

研究人员还深入企业、家庭、司法部门、宗教界及医生警察等,寻求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意见,使内容更具体化,并使学校德育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还设计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相应部门相合作的方式,改变了德育的形式。

(3)依据对德育的阐释来作为德育的准则。

莱斯特大学“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的莱特教授把道德分为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

四个核心是:①对人的尊重;②公正与合理;③诚实;④守信。

六个关系是:①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②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③与所有人即人类的关系;④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对同辈人及对自己的理解;⑤与非人类的关系,即与自然界关系和环境问题;⑥与上帝的关系,即类似宗教中的各种信仰。

他指出,德育要反映道德的核心观念,就要通过这六个关系的具体化,生活化来反映,必须作为德育的根本内容。

归结起来英国德育的内容有下列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为了方面了解英国德育内容的全貌,我们后面将附上1912年颁布的统一内容大纲。

四、英国学校德育的教材英国政府尽管规定宗教为必修课,但遭到普遍抵制,大都流于形式,由于选修课主要由学校或教师自由选定,结果选修道德教育课程已十分普遍,除一些郡市把其分化到各科教学中进行外,大多数学校开设课程,编制多种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择其主要几种介绍如下:《生命线》与《起始线》这套教材由麦克菲尔的“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制,颇受欢迎,前者为中学生使用,后者为小学生使用,教材中指导语明确,内容生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思考,教学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