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孟子二章 备课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二、资料简介: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如何将孟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传承,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孟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财富地位而改变自己行为原则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富贵与仁义之间的关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富贵与仁义在实际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孟子散文的优美词句和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养成与行为引导:使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指导实际行为,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精品】.doc
课程讲授
一、走进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 于子思的学生。学成 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_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①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②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③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孟子》二章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某某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X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X 仪为相,后来X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X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X合纵,X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X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X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X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X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发扬儒家学说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
终于使“雅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X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X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孟子》两章
21、《孟子》两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字音夫(fú)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二、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三、朗读指导1.学生听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新课学习】一、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委:放弃(今义)委屈去: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今义)国家然而不胜者然而: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今义)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凭以天下之所顺以:用b.兵革非不坚利也利:锐利地利不如人和利:有利c.环而攻之而不胜之:代词(这座城)三里之城之:的多助之至之:到天下顺之之:代词(他,实施“仁政”的君主)d.三里之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城墙(3)注意下列加粗的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1 《孟子》二章 主课件配套教案
21 《孟子》二章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富贵不能淫》一、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作者知多少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孟子仁义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仁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仁政理念: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对话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人性论:探讨孟子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通过对孟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认同:理解孟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道德观念:从孟子思想中提炼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启示。
其次,孟子思想的抽象性对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事例来说明,但感觉效果还不够理想。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孟子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鼓励他们多发言,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1《孟子》二章(教案)
21 《孟子》二章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重点)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孟子》二章备课资料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
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公元前322年.张仪相魏。
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者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
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这次进攻,军至函谷关而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发扬儒家学说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
终于使“雅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
【段析】摆出景春的错误观点。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译文】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诉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
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
【段析】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并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之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提升为令尹,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性格坚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作外患的情况,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知道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富贵不能淫》
1.含蓄幽默,讽刺尖锐。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2.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仅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搏比的运用,增强语势,论述透彻全面,节奏鲜明,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2.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烘托观点,更全面更透彻地论证观点,以便增强真实性,更好说理。
孟母三迁
从前,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为贤才。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
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母亲又带着孟子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历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都一一学习记住。
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