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
“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这节课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一个相对完整的事把温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个关键词串在一起。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有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理解相对意义的量。
例如:,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照片,与海平面比,一高一低。
这些都是相对意义的量。
有了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学生相对意义的量的理解。
4、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知识落到实处?”“交流时,如何选择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老师的评价怎么才能更到位。
”我想这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_×1/5=30编一道应用题吗?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1.引导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布置预习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三)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解:设操场有_人参加活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册教案2教学目标: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6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本学期本学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
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
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
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2.圆的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圆的面积。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发现和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圆的面积的概念、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问题的展示等。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圆形卡片、剪刀、彩笔等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圆的面积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形的桌面、硬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米来计算,但是不知道如何具体计算圆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圆的面积。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首先,教师介绍圆的面积的定义,即圆的面积是指圆的表面或围成的圆形表面的大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3.学生能够将三位数的小数转化为分数。
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做出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法,演示法等五、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一节课中老师有没有讲到有关小数的知识。
2.复习小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小数的概念与表达方法。
3.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8 第一题:小数变为分数(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9 第二题:分数变为小数(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0 第三题: 找规律,快速转化小数和分数4.三位数的小数:(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老师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读法方法。
(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1 第四题: 根据读法写出小数(4)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2 第五题: 根据小数写出读法5.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
(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3 第六题:小数加法(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4 第七题: 小数减法6.综合训练:(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5 第二题(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7 第五题(3)老师收集学生课前所作作业,组织学生进行答疑,纠正学生的错误。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巩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和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操作,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能够正确读出三位数小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还使用了课件、习题册和课本等多种教学工具,增强了教学效果,并且还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纠错,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
(2)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在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面对复杂几何图形时,可能无法准确找到转化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图形面积转化的常见方法,如切割、拼接等。
(3)问题简化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简化与转化。
其次,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让学生们感到有些挑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转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实物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转化的方法。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敢提问。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氛围还不够宽松,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疑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复杂问题变简单的情况?”比如,购物时如何快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转化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五年级教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某一课题而编写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
教案的编写需要理清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以下是一些教学专家给出的方法和建议。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任务一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24-----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3、再次强调4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4课《蒜叶的生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蒜叶的生长》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蒜叶的生长过程,掌握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对于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和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蒜叶生长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2.准备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3.准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蒜叶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蒜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蒜叶生长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蒜叶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圆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初步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主动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圆的图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圆形的物品,如圆的玩具、硬币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到圆形、中心点、半径等。
教师总结:这些物品都是圆形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圆的一些基本知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圆的定义和特征,如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
同时,教师可以用圆规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最新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转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感受转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转化策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概念,体会转化的思想,知道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能够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转化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思想,体会转化的策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相关情境图片、实例、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一个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已知的图形,如矩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中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3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体规划一、教学目标通过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小数加减及应用;2.学会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3.掌握连分数和商数;4.学会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小数加减2、测量长度、质量、容积3、连分数和商数4、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三、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的应用2、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连分数和商数的掌握4、图形运用的空间思维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探究式学习法;3、问题解决方法;4、互动式学习。
五、教材配套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小数加减的特殊性质第二课时:小数加减的规则第三课时: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第四课时:小数乘除的特殊性质第五课时:小数乘除的规则第六课时:小数乘除的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怎样测量长度第八课时:描绘实际长度第九课时:怎样测量质量第十课时:常用体积单位第十一课时:连分数第十二课时:连分数的应用第十三课时:商数和带余数第十四课时: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七、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作业评定3、大测验4、考试。
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较为灵活,注重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反馈,及时纠错,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估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估和综合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反馈信息。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长方体展开图,说说自己是怎样展开和折叠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挺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对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实例、游戏和练习题。
2.准备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奇数和偶数的卡片,学生迅速判断卡片上的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以及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龙固中学小学部赵洪娟第一单元方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课时安排:6课时第四单元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11课时第五单元找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1.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3.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
课时安排:2课时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2.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3.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
课时安排:9课时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3.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时安排:5课时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课时安排:3课时第十单元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课时安排:10课时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 ±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流程:一、教学例1出示例1,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学生自学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第一种:X+50>100 X+50=100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