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消亡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
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地区人口流失,农村社会功能衰退,导致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农村地区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农村空心化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1. 劳动力短缺: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劳动力不足,农田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2. 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因为人口减少,农村地区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导致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和农村居民获得医疗服务的难度增加。
3. 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衰退:农村地区因人口减少而导致很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再使用,或者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营,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衰退和社会功能下降。
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道路、水电、通讯等方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2. 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吸引农民就业和留在乡村。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村发展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3. 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吸引农民留在乡村。
4. 强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增加社区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增强农民愿意留在乡村的意愿。
5.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乡差距,把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纳入统一规划,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总之,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不断存在,这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
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近年来,中国乡村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流失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人口流失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农村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
下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人口流失与乡村振兴的农村建设。
1. 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人口流失使农村面临着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而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较少,年轻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为了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许多家庭选择移居城市。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生活及居住环境也成为了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
2.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与支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人口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留在农村,同时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在城市化发展的大潮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
因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关重要。
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都为农村吸引外来人口和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条件。
同时,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也是吸引人口留在农村的重要因素。
4. 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现代农业被视为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在农业现代化中,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注重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留住更多的人口。
村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村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村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基层组织形式的村庄,在社会变革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1.资源匮乏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由于要兼顾人口分布较为广泛的情况,很多偏远山区仍然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这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和交流方面都受到了限制。
2.人才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前往城市发展而离开了农村。
这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并给村庄带来了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等问题。
3.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产业。
对于那些没有具备特色资源优势或传统产业衰退的地区来说,发展新的收入来源和产业链非常困难。
4.农村治理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信息不畅等特点,农村的治理形式和机制相对滞后。
不同地区的基层组织能力、领导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各异,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
5.文化传承和保护困境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文化面临着消亡、变异以及丧失根基的风险。
语言、习俗、传统技艺等都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应对当前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村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并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重点改善交通状况,修建道路、铁路等便利群众出行;完善电力供应系统,确保每个家庭有稳定可靠的电源;加快网络覆盖,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2.推动人才回流建立健全的农村人才政策,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引导高校毕业生、城市人才回归农村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3.拓宽农村经济产业链研究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入新的产业或服务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优化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强化组织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外流,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探寻解决困境的思路。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1.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涌入,造成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生存压力,部分村落因为缺少劳动力而面临着逐渐荒废的命运。
2. 人口外流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到城市定居,导致了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
村落里普遍存在缺乏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而且年轻人对传统村落不感兴趣,导致传统村落发展的动力不足。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受限于传统村落的规模和管理体系,很难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实现真正的保护和更新。
二、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路探讨1. 加强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专门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制定专项资金和政策,鼓励开发建筑、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经济实力。
2. 引导年轻人回归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他们对传统村落的兴趣。
可以引导适龄青年通过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回归乡村发展,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发展产业,提高村落整体经济实力。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方式,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村落的吸引力和综合实力。
4. 引进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持针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保护等问题,可以引入专业的力量和技术支持。
通过与有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和人才,提升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当前村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当前村级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大型农场或家族拥有更多土地和资金资源,而小农户则面临着土地匮乏和资金困难的挑战。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影响到了整个村庄经济的发展。
1.2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足够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等。
这使得居民们出行不便利,也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存在欠缺,许多学校和诊所条件艰苦。
1.3 教育落后与人才流失由于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以及条件限制等原因,很多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并且无法满足人们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需求。
这导致了部分年轻人离开乡下去城市工作或就读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问题。
1.4 缺乏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农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样化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后面临着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这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浪费的问题,也限制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村级存在的不足之处2.1 水土保持意识薄弱在一些地区,由于缺少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有效管理措施,导致过度开采水源、滥伐森林等行为频发。
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并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
2.2 文化传统衰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许多农村地区看到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受到威胁甚至消亡。
老年人很多拥有文化遗产知识却没有得到有效记录、整理与保存。
需要通过宣传和培训来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村庄的骄傲和吸引力。
2.3 社会服务不完善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公共设施,如养老院、托幼所等。
这给年轻人在照顾子女和照顾老人之间造成了困境,也影响了他们回到农村发展的意愿。
因此,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方面亟需加强。
2.4 组织治理体系薄弱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组织治理体系不健全、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何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
如何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3年第6期/饶静农村空心化是一个由农村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整体经济社会功能综合退化的过程。
其表现形式首先是留守人口规模的扩大、从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口数量和素质下降,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抛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形成“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再次是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下降,组织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水平不高。
如再扩展,可以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都较城市落后,农村出现总体性衰败的现象。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分析(一)留守人口规模扩大,全家迁移现象增加1.留守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家庭基本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造成三大留守群体,改变了农村家庭的存在方式。
2.全家迁移。
在调查村庄出现了大量全家搬迁的现象,而全家迁移现象是造成耕地抛荒和农村住宅荒废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抛荒1.农业投入减少。
农民倾向于种植劳作较少的作物,而减少耗费劳动较多的作物。
2.耕地抛荒。
由于种粮补贴按耕地面积补贴,而不按实际种植情况补贴,在一些农民看来,拿补贴不种地去打工比拿补贴种地还更具有经济效益。
3.耕地流转程度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在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农民外出打工空留出来的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
“空心化”的村庄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发展出专业合作社来组织他们的生产。
(三)建新房弃旧房,空心村问题严重农村住宅空心化的演变趋势:1.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面临着逐渐消亡处境。
2.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镇面临着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外扩内空”,侵占耕地的现象严重。
新增居民住房随交通干线延伸,这就导致村庄散乱、缺乏规划、基础设施配套难、侵占耕地现象严重,一户多宅现象在空心村的蔓延。
(四)农村组织发展落后,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不高在空心化村庄的背景下,村民自治进入低水平重复,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难以执行。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城市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的衰落现象,许多乡村面临着经济发展减缓、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转型不顺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部门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红利。
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放缓,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2.资源枯竭与环境退化:城市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农村资源快速流失,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使得乡村吸引力下降,人口向城市转移。
二、治理措施分析1.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旅游等经济活动,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
2.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加强农村环保意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
4.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同时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事业。
5.落实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组织、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自治能力和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探讨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
关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六篇】
关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六篇】【篇一】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1存在的问题1.1加工企业相对分散,发展模式存在缺陷据调研,玫瑰小镇的玫瑰加工销售企业和作坊有百余家,产业分散化对玫瑰产业的振兴有很大影响。
虽然有惠农、天卉等龍头企业,但并未大幅度带动当地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
就发展模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玫瑰小镇向O2C、O2O等模式转变,但这些模式仍存在缺陷,如O2C模式产生的利润比较低,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1]。
1.2原有人才外流严重,专业培养模式缺乏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客观上导致了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
平阴县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剩老人和儿童留守,人才外流严重且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原动力。
1.3文化消费占比偏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的文娱活动不断增多,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的能力,文化消费在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比偏低。
各村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平阴县投入相对不足,具有滞后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待加强。
1.4生态存在有了基础保障,管理力度亟待加强玫瑰镇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大投资,新建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各一处,同时进行了防护林绿化建设,整体生态水平显著提高[2]。
虽各村已有垃圾集中投放处理场所,但因管理力度不强,垃圾成堆、无车搬运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基层党员结构老龄化,村民缺乏参政主动性目前存在基层党员干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新政策执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平阴县基层组织建设,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提出建议2.1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定期组织玫瑰企业交流会、举办产业高峰论坛。
以企业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一系列困扰农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以下将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精准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土地流转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拓展和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或者集体使用权被利益相关方占据。
这导致了原本应该属于农民自主支配的土地资源日渐匮乏,造成了许多村庄面临耕地不足或土壤退化等严重后果。
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征收补偿不公平、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2. 产业结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对工业化过度追求和城市中心带动力下垂直角色意识影响以及失去竞争优势导致部分传统行业无法保持竞争力并逐渐消亡,并不能满足当代人SDG所要求对财富均等的要求,现在农村中基本靠副业维持生活甚至殷饶之人也加入进来。
3. 精准扶贫问题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行了精准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对象识别和标定不够精确,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被排除在外。
其次,在资金使用和教育培训方面还有待改进,以确保扶贫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明显滞后;医疗卫生和教育资源也严重不足。
这限制了农民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能力,并且加大了他们获取公共服务的难度。
二、解决农村问题的对策针对上述农村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下将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介绍相关解决对策。
1.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需要推进行政和法律体系的改革。
首先,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征收补偿机制上要更加公平合理,并加强监管防止滥用职权等问题出现。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改善。
一、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1. 经济因素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相比于农村地区相对有限的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城市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为优厚,使得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进城谋求发展。
此外,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2. 教育因素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为丰富,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很多农村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将他们送到城市读书,甚至搬迁到城市居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大原因。
3. 社会因素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如电影院、购物中心、餐厅、健身房等。
这些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娱乐设施吸引了很多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1.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2. 公共服务不足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社会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出现了滞后和不足的情况,给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3. 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城乡差距的拉大。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规模缩小,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土地流转30年后,户主去世了,土地该怎么处理?
农村⼟地流转30年后,户主去世了,⼟地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既要考虑⼟地流转合同⾥的期限,还要考虑到该农户家⾥的其他⼟地共有⼈,因此还
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地流转30年,在⼆轮承包的基础上明显已经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流转期限,这种情况下,原流
转合同已经失效,你所流转的⼟地已经到期,看你根据⾃⼰的实际经营情况,是继续流转?还
是把⼟地还给该农户其他家庭成员。
1.继续流转该农户⼟地
户主死亡,但其他家庭成员尚在的话,你只需与他们家新推出的户主(对⽅已经到发包⽅备案
登记)重新商议流转细节,并签订流转合同即可。
户主死亡,该户已⽆其他家庭成员,那么该户已经“整户消亡”,这种情况下村集体会收回该农户
的⼟地另作分配,因此你可以直接与村集体协商继续流转该⼟地,这通常需要村⾥其他村民的
同意,也可以去流转村⾥其他农户的⼟地。
2.不再流转该⼟地
这个就简单了,和上⾯的两种情况⼀样,把⼟地交还给该农户其他家庭成员或者村集体即可。
中国农业荒废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农业荒废现状探究报告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进步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荒废现象日益严峻。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荒废现状进行探究,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农业荒废是指农田长期不耕种、不利用或者利用不足,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缩减的现象。
农业荒废不仅影响了农夫的生计,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压力。
二、中国农业荒废现状中国农业荒废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农田面积缩减:随着城市扩大和工业进步,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导致农田面积缩减,农业生产空间收缩。
2. 劳动力流失: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田无人耕种,荒废现象加剧。
3. 高龄化农夫:农村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老年农夫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田荒废。
4. 低效耕种:部分农夫技术水平低下,耕作方式落后,导致农田利用效率低下。
三、农业荒废原因分析1. 经济利益不高:农夫收入较低,农业进步缺乏吸引力,导致农田荒废。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田被用于建设,农业面临空间压缩。
3. 农业机械化不足:缺乏农业机械化设备,劳动力流失后无法准时进行农田耕种。
4. 传统观念束缚:部分农夫观念保守,不允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田荒废。
四、农业荒废的影响1. 粮食安全:农业荒废导致粮食产量缩减,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恐吓。
2. 农夫生计:农田荒废导致农夫收入缩减,生计困难。
3. 生态环境:农业荒废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
五、解决方案1. 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夫收入,增强农业进步吸引力。
2. 农业机械化推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3. 技术培训:加强对农夫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 改善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基。
发展抑或消亡 中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前途的思考
转 变为私营企业 ,人们对农村集体经济存
在 的必 要 性 也 产 生 了 疑 问 。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发 展 抑 或 消 亡
的 观 点 论 述
对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持 怀 疑 态 度 者 主 要 有
中 山农 村 集 体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及 作 用 分 析
( )中 山农 村 集体 经 济 发展 现 状 一 广 东 省 中 山市 共 有 村 级 集 体 经 济 2 0 7
以下观点 :农 民缺 乏现代经营知识和技术
手 段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是 弱 者 的 联 合 ,是 一
个, 2 0 0 7年农村 集体 经济 的平均收入 为 75 , 2 万 但发展 不平衡 , 小榄 镇的某些村集 体经济收入可达 1 , 亿 但全市有 3 个 村集 9 体经济收入在 1 0万以下。 0
给 予农 村 集体 经济 足 够 的重视 , 明确 集
持赞成观点的又分 为两种 :一种认 为 在 目前公共财政还无法完全覆盖到农村时 , 农村集体 经济承担着大量 的诸如 医疗 、养 老、教育 、就业等社会职能 ,因此发展农 村集体经济有利于解决 目前农村存在 的大
量社 会 问 题 ;在 国 家 财 政 逐 渐 覆 盖 到 农 村 后 ,集体 经 济 可 以逐 渐 消 靠集体经济
分 红 ,不 利 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转 移 。
资房地产 ,获得投资经营收入 ,但较少集
体 经济组织采取这种方式。 调 查 显 示 ,9 % 以上 的村 干 部 及 村 民 5
来 ,一些地 区的农村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
济 的发 展 出路 , 成 了 多 样 化 的 发 展 形 式 。 形 如 :对 原 有 的人 民 公社 体 制 下 的 集 体 企 业
毛泽东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论述中, 谈及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不多。
因为在他们看来, 现代历史进步和革命创造力的源泉在城市, 农民将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消亡。
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面对的是经济落后, 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 所以毛泽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并在现实斗争和客观实践中形成的。
一、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农民就是塔的底基,农民阶级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
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土地集中加剧,巨额的战争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在农民头上,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更给农民造成无穷的灾难,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崩溃,使广大农民贫困化加剧,民变风起,社会动荡不安。
毛泽东指出:“经济落后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是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
”要推翻这个基础,必须依靠广大农民这股乡村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民主势力。
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因此,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一切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针对当时的许多人在城市里空淡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大声疾呼,“要立刻下决心,把农民问题开始研究起来。
要立刻下决心,向党要到命令,跑到您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
”农民问题是中国国情中历久不变的、最主要的、牵涉面广的综合问题。
国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它又是一个有相对稳定的构成而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教、自然资源和国际环境的综合。
它虽然包含许多要素,但对于革命的领导者来说,认识国情的核心,主要是对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的深刻洞悉。
在近代中国,农民问题而且只有农民问题,才能把国情中的诸多要素联系起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马克思农民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和城市人口,纯粹的小农阶层出现了经济上的贫困化和社会地位的没落。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研究,农民阶级内部的社会流动和阶级分化使农村居民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是富裕农民阶层,他们由大土地占有者、大租佃农、大农和中农组成,他们往往雇有农业短工或长工,属于农村资本家阶层。
第二个阶层是小农阶层,这个阶层构成农民的大多数因而是农民阶级的主体,他们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即小自由农和小佃农,他们既是小私有者,同时也是劳动者,既具有上升为中农甚至富裕农民的可能性,同时也随时面临着跌落为农村底层阶级的命运,他们与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大致相同,其社会要求也大致一样。
第三个阶层是附属于农民阶级的农业工人或者农村工人阶层,他们受雇于农场主或为工商企业主从事家庭工业生产,主要靠工资收入生活,属于农村无产阶级,他们与城市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倾向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及其与小农经济的竞争,小农阶层的经济条件不断恶化,他们日益贫困破产,他们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小块土地所有制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到处使这种所有制陷入贫困境地。
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
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互相分离。
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
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
" 恩格斯在分析19世纪后期法、德农民状况时指出,"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
小农的历史命运是转化为农业工人、农村工人或城市产业工人。
小农的贫困化和地位的低落,使他们日益革命化,从保守的农民转变为革命的农民。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发展的迅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困境以及可能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传统村落,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许多传统村落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的流失也造成了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甚至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
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导致了村落内部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一些传统村落的原貌和特色也因此消失。
传统村落的建筑遗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传统建筑的老化和维修困难,许多传统村落的建筑遗产面临着倒塌和毁坏的威胁,这不仅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损失,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1. 缺乏有效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但缺乏有效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一些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推进。
2. 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利益最大化,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 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淡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留在传统村落,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 加强政府管理和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投入力度,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衰败的原因分析
乡村衰败的原因分析一的确,“农业”问题如果作为产业经济问题,在中国并不十分突出,至少它比传统时代甚至改革初期的重要性已经明显下降,同时也没有盛行“大农业”的许多发达国家那么重要——大家知道农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经济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问题的一个关键,世贸谈判多哈回合经历这么多年而始终卡壳,主要卡在了农业问题上。
但是发达国家却基本没有所谓的“农民”问题,不仅因为他们农业人口比例已经很少,而且他们的那么一点务农者也已经完全“公民化”,没有人把他们视为弱势者,甚至他们百分之几、至多百分之十几的人口却对“多数决定”的议会政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以至于有人戏言今天西方的民主制如果说有点“虚伪”的话,那与其说是少数资本家、不如说是少数农民在影响和左右着多数意志。
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在改革前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处于“民以食为天”的状态,解决“民食”问题的农业自然也是“天大的事”,是重中之重,更不用说农业社会的经济问题基本上就是农业问题了。
而我国现在与上面两种情况都已完全不同。
一方面,经过30多年农业的长足发展,如今的中国已不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操心“吃饭”问题,受困于农产品供给不足。
但另一方面我国也不像美国、法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国家那样定位为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性大农业出口国,对农业生产过剩、农业经济周期和国际农贸谈判之类问题极为关切。
我们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内需型的,尽管存在品种调剂问题,就总量而言,我们的农业也能够满足内需。
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经营方式路线当然还有大量可议的话题,但是几十年来的经验,尤其是当年“农业纲要四十条”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脱离农民自身的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政府“过分热心”地干预乃至决定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往往变成“折腾”农民,效果并不好。
过去诸如技术上推广双轮双铧犁、一味提高复种指数、普及杂交高粱和小麦取代青稞,经营上从“大公社”到“队为基础”,都留下了许多教训。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可行的对策。
二、人口流失和衰退1. 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机会,导致乡村人口流失。
2. 对策: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回归。
三、农业结构单一与低效1. 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仍然以小规模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陈旧落后,科技水平低下。
2. 对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支持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土地整治和水资源管理。
四、集体经济薄弱1. 问题:集体经济缺乏有效运转机制,农民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2. 对策:建立健全乡村经济组织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人员培训;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五、生态环境破坏1. 问题:长期的农业发展方式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2. 对策:引导农民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推动有机农业的普及;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加强环保法规的执行。
六、公共服务不足1. 问题:乡村地区缺乏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
2. 对策: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打通城乡差距,促进信息流动。
七、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够1. 问题: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但目前还存在不足。
2. 对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投资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合作。
八、产业转型困难1. 问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老化,转型升级面临一定困难。
2. 对策: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经济,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九、文化保护与传承1. 问题: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流失和消亡。
关于衰落型村庄的几点思考
第43卷第9期 山 西建筑Vol .43No .92 0 1 7 年3 月SHANXI ARCHITECTUREMar . 2017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09-0009-03关于衰落型村庄的几点思考蒋祥(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7)摘要:分析了衰落型村庄的产生原因,结合衰落型村庄的特性,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角度,阐述了衰落型村庄的危 害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治策略,从而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衰落型村庄,±成镇化,人口结构,土地资源中图分类号:K 298.5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农村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逐步定居于城市,农村逐步衰落,是国际上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
但在 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传统农业村的衰落问题更为复杂、 更为严重。
改革开放之后,被束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集聚, 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传统农业村出现大量“人走房空”的现 象(如图1所示),由局部向区域扩散,发展为村域成片废弃和整 村闲置。
农业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农村地域衰落,由此产生大量的“衰落型村 庄”。
村庄衰落直接导致农村“三留人口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 留守老人)增多,农业人口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则会深层次 影响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 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大量撤并,农村的衰落已成为新型城镇化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要素公平配置的 难题。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大背景下,通过 对“衰落型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已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集约节约 利用土地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 展的现实要求。
2研究衰落型村庄发展的现实意义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构建“美丽乡村”的需要。
农村“衰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年轻人受到的影响最大。据 2003 年 4-6 月的一份对新生代农民留城意 愿的调查报告显示显示:在 114 份有效问卷中,表达出留城意愿的占 76.6%。纵然 在城市生活压力很大,年轻人还是愿意留在城市生活。为什么?被调查者普遍给 出这样的原因:“不想回农村,没什么意思。”是啊,如果回到农村,种田肯定比 打工累,没什么娱乐活动,买点东西还得跑到镇上去,也没法上网,农村的生活 变得乏味枯燥
再看这个,这个自 2005 到 2013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数据。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 4.7%,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10.3%。照这样发 展,纯粹的农民和城镇居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事实是,现在一个家庭如果只种田的话他们温饱是容易解决的,但是这样的 家庭根本无法供一个孩子读完书,要是家里有两个孩子情况就更加艰难了。所以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农村。
虽然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很多爱尔兰美好的事物,但是在这里他应该是和我一 样抱着怜悯、惋惜的心情。很明显,村庄正在离我们远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 象。在日本,2010 年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左右,农林业就业人 口占比下降至 3.7%,在 2012 年,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年龄已经高达 66.2 岁。在俄 罗斯,2004 年数据显示,在俄罗斯 15.5 万个村庄中,有 1.3 万个已经废弃,3.5 万个村庄居民人数不到 10 人。而在中国,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时中国 有 360 万个自然村,到 2010 年,自然村减少到 270 万个,十年里有 90 万个村子 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 300 个自然村落消失。这样的数据真的很让人惶恐, 似乎那延续了几千年的村庄正在离我们远去。
二、 农村消亡原因分析
1,我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贫穷,有这样一句话:“农村不是没有发展,只 是发展速度没有城市快。”我无法直接引用我能找到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增长速率的数据来证明,因为我看到在 2011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 了 11.4%,而城镇居民只增长了 8.4%。这个数据很让人乐观,是现实是在 2011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6977,城镇居民为 21810。将近 3 倍的差距啊。而且我觉 得这个数据还是加入了外出务工农民,也就是农民工的收入。我们可以来看看下 面的数据,这是国家统计局放出的我国 2006 到 2013 年农业同比去年总产值的 增长数据。
由此可见,中国农村的消亡速度是不正常的,或许农村最终会走向灭亡,但 并不是现在。
四、 怎么办?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几年中国国内的粮价是比国际粮价要高的,而且还 是在收了关税的情况,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农民还是这么穷?要想让农民把 耕地都种起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种地的收入。中国农民贫穷主要原因有两 个,一是缺乏科学的农业技术,生产成本高。中国每亩耕地所使用的化肥量超标 两倍。二是人均耕地面积小,这个就是主要矛盾所在。一家人只能守着几亩地, 用密集的人力耕耘虽然可以稍微提高产量,但是人均收入却过于低下?
3,其实农民远离农村还有一个文化解释:从事农业活动者社会地位的降低。 农业在乡村人心中的地位是在降低的,被认为是“没本事的人”才从事的职业, 因为现在乡村的人种田的大都是中年妇女和老弱病残。
这种想法在年轻人中尤为盛行,一位受访者这样描述:“如今要是看到哪个 年轻人还在田地里干活,肯定会被人笑话,觉得不正常。你想,要是我现在挑一 担大粪,被朋友看见,那绝对被他们笑死去的。太丢人了。”年轻人要么读书要 么外出务工,这已成为大部分农村的普遍观念。
如何解决?其实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农村人就遇到并着手解决了。农田并不
是时时刻刻都需要人照料的,在我小时候,每到农闲时我父亲便会邀上几个同伴 背着化肥出远门,做什么?捉蚂蚁。他们会跑很远的地方,钻进深山,找到一个 个蚂蚁窝,把它们带回来。然后在家里晾干再卖给被人,记忆中家里总飘荡着蚂 蚁散发出的酸味。这时我们那一带非常的流行,绝大部分家庭都会这样做,而出 门一星期,可能就可以赚到种田能赚到的钱。除此以外还养猪的猪圈,当时每家 每户都会在家里养几只猪。还有承包鱼塘水库养鱼,小时候村子周围的水域没有 一块是没养鱼的。现在呢?我知道根本没人养鱼了,为什么?赚不到钱。就是这 么简单。
同时,这也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老龄化,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计算, 到 2006 年,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 57 岁。这个年龄肯定是逐年增长的,可以 想象现如今在田地里耕作的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大部分都长了白发。虽然得益 于机械化的发展,中国粮食产量不减反增,但是把耕种的重担压在这些老人身上
真的对吗?而且他们还只能维持温饱。
关于中国农村消亡问题的探讨
姓名: 学号: 专业: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周一,9-11 节 任课老师:
关于中国农村消亡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的衰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文章从各方面对农村的 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趋势是否需要逆转,是否可以并且如何逆转。 同时尝试构想理想的城乡关系该是怎样。
第二个问题,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城市人口 过度膨胀。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其所承载的人口数量非常不协 调。在大多城市,城市的交通、住房、水电、医疗、教育等资源不足以支持整个 城市合理运转,不足以正常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而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是 社会潜在的不安因素之一。由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即便 是长年生活、工作、居住在城市,只要其户籍未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被城市接 纳的城市人口。他们在医疗、子女的教育、婚姻、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要被城市 拒绝。他们没被城市所真正接纳,自然也无法产生归属感,和荡涤居民的矛盾重 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
[2] 程晨林.农民工外出的文化解释——一个安徽村庄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9. [3]张启良.我国粮食自给率到底有多高.统计与咨询[J].2014(2). [4]张维,许准,李民骐.中国的粮食产量:“十连增”还是“十连滞”?.每月评论[J].2005(5). [5]范志权.转型期中国乡城流动人口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乡村;衰落;城市
引言
我在海因里希的《爱尔兰日记》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这些似乎都 值得一提,但却没人提起被废弃的村落。灰暗、格式相同的石头墙,我们不需要 透视的景深即可直接看到,像为了拍一部神鬼电影而布置的并不讲究的布景一样。 我们喘气数了数,数到四十停了下来,总数肯定超过一百……没有人能准确地了 解,这个村子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被废弃的。在爱尔兰有那么多被废弃的房舍, 人们随意地散步两小时便可以列数不少。这所是十年前,那所是二十年前,而这 一座又是五十年或者八十年前被抛弃的,也有一些房子,门窗上钉木板的钉子还 没完全锈蚀,风雨也还未能把它们打透。”
在我看来这样由官方统计的数据不可轻信,农业部官员的政绩和粮食产量息 息相关,而粮食的产量又是由他们统计的。其中很多数据是层层上报的,就算上 面不造假,地方上为了数据“好看”也会把产量稍稍往上提一提,至于到底产量 是多少,只有农户自己心里清楚了。如今乡下的具体情况如何由上文提到的中国 农村消亡情况就可见一斑。一份关于济南市农村耕地的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居民点 内部约有 10.66%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河南省闲置的“空心村”土地达 250 万~ 300 万亩,这些土地如果有效利用起来可以满足该省 3~5 年的经济发展用地需 求,如果作为国家基本耕地保护起来并投入农业生产,可以增加 60 万户农民的 耕地需求,每年至少增收 150 万吨粮食(按水稻计算)。这仅仅是一个省的保守 估算,全国的情况可见一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如何实现“十一连增” 的?我只看到中国对进粮食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是个极大的隐患。
2,除了农村的贫穷,农村生活设施的落后也是导致农民离开家乡的原因之 一,现在农村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利,服务业不发达的状态。普遍没通自来水,同 时由于地广人稀,铺设网线的成本大,导致农村上网资费偏高,能通网的人家很 少。同时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和城里相比农村也存在很大的劣势。医疗水平偏 低,教育资源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也是促使农民远离乡村的原因。
三、 农村的消亡我们需要抑制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农村的消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一是耕地被废弃,造
成粮食减产;二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等。
从粮食上来说,农业部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 97%,高与我国红线 95%。可 是这个数据是只计算了稻谷、小麦、玉米,要知道,我国是大豆进口大国,如果 加上大豆,我国 2013 年粮食自给率只有 87%。而对于我国到 2014 年实现粮食产 量实现“十一连增”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国粮食产量真是实现“十一连增” 了吗?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说,农业的特点是四年之内“一丰一欠两平”, 近些年耕地在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高,撂荒行为普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 害,让人不禁怀疑数据背后的真实性。他还指出,中国每年食品和饲料用粮大约 有 4.2 亿吨。官方所公布的 2011 年的产量是 5.7 亿吨,应该表示中国有近 1.5 亿 吨的巨大盈余。然而,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粮食储备有大规模增加。相反,2011 年 中国谷物、大豆、以及食用油的进口量相当于 1.4 亿吨粮食当量。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既然农村的土地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那我们 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其他产业,不要只盯着一亩三分地。同时农业机械化进程要加 快,解放农村的劳动力,让耕地种植成本全降低,避免耕地的废弃。除了种地以 外农村还能发展的其他产业包括前面的渔业和养猪,另外还有林业等其他产业。 只要引进科学的生产方法,这些都能为农民带来增产。